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蟳埔女(外一篇)

2021-11-17 23:46姚晨
湖?!の膶W版 2021年1期
關鍵詞:海蠣牡蠣閩南

姚晨

凌晨四五點,泉州蟳(xún)埔碼頭早已是燈火閃爍,人聲鼎沸了。

藍色船舷的閩獅號和閩豐號漁船先后靠上了碼頭。各色海鮮便順著滑索不斷地降到岸邊,幾名女子迅速圍攏上去,分類、上冰、碼放……不一會兒,一溜新鮮魚檔便排放在了海岸。天色放亮的時候,順著岸線,幾十個魚檔已綿延成千米魚市了,其場面蔚為壯觀。

順著檔口走過去,可見各色品種的海鮮。有的檔口魚蝦蟹貝,甚至烏賊海鰻和奇形怪狀的三角鱟,五花八門玲瑯滿目。有的檔口則專賣各色海魚。碼頭上,到處都是頭戴花環、身著艷麗服裝的女人。她們承擔著上貨、議價、拖車,清洗打掃,收檔等各種活兒。

前天晚上在這兒散步,不時遇見頭插花朵的老嫗坐在路邊兜售零散海鮮,起初60元一斤的大個紅蟹一路喊價到15塊一斤也沒人問津。雖然街區兩邊的海鮮酒樓是自家的,老公或者兒子也許就是海船上的船老大,但她們依然習慣于在風中吆喝。多少年的風風雨雨,使她們歷盡幸苦,而這個千年遺留下來的古風早在她們的心中扎下了根。

這些身著彩裝頭戴花環的女子便是蟳埔女了。她們與惠安女、湄洲女并稱閩南三大漁女。

泉州市東南的豐澤區有一片唐宋就集聚起來的漁村,千年來一直被喚作蟳埔村。蟳是一種帶有大鰲的絳紅色淺海螃蟹,應該就是前晚所見老嫗叫賣的那種,埔則是閩粵人所說的水邊平坦沙地。如今的蟳埔村,大約有7000多居民,不少老人和孩子依舊保留著老傳統,住在老村莊,而絕大部分年輕人已經陸續搬進相鄰的新型住宅小區。

生猛海鮮和花枝招展的女人們一直吸引著我的注意力。制冰車隊已經駛離,各種小貨車、邊三輪、摩托車也滿載而歸,碼頭只剩一些零星的生意了。喧囂漸漸消去,蟳埔阿姨和姐妹們也很快就要轉回到自家的院落。

姐姐繡珠和妹妹躍卿一邊清掃著魚檔,一邊等著姐夫過來把剩余的海貨拉往菜市場。姐姐繡珠完全不會講普通話,妹妹躍卿的普通話也帶有非常濃厚的閩南腔。聊天很吃力,但10多分鐘的交流,還是讓我對蟳埔文化有了直接的印象。作為“海絲文化”重要組成的蟳埔習俗共有三件寶:頭戴簪花圍、身著闊腳褲、住在蚵殼厝。

蟳埔女獨特的頭飾被稱為“簪花圍”,她們從幼時起,就將長發盤成海螺狀,用淡雅的含笑、白玉蘭、柚子花的花苞串成花環,隨后點綴上鮮艷的粗康花、素馨花或者絹花,最后再從中橫上一根象牙筷。據說,蟳埔村許多居民都是古阿拉伯商人的后裔,雖然已經完全漢化,但女人們依舊保持著這種中亞的裝扮風格。

妹妹躍卿介紹說,蟳埔女頭戴的鮮花多來自附近的云麓山。山下有一家姓蒲的阿拉伯后裔,種植了一山的各色鮮花。每天清晨,愛花成癡的蟳埔女就趕到村內市集,搶購云麓山中的鮮花。

當然也不一定什么時節什么日子都有鮮花,所以潯埔女的頭飾分為生花和熟花兩種。生花就是鮮花,嬌嫩美艷,往往是小姑娘新媳婦佩戴,熟花則是指手工的絹花絨花,多是在外奔波操勞的阿姨大媽們佩戴。每年三月,媽祖巡香和祭祖的大日子里,蟳埔女會不分老幼,全體戴上生花,每個人頭頂都像一片小花園,巡香的隊伍便成了一條流動的花海。

天已大亮,姐夫開來一輛滿載牡蠣的小貨車,三人又齊力將剩余的海鮮搬上車,疾馳而去。我記住了姐妹倆的話,去村里看看她們的蚵殼厝。

村子距離碼頭不過2公里,傳統的民居錯落有致。巷弄里隨處可見老阿姨坐在屋前嫻熟地撬著海蠣,面前是一大盆新鮮的海蠣肉,身后是一堆剝落的牡蠣殼。和我搭話的老阿姨看起來有70多歲了,她16歲嫁到村里時,便頭戴鮮花,接續上了蟳埔民俗,最初幾年還陪著老公下海,后來就在家里挑海蠣卸海貨干家務,就這么幾十年如一日,如今還能挑起幾十斤重的海蠣。

眼前就是蚵殼厝了。建筑形制同傳統的閩南紅磚厝(厝,居家民宅)一樣,花崗石的墻基,上下紅磚砌出門窗內框,與之不同的就是蚵殼(牡蠣殼、蠔殼)的墻表。蟳埔當地有“千年磚,萬年蚵”的老話,蚵殼厝冬暖夏涼,墻體堅固。海邊多風潮濕,長年累月的風雨將它們洗刷得格外明麗。

泉州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過去大部分載滿絲綢、瓷器的商船從蟳埔起航,沿著閩南沿海航行到達南洋,經印度洋到達非洲東岸。商船卸貨返航后,如果是空船,則重心不穩,不利于遠航。漁民們就將散落在海邊的蚵殼裝進船艙作為壓艙石,回到泉州就隨意堆放在蟳埔海邊。

聰明的蟳埔人就地取材,拾起蚵殼拌上海泥筑屋而居,就這樣,世世代代的蚵殼厝,無意間成就了一處建筑奇觀。

泉州絲路萌起于商周,發展于春秋,定形于秦漢,昌盛于唐宋,衰落于明清,是已知的最古老的海上航線。明代洪武年間,朱元璋為防沿海軍閥余黨與海盜滋擾,下令實施海禁。永樂年間,鄭和下西洋只是為了宣揚天朝國威,國家依然只許官商,嚴禁民間出海貿易。隨著明末倭寇患甚,海禁政策愈加嚴格,雖起到了保護海疆的作用,但嚴重阻礙了海絲的發展和中外文化交流。

離開蟳埔,我的心中一直有個疑問,如果沒有明清海禁,蟳埔,這個海上絲路源頭的小漁村,會不會成為另一個香港或者另一個上海呢?而蟳埔女??峙略缫岩姴恢?。

海蠣煎

牡蠣也叫生蠔,海邊人習慣把生長在岸礁上的小個頭牡蠣稱為海蠣子。我出生在青島,自然對海蠣子非常熟悉,棧橋邊沒少過我兒時敲食海蠣子的身影。

上初中時遠離了大海,莫伯桑小說《我的叔叔于勒》又勾起了我對海蠣子的回憶?!耙晃灰路h褸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子撬開了牡蠣,他把牡蠣遞給兩位先生,他們又遞給兩位太太。她們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著牡蠣,頭稍向前伸,免得弄臟長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動,就把汁水吸進去了,蠣殼扔到了海里?!?/p>

小時候,家里日用的小金屬散件都上繳了國家用于煉鋼煉鐵,自然少有于勒叔叔的堅硬小刀,撬開海蠣子的家伙只能選擇手邊已經開殼的大海蠣。海蠣子在平常人家里是上不了餐桌的,它們只能充當孩子們解饞的零食。小家伙吃海蠣子可沒有貴婦人那么優雅。撬開一只蠣殼,極其迅速地俯下身子,趴在礁石上,努嘴對準,“嗞”地一聲,鮮美的汁液連同蠣肉和散碎的殼渣被一口吞下,全然不去顧忌晚上會肚子疼。

海蠣煎的美味,卻是多年以后在廈門的第一次品嘗。那年一個初夏的午后,湖里特區的街邊樹蔭下,年輕的我正和朋友用啤酒打發著無聊的時光。這時,一位姑娘提著一只餐盒走了過來,說“剛才路過,見你們就叫了一份空心菜,太摳門了吧,正巧回去沒什么事,就做了點小食給你們下酒?!边@盒小食便是海蠣煎了。

姑娘名叫萍兒,長著閩南人少有的高挑身材,淡眉杏眼,一條又粗又長的馬尾辮尤其惹人。不需過多描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寫的就是她了。

當年的我大學尚未畢業,就和幾個兄弟姐妹跑去了廈門,與其說是打工,不如說想體驗一下經濟特區火熱的生活。萍兒成了我唯一稱為師父的女子。和她相識只有短短三個月時間,其實她并沒有教會我什么,因為年紀相仿,我們之間一直像朋友般相處。她宿舍里幾個女孩子都是閩南籍客家人,客家女人的標志性品格就是簡樸和勤勞,在她們身上都有最鮮明的體現。女紅自然不在話下,衣服破了扣子掉了都是師父們親自織補,更令我贊嘆的是,她們能用最簡陋的廚具做出一些極其美味的小海鮮,沙茶魷魚仔、姜汁土筍凍、蔥花爆花蛤,至今猶在眼前,海蠣煎更是其中最美的滋味。

海蠣煎起源的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當與鄭成功抵御荷蘭人有關,猜想這不過是想借名人造勢,更易于推廣流傳吧,而我寧愿相信此菜出自后梁閩王王審知的庖廚,畢竟五代十國在唐宋之間,時間更早些,也正值海上絲路鼎盛之時。據說,閩南姑娘們都精于此菜,雖是小食,但海蠣煎在選料、火候和形質的把握上很見功底。而新媳婦的入門考驗就是制作一份海蠣煎。如果端出的成品能讓老婆婆滿意,新媳婦就很容易贏得家中的地位。

晚春初夏,正是韭菜上市海蠣肥美的季節,和上廈門特有的薯粉、醬料,很方便就能做出一份海蠣煎,點綴著兩朵火紅的木棉,美女師父端入堂上,美色美味,鮮香滑嫩g,吃罷口留余香,實在叫人終生難忘。

此番鷺島重游,又一次吃上海蠣煎,自然睹物思人。1990年初,在我離開福建時,萍兒曾帶我去了她家,在漳州鐵路職工宿舍周圍轉悠,當地特產片仔癀和水仙花完全沒有見到。漳州留在我記憶里的,只有望不到盡頭的鐵軌,和鐵道邊我倆散步的身影。兩天后的清晨,萍兒把我送上了返程的火車。揮手的瞬間,定格成了終生的想念。

后來聽說她經歷過一段坎坷的日子,最終嫁人去了臺灣。希望當年的她曾經為老婆婆做出過上等的海蠣煎,祝愿她的一生是幸福的。

猜你喜歡
海蠣牡蠣閩南
海蠣煎立功
故鄉的海蠣
家鄉的那一片海蠣
海蠣獻給你的情菜
法國培育出多口味牡蠣
一餐牡蠣吃出50顆珍珠
閩南少年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