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西民辦高校面向東盟的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策略

2021-11-13 19:13吳其艷莫凡
廣西教育·C版 2021年7期
關鍵詞:東盟課程設置培養目標

吳其艷 莫凡

【摘 要】本文針對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發展現狀,提出擴大教育合作背景下面向東盟的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的策略:因勢因時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對照人才培養目標,合理進行專業課程設置;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不斷創新教學模式;增加學生語言實踐性教學環節。

【關鍵詞】東盟 東南亞語種人才 培養目標 課程設置? 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21)27-0144-04

近年來,中國與東盟的高等教育合作不斷深化,2016年雙方簽署《中國—東盟教育合作計劃 2016—2020》?,F中國與東盟8國分別簽署了教育交流協議,與菲律賓、越南、泰國和馬來西亞等4國簽訂了相互承認高等教育學歷和學位的相關協定。雙方高校在學術交流、科研合作、雙向留學生培養、語言學習、聯合辦學、職業教育培訓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2020年,中國和東盟經貿合作逆勢上揚,雙方第一次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共同推動簽署《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為全球經濟增添亮色。雙方正以中國—東盟建立對話關系30周年為契機,共同推動中國—東盟關系定位升級,構建中國—東盟藍色經濟伙伴關系,推動《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盡快生效,讓全球最大自貿區釋放更多紅利。東盟是廣西“三個定位”的重要面向,廣西積極參與中國與東盟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交流與合作,建設中國—東盟信息港,舉辦中國—東盟博覽會、中國—東盟職業教育聯展論壇等。

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在擴大教育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良好機遇,同時必須正視其中的挑戰與困境。有必要總結近年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的經驗,思考并把握民辦高校與公立高校在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方面的不同側重點,推動廣西民辦高校充分抓住中國—東盟教育合作帶來的機遇,利用辦學機制靈活優勢加強與東盟國家合作高校共謀發展、聯合培養、共建人才的合作發展模式。通過理論及實踐研究,探索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策略的創新思路,對提高東南亞語辦學水平、提高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的適應度、促進廣西高等教育可持續發展以及滿足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對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尤其是對適應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北部灣經濟區建設發展的需要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東南亞語種人才作為語言服務群體,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和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言專業人才培養對建設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經濟貿易往來起著重要橋梁作用,為廣西加強與東盟各國文化貿易溝通發揮重要作用。筆者以廣西民辦高校為研究對象,調研了企業對人才的需求情況,分析了當前廣西民辦高校在人才培養中存在的問題,并對高校如何培養高素質東南亞語種人才提出建議。

一、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發展現狀

廣西民辦高校要了解自身及同類高校的辦學特色和優勢專業,分析研究自身人才培養與東盟各產業對接聯系的可行性,區別公辦高校辦學,實施差異化人才培養策略。廣西各類學校開設越南語專業的有18所,其中泰國語專業有10所,柬埔寨語專業、印度尼西亞語專業有3所,緬甸語專業、老撾語專業只有2所。目前廣西民辦高校在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上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一)人才培養缺乏科學的目標定位

調查的13所廣西民辦本科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將目標主要劃分為以下幾個層次:一是語言知識、能力、素質培養的協調統一;二是創新、實踐能力全面提升;三是國際視野、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四是能對接國家發展戰略并服務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等的復合應用型本科人才。但目前廣西民辦高校在培養過程中并沒有切實達到預期培養目標,學生雖然具備較好的語言交際能力以及一定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與達到綜合文化素養及實踐應用能力的復合要求還有很大距離。部分高校雖然設置了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目標,但實際教學和課程設置上并沒有涉及相關課程。廣西民辦高校人才培養多數遵循傳統的任務目標,主要是服務于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不善于整合在國際化辦學方面的有利資源,往往局限于考慮當前地方的人才需求,缺乏人才國際化培養的長遠規劃,所培養的人才不能很好地適應快速變革的社會,畢業生在用人市場上整體競爭力不強。

(二)教學改革過程中課程設置重理論輕實踐

廣西民辦高校在東南亞語種專業課程設置上都著重強調其語言的基礎技能和知識儲備的教學形式。很多高校對東南亞語種專業進行了教學改革,如開設法律模塊、經貿模塊、管理模塊等,在專業課程設置和具體教學中融入法律、經貿和管理等知識,這些改革措施使整個專業設置形式上更多樣,內容也更豐富。但是從調查的情況看,這些課程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普遍偏向單一的理論知識傳授,學生缺乏實踐性的機會,“生硬難啃”的理論也使學生“吃不消”。學生由于缺乏相應的實踐平臺資源,很多知識仍然停留在理論階段,“語言+專業”的改革達不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滿足“一帶一路”倡議需要的應用復合型人才培養目標也流于形式。

(三)師資隊伍結構參差不齊,師資力量薄弱

廣西民辦高?,F有師資隊伍中普遍存在師資力量不足現象,復合型師資缺口尤為突出。首先,廣西民辦高校普遍存在形式新、起步晚、資歷淺的現象。各校開辦東南亞語種專業時間不長,教師數量較少,“雙師型”教師更少,師生比例不合理。其次,學緣相近、學歷偏低,多為本科或碩士研究生學歷,博士研究生學歷的很少,教師職稱結構以初級、中級居多,副高級、正高級職稱很少(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東南亞語種專業為例,學士學歷教師占14%,碩士學歷教師占71%;助教職稱教師占11%,講師職稱教師占74%)。最后,缺乏相應學科專業帶頭人,多是兼職或外聘教授,無法真正全面統籌帶領東南亞語種相關專業進行學科建設和發展。此外,東南亞語種各專業教師普遍承擔大量的教學任務,教研交流和科研交流相比公辦院校較少,交流活動面較窄,教研活動能力不強。因此,師資隊伍的薄弱是制約人才培養質量提高的關鍵因素之一。

(四)教學理念陳舊,教學方法及模式有待改進

目前,部分高校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得到逐步豐富和改善,教學設備得到升級,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對教學模式方法進行了一定的調整和更新,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教學理念沒有及時更新等問題,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仍然沒有得到很好的改善,特別是在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培養方面,課堂上很多教師還是采用傳統的教師為主導的教學模式,沒有突出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教”和“學”沒有形成良好的互動。此外,部分高校在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問題上沒有形成良好的教研討論、教研交流氛圍。教師教學存在“閉門造車”現象,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及時更新,教學模式單一、陳舊,學生缺乏學習積極主動性,使廣西區內很多高校尤其是民辦高校在培養應用復合型語言專業人才方面效果不盡如人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

(五)畢業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不突出

多數高校在制訂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目標時明確提出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以培養應用復合型外語人才為目標,但是在實施過程中由于相關教學平臺或教學資源的缺乏使學生實踐能力十分受限,畢業生的語言能力沒有達到用人單位的要求。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為例,在對120名泰國語、越南語、印度尼西亞語往屆畢業生用人單位問卷調查中發現,有48%的用人單位對新入職畢業生的外語水平不滿意,33%的用人單位認為經過培訓或實習后對畢業生的外語水平基本滿意,而僅有19%的用人單位對學生的外語水平表示滿意或非常滿意。以上造成將近半數的學生外語水平達不到用人單位要求的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實踐類語言課程占比相對較低,實踐應用型課程占比優勢不明顯。二是學生在學習期間雖然有機會到語言對象國進行短期留學,但是缺乏相應的實踐環節或實習內容與本專業關聯性不大,使學生的語言能力得不到很好的鍛煉和提高。此外,在調查中86%的用人單位在外語人才培養方面建議加強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注重學生語言實操能力培養。值得注意的是,62%的用人單位提出了高校在培養外語人才過程中應創造條件加強與用人單位的對接,通過建立語言實踐基地等形式實現“校企聯合”模式。

二、擴大教育合作背景下面向東盟的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的策略

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在擴大教育開放的新形勢下面臨良好機遇,加強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需要有效地融合中國—東盟合作領域中的具體專業知識,并思考如何培養高質量的外語復合型人才。東南亞語種人才作為語言服務群體,在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對外交往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對廣西民辦高校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策略研究有利于促進廣西與東盟各國的政治、經濟、教育、文化等領域的交流。

(一)因勢因時科學定位人才培養目標

在擴大教育開放的新形勢下,正確的思想指導和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可以為培養應用復合型外語人才奠定扎實的基礎。培養外語人才的主要目的是對接國家發展戰略,為地方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輸送人才。高校在應用復合型外語人才培養過程中,需要對行業需求和用人單位進行充分調研,了解行業和用人單位對人才的實際需求,了解用人單位在招聘過程中對學生外語綜合技能和綜合素質的需求,根據行業和人才市場的需求,對人才培養目標進行科學定位,從而對培養計劃、專業進行正確合理的設置。利用與東盟國家合作院校的資源,善于借鑒學習國外先進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模式,有效地轉化為應用復合型人才的新培養形式。堅持語言、能力、素質培養的協調統一,注重學生語言實踐應用能力的提高。同時,注重提升學生創新能力,通過與東盟國家各高校的教學合作平臺,加強聯合培養力度,拓寬學生的國際視野,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不斷提高廣西民辦高校的人才培養質量,更好地對接國家戰略,滿足國家及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

(二)對照人才培養目標,合理進行專業課程設置

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合理的專業課程設置是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障。按照人才培養目標中對學生專業技能的需求,確定學生專業技能訓練的目標并創建多元化的教學模式,從語言的用途和使用區域等多個角度出發,不斷推進東南亞語言教學的個性化、差異化以及生態化。例如在高校越南語(東盟法律方向)實驗班中,在專業課程設置方面,學生除了需要具備扎實的語言專業知識,還需要開設東盟國家相關領域的法律法規知識的課程。與此同時,幫助學生創造考取法律方面相關行業從業資格證書的條件,讓學生在校期間能夠有機會考取相關證書。與單一的語言類專業相比,在RCEP簽署的大背景下,通曉中國及東盟國家“語言+法律”的畢業生不論是出國深造還是考研或是自己創業,都具有較大的競爭優勢。由此可見,課程多樣化改革措施有利于復合型專業人才的培養,同時極大提升學生未來職場的就業競爭力。針對目前民辦高校的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在走與公辦院校差異化外語人才培養道路上,可因勢制宜、適時地推進多元化的語言教學改革,調整專業課程設置,豐富專業結構,重視“語言+專業”科學結合。這方面可以借鑒英語多元化教學模式,如采用專門用途的外語教學模式。以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法學(越南語)強化班為例,本科四年制一共是八個學期,第一學期是法學相關專業課程學習,第二學期至第四學期開設越南語基礎課程及東盟法律知識學習,第五學期至第六學期到語言對象國法律相關院校進行“語言+法律”的強化學習,以此提升學生對越南語的運用能力以及加深學生對對象國法律知識的了解,將語言和專業課進行融合。此模式的創新凸顯了應用復合型人才的語言優勢,增加了語言實踐應用的寬度和深度,為學生學習和未來發展奠定扎實的語言和專業基礎,以語言為載體,以專業為依托,達到語言技能和專業實踐融合。

(三)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

高水平、高層次的師資隊伍是培養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很多高校教師隊伍尤其是廣西民辦高校的東南亞語種教師隊伍普遍存在知識結構單一、人員少、學歷低、職稱低等現象。針對當下這種現象,高??梢詮膬蓚€方面切入,一是通過全國招聘、自身培養等優化教師隊伍結構,出臺相關激勵政策支持教師在職稱方面的提升,加強校企合作,讓教師有機會到東盟國家合作院校和相關企業學習和培訓,學習和借鑒國外高校先進的教學理念和經驗,加強“雙師型”教師的培養。二是定期開展各種東南亞語種的教研活動,聘請或邀請高水平的業內專家開展相關講座或做專業指導,引導教師參與學習、討論和交流,課后進行教學反思,及時發現教學當中出現的問題并加以整改,以此提升東南亞語種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綜合教學能力。三是聘請相應語種的外籍教師,不斷優化教師隊伍。此外,依托當今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可以與國外相關合作院校開展教學法等教研,開展雙方的師資交換或交流,外教的加入以及國外師資的融合不僅可以有效地彌補本土教師隊伍專業知識的不足,也為本土教師的教學提供新的思路,有利于提升教學隊伍的綜合教學水平,不斷增強師資力量。

(四)不斷創新教學模式

隨著行業的不斷發展以及技術的飛速變革,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滿足對應用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培養的需求,教學的方式和手段由過去傳統單一的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發展和調整。一方面,要培養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在教學過程中可以借鑒國內高校英語教學的“梯度教學”或“分級教學”的成功經驗,將語言和專業進行融合,實施語言知識和專業技能相結合的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在高校東南亞語種教學中融入專業的知識,促使學生的語言學習更加具備目標性和實用性。另一方面,要提高應用復合型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需摒棄過去以教師講授為主的陳舊教學模式,課堂上做到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鮮明組合模式,不斷豐富和創新教學方法,通過革新教學方法實現課堂互動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創造更多機會讓學生進行語言對話交流,提高學生語言運用能力和使用技巧,不斷提高教學的效果、優化語言學習的效果,真正做到教學相長。此外,東南亞語種教師可以采用動態教學模式,運用或融合微課、慕課、翻轉課堂等進行語言教學,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語言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五)增加學生語言實踐性教學環節

高校要培養應用復合型外語人才,應多途徑加強學生的實踐性教學環節,提高學生的實操水平。近年來,各高校非常重視學生的實踐,通過校企合作,企業提前介入人才培養的各個環節,是有效提升東南亞語種人才培養質量、提高高校人才和企業需求適配度的重要途徑。高校與相關企業共同商討人才培養方案,創新人才培養機制,共建貼近行業發展的育人平臺。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先后與泰國皇權免稅集團(KING POWER)、塔塔信息技術(中國)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分公司、廣東新航線跨境電商服務有限公司、廣西一銘軟件、廣西博覽局等企業和單位合作,在產教融合、人才培養方面進行了積極的探索。在學生大三至大四學年,高校和企業在教學過程中引入企業實訓平臺,讓學生有機會參加企業系統、標準的業務培訓,學習工作中的必備技能,學生在企業中接受專業的指導、體驗真實工作過程。校企合作很好地把技能型人才培養與崗位需求相結合,共同營造企業化育人環境,共建有效的校企合作共贏和利益與共的機制。此外,在校企合作過程中,依托東南亞語種“3+1”的培養模式,善于利用“國內+國外”企業平臺資源,創建更多的語言實訓基地或實訓平臺,讓更多的學生有機會在實踐中提升語言綜合技能,從而達到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目的,為企業和地方經濟發展輸送更多高質量、高素質人才。

綜上所述,目前中國與東盟各國陸續就推動中國—東盟關系提質升級等達成廣泛共識。中國和東盟的關系得到進一步升華,雙方共建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的意愿更加強烈,步伐更加穩健有力。廣西民辦高校在規劃自身發展道路時應抓住機遇、立足當地、面向東南亞,積極對接國家發展策略,制訂合理的東南亞語種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優化課程設置,創新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轉變傳統的語言教育教學觀念,樹立新型語言服務人才教育觀,不斷加強實踐教學,積極探索國內外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培養更多符合社會需求的應用復合型外語專業人才,實現與公辦院校的差異化辦學,同時也更好地服務于中國—東盟交流與合作的推進。

【參考文獻】

[1]李碧.面向東盟的廣西民辦高校教育國際化發展研究: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廣西教育,2020(27).

[2]歐煉芬.“一帶一路”背景下廣西面向東盟的外語人才培養研究[J].文化創新比較研究,2020(2).

[3]劉芳,鄧純慧,邢莉娜.“一帶一路”背景下國際化外語應用型人才培養研究[J].河北北方學院學報,2020(5).

[4]陳明輝,牟瑛.“一帶一路”戰略下海南高校外語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17(9).

[5]華晗悅,姜維.“一帶一路”背景下寧波跨境電商人才需求調查與培養策略[J].寧波工程學院學報,2019(9).

[6]陳海燕.“一帶一路”戰略實施與新型國際化人才培養[J].中國高教研究,2016(6).

注:2021年廣西教育規劃課題“廣西民辦高校面向東盟的國際化發展研究”(2021B154)

【作者簡介】吳其艷(1982— ),女,廣西合浦人,在讀博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外國語言文學學院副院長,講師,研究方向為教育教學、社會發展與管理;莫 凡(1983— ),女,廣西陸川人,在讀博士,廣西民族大學相思湖學院國際交流與合作處處長,副教授,研究方向為高等教育國際化、英美文學。

(責編 黃 煌)

猜你喜歡
東盟課程設置培養目標
論博物館學教育的名實關系與培養目標
我國法學教育培養目標的偏失與矯正探析
中國和東盟經貿關系前景展望
中國—東盟物流便利化研究綜述
中國與東盟紡織品出口競爭力比較分析
中國—東盟背景下廣西地區大學英語教師教育與發展的問題和對策
高職物流專業課程設置與物流崗位職業證書的有效對接
獨立學院商務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臨床醫學專業本科生培養目標探索
對外漢語專業本科培養目標初探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