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管樂團基礎訓練中的常見問題與解決策略研究

2021-10-19 01:44潘海強
中小學老師培訓 2021年3期
關鍵詞:基礎訓練配合音準

潘海強

摘 要:音樂文化的提升越來越被全社會重視,尤其在經濟發達地區,許多學校組建了管樂團。當組建好自己的樂團后便要開始辛苦而漫長的訓練,而任何不尊重藝術規律隨心所欲的基礎訓練,都會導致樂團毫無結果的慘痛失敗。在我國,由于管樂藝術普及不均,這方面的教學經驗也極其有限,因此,常常會在訓練中出現諸多問題?,F就管樂團在日常訓練中普遍出現的一些“音準”、“節拍”、“聲部”、“配合”等問題通過“糾正方法”、“編排座位”、“氣息訓練”、“集體訓練”等方法進行解決,并取得了比較好的效果,與大家分享。

關鍵詞:基礎訓練;音準;節拍;聲部;配合

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明確指出,“通過音樂藝術實踐,有效提高音樂素養,增強學生音樂表現的自信心,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意識和團隊精神”。因此,許多中小學校紛紛組建了形式多樣的拓展性藝術團隊,小學管樂團便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團隊。

一、管樂團的基本概念

管樂團源于軍樂隊,主要是有一群銅管樂器、木管樂器與打擊樂器所組成的器樂合奏團體,它的編制沒有統一的規定,不同國家各有標準。通俗地說是指由多人演奏不同音色的管樂器,達到音準、音色、節拍、和聲等方面的和諧統一,來表現多聲部音樂的藝術形式。普通小學的管樂團,它不同于專業樂團,年齡小、缺乏專業知識和技能、自主練習差等是它的特點。

二、管樂團基礎訓練中的常見問題及分析

在多年的小學生管樂團訓練中發現,日常訓練中出現音準、音色、節拍、聲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當然與學生的年齡特點有關系,但更主要的是與樂團平時的基礎訓練有關系。最為常見的也是要迫切解決的問題有:音不準、節拍不統一、聲部不均衡、不看指揮四個問題,具體在下面

闡述。

1.音高不準確

“音準”,也就是音符通過樂器演奏出來的在音高上的準確性,符合十二平均律。在樂團這個領域中一直被視作樂團的“生命線”,也是表現一個音樂作品最基本的要素。

校樂團在每周六日常訓練中發現,每個聲部中都有一兩名學生存在音不準的現象。50人的樂團6個聲部,就有10多人音不準。

導致這種問題的原因有許多,主要是樂器的不同性質、演奏人員的方法和技能等原因。特別對于一個樂團來說,不同的樂器音色,不同的音符組合成的和聲交織在一起,只要有一兩件樂器的音不準,就會讓人覺得“不舒服”,所以,音準被大家視作樂團的“生命線”一點不為過。

2.節拍不穩定

“節拍(meter)”,是衡量節奏的單位,在音樂中表示固定單位時值和強弱規律的組織形式。簡單地說是人們在聆聽音樂時用拍手、跺腳、點頭等行為表現出來的一種律動。

在樂團合奏中,只要有一個演奏者出現搶拍或拖拍情況,就顯得與整體格格不入,而使得整個作品變得線條凌亂。筆者結合樂團平時的訓練,對容易搶拍或拖拍的人數做了一些統計:

由此可見在小學樂團中,這是較為普遍的現象。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演奏者節拍不夠穩定或與他人特別是指揮的合作能力不夠。

3.聲部不均衡

“聲部(VOICES,PARTS)”,在有兩個以上的旋律或兩個音同時進行的音樂作品中,每一行旋律或構成和聲的音進行的線條即是一個聲部。

平時看到許多小學生管樂團卻不都是這樣。發現有的樂團聽不清木管的聲音,有些樂團銅管聲音渾濁,就像是一部失去平衡的天平,甚至有時需要側耳傾聽才能找到某組樂器的存在。

究其原因,樂隊編制、座位編排、各部力度控制等因素都會影響各聲部間的均衡。

4.配合不默契

一個優秀的樂團需要樂手與指揮的默契配合。再強的樂手,如果不懂指揮的意圖便不是一個好樂手,所以在演奏中每一個樂手都需要看指揮,所有人表現一致,作品才能出情緒。對幾個小學生管樂團作了一個排摸發現不看指揮的學生比例不低。

在小學生樂團表演時,我們常常發現整個樂團會不受指揮控制,不是速度不對就是力度欠缺,指揮在拼命地“往回拉”,而演奏者們顧自往前跑;指揮使勁“向上推”,而演奏員無動于衷在微笑。導致整個作品情緒表達不出來或表達錯誤,這都是因為學生不會看指揮造成的,使得樂團的整體表現力下降。

三、基礎訓練問題的解決策略

以上這些問題,會直接影響作品呈現的效果,對培養學生正確的音樂素養和技能起了反作用,所以必須想辦法解決。我們可以通過練氣息、換樂器、借助節拍器、吸引學生注意力、調整樂團編制和座位等方法加以解決。

1.多措并舉統音準

音準即符合十二平均律。樂器的音準主要是由樂器的性質和演奏者的技能決定的。因此,解決音準問題可以從這兩方面入手。

(1)統一樂器品牌

眾所周知,樂器品牌五花八門,型號數不勝數,各個產品質量與性能更是良莠不齊,其所發出的音高與音質截然不同。我們一般要求音頻振動頻率在438hz——442hz之間,絕大多數的樂器都能達到這一標準段,但一些比較低端的樂器卻無法實現。所以,統一升級標準樂器,就能解決這一問題中的一部分。

在第一屆新招的學員中,有五六位家長為了便宜而讓孩子使用低端樂器,可一到了排練階段,怎么調整怎么吹樂器也無法到達標準音高,影響了樂團的教學。從第二屆招生開始,與家長商討使用統一品牌的標準樂器,這一原因導致的音準就沒有出現過問題。

因此,盡可能地使用同一品牌和型號的樂器,至少在同一聲部中使用統一品牌樂器,就能較容易解決樂團音準的問題。

(2)糾正演奏方法

正確的演奏方法對音準和音色的影響最為重要,這就涉及到專業老師的教學問題??谛?、手型對管樂器和弦樂器的音準影響都很大。

樂團中有這么一個單簧管樂手,用的是和其他同學相同的樂器,當同學能把A音吹到440hz時,而他即使吹得面紅耳赤也到不了438hz,總是在430hz左右。于是每次練習時老師總是這樣做:用大拇指和中指輕輕捏在笛頭1/4處,食指伸直抵在同學的眉心,使他無法再多含笛頭。經過糾正一段時間后便有了習慣,現在能輕松達到440hz了。

所以正確的演奏方法比起樂器的好壞更為重要,老師也應該教授正確的技能給學生,只要方法正確了,以后再使用其他更高端的樂器就得心應手了。

(3)穩定有效氣息

除了口型、手型的影響,對于管樂器來說氣息至關重要,氣束與氣速的穩定才能保證音準。中小學生肺活量小,一口深吸往往很快就吐完了,所以訓練學生足夠而的穩定氣息非常重要。

訓練學生穩定的氣息,可以采用以下教學策略:

(1)準備:取一張A4紙,在紙的中心位置畫一個直徑2厘米的圓。

(2)雙手捏住左右兩個角并拉直,將紙放于面部前,中心圓與口基本持平并保持10cm左右距離。

(3)深吸一口氣后對準中心圓吹氣,使A4紙的底部飄起來與水平面大約成45度角,并保持不動(不上飄也不下垂)。

(4)每次吹氣時間盡可能長,5次一組,每天練習不少于5組。

如此經過八周的氣息訓練后,利用校音器進行檢驗,便發現已經能把每個音都吹穩定,從而使樂團在演出過程中有統一的音高,干凈的聲音。

2.軟硬兼施穩節拍

節拍的感覺其實是一個人先天的能力,但也能通過后天的訓練來達到理想的狀態。為了使整個樂團在演出中步調一致,不使一個學生出現“搶拍”或“拖拍”的現象,就需要通過一定的方式來訓練。

(1)借用節拍器

我們都知道,節拍器是一種能在各種速度中發出穩定節拍的機械或電子裝置,對于節拍不夠穩定的人有很大的幫助。在練習過程中使用節拍器,“強迫”他與節拍器的速度一致,一段時間后便會形成一種記憶從而保持節拍的穩定。

團里有個打擊樂同學,各種節奏型都能演奏得很好,但一到排練時總是搶拍,比其他聲部提前1/8拍甚至1/4拍,顯得特別突兀,影響了整個樂團訓練,于是就讓他跟隨節拍器由慢到快地練習。

第一階段:設置節拍器60拍/分鐘,練習四分音符節奏“| X X X X |”,每天練習練習20分鐘,一般一周時間能形成記憶再進入第二階段。

第二階段:設置節拍器80拍/分鐘,100拍/分鐘,120拍/分鐘適應不同速度。也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

第三階段:從四分音符轉入八分音符的訓練,鞏固后練習休止符、切分音、弱起等其他節奏型。

一個多學期下來,現在無論是強拍進還是弱拍起,都能和其他聲部落點到一起,拍點統一。

(2)扮演節拍器

節拍器只能訓練單個人,但樂團排練時卻是幾十人,需要所有人的節拍整齊落點統一,所以,集體訓練節拍很有必要。

以下是我校樂團堅持至今的練習方法,作為日常排練前的熱身運動。

① 60拍/分鐘,四拍一個長音“|1 — — — | 2 — — — | 3 — — — | ……”

② 60拍/分鐘,縮短到二拍一個音,一拍一個音,一拍二個音……要求每一件樂器的音頭必須落在同一個點上。

③ 吐音和各種節奏型的練習,鞏固拍點和節拍的速度概念。

簡單地說,在這樣的訓練中,訓練者就充當了節拍器的角色,長此以往,就能統一所有人的拍點和速度,效果明顯。

3.內外齊抓均聲部

樂團是由多個聲部樂器組成的,其所演奏的作品也必定是由多個聲部交織而成。每一件樂器每個聲部都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缺了哪任何一個聲部或某個聲部不清晰都會導致作品演奏失敗。那如何解決這一問題呢?

(1)訓練目的明確

在各聲部人數比例合適的情況下,仍然會出現聲部失衡的可能,其原因是聲部樂手能力使然,這就需要進行有目的的訓練。

① 進行力度訓練,像f、ff、zf、p、pp這類常見的力度記號是訓練的重點。當能較好地把握這些力度后,再進行漸強、漸弱的力度訓練。力度訓練對氣息的要求相對比較高,小樂手們會因為枯燥且困難而厭倦、懈怠。如此便可以讓樂手們模仿風聲,模擬海浪聲來增添訓練的樂趣。

② 進行和聲訓練,每次確定一個大三度和弦,比如中低音號吹“1”,小號吹“3”,長笛和單簧管吹“5”,起初的和聲訓練應由訓練者進行提示?!澳銖娨恍?,“他再弱一點”,并用手勢語提示。

訓練過程中要求學生同時聽其他聲部的音。

對每一個聲部進行有目的的訓練后,樂手自己就能聽辨并找到與之相均衡的力度了。木管聲部該出來時,木管學會了強一些,銅管聲部學會了讓一讓。

(2)調整樂團編制

由于個人觀念和樂器的靈活性等因素,學木管樂器的比銅管樂器的同學多得多,導致編制比例失衡。又因銅管和打擊樂器的音量比木管樂器大得多,因此銅管的聲音容易掩蓋木管樂器的聲音。這時就需要調整樂團的編制,過強的聲部可以刪減一部分樂器數量,弱的聲部可以適當增加一些樂器。

學校樂團初建時,木管樂手近30人,而銅管樂手僅8人。更由于中音樂器的特性,像中音號、長號、圓號等聲部幾乎聽不到,于是果斷從木管樂器組刪減了10人,雖然整個樂團的規模小了,但編制完整各聲部在音量和力度上達到了均衡,依然能很好地完成作品的演奏。

(3)調整座位編排

在各聲部能力相對平等的情況下,還可以通過調整樂器位置的編排來達到聲部間的均衡。

例如:在管樂作品《山地序曲》中,有一樂段需要長笛的solo,但由于長笛體型較小,音量也小。如果坐在指揮的右手邊的話,它的出音口正好朝向舞臺后方,也就是“背對”聽眾,長笛solo時很難聽到它的聲音。此時,可將長笛聲部的座位調整到指揮的左手邊,那么發音孔正朝向聽眾,其音量瞬間感覺增1倍不止,便可以清晰地聽到長笛的聲音了。

再如圓號,其發音口也不是朝向前方的,需要時也可以對圓號聲部的位置進行調整,令其真正架起木管與銅管之間的橋梁。

4.循序漸進生默契

“指揮”,是一個樂團的靈魂,他的作用是把樂手們集合在一起,帶動大家的情緒完成完美的演奏。簡單地說,作曲家是作品的第一創造者,指揮是作品的二度創造者,而演奏員就是作品的呈現者,需默契配合,所以樂手一定要學會看指揮,才能明白指揮對作品的要求。

(1)能看指揮

能看指揮對于小學生來說并不是件容易的事,至少需要學生做到一心兩用。而這一年齡段的學生專注是一件難事,分心也不容易。

日常訓練中可以分以下三步:

① 聲音的指揮 學生拿到新譜后,注意力更多是在譜上而不看指揮,此時訓練時,指揮用拍手或打鼓的方法給學生正確的節拍,通過聲音來吸引學生一部分注意力,讓其跟著聲音的節拍練習。

② 夸張的指揮 對樂譜稍微熟悉后,學生的注意力就可以分出一些,但目光的大部分依然留在樂譜上。此時的指揮可以通過夸張的手勢來指揮,讓學生眼睛的余光中有指揮的“影子”。

③ 專注的指揮 學生對樂譜很熟悉后,此時的指揮可以根據作品要求專注地指揮,因為樂譜基本熟記于心,有些學生甚至已背下了樂譜,有大部分的注意力能看指揮了。

(2)會看指揮

指揮是樂團的靈魂人物,會對作品進行二度創作,并通過各種手勢、體態、表情等將意圖傳遞給樂手,所有樂手若都能以指揮的意圖為左右,便能和諧統一地完美呈現作品。

怎樣使學生看懂指揮的手勢呢?

樂團學生能看指揮,能看懂指揮這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需要指揮與整個樂團通過多次排練,反復磨合才能實現的。

【成效與思考】

通過以上這些基礎訓練,學生在音準、節拍等技能上會有很明顯的進步,特別是對音色、力度等音樂要素更加敏感,提高了學生聆聽的能力。而整個管樂團在聲音上就會顯得“干凈”,層次更加分明。學生對于音樂的理解也就隨著指揮的排練不斷深化。我校管樂團經過十幾年的探索學習,多次在區藝術節中獲得一等獎,并在省市藝術節中也多次獲獎。

除了以上音準、節拍、聲部均衡等這些基礎的要求外,樂團聲部音色、聲部融合、整體張力等是對樂團更高的要求也是日后需要認真探索實踐的內容。在日常訓練中都應加以注意并有目的地進行訓練。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

[2]《中國音樂教育》.刊號:cn11-2543/j,2020,(7)

[3]羅筑瑞,王旭.《管樂合奏集》.云南科技出版社,2001,(2)

[4]嚴成努.《銅管樂教學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10)

猜你喜歡
基礎訓練配合音準
“三角、數列、平面向量”基礎訓練參考答案
“三角、數列、平面向量”基礎訓練
集合、函數與導數基礎訓練參考答案
集合、函數與導數基礎訓練
通過陶笛提高小學中段學生音準有效性的探究
合唱中的音準問題和訓練方法解析
電力工程安裝與土建施工配合的施工技術
民辦高校非英語專業英語教師和專業教師配合教學的探索和研究
探索高校黨組織間關系開創黨建工作創新之路
論刑事技術與刑事偵查的銜接與配合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