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潮汕“英歌舞”傳承與創新路徑探究

2021-10-19 12:35李小婧潘汝琦姚瑩歡
文化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潮汕地區潮汕歌舞

李小婧 潘汝琦 姚瑩歡

一、潮汕英歌舞現狀調查

(一)潮汕英歌舞概況

英歌舞又稱“英歌”,普遍流行于廣東潮汕地區,是潮汕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粹,融匯了戲劇、舞蹈、武術等表現形式,擁有“南國雄風”“中國民間舞蹈之根”等美譽。潮汕英歌舞的表演取材于梁山好漢,其主要表演形式為大型集體舞,人們通過英歌舞祈求平安吉祥,表達愛憎,抒發斗志。其動作威猛陽剛、夸張震撼,服飾色彩鮮艷,音樂熱鬧歡快,具有獨特鮮明的藝術美學特征,是一種令舞者、觀者都能身心震顫、熱血沸騰的民間藝術形式,極具研究價值。英歌舞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具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其自身的藝術魅力和社會效應,使得這一民間舞蹈不斷繁衍發展,成為潮汕、閩南民間藝術瑰寶(如圖1所示)。普寧英歌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圖1 英歌舞表演形式

(二)藝術特點

英歌舞的藝術特色突出,潮汕人民通過英歌的表演形式來祈求風調雨順、平安吉祥,英歌所體現的品格是揚正壓邪,也是力與美的結合,更能體現出中華民族團結一致的精神力量,宣揚了俠骨豪情的形象,謳歌烈氣雄風的行為。

繪畫精致的臉譜在英歌舞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賦予了英歌舞表演者英雄的靈魂和神情。在英歌舞臉譜中,分為“文譜”和“武譜”。畫臉譜通常需要閱讀多次《水滸傳》原著,以各種人物的形貌、性格特征為依據,臉譜的構圖多種多樣,加上五彩繽紛、裝飾性很強的各種圖案,使每個人物都富有各自的個性,而絕不雷同。同時,英歌舞表演者的服裝多以色彩鮮艷為主,主要為“黃、黑、紅、綠”,服裝上還繡有麒麟、龍等圖案,延續了中國獨具特色的傳統色彩和傳統紋樣(如圖2所示)。

圖2 英歌舞臉譜、頭飾裝扮及服裝造型

(三)調查目標

1.了解潮汕英歌舞“非遺”項目現狀;

2.調查潮汕英歌舞的傳承與發展進程;

3.探究潮汕英歌舞“非遺”項目如何更好地進行系統性保護。

(四)調查對象及內容

為了更為準確地得到數據和信息,課題組于2020-2021年期間走訪、調研了潮汕地區(汕頭朝陽區、東澳、惠來、普寧等地)英歌舞活動傳承和保護人員及群眾近1500人,年齡層次分布為16-84歲。調查采用問卷、走訪、訪談、記錄的方法。調查內容主要涉及以下幾點:

1.初步了解國家、當地政府對“非遺”項目英歌舞的保護與傳承、開發與利用的政策;

2.了解英歌舞項目的產生與傳承的自然、社會、人文資源背景和現狀;

3.搜集與整理現有的潮汕英歌舞“非遺”資源概況,具體包括其分布、發展近況以及前景;

4.探尋英歌舞“非遺”項目傳承人學藝歷程、傳承方式、傳承現狀和創新路徑。

5.搜集潮汕部分民眾對英歌舞“非遺”文化傳承的態度和傳承建議。

調查對象覆蓋面廣、涉獵范圍大,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通過本調查分析了解潮汕英歌舞“非遺”的傳承與發展進程,并深入探討如何對其展開更有效的系統性保護工作。

二、調查結論

(一)優勢及機遇

1.潮汕地區民間信仰繁盛,英歌活動在當地具有深厚廣泛的群眾基礎,有利于英歌文化的傳播和普及。英歌中承載的不僅僅是祈福生活風調雨順的寓意,還包含著潮汕地區特有的民風民俗等文化內涵。

2.英歌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感染力,對于道德、行為等具有一定約束力。英歌隊組織結構分明,成員各司其職,演出過程中每個人都承擔著一定的義務和責任,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參與者和群眾的言行舉止、品行和人格。

3.英歌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和美學內涵。英歌舞的隊形構圖、舞蹈動作、舞蹈技藝和情感表達上呈現出藝術形式之美;英歌演出的活動道具和服裝也是色彩斑斕、爭奇斗艷,形成了獨特的英歌文化視覺之美[1];英歌人物的臉譜圖案,在繪制和細節處理上依據人物特征區分,形成了樣式繁多的藝術繪畫之美,同時,臉譜中表現出的歷史人物忠奸善惡的人物形象,給了人們情感抒發的啟示。

(二)英歌舞現狀分析

1.社會環境分析

隨著國家對“非遺”項目保護工作的深入,許多“非遺”項目得到了飛躍般的發展,但不乏出現“非遺”項目發展的冷熱不均的情況,英歌舞亦是如此。當前英歌舞的發展存在地區局限性,只在潮汕地區盛行流傳,廣東省內其他地區知之甚少。雖然早已是國家級“非遺”項目,但是仍然出現影響力度受限和普及傳播力度不足的困境[2]。

2.人文因素分析

新時代青年人(18-28歲)缺乏對“非遺”項目等傳統文化的認知和感觀;當下,大部分的英歌舞文化活動參與者都在30-70歲之間,青年人的參與程度還有待提升。將近66.92%的被調查者認為英歌優秀的傳統文化應流傳下去,31.32%的被調查者認為英歌舞的優良傳統習俗要保留傳承,但部分封建迷信的習俗應適當摒棄或改良。當代年輕人對英歌舞的認同,對的傳承的積極態度,是英歌舞得以傳承和向著良好方向發展的積極因素。

3.與同類“非遺”項目的對比分析

廣東特色的舞龍舞獅在全民健身的普及、運動競技的提高、教學科研的成果、民族文化的弘揚、對外交流的加強等方面都得到了大發展。黃圃飄色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支持,成立的“黃圃民間飄色藝術協會”,逐漸促成了黃圃飄色的繁榮發展。而英歌活動目前大部分還是在潮汕地區盛行,也缺乏相應的政策扶持和影響力宣傳。如表1所示:

表1 與廣東省內同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對比

(三)英歌舞的困境與限制

1.宣傳渠道比較單一,英歌舞僅在潮汕地區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在其他地區知名度較小,宣傳渠道狹窄;

2.物質基礎缺乏及政府的扶持力度有限也是制約英歌舞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當地政府在文化方面的投入有限,影響著英歌舞的服化道具質量和表演水準;

3.沒有建立專門的協會或隊伍,隨著社會的進步,年輕人又極少有志投身該行業,出現后繼乏人的尷尬,英歌舞面臨傳承斷代的危機;

4.缺乏依托大型比賽和節事活動的載體,目前即使在潮汕地區也沒有專門的舉辦具有影響力的英歌舞的節日,也沒有像舞龍舞獅一樣舉辦國際性的競技比賽;

5.英歌舞本身屬性帶有封建迷信色彩,最初的表演就是為了驅魔驅邪、祭祀神靈,在思想傳播度程度上受限。

三、“非遺”英歌舞的傳創措施及路徑

(一)完善“非遺”相關配套政策,強化資金扶持加自我提升

英歌舞傳承人應緊跟國家與地方的政策,主動參與“非遺”創新相關課程、提升自我專業素質與能力,也可以創建自媒體,利用新媒體平臺對英歌舞進行宣傳與發揚,擴大“非遺”影響力。當然,更需要國家制訂相關政策導向把控,地方政府開展細化的保護措施,在各方面系統化地給予保障。如打造英歌文化“非遺”展覽廳、演出館等場所,并利用多樣化的表演和展示形式樹立英歌舞“非遺”品牌化效應,以文化特色、民俗風情與風土人情等吸引關注度,為“非遺”創收提供新的思路與手段。

(二)構建多元化展示平臺,助力“非遺”傳承內生動力

可積極推動“非遺”傳承人掌握現代多媒體技術——微信公眾號、視頻號、微博等,學會如何在線上銷售產品,從而拓寬“非遺”的傳播渠道與產品銷售途徑。借助這些新媒介的影響力,傳播英歌文化,增強和英歌舞的交流,讓英歌舞形象更清晰生動地展現在大眾視野中。

(三)推重英歌傳承教育模式,永續“非遺”傳承薪火

改變英歌傳承“一師一徒”的守舊模式,加強培養英歌舞后繼力量。在前期調研過程中,有67.85%的家長表示認可讓孩子接觸英歌舞文化,很多年輕人也表達出有意向參與到學習、保護、傳承英歌舞的工作中。英歌舞可以通過“非遺”進校園等系列活動進入到中小學的德育教學中。通過演講與上課的形式,向年輕人傳授“非遺”知識、“非遺”文化,培養更多的“潛在傳承人”。英歌文化作為潮汕民俗文化的一部分,還可以發揮其藝術特點,融入高校學生的文化藝術創作、產品設計、文旅文化創新等課程之中。

(四)塑造英歌文化品牌形象,推動“非遺”跨界轉化

通過視覺圖形化的形式向大眾傳達英歌舞的文化屬性和文化氣質,是形成英歌品牌視覺形象的關鍵要素,是英歌形象的象征與精神體現。塑造英歌文化品牌視覺形象、視覺圖案、視覺色彩等系列文創衍生設計,帶有濃厚英歌文化特色,為英歌在大眾心理模式中建立英歌舞鮮明的特色形象,將其品牌信息與大眾達成心理共鳴,通過長期的宣傳,在潛移默化中逐漸將英歌文化的品牌概念深入人心,從而擴大英歌舞的傳播范圍。

(五)開發特色英歌文化旅游項目,帶動文化聯動產值

隨著大眾對旅游文化精神的需求越來越高,可以在旅游景區打造英歌元素的主題活動和特色民宿,開發特色潮汕文化和英歌文化的旅游路線。促進英歌舞的傳播,還能帶動景區經濟,讓旅游業與服務業相輔相成,達到宣傳英歌舞的效果[3]。同時,在英歌舞展陳形式上加入國潮國風元素,如cosplay,動漫等以及現場體驗等新式活動,同時結合電音、街舞等年輕一代元素,形成一個多元素結合的主題活動,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為“非遺”文化的推廣打造更多的“傳承者”與“創造者”。

猜你喜歡
潮汕地區潮汕歌舞
潮汕地區『營老爺』:與神同樂的全民狂歡
潮汕牛肉火鍋
蓮花池畔歌舞飛揚
歌舞歡慶“三月三”
潮汕:把一碗粥吃成了傳奇
潮汕地區太極拳發展現狀探析
潮汕為何讓人欲罷不能
歌舞爺爺
一起歌舞吧
潮汕家庭教育中的榜樣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