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西省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探究

2021-10-25 04:20樊瑩
現代營銷·理論 2021年10期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就業

摘 要: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主體,應將資源更好的配置,改善勞動力市場中供求結構的不均衡,培養出真正為社會所需的人才。然而,山西省高校在教學方式、專業設置、人才培養方案等方面仍存在不合理的設置。本文以經濟專業為例討論了山西省高校人才培養的現狀問題,并從供給側視角給出了改革的建議。

關鍵詞:山西高校;供給側改革;就業

一、引言

2020年10月在京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中,肯定了我國在決勝小康時期取得的十方面成就。其中包括高等化教育進入普及化階段,城鎮新增就業人數超過六千萬。然而,值得關注的問題是,城鎮新增就業人數雖有提升,但仍存在高等教育就業不充分,就業結構不合理等問題。對此,《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對于就業問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實現更充分更高質量的就業。

高校作為人才培養和輸送的關鍵,確保就業任務應首先在此落實生根。如何解決市場上人才供需不匹配?如何培養出社會真正所需的人才?是當下也是一直以來需要高校思考和改進大的問題。新時代下,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對于改善就業結構,提升畢業生就業率有著重要意義。數據顯示2020年山西省高校畢業生人數突破23萬達到233045人,待業人員基數如此龐大,就業難的問題再一次被提出。面對不斷攀升的畢業生人數,日益增加的就業壓力,大批高校畢業生正在面臨畢業就是失業的尷尬局面[1]??梢哉f,推進這一改革已刻不容緩。

二、山西省經濟類專業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現狀

高等教育的供給側改革實質是平衡專業人才市場的供需關系。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供方應提升人才的專業素養,為社會(需方)提供與之相匹配的實用型人才。這就要求高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應契合社會需求,不斷優化教學機制,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及方向,提高教學質量。然而,山西省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機制現階段還很難培養出完全滿足社會所需的高質量人才。這一現象在經濟等應用性專業學科的人才培養中表現更為突出,其問題主要體現在如下的幾個方面。

(一)、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不匹配

經濟學下設近四十多個細分專業,呈現出百花齊放的態勢。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時代的不斷更迭,一成不變的傳統經濟類專業設置下的教學模式顯然已不能滿足現代社會的新的需求。山西很多高校的經濟類專業設置并沒有根據市場的最新需求做出相應的調整,仍是以固有的金融學,經濟學,國際經濟學,政治經濟學等專業作為經濟學的專業大類,而忽視了一些新興以及市場急需的專業。例如時下興起的征信管理專業與山西緊缺的生態經濟學專業。不難發現,山西各大高校經濟系中開設此類專業的寥寥無幾。由此帶來了兩個問題,一是原有經濟學專業類的人才市場趨于飽和而新興領域仍求賢若渴,市場供需極大不均衡,教育資源與市場所需不匹配,帶來了一定程度的教育資源浪費。二是專業優勢無法凸顯。畢業生的專業不具有競爭性,大批應屆畢業生在人才市場的就業競爭力變弱。畢業生只能拼更高的學歷或者更好的學校才有可能在眾多求職者中脫穎而出,從而加劇經濟專業“慢就業”的現象。[2]

(二)、課堂教學方式單一

山西省高校教學改革雖一直在推進,但效果仍然不是很理想。大部分高等院校教育方式仍以傳統的大班講授式教學為主,無法關注到學生的個體差異。在教學內容上仍以理論化輸出為主。暴露出無差異化育人模式與純理論化教學的問題。

1、無差異化的人才培養方式

現行的山西高校經濟專業教學方式仍為大班講授式為主,即相同專業的班級或不同專業相同課程的同學一起進行學習。這樣的“大課堂”人數多則可以達到幾百人,少則人數也要大幾十人。值得關注的是,在結束“大課堂”教學之后,學生進入自我學習的環節,教師只做課后的答疑,基本再無其他的教學任務。這種同一化的人才培養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率,但卻也在教學質量方面令人擔憂?!包c對面”式的教育無法關注到每個學生個體,更無法做到因材施教。學生的個體差異無法被關注,個體潛能無法被開發。導致很多畢業生在步入社會之后發現自己的可替代性極強,工資議價能力不高,就業質量低下。

2、理論化的教學內容

經濟學類的課程的授課特點除了在形式上表現為點對面式的“大課堂”講授,在內容方面也呈現出理論化的教學。尤其是對于政治經濟學、西方經濟學等這樣的大類專業,大量理論灌輸式的教育。一方面使得課堂變得索然無味,學生對于課程的理解只停留于書本,無法形成獨立的思考與見解。另一方面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無法在這之中得到很好的鍛煉,會出現理解片面單一,視野狹窄的問題。當然,理論式的教育固然重要,不可否認傳統的“以教為本”的授課方式在一定程度對于培養學術型人才是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的。[3]但一味的理論式灌輸培養下的學子又怎能真正與社會接軌?傳統的理論化的教學所培養的大學生在今天顯然已經不能滿足社會所需,而開放,創新,獨立且具有實踐能力的學生才是各用人單位所爭奪的人才。

(三)、教師結構失衡

山西高校經濟學類專業教師隊伍整體缺乏行業經驗和背景,大部分教師畢業后直接進入高校從事教師職業,并沒有在企業和行業從業的實戰經歷。取得行業內從業資格的教師人數更是寥寥無幾。例如,對于《投資學》的課程來說,老師的課上講授都是基于理論性的,卻很少有老師真正從事于投資行業,或是有過資深的投資經驗。由此體現出教師隊伍的實戰經驗不足,重理論科研而忽視專業實踐的現狀。同時,師資力量年輕化也是山西省高校教師結構的一大特點。年輕教師在高校教師中占比大,大部分高校年輕教師占到近50%,有些高校甚至超過50%這一比例。年輕教師無論是經驗還是閱歷都尚淺,在教學中很難準確把握行業最新動態,將理論與實際更好的結合。最后,山西高校的人才引進政策進一步加劇了高校教師隊伍結構的不合理。學校唯學歷論、科研論而忽視教師的實踐能力和從業經歷,使得應用型專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很難注入社會因素,真正做到與實踐接軌。

三、改革對策研究

推進高校教育供給側改革,一方面需要地方政府給予更多的關注和政策支持。另一方面也要求高校從自身出發,在專業設置,教學方式以及教師隊伍建設方面革新,積極構建校企聯合,應用型專業人才的培養滿足企業社會需求。

(一)、政府方面

山西省的高校供給側改革需要政府的持續關注與政策支持,督促高校積極做好改革的同時,也要努力為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2017年12月29日,山西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了《關于高等教育本科專業優化調整的指導意見》,由此全面部署高校專業優化調整工作,對山西各大高校專業進行了“手術”,200個就業率低,生源質量差的本科專業遭削減。這項舉措無疑對山西省高校專業優化調整,區域經濟同向發展都起到了促進作用。然而,階段性的成果目前還無法檢驗,政府仍需繼續關注高校供給側改革,設置長效的調整機制,并做好反饋工作。

另外,政府還需在政策上鼓勵校企合作,在資金上給予支持,鼓勵高校學生從校園里走出去,切身投入到社會實踐中去,全面提升個人的修養與素質。為高校畢業生營造良好的就業環境。

(二)、學校方面

1. 改革教學模式,積極開展“小課堂”

西方的授課模式通常分為lecture、tutorial,譯為教授講課、助教講課。Lecture類似于中國的“大課堂”一般人數在幾百人;tutorial則是小班課,課上主要對lecture中所學的一些觀點進行小組討論、展示、以及習題的解答[4]。借鑒西方的授課方式,可以在“大課堂”結束后新增“小課堂”的環節,人數控制在20人以內。學生可以對大課堂上的或者作業習題中的難點進行提問或是開展小組討論。通過“小課堂”上難題分析,分組討論,發言展示等多種方式的深度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所學知識。同時,學生也通過這種教學模式由“受課人“變為”論課人“,由被動接受理論化知識轉變為主動探索課程的疑難點,在如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科研探究,團隊合作,語言表達的能力。 “小課堂”授課模式的引入,是對大課堂教學效果的進一步加強。大小課堂同時開展的混合式教育模式,使高校教學授課方式更具有多樣性,拋棄傳統的完全講授式,灌輸式的教學方法,有助于培養科研型與實用型兼具的人才,提高畢業生的就業競爭力。

2. 推進校企合作,精準把握市場需求

高校應用型專業學科應積極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推動產業與教育的深度合作。通過合作建立實習基地,加強與企業的聯系,集中資源為企業定向培養人才。通過定期引進企業高干授課,讓學生從多方面認識所學專業,強化實踐的部分。同時還可以引入產業實驗室,生產教具等專業的教學設備與實操軟件,提升學生的動手實操能力。學校與企業更好的結合,有利于優化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在深層的接觸與了解后,可以幫助作為人才供方的高校準確了解作為需方的企業真正所需,把握勞動市場的緊缺型人才。

3.加強教師隊伍建設,調整教師隊伍結構

要想在高校課堂教學中擺脫純理論化的灌輸式教學,使人才培養更“接地氣”,更符合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首要是培養一批具有扎實實踐能力的教師團隊。教師隊伍的再建設,再調整也應是高校教育供給側改革的關注點和側重點。對于高校教師團隊的轉型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應搭建學校與企業的交流平臺,鼓勵沒有行業從業經驗的青年教師走出課堂進入企業實地實戰。在實踐中重新理解專業的應用性,把握勞動力市場的前沿需求與當前最新的業務調整內容。同時,定期開展高級從業人員、行業高管與教師的線上線下交流討論學習。通過校企平臺的搭建,填補教師的從業空白,豐富教師的實踐經驗。最后,高校應調整人才引進目標。將招聘教師的關注點和側重點放在應用型和實踐型人才的引進上來。重視教師實踐能力與技術應用能力的強化提升,必要時可以將教師在本行業的各類從業資格以及實戰經驗納入教師年終績效考核。

四、結語

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傳統的高校培養方式已不能滿足當前社會所需,直接導致了人才供需之間的結構性矛盾。山西省高校在專業設置、授課方式和教師團隊建設方面尚存在不足。對此,筆者認為,山西省高校應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發揮政府的力量,積極給予政策支持,創造良好的就業環境。同時學校也要做好教學改革,改善教師結構,推進校企合作和產教融合。

參考文獻:

[1]宋小香.“95后”大學生就業觀培育探析[J].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學報,2020,34(02):80-82.

[2]吳泳成.高校畢業生“慢就業”現象分析及對策研究[J].黑龍江科學,2020,11(15):140-143.

[3]李健.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背景下法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路徑初探[J].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20,41(07):126-129.

[4]王炳煥.Tutorial模式在國際貿易專業教學中的應用[J].管理工程師,2012(03):63-67.

作者簡介:

樊瑩(1994年3月-)女,漢族,籍貫:山西運城,碩士研究生,助教,太原師范學院經濟系,研究方向:經濟金融。

猜你喜歡
供給側改革就業
淺議民辦本科院校大學生就業工作
高職計算機信息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問題的對策研究
淺析農產品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房地產去庫存有何妙招
技工院校以就業為導向市場營銷專業人才培養的思考
淺談高校輔導員的就業指導力
如何指導大學生提高面試技能
內蒙古自治區高校畢業生就業指導服務體系建設及對策研究
中國高等教育供給側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內涵、路徑
人才領域也需“供給側改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