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互聯網+”背景下的師范生創新教育探索
——河池學院“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教學實踐

2021-10-10 23:27林弘寧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1年22期
關鍵詞:小學教師師范生實訓

林弘寧

(河池學院教師教育學院 廣西·宜州 546300)

河池學院地處桂西北少數民族地區,擁有近70年的師范教育歷史,當前學校的教師教育學院有師范生2000多人,設有學前教育、小學教育(數學方向)、小學教育(語文方向)等本科專業和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全科,高中起點三年制、初中起點五年制)等??茖I。近年來,學校圍繞教師教育培養目標,扎根河池,立足地方,積極探索師范生培養新思路和培養新途徑,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為引領地方基礎教育、振興農村小學教育、推進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進行了積極和有益的探索?!盎ヂ摼W+小學教師發展實訓”是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師范生必修的一門創新創業課程,對實現小學教師培養目標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筆者在我校小學教育(本科)師范生的“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教學中,積極探討其教學目標、內容和方法,取得了明顯教學效果。

1 “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

作為小學教育專業的一門創新創業課程,“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的教學目標既要考慮到“互聯網+教育”的大背景,也要考慮到師范教育尤其是小學教師培養的實際情況。(圖1)確立該課程教學目標的依據,一是《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及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等國家文件;二是我國《小學教師專業標準(試行)》(2012年);三是小學教育專業本身的理論、實踐和學科性質、特點;四是從學校應用型地方本科高校的實際和小學教育專業的培養目標出發,確立為少數民族地區城鄉教師服務的取向。

圖1:指導思想(圖片來自網絡)

遵循以上教學目標設定的基本思路,我們將“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擬訂為:(1)提升師范生對“互聯網+教育”、網絡學習空間、信息化時代教育變革的理解和認識。(2)引導師范生養成信息素養的意識,思考“互聯網+”時代學生發展的素質和要求。(3)引導師范生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培養師范生一定的“互聯網+”教育教學實踐能力,讓信息技術融入自身職業生涯發展。(4)激發師范生運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創新和改革教育教學動力和積極性,對少數民族地區基礎教育的教育教學問題進行主動的分析和探究。其中,突出培養師范生的信息素養意識和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

2 “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方法

根據“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目標,基于“互聯網+教育”和信息時代教育變革的大背景,立足于小學教育(本科)專業師范生的發展需求,我們精心提煉選擇了該課程的教學內容,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組織和幫助學生進行系統的學習。

本課程的預設教學時數是16課時,我們使用余勝泉教授的《互聯網+教育:未來學?!罚娮庸I出版社,2019年3月第一版)作為參考教材,在有限的教學時數內,我們為學生選擇和組織了6個專題的教學內容,其中2個專題每專題4學時,剩余4個專題每專題2學時。各專題的內容如下:

2.1 “互聯網+教育”概述

本專題主要圍繞“‘互聯網+’是什么?”“什么是‘互聯網+教育’”“‘互聯網+’何以革新教育?”三個問題展開,為學生梳理了“互聯網+”從概念的提出到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文件的過程,闡述了“互聯網+”的內涵和特征,進而引出“互聯網+教育”的含義、理念、實施形式,并通過“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比較,以及“互聯網+教育”對人才需求和時代發展的適應,使學生全面認識到“互聯網”作為一種教育生產力的無限可能和巨大影響,讓學生對“互聯網+教育”形成自覺的關注。對于前兩個問題,主要采用講授法,由教師就“互聯網+”和“互聯網+教育”對學生進行簡潔明晰的講述和解讀。對于第三個問題,在教師講授的同時,還綜合采用問答法、討論法等,發揮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如在教師引導下,讓學生討論“互聯網+教育”與傳統教育的區別、討論新時代對人才素質提出的新要求等,最后由教師總結、整理、分享。

2.2 “互聯網+教育”的課程新形態

本專題重點圍繞“互聯網何以改變課程形態”“線上線下融合的課程形態有哪些”“互聯網+課程在體系、結構、實施等方面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范例”等三大內容,從決定課程的因素出發,分析了互聯網改變課程形態的背景和原因,介紹了互聯網支撐的數字化、立體化課程內容表現,線上線下一體化的課程設計以及以慕課為代表的多層次課程開放與共享,闡釋了互聯網+課程的整合性、個性化、跨學科和回歸生活的特征。本部分內容主要采用講授法、問答法、案例分析法。在學習過程中,讓學生統一觀看了央視《新聞1+1》欄目的一期節目“田野上的職業學校,為啥特火?”,并在觀看后讓學生圍繞互聯網+課程的整合性、個性化等問題對視頻內容展開充分討論和發言,經教師總結引導,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2.3 “互聯網+教育”的教學新范式

本專題主要涉及“課堂互動的變化”“知識生成模式的變化”“互聯網+典型教學模式”等三大內容。具體包括“互聯網+教育”的課堂互動從單一互動到多元互動、從教師控制課堂互動到學生自主把握互動、從物理環境的互動到虛擬現實的互動;知識生成從教師知識傳遞到學生的認知建構,由此引發教師角色從知識傳授者到學習資源組織者、學習情境創造者、學習過程引導者的新變化;網絡環境下的混合式教學、翻轉課堂教學、微課、MOOC教學、SPOC教學等教學模式的內容、實踐及其特征。本部分內容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問答法、案例分析法、實習作業法進行教學,對“課堂互動的變化”“知識生成模式的變化”,主要采用講授法,輔以討論法、問答法,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加深學習。對于“互聯網+典型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法,輔以教師的講解,讓學生對各教學模式形成全面認識,并布置學生完成一項作業——自選小學語文或小學數學的教學內容,制作一節不超10分鐘的微課視頻,通過動手實踐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與運用。

2.4 “互聯網+教育”的學習新方法

本專題主要介紹了“移動學習”“泛在學習”“游戲化學習”“個性化學習”“跨學科整合學習”“自組織學習”等“互聯網+教育”環境下的學習方法,包括其概念、內涵、特征、發展變化、典型案例等內容。其中,重點介紹了泛在學習、游戲化學習、STEM教育、創客教育等學習方法。在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問答法等教學方法。在講清概念和內涵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設備呈現了跟上述學習方法相關的圖片、視頻、案例,引導學生把握內容要點,讓學生有更直觀、更深入的體驗,并對這些方法的優缺點和實施要點、策略等有充分認識。此外,一些相關的案例,是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給學生布置任務,讓學生通過互聯網搜索相關案例資料或視頻,再在課堂上與同學進行分享。這個環節設計,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5 “互聯網+教育”的評價新模式

本專題著眼于現代教育價值理念,聚焦“互聯網+”相關技術的發展對教育評價方式變革的影響,介紹了互聯網時代新型教育生態對教育評價提出的新訴求,主要指多元主體參與的、個性化的、精準的、發展性的教育評價體系。具體內容包括基于知識學習的個性化學習評價、基于教育大數據的診斷性評價、在線協作互評、綜合素質發展性評價等。本部分的教學,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實習作業法、讀書指導法,把每一種評價的概念、內涵、特征向學生做具體闡釋,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充分討論、交流和發言,并用以上新的評價理念設計一個相應的評價體系或評價工具。此外,要求學生課外主動收集閱讀最新的關于新時代教育評價的最新論文,拓展知識和視野。

2.6 “互聯網+教育”的教師新素養

本專題包含數字化教師的特征、數字化教師的知識結構、數字化教師的教學能力、數字化教師的教學工具、互聯網時代的教師專業發展等內容。闡述了在“互聯網+教育”的大環境下,教師從知識占有者轉為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從知識傳授者轉變為學習的引導者、從課程執行者轉變為課程開發者、從“教教材”轉變為“用教材教”、從知識固守者轉變為終身學習;教師要掌握所教學科知識、教學法知識,也要掌握技術知識;教師要具備數字化遷移能力、整合能力、交往能力、評價能力、協作能力和促進學生數字化學習能力;教師要具備制作教學資源、教育教學、專業發展等相關技術工具的素養;教師專業發展要順應從被動適應到主動參與、從個體工作到群體協作、從顯性過程到隱性過程、從知識接受到知識建構、從了解信息到培育智慧等趨勢。該部分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討論的主題設置為“如何認識互聯網給教師職業帶來的挑戰,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學為人師?”通過討論交流,激發學生的主動性和參與性,加深對教師新素養的認識和理解。

3 “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收獲與效果

課程結束之后,我們于2020年8月對選課的2017級小學教育(語文方向)、2017級小學教育(數學方向)的師范生123人做了問卷調查。在回答“該課程讓你感覺有無收獲?”時,受訪學生選擇“很有收獲的”有85人,占69.10%,選擇“有收獲”的29人,占23.57%。這說明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效果。

河池學院地方偏遠,學生視野受限,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意識和將互聯網信息技術融入教育教學的實踐能力,以造就與時俱進的,能夠適應“互聯網+教育”的應用型未來教師,應貫穿和融入小學教育專業師范生教育教學(各門課程、各個教育教學環節)的全過程?!盎ヂ摼W+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的教學探索在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正如一位師范生在問卷中所說:“通過學習該課程,知道了互聯網+教育的意義,社會在發展,時代在變化,而教育的重要性不變,學完這門課知道新時代的教師要具備一定的互聯網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好現代教育技術,才能達到好的教學效果?!?/p>

3.1 培養了師生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職業敏感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提出了“大力提升教師信息素養,推動教師主動適應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變革,積極有效開展教育教學”的要求。我們開設的“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是對這一要求的積極回應,通過專題學習、案例分析、小組實踐等方式,學生對互聯網技術給教育帶來的影響有了全面深刻的認識,對“互聯網+教育”形成了理論自覺和職業敏感,信息意識和信息素養得到了有效提升。對課程教師來說,進一步激發了其對“互聯網+”“教育信息化”等領域的深入探討,有利于形成更加系統的職業思考,在教學、科研等方面產生新的研究成果。

3.2 訓練了師范生一定的“互聯網+”教育實踐能力

《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要求“創新師范生培養方案,完善師范教育課程體系,加強師范生信息素養培育和信息化教學能力培養”。在“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教學中,對于占篇幅較大的“教學新范式”“學習新方法”兩個專題,我們先是闡述理論、接著呈現和分析案例、最后讓同學們自己收集分享案例,或者自己制作微課。比如有同學從內容、功能、操作、效果等方面詳細介紹了廣東省東莞市教育局“互聯網+教育”信息惠民應用——微課掌上通融合創新的案例。同學們分組合作完成了共計20份涉及小學語文、數學、英語、繪畫等科目的教學微課。通過這樣的教學環節設置與實施,學生們既拓寬了“互聯網+教育”的視野,也在信息收集與分享、課件制作與展示、微課教學與創新等方面訓練了自身的“互聯網+教育”實踐能力(圖2)。

圖2:數字資源服務普及行動(圖片來自網絡)

3.3 強化了師范生終身學習和與時俱進的思維

“變”是互聯網時代唯一不變的主題,教育教學的變革在互聯網背景下呈現出更加迅猛的態勢。通過“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師范生從課程、教學、管理等方面了解到互聯網與教育的深度融合,感受到傳統教育與“互聯網+教育”的聯系與區別。這種認知和感受向師范生傳導了思想解放和技能提升的壓力,強化了他們的終身學習意識,促使他們以開放的心態和與時俱進的思維,積極思考時代大環境對教育、對人才、對教師提出的要求,激發他們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持久的韌性去學習教育教學知識,提升專業技能,為未來的職業生涯打下堅實的基礎。

4 “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教學反思

當“互聯網+”遇到教育的時候,它改變了我們思考教育、發展教育的方式,靈活多樣、開放終身的個性化教育體系正在形成一個強大的趨勢。這對各地各學校的教育教學改革和教育信息化工作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也給師范生培養和教育帶來了新的思考。河池學院“互聯網+小學教師發展實訓”課程,是這種思考產生的結果??傮w而言,該課程體現了師范教育對互聯網時代的主動適應,在實施過程中也取得了積極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一是課時量偏少,在16課時的范圍內,很多教學內容無法充分展開,影響了教學的深度。二是沒有適切性的教材,雖然我們選用了余勝泉教授的《互聯網+教育:未來學?!纷鳛榻滩?,但該書其科研課題成果中的專著,對少數民族地區應用型本科學校的大學生而言,該書偏理論性,對實踐的參考價值有限。三是教學組織不盡合理,該課程采用了合班上課的形式,人數超過120人,在普通階梯教室上課,如此大的班額,不利于對專業知識的教學。若能將課時增加到32課時以上,將班額減至60人以內,找到或開發更偏向于應用的教材,在計算機機房或智慧教室進行教學,將能使課程更深入“互聯網+教育”,更聚焦師范生發展需求,更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互聯網+”教育教學實踐能力。

猜你喜歡
小學教師師范生實訓
基于CDIO理念的數控實訓教學改革與實踐
沙河市二十冶第二小學教師書畫作品
電工電子實訓教學改革與創新
棗強縣第一小學教師書畫作品
平凡教學三十載——一名小學教師的自述
師范生MPCK發展的策略
微課在數控實訓課中的應用探析
淺析師范生PCK知識的構建
虛實結合實訓平臺的開發與應用探索
進一步完善免費師范生政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