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文教育視角下教育與人的關系

2021-11-12 01:13吳信越
文學天地 2021年7期
關鍵詞:語文教育學校教育

摘要:教育和人一直以來就處于一種不可分割的關系之中,教育必然對人產生影響。本文對于教育概念做了厘清,從狹義的教育出發,探究學校教育和受教育者之間的關系,討論學校語文教育是如何通過建構知識樹、任務式思考、情景式共情來發生的,以及這樣的教育是如何影響人的。

關鍵詞:學校教育;語文教育;人的發展

一、“教育”概念厘清

教育從廣義上講,是影響人的身心發展的社會實踐活動,包括家庭中、學校里、親友間、社會上所受到的各種對主體有目的的影響,而這個主體,可以是教師,也可以是學生,可以是教育者,也可以是受教育者。教育必定對人產生影響,教育與人也必然發生關系,并且這種關系密切到世上沒有一個人能拍著胸脯說:我和教育無關。好的教育會讓人終身受益,不正當的教育可能會毀了一生。

而如此廣義的教育未免太過寬泛,且研究成果眾多,不妨我們從狹義的教育出發,也就是學校教育,它是專門組織的,不斷趨向規范化、制度化、體系化的教育。學校教育最主要、最核心的目的就是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滿足社會需要、促進社會發展的人,那么學校是如何培養人的呢?一個富有知識、能夠思考、真情實感的人又是怎么逐步成長的呢?當經由學校教育培養的人成才之后又是如何反作用于學校教育的呢?所以,本文的撰寫干脆把“教育”一詞框定在“學校教育”的范圍內,以筆者的專業——學科教學語文為視角加以探究。當然,這里的“人”不只包括受教育者,也包括教育者本身。

二、教育是如何發生的

(一)建構知識樹

現代建構主義的觀念,主張知識無法通過灌輸而得,我們所真正擁有的知識,必然是自己發展出來的。每一位學生都不是空著腦袋走進教室,教師要在他們個體已有經驗的基礎上加以生長,換言之,重要的是學會去“想”、去“發展知識”或“建構知識”。人在沒有接受學校教育之間,只有零散的經驗,但是卻沒有系統的知識:知道自己餓了就要吃飯,但不知道有關胃和消化的知識;知道困了就想要睡覺,卻不知道有關褪黑素和大腦的知識;知道“看見”不能和“聲音”搭配,卻不知道有關語法和習慣的知識。學校教育把幾千年來人類累積的寶貴知識財富進行精挑細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從龐大和冗雜的知識體系中挑出最適合教學、最有意義的內容,并編寫成一定的知識體系,通過老師的講授、活動的設計一點一點地傳授給學生。這是學校教育所承擔的最基本的任務,也是學校教育和人之間最為基本的關系。

拿語文課程來說,在教學設計中,通常情況下都會有一個簡短的導入。比如在進行《屈原》教學的時候,由于這個單元的知識目標是掌握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兩大源頭,而且《屈原》的前一篇課文是選自《詩經》的《氓》,因此在導入時,可以用已經學過的《氓》來做導入環節:“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已經學習了最早的現實主義古典詩歌的代表——《氓》,它是選自哪本著作呢?《詩經》。那我們今天要接觸的恰恰就是與現實主義相對的一種流派——浪漫主義,它是中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另一個源頭——現實主義,它的代表作大家肯定都已經預習了,那就是——《離騷》!”這樣以來,既對于前面所學的內容做了一個簡單的復習,又對于即將要學的內容做出提示;既知道了古典詩歌兩大源頭,又知道了其兩篇代表作。老師對于知識的講解基本都是連貫的、建立在已學基礎之上的,學生的認知結構也隨之搭建。知識的學習就像蓋房子一樣,房梁就是知識整體的框架,混凝土就是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一塊磚一塊磚地壘起來,最后形成各學科的整體掌握,學生也就在一步步在學校教育中掌握越來越多的知識,應用于實踐。

(二)任務式思考

一個人絕不是生來就會思考,也絕不是只要學會了知識就能夠掌握批判性思維、創造性思維等等,嚴密的、強大的思維要在一次次訓練之中得以發展和提升,無疑,教育是目前最好的途徑,尤其是學校教育,因為學校教育的本質其實就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課堂就是培養思維最好的場所。近些年來,課堂實現從教到學的轉變,將學生放在主體地位,讓學生自己學會學習、學會探索??鬃釉缇驼f過“學而不思則罔”,即學了以后不思考、不思維,學習是茫然的,不能獲得真正的知識。教師成為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引導者和組織者,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當前有很多新的教學模式,比如說參與式教學、探究性學習、項目的學習、STEM教學、翻轉課堂等等,都是為了讓學生在學習活動中勤于思考、學會思考、發展思維。人的思維品質就在這樣的活動中得到鍛煉和發展,小到一次口頭提問,大到一次任務型的頭腦風暴,這些都是教育創造的機會和途徑。

一提到思維、思考,大多數人肯定會不約而同地想到數理化,好像這些課程就是聰明、高智商的代名詞,這點筆者也不否認,理科對應“理性思維”,算是一種“專業對口”,但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語文課程同樣也可以發展人的思維。在最新的《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20版)》(以下簡稱新課標)中提到了“語文學科核心素養”,一共包含四條,其中第二條“思維發展與提升”表明了語文課程在人的思維發展上同樣承擔著重要任務。語言是思維的載體,又是思維的外化形式,語言和思維互為表里,語文課程的學習其實大多數還是和語言文字在打交道,所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維能力和語言能力的發展是相伴相隨的,在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同時發展學生的思維是語文課程的重要策略之一。而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教學其實和學生的認知生長關系是最為密切的,詞語的積累、句式的習得、篇章結構的學習都與思維的發展密切相關。比如說知道“草綠”、“墨綠”、“蔥心綠”這些詞語,其思維肯定要比只知道“綠色”更為豐富,知道“色調”、“色澤”肯定要比只知道“顏色”的思維更深刻;從施事主語句到受事主語句的學習,從簡單句到復雜局的掌握,從主動句到被動句的習得,思維無疑是發展了;從順敘到倒敘,從簡單敘述到夾敘夾議,思維顯然也得到提升了。

(三)情境式共情

學校教育培養的是一個完整的人,而不是一個完美的機器人,所以教育帶給人的不單單是理性的生長,也有感性的激發,社會中的人不僅要會學習、會思考,也要會理解,會共情。我們的教育不應該只關心孩子的智力發展,還應該關心他們的情感、精神和身體成長,因為這些方面和智力發展同樣重要。而目前學校主要有兩種方式培養和塑造人的情感,一是專門組織的情感課,主要是通過主題班會,二是滲透在各種規定課程中的情感教育。在這里重點談談第二種方式,并以和筆者專業相關的語文學科為例。

情景創設,讓孩子們能有種對課文中人物的情感共鳴與心理感應。這就是一種認知主體的“移情”效應。也是認知主體在深度學習過程中,通過情感聯結,建立起知識、意義與價值的網狀紐帶。情景創設,是情感生發、重構深度學習的有效途徑。沒有可感知情景,很難有真正的認知體驗。學習不僅是個理智推理反思過程,更是個情景交融、心智合一、情感認知共生共融的過程。當這位老師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靜靜地聽著她充滿感情的課文中母子間對話的朗讀,這些孩子的腦海中與心靈間,一定會出現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場景畫面,這些畫面便是孩子們理解課文,生成意義、形成價值的最基本的情感鋪墊。

有些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可能就只體會到一種情感:被愛??柿擞懈改付怂?,餓了有父母燒菜,幾乎很難體會其他的情感,而一個“人”應該還會感恩、有同情心、有善心、有責任感等等,所以人必須接受學校教育,這也正是教育賦予人的一種最普世的意義,通過一篇篇課文的學習,不斷體會,不斷走入作者所創設的情境中去,感悟不同的人生、不同的心路歷程,從而提升人的共情能力,讓我們成為一個有知識、有思考、有溫度的人。

三、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每一位教師都是經過義務教育、高等教育甚至一系列深造之后,才出現在學校之中,也就是由受教育者轉變成了教育者,從事教育工作,反作用于教育本身。教師成為了人類知識文化的傳播者,他們接受過去的教育,從事現在的教學,培養未來的公民,他們不僅要具備廣博的知識、深厚的文化底蘊、還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專業素質。源源不斷的優秀青年投身于學校教育,像當年老師教育他們一樣教育下一代人。當然,這種教育并不是一種周而復始的循環,而是波浪式的前進、螺旋式的上升,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不斷改進,教學設備和硬件設施不斷更新,課程資源也越來越多,教育質量也逐步提高。

語文課程在大家看來好像是一門比較古老的學科,因此很多人對語文教學的認識還停留在語文教學就是讀讀、背背、寫寫的階段,確實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當然還保留著這些環節,但亦有諸多創新之處。比如翻轉課堂、項目式學習、整本書閱讀、大單元教學等等,不再囿于以前的模式,有時甚至還會把語文課堂搬到校外,北京的學生學習《紫禁城》一篇時就會去故宮的紅墻外感受莊嚴和肅穆,蘇州的學生學習《蘇州園林》時就會去留園、怡園等體會園林建筑的精致和巧妙;學生也不再局限于《紅樓夢》中的《劉姥姥進大觀園》這一篇,而是放寬視野,閱讀整本書,同時交給學生閱讀方法和路徑。以上所列出的只是鳳毛麟角,語文課堂比起以前真的太不一樣了,而這些改變又何嘗與語文教育者無關呢?他們在大學中接受新的理論和觀念,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思考,反作用在實踐中,不斷地實施和改進,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最終受益的是整個學校教育,是新一代的年輕人。

當然,即便是成為教育者,有時也會有磨課、觀摩名師課堂、培訓等等受教育的機會,在不斷學習中充實與完善自己,這樣才能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更好地擔起教師的責任,所以人對教育的反作用,這里的“人”既包括了教育者的身份,也包括了受教育者的身份,沒有明顯的分界線。

學校教育能改變一個人,能夠在年輕一代的發展中起著引領作用,為人們的成長選擇、建構、調控良好的環境,對人們的生活、交往、學習和實踐活動進行正確的引導、示范和輔助,促進人的現代化發展,但是教育并不是人發展的決定性因素,而只是其中一環,遺傳、環境、人的自我能動性都有一定關系,更多還是要靠人自己努力和上進。

參考文獻

[1]范瀟琳.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下的整本書閱讀教學方式分析[J].考試周刊,2020(84):19-20.

[2]楊彥虎.在言語情境中有效實施語文教學——對《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中“實踐性”的解讀[J].中學語文,2020(02):7-10.

作者簡介:吳信越(1997—),女,漢族,湖北宜昌人,蘇州大學文學院學科教學(語文)專業2020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學語文教學。

猜你喜歡
語文教育學校教育
淺析學習英美文學的價值和現實意義
淺談高中思想政治課中的公民教育
語文教育教學要做到“文道美統一”
高中班主任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現狀及對策研究
窮其本然,化為踐履
語文教學中的生命教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