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空間的生產》文本對三元空間與空間三元辯證法的再讀解

2021-10-09 20:56陳長松
科學大眾·教師版 2021年12期

陳長松

摘 要:論文基于《空間的生產》文本對“三元空間”與“空間三元辯證法”做了再讀解,認為:“三元空間”是一個由三組空間概念構成的“三位一體”的“開放”的空間元概念?!翱臻g三元辯證法”則突破了傳統物質與精神二元辯證法,不僅開啟了人們對空間的新認識,也為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提供了理論依據。

關鍵詞:列斐伏爾; 三元空間; 空間三元辯證法; 《空間的生產》

中圖分類號:B016.9? ? ? ? 文獻標識碼:A? ? ? ?文章編號:1006-3315(2021)12-088-003

在20世紀60、70年代西方社會理論界掀起的空間轉向風潮中,列斐伏爾占據一個重要的地位。他不僅是最早系統闡述空間概念的西方學者,理論“空間化”運動的代表人物;也是公認的“現代法國辯證法之父”“西方馬克思主義首屈一指的空間理論學家”,“重申批判社會理論中的空間最強有力的倡導者。[1]”在列氏的空間理論中,三元空間及空間三元辯證法占有一個基礎的地位。

然而,學界對三元空間及其空間三元辯證法仍然存在爭議和不同的理解[2],其邏輯分歧至今仍是學界關注的焦點[3],甚至還有學者對三元空間及其辯證法不以為然,如哈維與卡斯特爾一度指責列斐伏爾屈從于一種空間拜物教,是一位“空間獨立論者”,“背離”了歷史唯物主義在城市空間地理問題研究中應有的更基礎的地位。[4]因此,有必要對三元空間與空間三元辯證法做一個基于《空間的生產》(以下簡稱《空間》)文本的讀解。

一、三元空間:三組“三位一體”空間概念構成的空間元概念

作為一個具有開放性面向的空間元概念,“三元空間”是一個由三組“三位一體”(triad)空間概念組構成的空間元概念,具體如下圖:

如圖所示,“三元空間”首先是由三組“三位一體”的空間概念構成,三組空間概念分別是:由物理空間、精神空間、社會空間構成的第一組空間概念;由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空間的表征構成的第二組空間概念;由被感知的空間、被構想的空間、親歷的空間構成的第三組空間概念。其次,每一組空間概念也都是由三種空間類型構成,這三種空間是三位一體的關系,體現了空間的三元性。第三,這三組空間概念所涉及的三個層面的空間類型在同一層面上可以互釋互用的。如物理空間、空間的實踐與被感知的空間可以互釋互用,精神空間、空間的再現與被構想的空間,社會空間、空間的表征與親歷的空間也是互釋互用的。此處需要重點討論的是第三個特征,即互釋互用的問題。

當前學界通常以“空間的實踐”“空間的再現”與“表征的空間”界定“三元空間”,但在相關闡釋中往往會加入后兩組空間概念的一些特征。由此,列氏有關三元空間的“界定”就存在三組空間概念彼此互釋互用的情況。索亞即將列斐伏爾的三元空間“概括”為物質化“空間實踐”的感知空間、“空間表征”的構思空間以及鮮活的“空間表征”[5]。劉懷玉則以“物質性的空間實踐”“空間的表象化”“再現性空間”指稱三元空間的“三個面向維度”,并進一步從感知、認知與體驗這三個認知特征將三元空間概括為“作為物質性空間實踐的被感知空間”、“作為空間的表象物的認知性空間”、以及“作為再現性空間的親歷性空間”。[6]這種互釋互用的情狀普遍存在于學界對“三元空間”概念的討論中。①

對于這樣一種互釋互用、交融混雜的情狀,列氏本人不僅沒有予以特別的說明,反而運用“自如”。列氏在《空間》中經常將這三個“三位一體”的概念互釋互用,如39頁,“their dualism is entirely mental, and strips everything which makes for living activity from life, thought and society (i.e. from the physical, mental and social, as from the lived, perceived and conceived).又如第40頁,“The perceived-conceived-lived triad (in spatial terms: spatial practice, representations of space, representational spaces) loses all force if it is treated as an abstract 'model'.這是三組空間概念同時互釋互用的情況,至于其中兩組概念互釋互用的情況則不勝枚舉。這不僅反映了三組空間概念彼此間的密切關聯,還表明這三組三位一體的空間概念共同構建了的“三元空間”的空間元概念。

盡管有學者從知識體系、邏輯與認識論的角度討論上述空間概念的交融互釋情況,但這種“困擾”對列氏而言并不存在。事實上,也有研究者認為列氏三元空間即物質空間,即自然和宇宙,也可以稱為社會實踐的空間(空間的實踐);精神空間,包括邏輯抽象與形式抽象,也稱為感覺現象所占有的空間(空間的表征);社會空間,也就是邏輯—認識論的空間(再現性空間);物質空間是被感知的空間,精神空間是被構想的空間,社會空間則是生活的空間。[7]

綜上,我們可以將“三元空間”作為一個由三組“三位一體”的空間概念組構成的概念。因為列氏期望《空間》能夠展示出“一種物理空間、精神空間和社會空間之間的理論統一性”[8],也因為第一組空間概念(即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在三組空間概念中首先“出場”,另外兩個概念組在一定意義上是對其做進一步的豐富與補充,故而我們也可以用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來指稱“三元空間”。

二、三元空間與空間三元辯證法的意涵與意義

在上文討論三元空間的基礎上,可以繼續討論空間三元辯證法的意涵與意義??臻g三元辯證法其實質是對三元空間(物質空間、精神空間與社會空間)的關系展開辯證法意義上的討論,亦即從辯證法角度對三元空間展開分析,以此討論、揭示事物的普遍聯系與發展變化。

“物理空間”是“空間的實踐”的場所,是可以“感覺的空間”。物理空間是一種具體化的社會生產的經驗的空間,這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感知的世界,包括那些可以觀察和能夠傳遞感覺的事物,以及那些“可以直接看到的、聽到的、聞到的、摸到的和嘗到的事物”[9],類如城市道路、廣場、工作場所、生活場所等物質空間,這是外在的、表象的、動態的,是實際存在的可以被感知到被測量的空間,因此又稱為“被感知的空間”。

與傳統二元空間認識論中,物質空間是一種純粹被動的缺乏想象力的地理實在不同,三元空間中的物理空間雖然指向生產與再生產時間的具體場所和空間化的位置,但這種物質空間是主動的、充滿想象力的,是保證生產和再生產實踐的基本要素。由此,空間成為勞動、資本外的第三個因素,成為資本主義發展延續的新“動力”。這意味著三元空間中的物理空間有自身的“規定性”。然而,這種“規定性”與唯物辯證法所強調的物質的“決定性”不同,唯物辯證法物質的“決定性”源于物質的第一性,空間三元辯證法中物理空間作為三元空間中的一元,其“規定性”不是決定性的,而是對其它兩元空間的“約束”與“限制”。

精神空間是指概念化空間、定義的空間或者是建構的空間,是科學家、規劃師、城市規劃者等類型的“專家”以物理空間為原型建構的理性抽象空間[10],因此又稱“被構想的空間”。這是一個由文字描繪的,充斥著意識形態、權力和知識的秩序化的抽象空間,是任何一個社會中(或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空間,是知識權力的倉庫,被社會精英階層視為“真正的空間”。

與傳統物質與精神空間二元論中,精神空間成為純粹的精神產物,甚至淪為與人類實踐絕緣的精神虛空不同,三元空間中的精神空間雖是由理性建構的抽象空間,但其原型則是物理空間。換句話說,精神空間是對物理空間的想象與建構,在這點上,空間三元辯證法與唯心主義所謂“精神”第一性與決定性存在根本的不同。另一方面,三元空間中的精神空間雖是“被構想的空間”,但這種“構想”是由“專家”(或者說“知識”)“建構”的邏輯的、系統的、秩序化的“空間”,是社會精英、統治階層“達到與維持其統治的手段”,被視為“真正的空間”,這表明三元空間中的精神空間的“能動性”并不是唯物辯證法中所謂精神第二性意義上的“反作用”,這種能動性本身即是主動性,通過“知識”的建構與實施能夠達到改造、控制物質空間的目的。

社會空間是指直接跟“生活”相關的空間,即人們居住和使用的日常生活空間。相較于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社會空間既是所有實踐活動都能接觸到的場所,也是思維自由馳騁的區域,是沒有封閉、不斷變動的所在;社會空間亦是“他者的空間”,它指涉象征性和個人,在“表達了社會準則、價值觀和經驗”[11]的同時,又是“定性的,流動的,有活力的”[12],在具備無限開放性的同時也具有了新的可能性,“我們面對的不只是一種社會空間,而是更多的空間——事實上,是沒有限制的、多元的或者無數的社會空間,這里我們一般將其作為‘社會空間?!盵13]

社會空間是空間三元辯證法的第三元,也是理解空間辯證法的關鍵。通常認為,社會空間雖由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構成,但并非是物理空間與精神空間的簡單融合,而是物質空間和精神空間的“有機結合”[14],是物質和精神空間總體的解構和嘗試性重構后產生新的開放性的選擇,是一種螺旋上升的超越[15]。問題是,這種“螺旋上升”式的“超越”是如何實現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認為這種發展是通過物質與精神的辯證互動,以“否定之否定”三段論的方式實現的。社會空間是主體居住和使用的日常生活空間,是“他者的空間”,是個體親歷的空間。這種“他者”“親歷”的“日常生活空間”雖然要“依托”一定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社會空間從來沒有逃離它的基本二元性,即使三元決定因素可能有時候會不考慮并且合并了它的二元性質,因為它這種表達自身的方式和它被表達的方式是不同的?!盵16]然而,這是一種個體的日常的偏向微觀的“流動的”、“變動的”、富有活力的開放空間,這與傳統的物理空間和精神空間的宏大性、封閉性是不同的。正因如此,社會空間才能達成對物質空間與精神空間的解構與重構,實現一種所謂的“螺旋上升的超越”。盡管這種“超越”未必是個體親歷的日常生活空間實踐追求的首要目標,但要實現所謂的“超越”,則必須以個體(群體)親歷的日常生活空間實踐為基礎。應該看到,在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理論中,日常生活空間與社會空間具有高度的“同構”性,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日常生活乃是社會空間的“等價物”,而日常生活批判則是列斐伏爾用以反思“西方理性主義文化危機”,再造社會主義社會的理論和實踐的“武器”。

在普遍意義上,我們可以將社會空間理解為普通社會體的日常生活空間,日常生活實踐因此也是指每個社會體尤指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實踐。在實踐的意義上,普通社會個體的日常生活實踐既是一種依托物質空間的物理空間實踐,也必然存在一定的精神層面的構想——精神空間實踐。物質空間是空間實踐及其發生的物理場域,強調物理空間在宏觀層面上的對空間實踐的“規定性”,這種宏觀上的規定性是客觀的。作為一種空間實踐,普通社會體的日常生活實踐自然也受制于物理空間的規定性。然而在微觀層面上,普通社會體的日常生活實踐又因其流動、變動、充滿活力的特征具備了“突破”物理空間規定性的可能。事實上,這構成了一對矛盾。另一方面,精神空間是概念的空間,尤指“專家”(或者說“知識”)“建構”的邏輯的、系統的、秩序化的“空間”,也是一種“現代性”的“科學”的空間。這個空間雖是構想的,是對“客觀”的物理空間的“構想”,但這種“構想”又是“真實”的,表現出精神空間對物質空間的“反動”與“主動”,甚至這也是作為人化自然的物質空間的“規定性”的“構成”與“來源”。也只有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方可理解社會精英階層將“精神空間”視為“達到與維持其統治的手段”,是一種“真正的空間”。普通社會體的日常生活實踐也涉及精神層面,然而,其日常生活實踐的精神層面雖也具有“構想”的“真實”性一面,但在普遍意義上,日常生活實踐的精神空間并不是一個邏輯的、系統的、秩序化的“空間”。這意味著,相較于精神空間,社會空間的精神實踐層面欠缺了一些“現代性”與“科學性”。當然,這也意味著社會空間的精神實踐層面走向了后現代性與解構性。

列氏將“革命”與“改變”的希望寄托在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實踐,這反映了列氏人文主義的價值取向——對人的終極價值的關懷。他還期待借助日常生活實踐,普通社會個體能夠成為真正的“主體”,成為“總體的人”。只有每個普通社會個體成為“總體的人”,才能打破“異化”、瓦解“現代性”,列氏的“理想世界”才能最終實現。這表明三元空間及空間三元辯證法所具有的人文主義特征。不僅如此,列氏的三元空間及空間三元辯證法還具有開放的特性,這種開放性源自日常生活實踐所具有的多種可能性。每位普通的社會體是日常生活實踐的主體,個體的這種親歷性與探索性的日常生活實踐意味著多元性與多樣性——眾多的可能性、不確定性和偶然性。換句話說,日常生活實踐面向新的可能性和新的生成。當然,這種“開放性”并不意味三元空間及空間辯證法欠缺整體與系統性。在列氏空間理論中,空間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而是自然的、精神的和社會的三位一體,這個“三元”的整體性的空間概念組既是邏輯——認識論的空間,同時也是社會實踐的空間和親身經歷包括感覺想象的空間??傊?,列氏試圖通過對作為整體性概念的社會空間的三元分析,揭示人類的生成是一個“面向未來開放的、充滿矛盾性和偶然性的歷史過程”[17],并提供日常生活實踐這條理論與實踐相連的道路。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基于空間三元辯證法的移動傳播‘空間形變研究”(17BXW108)

參考文獻:

[1](英)愛德華·W·蘇賈.后現代地理學——重申批判理論中的空間[M]王文斌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2]劉懷玉.《空間的生產》若干問題研究[J]哲學動態,2014(11)

[3][7][15]趙海月等.列斐伏爾“空間三元辯證法”的辨識與建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2(2):22-27

[4]David Harvey,The Limits of Capital[M].London:Verso, 1993.

《現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英譯本序言第V頁。轉引自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第96頁注1

[5](美)愛德華·索亞.第三空間—去往洛杉磯和其他真實和想象地方的旅程[M]陸楊等譯,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6]劉懷玉.現代性的平庸與神奇:列斐伏爾日常生活批判哲學的文本學解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

[8](法)雷米·埃斯.《空間與政治》序言:亨利·勒菲弗與都市[M]李春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9]Degen M M. Sensing Cities:regenerating Public Life in Barce-lona and Manchester[M]New York:Routledge,2008.

[10][13][16]Henri?Lefebvre.The?Production?of?Space[M]Oxford:Blackwell,1991.

[11]Schmid C. Henri Lefebvre's theory of the production of urbanspace:towards a three- dimensional dialectic,in Goonewar-dena K,Kipfer S,Milgrom R,ets,Space,Difference,Every-day Life:reading Henri Lefebvre[C]New York:Routledge,2008

[12]Merrifield A. Henri Lefebvre:a critical introduction[M]NewYork:Routledge,2006

[14]高玄.淺析列斐伏爾《空間的生產》的三維性辯證法[J]學理論,2015(16):89-91

[17]張笑夷.列斐伏爾空間理論批判研究[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

注釋:1.劉懷玉在《<空間的生產>若干問題研究》中梳理了相關列氏研究專家謝爾茲、埃爾登、麥瑞菲爾德以及施米德等人對三元空間概念的“劃定”與“爭議”。詳見劉懷玉《<空間的生產>若干問題研究》(《哲學動態》2014年第11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