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箏曲《西域隨想》作曲技法與演奏技巧研究

2021-11-26 01:14張競元
黃河之聲 2021年24期
關鍵詞:大調樂段和弦

張競元

古箏這門古老的民間樂器,在我國已有兩千多的歷史,是流傳至今的樂器中彈撥類樂器之一,在我國傳統民間樂器中占有重要地位。古箏這個承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樂器,隨著時代快速的發展變化,與時俱進,不斷創新,二十一世紀以來,現代作品也層出不窮,作曲家創作出了極具現代化的氣質又富有少數民族的地方音樂色彩的作品,為我國古箏作品中增加了一股濃郁的民間色彩。這種作品在繼承了傳統韻律的基礎上,引入了國外優秀的作曲寫作技法,這種結合在我國古箏歷史上實現質的飛躍,為古箏藝術注入新的生機,同時又擴展了古箏的演奏技法。

在箏曲《西域隨想》問世之前,古箏作品中具有地域特色風格的曲子并不多見。該曲是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在1996年創作而成,他結合傳統民間音樂素材和新疆少數民族風格的音樂素材,用不同于傳統音樂的演奏技法,新穎獨特的創作思維結合現代音樂的風格,對于現代古箏作品無疑是一次巨大的跨越。

一、箏曲《西域隨想》作曲技法研究

全曲的前半段旋律優美抒情,生動有趣,后半段歡樂活潑,具有濃郁的西域風格。該曲整體結構為復三部曲式,但又與傳統的復三部曲式有所區別。在調式調性上,采用獨特定弦;在節拍節奏上,采用復合節拍,拋棄中規中矩規律性的傳統節拍;演奏中以達卜鼓作為伴奏,貫穿全曲。在演奏技法上,運用了“拍打琴弦”、“叩擊琴蓋”、“輪打琴蓋”、“拍打琴蓋”等現代演奏技法模擬作品中的打擊樂音效。全曲無論是在可聽性,還是創新性上,都詮釋了作曲家扎實的理論功底和嘗試突破的創作精神。

(一)創作技法

1、非傳統的調式調性

在現代箏樂作品中,已出現人工調式定弦的方法,例如高雁的《阿拉木·古麗巴拉》(2002)、周望與黃枕宇的《西部主題暢想曲》(2005)等都運用了人工調式定弦的創作技法,這對于傳統定弦無疑是一種突破和挑戰。人工調式定弦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樂曲的風格特性,為古箏作品創作的發展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在箏曲《西域隨想》中,作曲家的定弦方式就不止停留于傳統音階中,而是在G宮系統定弦中加入了許多變化音,形成了與傳統定弦方式不一樣的音響效果。該曲在定弦中,采用非五聲性的七聲音階,不完全的八度周期人工模式定弦。在此音列中,四個八度的音階都各不相同,還同時出現了小二度的音程#f-g、e-還原f,在樂曲中還大膽的出現了增四度的變音和弦和增三和弦等。與傳統的調式調性相比,這種定弦克服了四個八度周期的轉調困難,調式色彩單一等問題,更加符合現代音樂的多元化要求。偏音和特性音的出現,為樂曲增添了濃郁的西域色彩。

2、多變的節奏、節拍

在箏曲《西域隨想》中,作曲家王建民先生將拍子和附點節奏加以結合,如具有新疆音樂風格特點的切分節奏、附點節奏和賽乃姆節奏等。切分節奏是新疆音樂中具有代表性的節奏,樂曲中大切分的節奏型用于描寫舞蹈性場面,小切分節奏型一般描述歡快的場面。在行板中,右手均分的八分音符和附點節奏,就像少女輕盈的舞步,而左手的大切分好像少年穩健的舞蹈步伐,這樣的節奏相互融合,表現出新疆獨具特色的舞蹈性特點。

全曲大量出現變化拍子,也表現了新疆地區少數民族音樂的特色之一,即非固定的節拍,使節奏具有多變性,重拍也隨之變化。除了常用的2/4、3/4拍之外,像5/8、3/8、4/8、6/8這些特殊的節拍也交替使用,產生了多種不同的節拍組合,在樂曲中有著不同程度的運用。它將西域獨特的音樂風情發揮的淋漓盡致,不禁讓聽眾隨著音樂的律動感搖擺。

(二)曲式結構

箏曲《西域隨想》的整體結構為復三部曲式,但與傳統復三部曲式又有所區分。全曲在開頭由一個散板引出,呈示部為并列的單二部曲式,中部為多樂段的聯合體,再現部為再現的四部曲式,最后進入尾聲結束。

第一段為散板,節奏自由,由G大調的主音開始,中間轉為C大調,最后又回歸到G大調主和弦上,為收攏性樂段。樂曲開頭雙手兩個八度同時彈奏,西域風情油然而出,為后面歡快活潑,富有舞曲性質的旋律做鋪墊。

以并列單二為呈示部的A樂段,開始時是富有鼓點性質的導入,為4小節,之后A樂段出現,如歌的行板,從G大調的主音開始,小節數為3+3,在每樂句的最后一小節時由5/4拍變為6/4拍,結束在G大調主和弦,為收攏性樂段,此樂段為旋律的發展做鋪墊。緊接著出現B樂段,G大調,小節數為4+4,為平行方整型樂段,在這一樂段中6/4,5/4節拍頻繁反復交替出現,節奏跳躍,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加強主題的出現。

在C樂段中,共有9小節,第一小節為導入,此樂段節拍為5/4拍,調式為G大調,節奏稍快,結束于G宮音。左手以注入式織體作為低音伴奏,右手以拍板、密集的十六分音符、加之搖指為主。在D樂段中,調式轉為C大調,有12小節,非方整型樂段,此段多為切分的十六分音符,速度稍快,在最后的兩小節,速度漸慢下來,緊接著是間奏,一段速度自由的散板,調式為G大調,結束于主音,散板的最后慢起漸快,為E樂段做鋪墊,E樂段為快板,小節數為4+4+8結構,4小節的連接,引出快板段落,調式為C大調,節拍為2/4拍,與散板的最后相連接,速度較快,右手多為波浪式進行,左手以柱式和弦作為低音伴奏。

A'段為再現的四部曲式,A'樂段與B'樂段的小節數都是8+8的方整型樂段,由G大調開始,這段旋律根據呈示部的主題材料再現,右手為長音搖指的演奏技法,左手以分解和弦為伴奏。接著有10小節的連接部,4/4拍,小節數為4+4+2的結構,前4小節為2+2的平行樂匯,運用了新疆音樂快速節奏的特點。C'樂段為8+8的方整型樂段,節拍為2/4拍,調式可認為轉為C調,結束在C宮主音上,或者是G宮調式結束在G宮的下屬音上,旋律多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組成。A''樂段節拍為8+8+24,由G調轉為C調又回到G調,后24小節為擴展,前16個小節為3/4拍,之后頻繁反復出現6/8、2/8、3/8、5/8、4/8拍,重音突出,節奏多變,最后由此緩緩進入尾聲。

尾聲一共有40個小節,調式為G大調,一開始慢起,速度逐漸加快,力度逐漸加強,伴隨著左手的拍弦,右手叩擊琴蓋、輪擊琴蓋等演奏方法,進入8小節的反復急板,左手和弦固定,右手旋律移至高音區,將尾聲推向高潮,最后的14小節中,可分為5+9小節結構,節奏突然放慢,連接最后一個樂句回到原速,回原速后的第5拍,節奏變成6/8拍,在最后一個小節回歸2/4拍,以右手拍擊琴面,左手彈奏G大調主和弦,收攏性樂段。

(三)演奏技法

1、打擊樂的模擬

王建民先生針對傳統樂器古箏的演奏技法進行了深入的研究,摒棄了彈奏時左手作輔助的觀念,提高了左手的運用,創造性地設計出模仿鼓聲音效的演奏技法、左手與右手交替作旋律聲部,為傳統樂器的音色與演奏技法的創新打開了新的大門。

在箏曲《西域隨想》中,巧妙地運用了創新性的演奏技法去模仿打擊樂音效,我們所熟知的新疆音樂作品中常用鼓作伴奏,因此王建民先生在作品中設計出了拍擊琴蓋、琴弦,手指輪擊琴蓋等手法來模仿打擊樂的鼓聲音效。

該部分在中段末尾臨近尾聲時出現,生動形象地刻畫了在新疆音樂中的節奏特點,描繪出人們隨著鼓聲舞動的畫面,富有獨特的舞曲性質。

2、左手的解放

對于左手的運用,在傳統的演奏技巧中,一般在琴碼的左側,以揉弦、滑音、按音等為主。而在這首箏樂作品中,左手在演奏時的運用發生了很大的改變,琴碼右側的左手技法變得十分繁多。如體現于左手在琴碼右側演奏分解和弦與掃弦的相互轉換,這樣的演奏方法在樂曲中大量使用,在聽覺上更加富有律動性,但卻絲毫不影響主導旋律的地位,反而將其襯托的更有戲劇性。

二、箏曲《西域隨想》演奏技巧研究

(一)意境呈現

樂曲開頭,聽眾仿佛已然置身于浩渺大漠中,趕路的駝隊若隱若現的出現在視野之前,隨著達卜鼓的鼓聲逐漸將我們從遼闊的戈壁帶到一處鄉土風情的農戶家中,家中的主人見有遠道而來的客人,便起身熱情的將客人迎接至家中,隨后主人和客人席地而坐,主人端出水靈靈的葡萄,飄著清香的美酒供客人享用,人們相談甚歡,此時家中美麗的少女和英俊的少年郎伴著鼓聲歡快的跳起舞來,隨著人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所有的人趁著酒意起身手拉手圍成一個圈唱歌跳舞,在歡聲笑語中,不知不覺,暮色將至,客人們起身不舍的與主人道別,在短暫的道別后駝隊的人們緩緩上路,主人們望著他們的身影逐漸消失在夕陽之際,默默地為他們在心中祈禱,一幅歡快,美好的畫面逐漸落幕。

通過全曲的意境呈現,能夠直觀了解新疆人傳統的生活方式,無論是在藝術價值還是審美價值方面都為古箏這門傳統樂器創設出獨特之美。

(二)演奏處理

從引子部分開始,這一段的節奏是自由的,樂曲以雙手同時彈奏隔八度的音開始,一瞬間就將人帶入遼闊的戈壁中,在演奏這一段時,左右手不要太居中,在低音區部分力度稍弱,隨后在彈奏琶音時,注意音的連貫,力度要均勻,彈奏第二句時,力度要比第一句的力度強,形成對比的效果。這一段將我們帶進新疆地區的民俗風情中,仿佛一隊狹長的駝隊緩緩向我們走來,穿過地平線,若隱若現的出現在視野中。

進入如歌地行板,5/4拍,左手低音部分運用附點和切分節奏,右手以拍琴蓋模仿鼓點音效為主,在導入的4個小節之后,右手進入旋律部分,全段左手以基本不變的切分、附點節奏交替彈奏,為右手做低音伴奏。隨后連接下一段,速度變為稍快,左手為柱式和弦,指法為小撮彈奏,右手增加了搖指、握拳叩擊琴蓋等新的演奏技法。將我們拉入一個主人與客人相談甚歡,主人拿出美酒熱情地招待客人們。彈奏時,右手要準確,左手節奏要跟上,演奏者要心平氣和,不要急躁,細細的去品味其中的韻味。

快板部分,毋庸置疑,速度很快,左手以柱式和弦為低音伴奏,右手作旋律部分,彈奏時手要適當起伏,手不要飄,速度雖快,但每一個音都要音色清晰,不能含糊帶過,這段從旋律上來看,十分歡快,仿佛人們載歌載舞,歡聲笑語的場景就在眼前,讓人忍不住要一起隨著音樂律動起來。在最后的再現段中,與呈示部不同的是,再現段的旋律節奏更加復雜,運用了不一樣的演奏技法,使人們的情緒越來越高漲,氛圍達到頂峰,此時的人們都趁著酒意,越發興奮,唱著跳著,仿佛忘記了所有煩惱。

在盡情的歡愉過后,進入尾聲,4個小節的左手刮奏右手搖指,速度突然變慢,在小小的休息過后暮色將至,隨后回到原速,人們起身預備離去,在簡短的道別之后,啟程上路,主人們看著漸行漸遠的背影,默默為他們祈禱,最后一小節左手低音聲部的三聲柱式和弦,似乎人們看到駝隊的人們消失在遠方,畫面逐漸平靜下來,樂曲結束后,使人意猶未盡。

這首樂曲的主題具有濃郁的地域特色加之獨特的音色,兩者相互融合,使演奏者給聽眾帶去更加細膩的演奏情感,使聽者在視覺聽覺上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演奏者的情緒表達應建立在新疆人民熱愛生活、熱情歡快的基調上,加上活潑的達卜鼓伴奏,烘托出奔放豪情的高漲情緒。在演奏時,需要用心品味其中的內涵,全身心的投入與情景再現相互融合,才能更好地演繹這首樂曲,將新疆少數民族的音樂風格表現出來。

結 語

箏曲《西域隨想》極具創新性,富有民族個性特色的旋律線條,可謂是民族性與現代性完美結合的典范。隨著古箏這門民族樂器在國內與國際舞臺上頻頻亮相,此類結合現代因素和民族特色的古箏音樂作品也相繼涌現,如《西部主題暢想曲》(2005)、《阿拉木·古力巴拉》(2002)等作品。該曲不僅能夠使我們了解新疆音樂的典型特點,對西域地區的音樂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對待箏曲《西域隨想》,不應僅僅局限于彈奏本身,而應該通過對全曲的理解,熟練掌握其中的演奏技巧,進而提升自身的演奏能力,從該曲的創作背景、作曲技法、演奏技法、情感體會等角度深刻剖析、由表及里、層層遞進?!?/p>

猜你喜歡
大調樂段和弦
重屬和弦構成方法研究
貝多芬降e大調第十八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曲式分析
常用的六種九和弦
一次搞懂吉他常用和弦
現代音樂中常用的吉他和弦及圖表
G大調隨想曲
視唱練耳與鋼琴
二胡曲《新婚別》演奏淺析
舒伯特鋼琴奏鳴曲第一樂章呈示部和聲結構分析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