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澎湃新聞“甘肅馬拉松事件”報道框架的研究

2021-10-12 07:05李瞳
新聞研究導刊 2021年15期
關鍵詞:微博

摘要:災難新聞是新聞報道中的一個重要門類,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新聞報道的主要載體逐漸從紙媒轉為網絡媒體,其中,微博成為各大主流媒體入駐并發布新聞的主要平臺。本文以澎湃新聞微博官方賬號對“甘肅山地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報道為研究樣本,研究澎湃新聞對此事件的新聞報道實踐內容,分析研究其新聞報道框架,并以此為切口對微博入駐官方賬號對相關災難新聞報道框架的完善提出建議。

關鍵詞:甘肅馬拉松;澎湃新聞;微博;新聞框架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1)15-0033-03

一、引言

城市承辦大型賽事活動在全國范圍內愈發成為一個普遍現象,然而2021年5月22日,在甘肅省白銀市景泰縣舉行的黃河石林山地馬拉松百公里越野賽因遭遇極端天氣,致21人遇難。這一事件在微博平臺發布后迅速引發熱議,幾度沖上平臺熱搜榜第一。媒體對這一事件的報道也提供了大量災難新聞的報道實踐案例。此前,關于災難新聞報道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可供后續研究借鑒。王文濤(2020)從定量定性的方法對媒體關于2019年四川長寧地震事件的報道進行了從內容分析與框架分析角度出發的研究[1];張博則以新聞框架為視域,解析了河北日報與新京報之間的報道框架差異,并提出建設性意見[2]。而相關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大部分新聞框架分析研究都從紙媒出發,以大版面的長篇報道為主要研究分析樣本,難以與當今新聞傳播環境及時接軌。對于賽事題材災難新聞的報道框架研究目前也極少,相關領域的空白有填補的可行性與必要性。

二、研究方法

在對“甘肅山地馬拉松21人死亡事件”(以下簡稱“甘肅馬拉松事件”)的新聞報道中,選取微博平臺上的澎湃新聞官方賬號作為研究樣本,對其關于甘肅馬拉松事件的新聞報道框架進行多角度、多層次、全方位的立體化研究。研究樣本源于澎湃新聞微博官方賬號頁面,在頁面中以“甘肅”與“馬拉松”以及其同義詞為關鍵詞進行檢索,經人工剔除同一頁面內的重復投稿、無效鏈接等后,截至2021年7月15日,共得出符合檢索條件的樣本18篇,有關報道的發布時間范圍為2021年5月23日07:37至2021年6月26日14:00。

本文采用框架分析對澎湃新聞關于甘肅馬拉松事件新聞報道內容進行分析,在編碼過程中設置消息來源、報道議題、敘事主體、發展階段等類目。在編碼原則之中,關于消息來源方面,標明澎湃新聞原創或獨家新聞則表明為原創新聞,其余則標記為外報,其中源于政府新聞部門的則標記為政府,源于其他媒體的則標記為“其他”。在敘事主體方面,考慮到一篇報道或出現多個敘事主體,則在敘事主體判定中以各主體在整篇報道的篇幅占比以及對報道的重要性等方面為指標對報道敘事主體進行人工篩選與判定。在敘事主體的類目編碼上,將政府與紀委等事故調查單位在敘事主體方面歸類為“事件調查方”,主辦單位與賽事合作企業等事故責任單位歸類為“事故責任方”,事故幸存者以及遇難者家屬歸類為“事故受害方”,救援指揮部以及搜救人員歸類為“救援實施方”。在報道議題方面,分為“事故態勢的說明”“事故產生原因的調查”“受害方的情況發布”“見義勇為行為的報道”“事故追責結果的公布”五個類目。而發展階段方面則根據甘肅馬拉松事件的事態發展邏輯為線索,將“已發現”“未找到”“已組織”等詞語判定為前期,將“成立”“全程”等詞語判定為中期,將“追問”“追責”“結果發布”等詞判定為后期,在數據分析上使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歸納整理。

三、研究結果

(一)消息來源的內卷性與權威性傾向

在報道的消息來源中,就數目而言,三方的差距較小,三方消息來源的占比都較為平均,在報道來源上呈現出多樣化趨勢。從占比上看,澎湃新聞原創的報道比重最大,政府新聞次之,其他新聞最少。自家媒體的生產內容與政府機關的直接新聞成為澎湃新聞此次對甘肅馬拉松事件報道的絕大部分消息來源。由此體現出澎湃新聞對此事件報道的消息來源的內卷化傾向?!皟染砘币辉~在引入媒體內容生產研究領域指特定媒體機構出于對內容生產飽和度、對其他消息來源的審查復雜性的警惕等,更加傾向于采用本機構采集的信息,由此帶來信息來源相對狹窄的可能風險。在澎湃新聞對甘肅馬拉松事件的報道中,對消息來源審查復雜性的警惕不僅體現在傾向于使用本機構生產的報道內容,還在于大量轉載政府機關產出的新聞以確保新聞真實性與可信性,降低在官媒賬號上發布消息的風險責任。在5篇來自其他媒體的報道中,3篇為人民日報首發,2篇轉載自央視新聞,都來自全國性權威主流新聞媒體。這樣的新聞消息來源在真實性與權威性上能夠得到保障,然而也易帶來信息傳播的局限。這樣的框架模式是由事件本身決定,甘肅馬拉松事件作為重大社會性災難,關于它的新聞報道寧可失去常規性新聞的生動性與具象性,也應注重消息的真實性與權威性。從所發布報道中直接引用的信息源來看,9篇報道引用了涉事群眾如搜救人員、見義勇為群眾以及事故幸存者的語言,此后依次是機關單位如中紀委、氣象局、甘肅省政府,全國性新聞媒體如人民日報與央視新聞的調查結果,以及地方新聞如北京日報以及津云新媒體前線消息。由此可見,對于甘肅馬拉松事件的報道,澎湃新聞的消息來源注重現場感、及時性、真實性以及權威性。

(二)敘事主體的多元化傾向

在關于甘肅馬拉松事件的相關新聞報道中,澎湃新聞在微博上發布的相關新聞報道的敘事主體較為多元。四方面的敘事主體在整體報道分布上較為平衡,體現了澎湃新聞在相關報道中敘事主題的多元化傾向,有利于受眾全方位、多角度,站在不同的立場了解事件始末。相對整體而言,以事件調查方,如中紀委、甘肅省委調查組為敘事主體,以及以事件受害方如事故幸存者、受害者家屬為敘事主體的報道占比更大。就新聞真實性與客觀性而言,以事件調查方為敘事主體的報道顯然比以事故受害方或者事故責任方為敘事主體的報道更具客觀性與公平性。但在此事件的系列報道中,以事故受害方為敘事主體的報道數量高達5篇,占有效報道總數的27.78%,其中5月23日12點55分發布的以事件受害方為敘事主體,以個人朋友圈為切口緬懷遇難選手梁晶的報道獲得了系列報道中最高的閱讀量,達6085萬;另一篇關于遇難者家屬發聲的報道獲得了576萬點擊量,在系列報道閱讀量中排名第三。就新聞接近性價值評價標準而言,澎湃新聞選擇發布以事故受害方為敘事主體的報道能夠引起受眾的共鳴,增強受眾對事件的心理接近,以增強系列報道的傳播影響力。而以事件責任方位敘事主體的新聞報道僅三篇,盡管此類新聞的確有助于報道的客觀性與全面性,但就立場性與傾向性而言,在甘肅馬拉松事件中,事故責任方處于與公眾相對立的立場,因而從使用與滿足理論出發,受眾對此類新聞的接受度較低,且缺少信任感。以救援實施方為敘事主體的報道共4篇,兩篇以前期救援指揮部與搜救人員為敘事主體,另外兩篇以后期見義勇為群眾為敘事主體,囿于發展階段因素,救援實施方在事件始末中非主要角色,占比較少,在事件報道中起補充說明作用。

(三)報道議題的多角度特征與階段化特征

就報道議題方面而言,澎湃新聞從五個議題角度對事件進行闡述,分別從“事故產生原因調查”“事故態勢說明”“受害方情況發布”“見義勇為行為的報道”“事故追責結果公布”五個方面選擇報道的議題,多層次全方位地對事件進行梳理,便于受眾及時了解事態全貌。同時,澎湃新聞對此事件的議題選擇也呈現主次分明、排布得當的特點,重點對事件的主線“事故態勢”“原因調查”“調查結果公布”三個方面進行報道,報道占總報道數的66.67%,符合災難性新聞的官方嚴肅色彩。同時,適度地對受害方情況與群眾見義勇為行為進行報道有利于拉近受眾心理距離,同時以小見大,以某個人、某類人為報道切口,體現了澎湃新聞在相關報道中的人文關懷[3]。另外,澎湃新聞在報道議題的選擇上與事件發展階段有著緊密的關聯性。從SPSS卡方檢驗計算結果來看,數據方差為40.3,P值為3.86*10-8,顯示報道議題與事件階段發展呈強關聯性。隨著甘肅馬拉松事件的發展與發酵,所發布的報道在議題的選擇上也隨著事件發展邏輯產生了報道重點的轉變,由前期著重于事故態勢的說明到中期對事件原因的調查以及受害方情況的發布,再到后期重點發布對事故調查結果的報道,澎湃新聞對于報道議題的選擇緊貼事件脈絡,符合報道邏輯,具有顯著階段化特征。

(四)持續報道力度不足問題

在報道力度方面,以一天之內的報道篇數為報道力度的依據,由表1可知,甘肅馬拉松事件從發生到結束共經歷32天,18篇報道中,13篇報道集中于5月23日,而之后報道力度急劇下降,表明澎湃新聞在系列相關報道上,盡管在時間跨度上有著較持續性,但后續的跟蹤報道力度不足,對事件的持續關注度不足,歷時性特征不夠突出,呈現被動性。

四、報道策略建議

(一)多方求證,建立信源聯動體系

突發性災難往往伴隨著謠言的產生,因而災難性新聞的報道上,媒體需要注重報道的時效性與真實性。為了消除受眾因信息差而帶來的疑慮,防止謠言散播,澎湃新聞等新聞媒體應該完善信源聯動制度,進行多方面的信息傳達,形成網絡信源聯動體系。需要注意的是,災難新聞相對于常規新聞更重視真實性、及時性、權威性,因而對媒介的新聞素養與專業水平以及把關能力、審核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多方敘事,兼具權威性與接近性

甘肅馬拉松事件作為重大社會性新聞,與各方利益關聯巨大,事件本身性質要求新聞媒體選擇多角度的敘事主體對新聞進行報道。對于重大的社會性災難新聞的報道,媒介在敘事主體的選擇上需要兼顧權威性與接近性,前者注重消息發布的準確性與可信性,后者著重于引發受眾共鳴、吸引受眾關注、貼合新聞情境。多方敘事主體報道的新聞框架模式在對甘肅馬拉松事件的報道上實現了全方位、全視角的信息發布,有利于事件全貌的客觀傳播。然而作為災難事件,需要對受眾的心理距離進行更準確的把控,兼顧心理因素。

(三)人文關懷,發揚新媒體新聞特色

2021年5月23日因甘肅馬拉松事件的發生而被稱為“中國跑圈最黑暗的一天”,此次事件影響面大、事故影響惡劣、人員傷亡慘重,在輿論方面引起很大的反應。因而就新聞報道角度而言,需要在災難性新聞報道中體現人文關懷。以微博為代表的主流網絡新聞平臺相比傳統紙媒的報道形式,其添加的插圖照片像素更為清晰,并能夠結合錄音以及視頻對事件進行多媒體呈現,能增強受眾的現場感以及接近感,但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需要恰當使用多媒體在報道上的運用。澎湃新聞在《甘肅馬拉松遇難者女兒通過視頻認出父親,連夜發布五點質疑》中,使用視頻作為信息的補充說明,然而在沒有任何預警提示以及畫面遮擋的情況下,視頻直接顯示一名參賽者口吐白沫四肢痙攣的瀕死畫面,在沒有分級制度的平臺傳播類似視頻顯然會對受眾心理造成一定沖擊。同時,新聞媒體在采集信息的時候也要考慮當事人的心理狀態,在撰稿前要了解當事人的情緒狀態。在2021年5月23日13點08分發布的報道《甘肅馬拉松跑友講述災難全程,賽事為何不提供強制保暖》中,澎湃新聞僅在事故發生后不足三小時內向幸存者盤問甘肅馬拉松事件災難發生的全過程,這樣的行為明顯會對受采訪者的心理造成二次傷害,過早地對當事人進行災難的復盤引導不利于安撫其情緒[4]。因而在向新媒體時代的轉變過程中,新聞的報道更需要體現出人文關懷,展現新媒體新聞的時代特色。

(四)持續報道,滿足受眾信息需求

作為一個全國性新聞官方賬號,面對全國范圍內引起轟動的意外事件,不僅僅需要在事件剛發生的時候進行及時的集中報道,更需要在事件發生后進行持續跟蹤報道[5]。對于甘肅馬拉松事件,由表1可見,澎湃新聞的絕大部分報道都集中于2021年5月23日一天,后續的報道力度較弱,無法滿足受眾對甘肅馬拉松事件后續發展的信息需求,導致有關事件的系列新聞報道出現虎頭蛇尾的缺陷,因而新聞媒體需要建立相關事件跟蹤報道責任制度,體現事件的完整性。

五、結語

通過從消息來源、敘事主體、報道議題、發展階段四方面對澎湃新聞微博號關于“甘肅山地馬拉松21人死亡事件”的報道框架進行研究,建立了對相關新聞報道框架的基本認識。同時,也對同類新聞媒體賬號關于類似災難性新聞的報道思路產生啟發:在消息來源的采集中實現多方聯動;在敘事主體的設置上體現多角度、多層次的報道特色;在報道議題的選擇上,應該展現全視角的報道圖景與相應的人文關懷;在發展階段方面,則需要注意持續跟蹤報道以體現新聞完整性。綜上所述,在災難性新聞的報道與發布方面,新媒體時代的媒體賬號需要更快適應新的新聞傳播模式,提升業務水平和新聞素養,服務大眾,服務社會。

參考文獻:

[1] 王文濤.“非典”事件以來我國災難報道的變化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2020.

[2] 張博.新聞框架視域下張家口“11.28”爆燃事件報道研究[D].石家莊:河北師范大學,2020.

[3] 羅筑娟.全媒體時代災難報道存在的問題及改進策略[J].采寫編,2020,04(04):43-45.

[4] 閆建華,李娜.淺談災難報道中的人文關懷[J].山西青年,2020,04(11):62-64.

[5] 趙琳.探究新媒體時代災難新聞的報道[J].記者觀察,2020,04(24):121-122.

作者簡介:李瞳(2001—),女,江蘇如皋人,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新聞傳播。

猜你喜歡
微博
傳統媒體所辦新媒體的傳播特性分析
基于社交網絡的英語互動微平臺建設
基于Redis的微博系統基本功能設計
“985工程”高校圖書館閱讀推廣的調查與分析
大學出版社微博傳播分析及發展策略
打造醫院里的“主流媒體”
事實與流言的博弈
重大突發事件中微博之力不微
神回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