?

初中文言虛詞學習方法探究

2021-10-04 13:13朱夏蔚
中學課程輔導·教學研究 2021年16期
關鍵詞:學習方法初中語文

朱夏蔚

摘要:文言文學習在初中語文中占據著至關重要的地位,而文言虛詞則是掌握一篇文言文的關鍵所在,本文重點闡述了幾點關于初中文言虛詞的學習方法。

關鍵詞:初中語文;文言虛詞;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3.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992-7711(2021)16-0041

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文言文學習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文學修養和語言素養,但文言虛詞作為一個較大的學習難題經常困擾著學生對相關文言文內容的理解。

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文言文中的虛詞用法

在初中語文教材中,關于文言文虛詞的用法是隨著文言文的語境確定的,其中比較常見的是兼類用法。所謂“兼類”,指的是同一個虛詞可能存在兩個甚至多個不同的詞義。結合相關的書籍資料,文言文中常見的“之”這個虛詞在《辭源》中的含義就高達七個。近幾年在經過多年的反復研究和深入探索之后,國內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在其著作《古漢語虛詞》中闡述了“之”字的十六種不同的含義。結合上述案例不難得出,文言文虛詞具有豐富和復雜的含義。在博大精深的語文學科中,一個字蘊含不同的含義的情況是十分常見的。而在具體的初中文言虛詞學習中,教師應該結合文言虛詞所處的具體語境,即不同的段落位置以及在文章中的具體位置等因素對其含義進行判斷,并從其復雜多樣的含義中選擇出符合該語境的意思與用法。

以“之”這個文言文中十分常見的虛詞為例,在進行其含義學習的過程中,可以充分利用教材資源,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該字在不同文章、不同段落中的具體語境進行其具體含義的判斷。我們會在《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看到這樣一句話“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這個語境中的“之”是代詞,指的是“魚樂”。而在《北冥有魚》這篇文言文中,我們應該重點關注“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和“鵬之徙于南冥也?”這兩句話中的“之”字的含義。結合語境和語義來分析,不難發現前者是結構助詞“的”,后者“之”字是用在主謂之間,起取消句子獨立性的作用。通過分析以上“之”在不同文章中的不同含義,能夠有效地打破我們認為一個字詞只有一種含義的錯誤認知,從而建立起文言虛詞含義豐富且不固定的正確認知。

二、結合字體形態解析文言虛詞含義

中國漢字形態各不相同、各具特色。在初中文言虛詞學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從虛詞形態的角度入手進行學習,一方面能夠建立對虛詞的形音義全方位的認知,另一方面也能夠提升學習傳統文言虛詞的趣味性,豐富虛詞的學習體驗。再者,結合字形辨別字義的方式也是當前常見且實用的方式,可以稱之為“形體結構破字法”。初中階段的文言虛詞學習實踐證明,“形體結構破字法”在初中文言虛詞學習過程中有著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這是因為解構不同文言虛詞的外形特點能夠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和生動地掌握相關文言虛詞的含義,從而建立起對該虛詞更加深刻的記憶。

以文言文中經常出現的虛詞“為”為例,在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當這個字作為文言虛詞出現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形體結構破字法”進行具體的學習。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應該首先觀察“為”字的甲骨文字形,它就像一只手拉著一頭大象的樣子。在我國古代,大象通常是一種勞作工具,類似于牛。直至今天,很多東南亞國家依然將大象作為常用勞動工具,所以從這個角度不難發現“為”這個字的本義可能是人們使用大象進行勞作的意思。再結合相關的文言文分析,很多文章中都有類似于“為師”“為醫”之類的表達?!度龂尽分幸灿小安灰詯盒《鵀橹?,不以善小而不為”等類似的描述,指的都是從事相關活動的意思。通過學習分析“為”的字形,在我們的心中建立起對“為”字更加生動形象的認知,這樣不僅僅知其然,更能夠知其所以然。

三、結合現代含義對比解析文言虛詞含義

在現代社會理解相關文字含義的難度系數與理解文言虛詞的難度系數相比降低了很多,但是我國的漢語文字在經過上千年的演變與發展之后,尤其是在經過近代的白話文運動之后,很多古代字詞的含義在如今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果學生以當今的字詞含義直接套用到古代文言文之中,將會出現很多的錯漏。但是,也不能說古代文言文的字詞含義與當今的字詞含義之間一點聯系也沒有。由于語言文字都具有一定的傳承性,現代很多漢語字詞的含義其實都是與古代字詞的含義有一定的鏈接的。因此,在初中語文文言虛詞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于利用現代字詞更容易被理解的特點,建立起現代與古代文言文之間溝通與聯系的橋梁,讓學生學會用現代含義推理文言含義。與此同時,教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區分古今之間的差距和區別,掌握更加靈活的學習方法。

以“但”這個文言文中比較常見的虛詞為例,教師可以以“造句活動”為契機開展相關的學習活動?!拔液芟肴〉煤贸煽?,但是我有時候真的不想學習”以及“今天天氣真的很適合出去春游,但是我們還需要上學”等句子都是學生容易想到的,盡管句式與內容都十分豐富,但是不難發現,此處的“但”都表示出了一種意思,那就是轉折,即“但”這個字在現代漢語中最常用的一個含義。緊接著,教師便可以引導學生嘗試解析文言文中“但”的含義。其中包括“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以及“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等語句,結合語義不難發現“但”字在其中的含義并不是轉折的意思,而是“僅僅”“只是”的含義。通過類似的對比活動開展對比學習,能夠在強化學生對部分文言虛詞的認知的同時,提升初中文言虛詞學習的趣味性。

四、總結

在學習過程中以常見的文言虛詞為例,教師可以借助教材或者課外書籍探索與歸納這些虛詞的結構形態、古今含義差距以及在不同文言文語境中的含義,這樣不僅能夠實現知識的快速積累與儲備,也能夠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郭仕康.新課改背景下初中語文文言文課堂教學模式探析[J].中國科技創新導刊,2018(14).

[2]梅萬才.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方法[J].語文天地,2018(20).

[3]劉花存.淺談初中文言文教學[J].學周刊,2017(15).

(作者單位:江蘇省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210097)

猜你喜歡
學習方法初中語文
基于“教、學、評”一致的初中語文作業一體化實踐模式
初中語文片段寫作的實踐路徑
群文閱讀與單元教學比較談——以部編本初中語文教材為例
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
小學英語復習的方法與技巧
小學音樂快樂學習的三種方法
中職計算機基礎知識教學心得
高中數學教學方法淺析
論高中物理電路知識的學習方法及解題思路
小學語文低段識字教學的意義及學習方法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