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我國德育的價值與啟示

2021-10-20 00:53姚曉麗
文化學刊 2021年7期
關鍵詞:道德行為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姚曉麗

不論是初等教育還是高等教育,我國教育事業都非常重視對受教育者德育的培養,要求先成人、后學業。在國家發展進程中,我國堅持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化育人。然而在經濟全球化以及外來思潮的沖擊下,我國學生的德育還有一些問題亟待解決。通過對科爾伯格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研究與探討,會為我國德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啟發。

一、道德認知發展理論的內容

發展心理學家勞倫斯·科爾伯格,根據不同年齡段兒童進行道德判斷的思維結構提出了道德認知發展理論,該理論認為不同年齡的兒童其思維結構不同,所以他們對同一客觀事物會產生不同的道德判斷,對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進行德育必須考慮其年齡特征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

(一)兒童道德發展的“三水平六階段”

科爾伯格通過道德兩難“海因茨偷藥”的故事:歐洲有位得了癌癥的婦女,生命危在旦夕,治病的藥極其昂貴并且藥劑師也不賒賬給她,其丈夫海因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在夜間闖入藥店偷了藥,治好了妻子的病,但海因茨也因此被警察抓了起來。據此來推斷兒童的道德發展水平,并且提出了“三水平、六階段”發展理論。

水平階段一、前習俗水平階段1:服從和懲罰的道德定向階段階段2:樸素的享樂主義或功利主義定向階段二、習俗水平階段3:人際和諧的定向階段,又稱“好孩子”定向階段階段4:尊重權威和維護社會秩序定向階段三、后習俗水平階段5:社會契約和法律定向階段階段6:良心或普遍原則定向階段

個體的道德認知發展都要經過這幾個階段,雖然會有個體差異性,但都是由低級階段到高級階段的發展趨勢。

(二)兒童的道德行為以道德判斷為基礎

上述表格中第一階段的兒童認為海因茨不能去偷藥,該階段兒童的道德特點是兒童只根據后果來判斷行為好壞,尚未具有真正意義上的準則概念。第二階段的兒童認為海因茨應該去偷藥,該階段兒童的道德特點是以個人的最大利益為出發點來考慮是否遵守規則。第三階段的兒童認為應該去偷藥,該階段兒童的道德特點是非常關注他人和社會對自己的期望和評價,并以此來進行道德評價。第四階段的兒童認為不應該去偷藥,該階段兒童的道德特點是會廣泛地注意到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性,注重法律和權威的服從。第五六階段個體都認為應該去偷藥,他們認為人的生命價值遠遠大于藥劑師財產的所有權,沒有什么比人的生命更重要,該階段個體道德的特點是根據良心和普遍原則來進行道德判斷。

兒童對“海因茨該不該偷藥”問題的不同回答,就體現了在不同的道德認知階段,人們對事物的道德判斷以及由此產生的道德行為是不同的,道德判斷是道德行為的必要條件。

(三)兒童道德發展與社交環境有關

科爾伯格通過研究發現: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生活社交環境優越的兒童比生活在貧窮地區,生活社交環境不好的同齡兒童,其道德發展水平往往較高。比如,生活在孤兒院的青少年比生活在集體農莊的同齡青少年,其道德水平要低。

(四)“道德討論法”與“公正團體法”

在德育方法上,科爾伯格提出了“道德討論法”與“公正團體法”?!暗赖掠懻摲ā笔侵附處熗ㄟ^出示使學生產生道德兩難的問題或者情景,引導學生針對問題或者情景進行討論,使學生在道德認知方面產生沖突,那么學生也就會進行道德思考,在這種道德兩難的沖突情境下,提高了學生的道德判斷水平?!肮龍F體法”是指教師為學生創設一種公平的人際關系氛圍,運用角色扮演法,賦予學生某些社會角色,學生通過投票等形式決定團體內的重大事項,使學生產生集體歸屬感并且有角色擔當能力?!肮龍F體法”注重團體的道德氛圍和民主管理。

科爾伯格通過大量研究,揭示了個體道德發展要遵循他律到自律和循序漸進這兩大規律,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要結合個體心理的發展[1]。道德教育理論即是一種心理學的、又是哲學的道德教育理論。

二、當前我國德育現狀

德育的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在我國,德育主要是指學生在學校中接受的道德教育。學生在教師有目的、有意識地引導下,將自己的學習活動、實踐經驗、人際交往同學習到的道德準則相結合,經過自己的內化,從而形成道德品質、人生觀和社會理想的教育。簡言之,德育是培養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我國德育內容是根據我國教育目的和德育任務確定的,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制教育[2]。反觀我國的德育現狀,重視道德認知的培養,缺乏對道德行為的關注,道德教育的形式主義的泛濫,致使德育成效甚微。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脫節

知、情、意、行是構成道德教育的四個基本要素。知,是指道德認知,是人們對道德規范、道德準則的理解和掌握。情,是指道德情感,是人們對客觀事物的是非善惡判斷時所帶有的一種主觀情感。意,是指道德意志,是為道德行為所做出的努力,是一種精神力量。行,是指道德行為,是在道德認知的支配下,所做出的道德行動。德育要促進個體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諧發展,而我國德育,學生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脫節現象比較明顯。例如,2004年云南大學男生宿舍發生一起轟動全球的連環殺人案,一位名叫馬加爵的高智商少年血洗宿舍,將自己四個舍友殺害;藥家鑫開車撞人后,刺死傷者而后逃逸;名牌大學研究生林森浩向舍友投毒……這些高學歷大學生從小到大所受的道德教育使他們具有較好的道德認知,但是其道德行為卻與道德認知嚴重不符,違背了人倫道德,更觸犯了法律。

(二)重視顯性教育,忽視隱性教育

我國向受教育者進行德育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學校中的思想政治課以及其他學科教學的滲透,通過這個途徑,教育者引導受教育者掌握比較系統的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社會主義道德規范[3],但是卻忽視了通過隱性教育來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比如心理咨詢、社會實踐、課外活動、校園生活、學校共青團少先隊活動。德育不僅是通過向受教育者傳授講解道德規范準則,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德育效果也無法用試卷上的分數來評判衡量。個體道德的發展是通過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能動地實現的,從各種各樣的現實活動中吸取道德觀念,經過自我內化,形成自己的品德。環境以及其他各種實踐活動中蘊含著許多隱性道德教育素材。社會中,實踐中,都可以隨時隨地都可以向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因此,從整體上看,要加強隱性課程的開發。

(三)德育缺乏針對性

一方面,我國進行德育的方式主要是在學校中,通過班級授課制培養學生的道德認知,主要是在集體中對受教育者進行德育,忽視了個體的德育發展狀況。由于不同學生的成長經歷、教育背景、精神世界不同,因而對他們的德育必須需有的放矢、區別對待,找到適合學生特點、啟迪學生心靈的德育方法,創造性地進行德育,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優的發展。

另一方面,對道德教育不同方面的培養大都采用同一種或者固定的幾種方式。比如,對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等道德要素的培養都采用講解、閱讀、談話等方式來實現。由于這幾種不同的道德要素有不同的特點,比如道德認知,重在理論、觀念的傳授;道德意志、道德情感則側重于情感、意志力的熏陶、培養;道德行為則強調實踐。所以對他們的培養也不能一概而論,必須根據不同道德要素的不同特點采取不同的德育方式,進行有針對性的德育。

(四)道德教育靠灌輸

傳統德育中,教育者通過道德理論、概念的傳授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認知能力,但是受教育者會對這種枯燥的傳授方式產生抵觸甚至逆反心理,產生的德育效果甚微,學生對道德的理解可能會停留在表面的理論層面,不能很好的內化于心,受教育者的道德判斷力和道德行動力不高。教師可以改變傳統德育方式,探索采取多元德育方式,比如角色扮演法,將學生置于實際的道德情境中,使學生身臨其境,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情感熏陶法,讓學生自己去搜集一些古今中外道德模范的事例材料,去感受不同道德模范身上的道德魅力、力量,深化學生的道德認知,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感[4]。教師還可以結合黨史資源、身邊的平凡榜樣、英雄人物,本土資源等多種方式向學生進行德育。比如,紅色熱播電視劇“覺醒年代”就是向學生進行愛國教育和道德教育一個不錯的方式。

三、道德認知發展理論對我國德育的價值與啟示

(一)德育要有針對性,尊重個體成長規律

一方面,由于每個人的生活經歷、文化水平等不同,所以同一年齡階段的兒童思維發展水平也是不同的,這也導致了兒童道德發展水平和道德認知能力存在差異。這就要求教育者首先要了解不同個體的道德發展狀況,再根據不同個體表現出來的道德面貌或者道德問題靈活處理、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針對性地進行德育。

另一方面,由于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各自具有不同的特點,所以對受教育者不同道德要素的培養也不能一概而論,也要有針對性地進行教育。比如,受教育者道德認知的培養和提高,可以采取講解、交談等方式,但是這些方法如果用來培養受教育者的道德意志、道德行為卻不能產生很好的效果。對學生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培養可以通過關愛、熏陶等方式。培養道德行為則要通過具體的道德實踐??傊?,德育選對方法才能事半功倍,產生良好的德育效果。

(二)通過道德兩難問題提高道德水平

在現代社會中,受某些外來思潮及錯誤價值觀念的影響,出現了價值泛濫、利益多元的情況,在此背景下,在德育中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出示道德兩難問題,使學生在問題情境中思考、討論以此來培養學生的培養學生的道德判斷力、道德敏感性和道德行動力量。比如,在進行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的教學中,老師可以設計這樣的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名醫護人員,在抗擊疫情中,你是否會報名支援疫區,首先教師要使學生理解該情景所表達展示的內容,然后在接下來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可以設計一個角色代入的活動,如果你是一名醫務工作人員,當你在那種情況下,如果疫區感染者需要你援救,同時你也面臨著被感染的風險,你會選擇怎么做?報名支援疫區還是不去?學生可以在課下認真地根據相關資料進行活動的組織,在課堂上進行表演。在表演的過程中,學生內心肯定會充滿著相當矛盾的心情,在這時他就體會到了我們的時代英雄是真正值得欽佩和學習的,感激敬佩之情油然而生。這樣,不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也有效提高了學生的道德水平。

(三)營造良好的德育環境

科爾伯格認為兒童道德發展與社交環境有關,人具有社會性。因此,個體品德的形成與其周圍環境是密不可分的。中外許多教育家都提出進行教育尤其德育要重視環境的作用。中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英國教育家洛克提出“白板說”。不論是宏觀的大社會環境,還是微觀的小班級、小家庭,都要注重隱性德育資源的開發。社會層面,可以利用黨史資源、英雄人物培養學生的理想信念;學校班級方面,教師要重視利用集體進行德育以及發揮身邊榜樣同學的力量[5];家庭中,家長要重視自身的榜樣示范,給孩子樹立良好的德育榜樣。學生處在一個氛圍良好的德育環境中,就會潛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影響,學生通過無意識的心理活動來接受環境中的影響,教育者可以引導受教育者創設良好的情景,并且引導學生參與情景的創設,在相應的環境中啟發學生進行思考。

(四)道德教育要知行合一

道德行為是衡量一個人道德水平高低好壞的根本標志。道德行為和道德認知決不能割裂開來,他們不是兩張皮,而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當一個人有了扎實的道德理論基礎,如果其道德行為為人所不齒,那他也只是道貌岸然的偽君子;反之,一個人如果有良好的道德行為,哪怕他的道德理論不是那么的豐厚,依然會得到他人的尊重[6]。道德信念、道德規范具有抽象性、普遍性,而生活是具體的、特殊的。通過道德理論的學習,受教育者具有了一定的道德認知能力,但遇到復雜問題時,他們還是會感到茫然,所以在生活中,要加強受教育者德育的鍛煉。通過勞動和其他的一些社會實踐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悟,可以培養學生的責任心和服務意識,形成勤勞的品德;通過集體活動,讓學生在集體中接受德育,有利于使學生形成合作、尊重的品德;通過黨史教育活動,讓學生感受革命前輩們堅強的意志品質,可以培養學生堅強、自律的良好品德。德育理論的學習必須要見諸于德育實踐,所以教育者要多引導受教育者參加社會實踐活動,注重實踐,培養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使受教育者做到道德認知能力和道德實踐能力的統一。

猜你喜歡
道德行為受教育者道德教育
中小學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顧與展望
少數民族地區初中數學學習弱勢學生的成因分析及轉化對策的研究
淺談初中語文“三段六步”教學法的策略
整合校外教育資源 做好青少年道德教育
如何培養低年級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
“微時代”道德教育面臨的挑戰與對策
劉娟、趙玉生:自我損耗會對道德行為產生負性影響
遠和近
論黑格爾的道德行為歸責理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