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芻議小學生閱讀轉化力的教學指導策略

2021-11-02 21:00姚姿朱華
三悅文摘·教育學刊 2021年38期
關鍵詞:閱讀教學策略文本

姚姿 朱華

摘要:閱讀轉化力是學生閱讀的一種能力,對于提升學生的閱讀效果具有重大意義。但在實際的閱讀過程中,存在文本探究過淺、缺乏相關經驗總和以及所學知識遷移運用較少等問題。因此本文將探求有效提升學生閱讀轉化力的教學指導策略,教師要善于從文本、經驗和學法等多個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轉化意識、指導學生的轉化練習。這樣,學生的閱讀轉化力才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閱讀教學才能落到實處。

關鍵詞:轉化力;閱讀教學策略;文本;經驗

當今的教育改革越來越重視閱讀教學,從語文課程改革中我們就可以看出有關閱讀方面的內容是比較多的。如在課程目標與內容中提出要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同時也指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與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而其中閱讀轉化力也十分的重要,它可以幫助學生更好的閱讀和掌握所學知識,同時也能有效地促進知識的遷移,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因此對于探尋有效閱讀轉化力的指導策略是十分重要的。

一、閱讀轉化力的內涵及其重要性

(一)閱讀轉化力的內涵

阿德麗安·吉爾(2017)在《閱讀力》這本書籍中提及閱讀轉化力為:文本+閱讀者思考=轉化力?!稗D化”一詞源于綜合策略,是一種思考上的變化。描述閱讀怎樣改變我們思考的方式,以及幫助我們產生新的觀點和思想。同時閱讀轉化力也是知識與知識之間聯系與轉變。因此閱讀轉化力的內涵可以定義為把已獲得的相關知識和經驗運用到其他類似或相同的文本學習之中,并形成一種新思想的能力,就是閱讀轉化力。

(二)閱讀轉化力在學生發展中的重要價值

1.閱讀轉化力有利于促進學生思維方式多樣化發展

閱讀轉化力可以改變學生的單一思維,促進思維方式多樣化發展,同時在閱讀中使用轉化力可以轉變學生的行為方式。在實際閱讀中,缺乏轉化力就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思維的轉化,影響對文本深層次的理解。

2.閱讀轉化力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

閱讀轉化力可以使閱讀從枯燥、無味變得豐富與有趣。如果缺失轉化力,學生的閱讀將僅停留在低水平的學習上,缺乏多角度地看待問題的思維。同時停留在表面,會導致“走馬觀花”式的閱讀,使兒童成為“閱讀機器”,而不是“閱讀者”,對閱讀產生厭倦。

(三)閱讀轉化力有利于知識與能力的轉化

學生擁有閱讀轉化力能更好地進行閱讀,同時學生也會有意識地將相關知識進行轉化,進而能促進學生閱讀能力更好地提升。

二、當前小學生閱讀轉化力的現狀分析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對學生的教學僅停留在文本閱讀,并沒有讓學生做深入思考,沒有在提高思維能力方面做提升。同時大部分的教師在課堂上僅停留在低層次的思維之上,以聽、說、讀、寫為主。而在實際的學習生活中,學生還未表現出對轉化的理解,也不能辨認書中可能改變一個人看待自己或世界方式的重要議題。存在著無法確定新思維,可能可以反復復述,但是無法反思文本。

以《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為例,具體問題表現為:

(一)文本探究過淺

大部分的教師在教授閱讀時都存在一個普遍的現象,那就是文本探究過淺。僅將閱讀教學停留在表面層次,即教會基本的生字詞、完成課后習題等等。這些存在的問題都影響著學生閱讀轉化力的發展。比如教師在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僅僅讓學生掌握“挽、囫、圇、棗、搞、恍霜、詳、逝、章、咳 嗽 ”等生字,并沒有過多的分析這些生字詞在課文中的作用。在教授課文的時候,僅在于教師傳授,而沒有讓學生自主地去分析魯迅先生的人物形象,也沒有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自主去進行思考。忽視了學生閱讀興趣的培養和激發學生的閱讀轉化意識。

(二)缺乏經驗整合與指導

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的時候往往會忽視學生已有的經驗。如已有的生活經驗、學習經驗等等。教師常常會忽視對學生的已有經驗進行整合,并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去幫助學生進行閱讀轉化。比如教師在教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這一課時,僅教授學生文章講了五個故事。它們分別是:伯父“啟迪”我要好好讀書;伯父在笑談“碰壁”中抨擊舊社會;伯父在放爆竹;伯父很好心地救助黃包車的車夫;伯父關心阿三(女傭)。而對于文章中所講述到的故事處理手法卻沒有講的很細致。比如作者對于這五個故事的處理手法是不同的,其中有三個是與作者自己本身相關的,那有兩個是與其他人相關的,并且每一個故事的側重點是不一樣的。對于這些方面教師也僅僅是采用講授的方式,而沒有讓學生在利用自己已有經驗的基礎之上,對文本進行認真、自主的分析。小學階段的學生自主性不是很強,發散性思維少,沒有把書本中的知識與自己以往的經驗或所學到的知識聯系起來。因此需要教師的指導,需要教師有目的地引導并指導學生對文本進行認真仔細地分析,教師在其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三)所學知識遷移運用較少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上,教師僅僅注重教授知識,而不管學生是否已經掌握了知識以及是否遷移運用了知識,因此學生對于知識遷移運用比較少。教師在進行教學的時候僅停留在讓學生掌握學習方法,卻沒有有效地指導學生對知識進行遷移運用以及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提升學生的轉換能力。在講授《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教授學生課文一共講了五個故事,并且每個故事所講的具體內容。而對于其中每個故事是否采用了什么樣的描述方式以及故事之間的聯系又是什么,教師對于這方面并沒有過多的進行講授。其實在課文中第四個故事是按照事前、事中、事后的順序去進行開展的,那每個故事都是凸顯了在別人眼中魯迅先生的形象,這主要是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教師在教學時候僅停留在講述這里采用了側面烘托的手法,并沒有教會學生如何在其他的文本閱讀之中去運用側面烘托的手法,并且對于這方面的訓練少之又少。

三、小學生閱讀轉化力的教學指導策略

(一)基于文本細讀,激發轉化意識

文本細讀主要是指基于文本,對閱讀文本等進行深入理解與分析,在此基礎上達成“充分閱讀”,讓學生真正參與到閱讀活動中并且獲得良好的閱讀體驗,激發學生轉化意識。對學生文本細讀進行有效的指導,進一步拓寬學生閱讀廣度。

例如,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首先讓學生細讀“救助車夫”這一故事,梳理故事發展脈絡,再根據對文章的理解,接著讓學生劃出塑造人物形象的句子,自主思考分析魯迅的人物形象。教師根據學生找出的具體句子進行講解示范,如從“我們走過去,看見他兩只手捧著腳,腳上沒穿鞋,地上淌了一攤血。他聽見腳步聲,抬起頭來,飽經風霜的臉上顯出難以忍受的痛苦?!边@一文本內容中,通過“捧著腳、沒穿鞋、淌了一攤血、抬起頭”等一系列動作、“飽經風霜的臉”這一外貌以及“難以忍受的痛苦”這一神態,描述車夫家境貧寒且悲慘的狀態,折射出車夫所處舊社會人民生活窮苦的縮影,側面體現了魯迅先生為人善良和對舊社會的憎惡。在此過程中實現“充分閱讀”,加深文本理解, 培養閱讀興趣從而激發轉化意識。

(二)基于經驗整合,指導轉化練習

兒童在進行閱讀時可充分利用生活經驗和已有的學習經驗。這些經驗是學生在進行閱讀學習的開端,經驗有待于深化,在舊知的基礎上增長新知,教師以此為基點,指導學生轉化練習。給出具體的閱讀文章,對文章進行文本解讀后,引導學生對文章中提到的有效的知識和經驗進行轉化,在學生完成自己的轉化后,教師進行點評和講解。如此既可體現學生主體地位,又能幫助學生活躍思維。

1.聯結生活經驗,融會貫通

《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第四則“救助車夫”小故事就有提到,在黃昏時期遇到一位腳被扎傷的黃包車車夫,伯父細心給車夫包扎并救助他。

教師可引導學生聯系自身生活經驗,聯想學生遇到類似情景會如何處理,比如說:碰到路上有人摔倒,這時你會怎么做?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分享類似經驗,讓其他同學從中汲取知識與智慧。如此,可將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學習內容融會貫通,相互轉化。

2.銜接學習經驗,觸類旁通

結合單元要素和魯迅先生背景介紹,可知魯迅先生是偉大的文學思想家、革命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段业牟隔斞赶壬肥遣烤幇嬲Z文教材六年級上冊第八單元第26課,在學習本課之前,已完成第24課《少年閏土》的學習,由此可借助前文作者背景資料相關知識,轉化到本文人物形象理解的學習之中。在《少年閏土》這邊文章中,體現了魯迅與閏土短暫而真摯的友誼以及對閏土的懷念之情。在辛亥革命后時間,中國農村經濟蕭條、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歷史,反映了那個時代的社會風貌。在此社會背景下,魯迅先生對當時農民的深切同情。借助前文的背景學習,使魯迅先生這一人物形象更加立體化。

同理,在學習其他閱讀文章時,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橫向思維和縱向思維,打破文章界限,對已有的學習經驗進行整合,實現知識的轉化。

(三)基于學法遷移,提升轉化能力

在傳統閱讀教學課堂上學生僅停留在掌握學習方法的層面上,但該學法能夠容納的知識是有限的,教師給學生介紹不同的轉化方式,并嘗試通過實踐進行練習??梢赃\用轉化策略,啟發學生的多角度思維。這也是對于低層次聽說讀寫閱讀策略的突破。

例如,在執教《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課時,教師展示范文,引導總結人物描寫的方法:“從正側兩面分析,其中正面包括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和心理等等,側面描寫主要是通過他人的語言和動作、環境等對人物進行分析?!苯又鴮W生可以利用自己的閱讀經驗總結出來的閱讀方法,或者是雙向利用,將教師現所教授的方法遷移到課外閱讀中。學生完成任務并進行成果展示。通過這樣的方式,實現了學法與新的閱讀文本的遷移運用,在運用中其實就是進行了轉化練習,提升轉化能力。

綜上所述,在閱讀轉化力的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從文本、經驗、學法等多個角度出發,激發學生的轉化意識,進行有效的指導轉化練習,進而提升學生轉化能力。轉變以“聽、讀、記”為主的低層次輸入性傳統閱讀教學策略,探求高層次輸出性現代閱讀能力教學策略,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閱讀轉化力的教學策略指導提供理論參考。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譚梅,楊葉.核心素養視閾下兒童文學與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研究[J].教育與教學研究,2018,32(11):21-27+124.

[3]余映潮.說說《我的伯父魯迅先生》的教學[J].語文教學通訊,2019(36):45-46.

[4]宋珍珠.基于學生主體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策略研究[D].上海師范大學,2018.

[5]張傳燧,何淑娟.基于“四生課堂”理論的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模式及其實施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20(04):54-61.

[6]朱自強.論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深入閱讀”模式[J].課程.教材.教法,2020,40(03):10-15.

猜你喜歡
閱讀教學策略文本
文本聯讀學概括 細致觀察促寫作
挖掘文本資源 有效落實語言實踐
搭文本之橋 鋪生活之路 引習作之流
文本與電影的照應閱讀——以《〈草房子〉文本與影片的對比閱讀》教學為例
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探究性閱讀教學的開展
文學背景下高中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由閱讀的目的談英語閱讀教學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策略分析
高中英語閱讀策略教學摭談
貧困村建檔立卡工作示意圖及參考文本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