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末文人日記中的荔枝,論顆吃

2021-10-18 19:05眭達明
文史博覽·文史 2021年8期
關鍵詞:同治荔枝曾國藩

眭達明

荔枝(古人稱荔支)盛

產于我國廣東和福建、廣西、海南、四川及重慶部分地區,與香蕉、菠蘿、龍眼合稱“南國四大果品”。

荔枝雖然營養豐富、口味絕佳且對人體健康十分有益,卻難以保鮮,未經保存處理的荔枝,有“一日色變,二日香變,三日味變,四日色香味盡去”的特點。所以在交通落后的古代,離產地較遠的地方,是很難吃到荔枝的。直到晚清以后,隨著外國輪船的到來,產地以外的我國沿江沿海的一些地方,才有可能買到色香味保持尚好的新鮮荔枝。當然,荔枝只有富人消費得起,窮人是不能享此口福的。所以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在他的《能靜居日記》中寫到,他雖有多次吃荔枝的經歷,但只有最后一次是他自己買的。

趙烈文第一次吃到新鮮荔枝是同治五年(1866),地點是上海。他當時在蘇州忠義局找了份臨時工作,偷閑來上海游玩。在上海期間,趙烈文與龔橙(龔自珍兒子,著名學者和作家)幾乎天天見面,常作徹夜之談。六月二十日這天,龔橙還帶了新鮮荔枝給趙烈文吃,趙烈文為此填了一首《虞美人·上海食生荔支》詞。

六月二十三日,趙烈文與龔橙同訪寶順洋行商人徐雨之,不僅再次吃到了新鮮荔枝,而且還品嘗了其他幾種嶺南水果:“雨之以廣來鮮果待客,荔支之外,一種名黃皮,形絕類葡萄,味亦絕似,而皮色黃,食之通氣。一種名椒子,形如皂莢,味如甜瓜。一名香椒,即椒子而色黑者。三種俱不甚佳,新奇而已?!?/p>

趙烈文的意思是說:其他三種水果雖也來自廣東,難得一嘗,但都不如荔枝好吃。徐雨之是洋買辦,既有錢又有交通之便,自然能用“廣來鮮果待客”。

趙烈文第三次吃到荔枝,是同治六年(1867)五月初八,地點是金陵兩江總督府。這時他不僅第三次進了曾國藩幕府,而且已拜曾國藩為師,兩人關系親如家人:“滌師來,攜鮮荔為餉,啖之,則色味已變矣?!?/p>

可惜的是,曾國藩送來的荔枝,已經完全變味了。曾國藩可能不知道內情,否則哪好意思送給他人吃?

同治六年六月十一日上午,經趙烈文提議,曾國藩與幕府人員同到金陵玄武湖觀賞荷花,并在妙相庵用中飯?;氐焦偈鸩痪?,曾國藩來到趙烈文處,不僅“攜鮮荔相餉”,而且味道“較勝前者所食”。

可能曾國藩那兒還有些存貨,放長了時間怕爛;也許是他覺得昨天送少了,趙烈文吃得不過癮,總之第二天上午他又送了一掛荔枝給趙烈文。當時趙烈文處正好有兩個來客,一是北京吳庚林,一是幕府同事陳方坦,趙烈文于是“借花獻佛”,用曾國藩送來的荔枝招待客人。

很顯然,曾國藩后來兩次送給趙烈文的荔枝,比頭一次新鮮得多。

讀卷帙浩繁的《能靜居日記》,筆者發現,除了“好書共欣賞”,趙烈文與曾國藩曾經互送書籍,再未見他送別的禮物給曾國藩,倒是曾國藩多次送土特產給趙烈文,趙烈文也總是欣然接納。這一方面體現了曾國藩對下屬生活的體貼和關心,另一方面說明他們的關系非常親密,相互之間的交往十分純潔。當然,這與曾國藩堅持拒收別人禮物并已形成風氣也有很大關系。

曾國藩的小女兒曾紀芬就在她的回憶錄中說過這樣的話:“文正(曾國藩)在署中無敢以苞苴(指包裝魚肉等用的草袋,也指饋贈的禮物)進者,故太夫人(曾國藩妻子歐陽夫人)無珍玩之飾?!?/p>

《能靜居日記》 也記載過這樣一段對話:同治六年八月二十八日下午,趙烈文和曾國藩在總督官署閑聊,談話間趙烈文突然問道:“在師署中久,未見常饌中有雞鶩,亦食火腿否(我在老師的總督衙門待了這么久,在平常的飲食中還沒有見過雞肉和鴨肉,老師也吃火腿嗎)?”曾國藩回答說:“無之。往時人送皆不受,今成風氣,久不見人饋送矣。即紹酒亦每斤零沽(沒有。過去有人送,我都拒絕了,現在已形成風氣,好久不見有人送了。即便是紹興酒,也是每斤零買著喝)?!壁w烈文說:“大清二百年,不可無此總督衙門(大清朝二百年,不能沒有這樣的總督衙門)!”曾國藩說:“君他日撰吾墓銘,皆作料也(足下將來給我撰寫墓志銘,這都是作料?。?!”說完兩人都情不自禁地大笑起來。

拒收禮物形成風氣之后,別人自然不敢再送了。在這種情況之下,除了曾國藩喜歡的書籍,趙烈文哪敢送別的東西給他,否則豈不是自己找罵嗎!

就是收到屬下送來的書籍,曾國藩通常也會以價格相當的書籍回贈。他與趙烈文偶爾互送書籍就是如此。再如同治元年(1862)三月十一日曾國藩日記寫道:“莫子偲(莫友芝,當時在曾國藩幕府任職)贈余《元和郡縣志》一部,余答以陳刻《通鑒》?!?/p>

趙烈文又一次吃到荔枝,是光緒二年(1876)閏五月二十七日。這天,他接到侄子長庚從上海寄來的荔枝,打開一嘗,“雖色香已殊,而味尚醰醰(酒味濃厚)”。長庚是在上海乘船赴北京參加當年的順天府鄉試之前,于二十四日特意破費買給叔叔品嘗的。

當時趙烈文已辭官回到江蘇常熟家中。從上海寄荔枝到常熟,雖然只需3天時間,但由于荔枝不易于保鮮的特點,最后還是變了味。

為了延長荔枝保鮮期,古人除了采摘荔枝時連枝砍下,還想過許多其他辦法。如王韜《瀛壖雜志》記載說:“鮮荔支(枝)來自嶺南。從海舶攜至,極速亦須四五日,故色香味俱變。販者養以火酒,盛之桶中,沿途呼售,肉色已白,味雜酸甜。近來粵人販鬻者收藏頗有善法,或懸諸當風,有如新摘于樹,紅羅玉液,色味香尤冠他果?!?/p>

趙烈文最后一次吃到荔枝,是光緒四年(1878)五月二十日。這天下午他與友人同游蘇州拙政園,回到住處后吃新鮮荔枝,并寄了30顆回常熟。

這是他這輩子唯一一次買荔枝吃。正因如此,才特意寄了些給家人品嘗;也正因如此,才將郵寄顆數記得清清楚楚。

猜你喜歡
同治荔枝曾國藩
跟曾國藩學修身
推薦書目《曾國藩傳》
吃荔枝
便秘、痔瘡要“同治”
Fruit of the South
荔枝紅了到靈山
曾國藩吃牢飯
曾國藩背書
荒唐同治講信義
荔枝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