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析當下我國教材教輔印制生產的困境和應對策略

2021-10-12 01:51石賢權
傳播與版權 2021年9期

石賢權

[摘要]教材教輔是出版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章通過分析教材教輔的產業特征和集中性印制生產的不利影響因素,圍繞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強生產計劃管理,解決制約印制生產的瓶頸、改善生產效率,推進全過程管理、完善質量標準體系和采用數字化新技術、創新業務應用四個方面,對出版社化解生產壓力、縮短生產周期、提升印制質量提出了有益的探索思路。

[關鍵詞]教材教輔;生產周期;政策影響;生產瓶頸;全過程質量管理

教育類圖書是我國圖書出版總量及圖書零售量中占比最高的品類。教育類圖書中占比最高的是教材教輔,尤其是中小學教材教輔。教材教輔通常包含課本、評議教輔、助學讀物類教輔三大類。根據《2019年新聞出版產業分析報告(摘要)》,2019年全國出版中小學課本合計33.2億冊(張),占課本總印數的88.6%,占圖書總印數的31.5%,在全國580多家出版社中,絕大多數出版社都涉足過教材教輔出版。教材教輔的出版與發行已成為國內眾多出版傳媒單位的主要收入和利潤來源。據統計,2019年鳳凰傳媒教材教輔收入74.9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53.72%;山東出版教材教輔收入73.25億元,占主營業務收入59.68%[1]。主營業務含教材教輔出版發行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較為穩定,不含教材教輔的出版發行的上市公司盈利水平受市場波動的影響比較大[2]。此外,教材教輔作為教育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還肩負著培養人才,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任。

由于教材教輔需要服務學校的教學計劃,緊跟學生的課程進度,使得其在擁有較為龐大剛性市場需求的同時,也對自身供貨的時效性提出了極為嚴格的要求。加上國家教材改革增加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針對“三科教材”等重點中小學教材每年要開展各類專項質量抽查。因此,教材教輔印制長期面臨生產任務重、周期短的嚴峻挑戰。

一、影響教材教輔印制生產周期的主要因素

教材教輔的出版發行需要高標準、嚴要求、保周期。教材教輔應嚴格遵照相應的時間節點完成印制任務,合理的印制生產周期是確保教材教輔質量和及時供貨的保障。然而,以下因素使得教材教輔印制在生產周期上面臨一定的挑戰。

(一)教材及評議教輔的目錄公示和定價審批政策的影響

義務教育階段的教材和評議教輔價格為國家指導價格,教材及評議教輔價格=(印張單價×印張數量+封面價格+插頁價格×插頁數量)×(1+增值稅率)。教材和評議教輔在印制前須通過省級新聞出版局和物價部門的報價管理信息平臺的審批后,方可印裝。教材和評議類教輔產品的使用權和定價權受相關行業管理部門的管制。由于國家的課程改革、新教材的審批和公示往往滯后,所以春秋兩季教材和評議教輔實際下廠付印的時間一定程度上取決于教材和評議類教輔材料目錄公示和價格審核時間。

(二)教材修訂、送審和教輔授權對生產進度的影響

2017年秋季開始,“三科統編”教材即教育部統一組織新編的義務教育道德與法治、語文、歷史教材,在全國范圍內投入使用。但各省域本版教輔的編寫開發,受人民教育出版社統編版三科教材內容影響。對人教版教材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相關教輔產品的開發就越集中化。由于教材的修訂頻繁以及相關教材的送審和修訂時間的不確定,對教材教輔的印制生產周期產生了較大

影響。

(三)教輔新政及新華書店征訂時間的影響

中小學教輔材料必須由新聞出版行政主管部門根據有關規定批準的發行企業發行,任何部門、單位和個人未經批準一律不得從事中小學教輔材料的發行活動[3]。長期以來,新華書店系統一直承擔我國中小學教材及評議教輔的發行。因此,教材教輔的出版發行對新華書店系統征訂發行渠道的依賴性很高。為切實減輕中小學生過重的課業負擔和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各地市教材選用委員按照教科書選用的程序,按一科一輔的原則,向學生及家長推薦教材。但受教輔政策的影響,特別是國家對學生減負政策的實施,新華書店系統作為教材教輔銷售的主渠道,征訂難度加大,難以及時準確匯總購銷數量。教材教輔產品時效性強,出版社為降低庫存,減少存貨浪費,往往采取按實際市場需求訂制生產的方式。因此,教材教輔印制生產計劃受新華書店系統的征訂計劃影響較大。

(四)書刊印刷行業的不利現狀對教材教輔印制的影響

近年來,由于紙質媒體發展式微,書刊印刷廠家經營日趨艱難,企業高投入低回報,導致發展后勁不足。教材教輔印制的原材料成本、紙張成本、用人成本大幅增加;國家對書刊印刷企業的綠色環保要求越來越高,教材印制企業必須通過國家的綠色認證;圖書印裝質量要求不斷提高,國家對書刊印制質量的抽查力度不斷加大,并加大了對質量不合格產品企業的通報公示、行政處罰力度。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近年來市場淘汰了不少產能落后的中小型印刷企業,給出版社教材教輔的集中性印制生產帶來了嚴峻的挑戰。

二、出版社教材教輔印制生產的應對策略

受以上幾大因素的影響,出版社的教材教輔印制生產不僅呈現質量要求越來越高、生產周期越來越短、付印密度越來越強、交貨時間越來越集中四大特點,還呈現季節性很強的生產特征。因此,出版社的印制生產只有積極堅持科學謀劃、合理統籌、強化過程管理和質量控制,才能確保每年“課前到書,人手一冊”任務的圓滿完成。

(一)提升供應鏈管理水平,加強生產計劃管理

在供應鏈視角下,出版社需要跟供應鏈上下游企業建立戰略聯盟,方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教材教輔不同于小眾圖書,其印刷起印量普遍較大,主要教育大省的中小學課標教材的印數通常會達到幾十萬至上百萬冊,特別需要依靠下游印刷企業的產能保障。出版社應完善選廠機制,拓寬選廠渠道,建立健全教材教輔承印企業的評價機制,實行優勝劣汰的考核體系。出版社還要著力改善供應鏈環節,根據產品結構合理安排廠家,保障教材教輔紙張供應的及時性和可靠性,做好突擊趕工品種和所需生產要素的有效供給。例如出版社要了解印制廠家的生產場地、存儲能力、教材教輔的代發、直供能力;印制產品和生產設備的匹配性、穩定性;突擊性用工的人員保障;優質供應商的補充儲備等。

出版社必須強化印制生產的計劃性。其可以根據教材教輔春、秋兩季集中供貨的特點,制訂并細化出版社教材教輔的生產計劃表,印制廠家按制訂教材教輔的付印時間、物料采購計劃完成進度表。出版社應著力做好印前排版進度流轉單、印制生產匯總報表的分析,根據品種數、提印數、生產指令數印制工藝,做好各工序的及時銜接跟進,科學調度,確保重點品種的提前付印率。同時,在短生產周期下,出版社內部各部門須提高協作和相互服務意識,使得出版社編印發供各環節需要同印刷廠家的生產、物流有效銜接。出版社相關人員應協調促進出版社內部的發行提印、編輯付印、印前型版(數字文件)和紙張供應等部門積極配合。

(二)解決制約印制生產的瓶頸,改善生產效率

所謂制約印制生產的瓶頸就是出版社整個印制生產環節中制約生產順利完成的因素。國家對書刊印刷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監管,加之印制廠家生產季節的印制業務相對集中,按期交貨是“死命令”,難免出現生產瓶頸,其單靠加班加點、人海戰術式趕工,往往也無濟于事。印制廠家低效率的背后可能受生產設備、原材料、技術工藝等因素的制約,最后導致教材教輔的交貨期失控,產品質量差。

按照印刷工藝適宜性原則,出版社的印制管理人員應密切聯系編輯和設計人員,加強技術工藝交流,在印前階段盡量減少有零星印張的正文,特別是0.25和0.125印張;減少后期裝訂環節人工分帖量。編輯人員盡可能向印制管理人員提供數字化印前文件,以減少傳統印刷膠片的拼貼、拷貝時間。人、機、料、法、環是生產的五大要素,設備關系到生產能否順利進行。出版社的編輯、印制人員要加強對印刷工藝、設備產能的了解,根據產品的印制方式,選對印刷機型,提高生產效率。教輔材料中有許多印制工藝需要用到試卷機,套裝書還需要使用插書機等設備。教材教輔常用的B5尺寸一般膠印平版印刷較多,出版社可以優先選擇有此類輪轉機型的印刷廠家,從而加快教材教輔印裝的速度。教材教輔由于印量大,不同于小眾化圖書的生產。因此,出版社要從生產效率的角度出發,杜絕四色文字的疊加套印和不合理的切口設計,減少圖文跨頁、接版的難度。同時,出版社在教材教輔的書背字設計上也要考慮平移誤差,從而規避印裝環節的質量風險和不能增光添彩的無效設計難點,推動印制生產效率的顯著提升和教材教輔產品品質的改善。

(三)推進全過程管理,完善質量標準體系

教材教輔的印制質量工作既是經營管理工作,更是出版業高質量發展的內在要求。為強化質量管理,國家新聞出版署和各省級新聞出版局每年都會開展“出版物3.15質量抽檢活動”“雙隨機、一公開”專項檢查等監督抽查工作,對出版印制質量進行抽查和檢驗,特別是針對“三科教材”還要開展重點專項檢查。

對出版社和印制廠家而言,其應明白質量是生產出來的,而不是檢查出來的,應由過程質量控制來保證最終質量[4]。從事出版印制質量管理的工作人員,需健全印前、印中和印后全流程的管理制度,加強對印單、文件、清樣、版權、條碼、定價批文等各印制部件的核對清查,從原材料的選擇、裝幀設計、制版、印刷、裝訂五個環節全方面進行質量控制。印制廠家要實現覆蓋工序、車間、部門的質量保障體系,如機臺人員按規定時間的產品抽查制度、帶班主任簽樣巡查制度、生產技術部總質檢巡查及隨機抽檢評判制度、單張紙印刷半產品檢驗制度、成品合成前毛本檢驗制度、樣書印刷裝訂前送檢制度等。出版社應鼓勵印制廠家進行技術改進,充分利用好騎馬機、膠裝生產線的在線圖文識別質量檢測系統,通過比對、識別,對裝訂工藝過程進行實時的檢測。出版社只有對生產過程中的每一道工序過程進行監視和檢測,才能確保批量生產教材教輔不出質量差錯。

承印中小學教材教輔的出版社和印刷企業,應強化行業標準的執行。標準不僅是產品質量檢測的依據,更是產品加工過程的質量控制手段。印制企業在取得綠色環保認證的基礎上,要以《環境標志產品技術要求印刷第一部分:平版印刷》(HJ2503-2011)為環保質量標準。教材教輔印制質量應嚴格依據《中小學教科書幅面尺寸及版面通用要求》(GB/T18358-2009)、《紙質印刷產品印制質量檢驗規范第2部分:抽樣判定規則》(GB/T 34053.2-2017)、《紙質印刷產品印制質量檢驗規范第4部分:中小學教科書》(GB/T 34053.4-2017)等行業標準要求執行。

(四)積極采用數字化新技術,創新業務應用

出版業的發展史就是一部以技術推動的信息傳播史。近幾年來,國內的數碼印刷技術得到了長足發展。數碼印刷能實現自動化印前準備,簡化了制版工藝,省去了裝版、試車等一系列的傳統印刷工藝過程。許多出版社的急件產品,特別是短版印刷圖書已經逐漸普及了數碼印刷技術。印刷企業對數碼印刷特別是高速噴墨印刷的應用,使自身從一開始的個性化、小批量朝著普及化、批量化方向發展,對以膠印為主打的教材教輔傳統印刷方式起到了有力補充。按照目前數碼快印的工價,1000冊以下的黑白教輔印制成本已優于傳統印刷方式,對新華書店系統突擊性的教材教輔零星征訂,以及出版社的缺數補貨起到了保障作用。印刷企業對數碼印刷技術的應用,有效地解決了傳統印刷的小批量印制短板,隨著生產效率的不斷提升,出版社降低庫存、按需印刷成為可能。

近年來,隨著眾多出版社開始搭建信息化平臺,出版社傳統的業務流程逐漸被數字化信息管理系統所取代。目前,國內大的出版傳媒集團大多已實施集團化全產業鏈的SAP系統或ERP系統。隨著5G技術、大數據分析技術、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其在各類企業的生產環節中得到了高效融合。有條件的出版社可以結合數字化資源管理平臺和在線文件傳版系統等信息化手段,將印制廠家生產管理系統、倉儲物流系統納入出版社的ERP或SAP系統,做到文件和工單自動流轉下發,各工序、流程實時反饋,實現教材教輔編印發生產流程的按需協調、智能一體化管理。相關人員通過數據中心搭建的智能化的生產管理系統,打通征訂發行渠道、出版社、排版公司、印刷企業之間的信息化壁壘[5],真正實現教材教輔產業鏈中跨行業服務需求的創新性信息應用。

三、結語

教材教輔的印制生產作為教育出版的重要環節,要積極順應國家教材格局的變化,順應教輔管理政策變化,順應教育市場需求變化[6]。出版社要不斷提升內部各流程效率,積極應對挑戰,在實現供需平衡的基礎上,縮短產品供貨周期,強化印制質量控制,做到對終端客戶需求的快速反應,提高市場滿意度,從而穩定和不斷擴展市場占有率,增強自身的市場競爭力。

[參考文獻]

[1]宋寶華.淺議出版傳媒行業上市公司財務分析[J].會計師,2021(05):17-21.

[2]李詩慧.我國出版行業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比較分析[J].財經界,2021(04):86-88

[3]鄭漢陽.國家教輔新政出臺的歷史回顧與戰略思考[J].出版廣角,2016(19):21-25

[4]吳士權.精益生產及其與質量管理體系的融合[J].質量春秋,2009(11):28-32.

[5]劉華坤,謝磊,張志林.大數據驅動的出版業供給側改革探索實踐—以人民郵電出版社“以銷定產”按需出版為例[J].中國出版,2018(14):19-23.

[6]胡曉東.鳳凰傳媒:教育出版如何破局?[J].出版人,2021(04):42,44,46,48.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