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馬致遠《漢宮秋》看元代早期的文人心態

2021-11-14 15:54張知寒
戲劇之家 2021年21期
關鍵詞:漢元帝孤雁馬致遠

張知寒

(中國戲曲學院 北京 100073)

戲曲一直以來都是一種立體豐滿的文學形式,有著展現時代和社會風貌的作用,作為元代文學最具代表性的文學形式,元雜劇亦是如此。它的輝煌蓬勃是與元代社會密不可分的,元代社會刺激著元代文人的雜劇創作產出,元代文人也因雜劇創作而使自己在文學史中獲得一席之地。

這是一個特殊的時代,文人階層的生活發生巨變,元雜劇作品所展現出的激昂憤慨、沉郁悲愴不是訴說著一個兩個文人運氣不佳、命途多舛,而是整個民族文人階層的不甘心和仕途追求的不可得。因此在早期,他們的心態有著共同的特點。馬致遠正是元代早期文人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賈仲明在增補《錄鬼簿》的“馬致遠吊詞”中寫道“萬花叢里馬神仙,百世集中說致遠,四方海內皆談羨。戰文場、曲狀元,姓名香、貫滿梨園?!稘h宮秋》《青衫淚》《戚夫人》《孟浩然》,共庚、白、關老齊肩”,給了馬致遠極高的評價;朱權在《太和正音譜》中也給出了“宜列群英之上”的評價;鄭振鐸先生在《中國俗文學史》中談到,“明人不知欣賞關漢卿而獨抬高馬致遠,可知馬氏作品,如何地投合于文人學士的心境?!蓖碛陉P、王、白等諸人成名的馬致遠,卻得到如此高的評價和文人的認可,一方面與他文采斐然的文辭有關,另一方面也與他將元代文人的心境與情思融合進雜劇當中,令廣大文人共情有關。

這其中最能反映元代早期文人心態的作品就是他的《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簡稱《漢宮秋》)。這部作品被普遍認為是馬致遠遺留下來的七部雜劇作品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并且相較于中后期專注于神仙教化的度脫劇創作,《漢宮秋》所承載的感情更加復雜濃郁,可以作為元代早期文人心態的代表作進行研究。因此,本篇將以馬致遠的作品《漢宮秋》為例,對元代早期文人心態進行以下五點探究。

一、受挫的入世之心與消極悲愴的情緒

元代早期,讀書人的苦悶與愁苦是非常普遍的,元代早期文人仍然存有入仕之心,卻投奔無門,油然而生的挫敗感與消極情緒于元雜劇作品中比比皆是,在《漢宮秋》中,無論是文人受挫的入仕之心還是消極悲愴的情緒都有非常深刻的體現。

首先,元代早期文人仍然存有入仕的愿望,受儒學影響,古代的文人士子皆有“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想法,孔孟文化的浸染和熏陶令他們仍然抱有學而優則仕、治國平天下的人生理想,漢元帝與王昭君于第一折中都展現出了“皆有所求,皆不可得”的狀態,昭君苦于受毛延壽所害,不得帝王賞識;漢元帝月下聞琴卻不得見佳人,“未遇宮娃,是幾度添白發”。兩位主人公的“渴望之心”被馬致遠著重刻畫,這種渴望之心很可能就是以馬致遠為代表的元代早期文人求仕之心的體現。據《錄鬼簿》記載:“馬致遠,號東籬,任江浙省務官?!庇纱丝梢?,馬致遠并非生來便是勾欄瓦舍里的“馬神仙”,他也曾走過仕途,甚至可以從他的文學創作中推斷出來,他年輕時汲汲于功名,渴望施展才華抱負,有“且念鯫生自年幼,寫詩曾獻上龍樓”這樣為太子獻詩的經歷,并以此為始混跡官場。

元代文人雖有求仕之心,但是卻屢受挫敗,馬致遠的仕途并不順利,于是他寫下“半世逢場作戲,險些兒誤了終焉計”這樣的對官場和仕途失望至極的話。因此我們可以推斷,他也曾積極入仕但是遭受挫敗。如果說漢元帝尋求宮娃的急切是映射馬致遠對于知遇之機或是仕途之幸的渴求,那么《漢宮秋》中王昭君不受賞識的遭遇正是他自身求仕之路受絆的寫照。讀書求仕對于元代文人來說是難以企及和實現的愿望,這和元代文人所處的社會環境是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的。元代統治者是游牧民族,好戰尚勇,就像《漢宮秋》中最開始出場的番王所言“番家無產業,弓矢是生涯”,朝廷對于武力和經濟發展較為重視,因此漢族傳統儒學禮教受到忽視,連帶著元代文人一齊受到打擊;金、宋相繼滅亡,文人士子唯一可以通往成功的道路科舉制度受戰亂影響停滯,直到元仁宗時期才恢復,但是恢復之后的科舉制度也不再適用于漢族的讀書人,帶有鮮明的歧視色彩,不僅在地域上有所區分,在不同民族的考取規則、試題以及人數上都有所限制,漢人中榜的可能性極低。因此我們可以聯想,《漢宮秋》中王昭君的遭遇是馬致遠與眾文人境遇的真實反映,王昭君的天姿絕色對應的是元代文人滿身的抱負和才華;那么王昭君因為一張被點破的“美人圖”而身居永巷無法面見君王對應的就是元代文人因身份和地位的限制無法參與科舉考試、在仕途上受到挫敗的經歷和境遇。

其次,正如幺書儀在《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中所言:“對于大多數文人來說,政治上的出路受到阻塞,讀書失去了實用價值,讀書人在世人眼里也就急劇貶值了?!蔽娜穗A層的社會地位一落千丈,曾經的社會頂層轉變為了九儒十丐之流,南宋遺民更淪落為了第四等公民,文人階層因此普遍產生了消極悲愴的情緒,在馬致遠的《漢宮秋》中也體現了出來。如上文所言,在劇中人物身上可以看到元代文人的影子,昭君遭受陷害不得賞識的遭遇是元代文人痛失科舉受到歧視無法入仕的映射,而漢元帝整個人物形象都是讀書人在這個時代的縮影,他身上展現出來的悲傷和消沉也是一代讀書人的悲情愁緒,馬致遠沒有著重去描寫帝王之姿,而是將漢元帝塑造成了一個溫柔多情的男人,面對心愛的妃子可以溫柔體貼,享受著祖宗留下的基業卻沒有能力去保護這些他擁有的東西,當王昭君被迫和親時本應該拿出決斷的他除了悲傷和無奈什么都做不了。到了第四折,漢元帝更像一個悲情書生了,他可以與孤雁共情,對著美人圖追憶逝去之人,他完全是個書生,毫無帝王的內斂與悲喜不流于表面的堅毅。元代早期文人的苦悶與消沉也通過漢元帝傳達出來,他的無法作為和無可奈何正是迷茫的元代早期文人的普遍心態。

馬致遠將自己消極悲愴的情緒都投射進了筆下的作品之中,這也是《漢宮秋》蘊藏著濃郁的“悲秋”氛圍的原因。

二、對故國的懷念與亡國的反思

蒙古于1276 年攻占臨安,宋朝滅亡于1279 年,元代初期的文人大多都是南宋遺民,見證了故國的節節敗退與衰亡,因此元代早期文人對于故國的情感是非常復雜的,這點在《漢宮秋》中多有體現。

首先,《漢宮秋》整體有意營造了一種孤涼落寞的悲劇氛圍,無論是對于“雁”的意象的運用,還是“氈帳秋風迷宿草,穹廬夜月聽悲笳”營造的秋意漸濃的氛圍,都可見馬致遠擅長營造氣氛,在特定的環境氛圍中敘事傳情,這也是后世文人被他打動的原因之一。明孟稱舜曰:“讀《漢宮秋》劇,真若孤雁橫空,林風肅肅,遠近相和。前此惟白香山《琵琶行》,可相伯仲也?!边@種環境氛圍傳達的就是一種悲涼的心境,馬致遠寫下了“【賺煞】且盡此宵情,休問明朝話”,連王昭君與漢元帝定情之時都縈繞著一種離別之危。而南宋遺民歷經戰亂,喪家亡國,這種深刻的體會充斥著對于故國的追思。

除了亡國文人所特有的悲涼感外,馬致遠更是借著一場“灞橋送別”二人分開的戲寫盡與故國訣別之情,滿懷對故國的追思。從第二折到第三折的灞橋送別,抒發漢元帝別妃之情,從“王嬙這運添憔瘦,翠羽冠,香羅綬,都做了錦蒙頭暖帽,珠絡縫貂裘”看著她改盡漢妝時的悲傷開始,逐漸發展到“可憐俺別離重,你好是歸去的忙”的不忍離別之情,再到離別后睹物思人“則甚么留下舞衣裳,被西風吹散舊時香”,這是一段從衣衫變化開始鋪墊的動人離別,馬致遠借昭君與漢元帝之別,寫與故國的訣別,這是古詩文常用的手法,借“美人思我”寫“我思美人”,漢元帝思念愛人,也感念愛人思己的痛苦;若此處昭君代表的是離開故國被迫投入元朝的遺民,漢元帝代表的是故國,那么借漢元帝思念昭君傳達出的“故國思我”中便也傳達出“我思故國”的雙向思念之情,因此可見馬致遠所欲表達的對故國的追思深刻而動人。

除卻對故國的追思,還有對亡國的反思,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其一,馬致遠在《漢宮秋》的楔子里就有暗示,在寫呼韓邪單于出場時他寫到“今日天高氣爽,眾頭目每,向沙堤射獵一番,多少是好。正是:番家無產業,弓矢是生涯”。他已經意識到元朝得勝的原因是雖然沒有產業卻勤于弓兵;與之相對的是漢元帝的“俺祖高皇帝,奮布衣,起豐沛,滅秦屠項,掙下這等基業,傳到朕躬,已是十代。自朕嗣位以來,四海晏然,八方寧靜”。他雖家業雄厚國家穩定,卻想的是如何尋歡作樂遍尋美人。兩相對比,體現出了馬致遠對于亡國的反思,一個國家看似強盛卻丟戈棄甲,于是連毫無產業的番邦都無法鉗制。

其二,除了在楔子里的暗示外,在以下情節中也有暗示,比如呼韓邪單于請求和親時漢元帝滿朝文武毫無辦法,“俺又不曾徹青霄高蓋起摘星樓;不說他伊尹扶湯,則說那武王伐紂。有一朝身到黃泉后,若和他留侯留侯廝遘,你可也羞那不羞?您臥重裀,食列鼎,乘肥馬,衣輕裘。您須見舞春風嫩柳宮腰瘦,怎下的教他環佩影搖青冢月,琵琶聲斷黑江秋!”這段【賀新郎】寫的是漢元帝憤怒到極點,情同妻子的妃子被送走卻什么都不能做,借漢元帝之口映射的是宋朝最后的皇帝,面對異族的入侵無力抵抗,生生將自己的山河、黎民百姓拱手讓人,這種深刻的無力感,反思的是亡國時毫無作為、無可奈何的南宋皇室,既無兵甲,又無猛將,這是亡國的根本原因。

其三,劇中設定的反派毛延壽,這一人物形象體現的就是亡國的反思,毛延壽的出場詩有言“為人雕心雁爪,做事欺大壓小”,“全憑諂佞奸貪”,“因我百般巧詐,一味諂諛,哄的皇帝老頭兒十分歡喜,言聽計從”。直白地描繪出了奸佞丑惡的嘴臉,而南宋亡國的原因,正是有大批這種人在其中阻礙猛將賢臣的發展,對外賣國通敵,對內貪污弄權。

由此可見,《漢宮秋》投射出的元代早期文人對故國的哀思十分明顯。

三、對異族統治的反感與反抗之情

除了對于故國的追思和亡國的反思之情外,元代早期文人大多存有對于異族統治的反抗之情,在元朝統治者的歧視之下,元代文人尤其是南宋遺民的生存環境十分惡劣,由于無法科舉取士,又沒有掌握經商務農這些曾經他們不屑為伍的謀生手段,因此大部分都像馬致遠一樣“以高才而沉浮于下僚”,因此對于元朝的統治者是充滿怨恨之情的。

在《漢宮秋》第二、三折中,多次強調“漢妝改作貂裘”,“改妝”這一細節多次提及,抒發的是王昭君對于漢朝的不舍和漢元帝對于即將和愛妃分別的悲傷,更是對異族文化入侵的反感與厭惡。此外,在第二折中兩次提到“呂后”,這里的“呂后”指的是漢朝開國時與劉邦共定天下的國母——呂雉。在政治方面其態度強硬,敢于用兵,代表著漢朝曾經強盛的兵力,漢元帝與侍臣提起呂后時期,也是一種對于武力反抗的向往。雖然此刻無奈與懦弱,但是向往呂后的強硬與剛強,也代表著反抗異族的愿望。漢元帝不及呂后,可王昭君有些許呂后的剛強風骨,從馬致遠為她設計的戲劇動作中就能看出來。昭君以自己的行動傳達了對于異族的反抗,歷史中昭君出塞是前往和親,在番邦生活過,但是《漢宮秋》進行情節再設計時,就刻意塑造了她剛烈的一面,當她面對不得不和親的局面時,選擇為國和親,然后在江邊祭酒一杯投江而死,用自己的生命反抗被異族掌控的命運。

《漢宮秋》傳達的對于異族的反抗之情十分強烈,也代表了元初文人對于異族統治的不適與厭惡。

四、對于文人身份的堅持

無論是“文人化”人物的塑造,還是對于富有文學性的文辭的堅持,以及無論是散曲還是雜劇,馬致遠都堅持著文人的風骨和個性,《漢宮秋》當然也不例外,也在傳達著馬致遠在灰暗的社會環境下對于文人身份的堅持。

根據馬致遠的人生軌跡我們不難看出,文人階層面對壓迫和打擊時已經盡自己的能力做了調整,轉而投向當時較為寬松的市民文學的創作,趕上當時元朝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市民文學與勾欄瓦舍無疑成了非常重要的陣地,支撐著元初這批不得志的文人繼續創作生產,表達自我。盡管如此,也出現了分水嶺,一部分書會才人專注于市民喜愛的“本色派”創作風格,比如關漢卿,更加注重故事性,接近市民生活的本來面貌,他們從民生出發反映的是希望上層有所注意的民生問題,較為樸實通俗;另一部分則是以馬致遠為代表的“文采派”,雖然借助了雜劇這種“俗”的文學形式,卻充斥著文人“雅”的風格和思想,文辭優美,善用典故,所傳達的主題也多是充滿文人意識的,因而備受文人的共情與追捧。由此可以感受到,盡管元初文人們被迫囿于勾欄瓦舍,卻仍然堅持著自己的文人身份與文人精神,創作文辭思想兼具的作品,并且在自己的文人身份之外也能吸收下層社會生活之所得,比如馬致遠在《漢宮秋》中就反映出了對于女性價值的認可和女性力量的肯定,昭君堅持自己的原則,不賄賂毛延壽,哪怕居于永巷多年;當和親的請求擺在面前時,漢元帝優柔寡斷,王昭君不忍愛人為難主動要求和親;在別漢之后毅然決然投江而死。這種勇敢和果斷以及不愿被命運左右的堅決是劇中任何一位男性都不具備的,漢元帝情緒飽滿,的確像是一位文人,但是這只是文人的“皮”,真正的“骨”在王昭君身上,她的行動、她的選擇才是馬致遠極力展現的文人堅韌不折的風骨。不僅如此,馬致遠能塑造這樣一位女性是和他在勾欄瓦舍結交的那些女演員、青樓女們分不開的,他持著一種文人雅客的欣賞眼光與她們相交,并看到了她們身上的優秀品質,懷著對女性的尊重塑造了昭君這個人物。

不僅僅是馬致遠,許多元代文人對馬致遠以及《漢宮秋》予以肯定也代表著他們對于自己文人身份的堅持。

五、認清現實后的自愈

元代文人沉郁悲愴的情緒雖然久難消解,卻并不是停步不前的,他們最終認清現實之后,會自我消解和排遣,紛紛選擇“移情”到別的事物上去,《漢宮秋》中也傳達出了這一特點。

隨著元代文人思想的逐漸發展,有一個較為普遍的特點,就是文人慢慢地不再憂傷喟嘆,轉向了各自認為有價值的領域,一部分人仍然為民眾和下層百姓發聲,另外一些人則將情感寄托于宗教上,試圖建立自己的烏托邦。造成后期轉變的原因我認為也能夠從馬致遠和他的《漢宮秋》中找到答案,那就是文人逐漸認清現狀,開始“自愈”,《漢宮秋》中漢元帝灞橋送別歸來,離別的悲傷達到頂點之后并未斷絕,失妻之痛令他一蹶不振之后,孤雁破夢,他開始了“自愈”,獨自對著美人圖緬懷逝去的“妻子”。第四折一整折的抒情唱段,訴盡哀思,是作者的情感出口,到了最后,懲治惡人,修兩國之好,一切安排妥當,收束全文。我們說,劇中人物一定有劇作家的影子,漢元帝宣泄情感的“自愈”應該也是馬致遠的“自愈”,意識到了現實難以轉換,應該尋找新的寄托,對于漢元帝來講是美人圖,對于馬致遠來講則是建立自己的精神烏托邦。

元初文人已經開始了自我排解和安慰,為中后期的創作發展作了鋪墊,這些文人也不再執著于廟堂之高,而是選擇大隱于市。

六、結語

馬致遠在《漢宮秋》中借漢元帝與王昭君一段悲愴的愛情故事,用立體的人物,蘊含情感的文辭,以及跳到歷史之外的情節設計,讓我們看到了元初文人的心態,這種心態復雜但是充滿著感情,他們有自己的人生理想,有對故國的懷念,也有對異族統治的反抗以及不放棄的自我療愈,面對艱難的生存環境,依然堅守著文人的風骨、儒家士子的精神。在他們身上體現著中國古代文人的“韌性”,正是他們的堅持讓中華文化傳承從未間斷,也讓我們得以在后世看到他們當時的傲骨與掙扎。

①鐘嗣成:《錄鬼簿》,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年版,第21 頁。

②《中國古典戲曲論著集成(三)》,中國戲劇出版社,1959 年版,第20 頁。

③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中央編譯出版社,2014 年版,第665 頁。

④汪珠:《神童詩》。

⑤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一折,【仙呂 點絳唇】。

⑥鐘嗣成:《錄鬼簿》,成都巴蜀出版社,1996 年版,第21 頁。

⑦瞿鈞:《東籬樂府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164 頁。

⑧瞿鈞:《東籬樂府全集》,天津古籍出版社,1990 年版,第120 頁。

⑨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⑩幺書儀:《元人雜劇與元代社會》,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 年版,第107 頁。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孟稱舜:《新鐫古今名劇酹江集》,明崇禎刻本,第14 頁。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一折,【賺煞】。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二折,【烏夜啼】。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落梅風】。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三折,【殿前歡】。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第二折,【賀新郎】。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馬致遠:《破幽夢孤雁漢宮秋》,楔子。

猜你喜歡
漢元帝孤雁馬致遠
天涯游子的象征
回天乏術的傀儡皇帝
怎樣勸人才能獲得最佳效果
6萬字的情書
馬致遠:聽他端坐瘦馬自吟自話
馬致遠神仙道化劇之宗教精神的闡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