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歷史上中華“大一統”思想的文化核心價值與民族凝聚力探索

2021-11-26 16:14嚴琦怡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凝聚力中華民族民族

◎嚴琦怡

民族凝聚力是愿望、理想、情感和價值觀等多種形態結合在一起,在民族成員中形成的觀念與意識,通過各種形式表現出民族內部團結聚合的精神力量。民族凝聚力與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經濟實力一樣,都是國家綜合國力的有機組成,對國家的發展具有精神支柱和靈魂吸引的重要作用。在實踐中,民族凝聚力的形成與中華民族長期特有的精神感召力有直接的關系,中華人民對民族文化的自我認同感塑造了各族人民共同理想、追求卓越、深入挖掘的文化理念,形成了代代相傳、歷史悠長的價值體系,在當下新時代的發展浪潮中具有代表性的價值。

一、“大一統”思想的巨大包容性以及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差異

中華“大一統”思想有著非常廣闊的包容性。既有的研究中,相關史料記載在秦朝以前便將華夏族各國稱為中國,將中國作為華夏各個國家的總稱。而在秦朝以后,隨著中國的擴大和境內民族的融合,將中國共稱為祖國。在歷朝歷代各個統治階級的不同時期,中國的含義都是祖國。雖然朝代有興衰交替,但是中國的概念和國家民族的意識卻根深蒂固,其產生和形成有著較為深遠的歷史背景,特別是到了現代,在西方列強的壓迫下,更是催生了民族國家意識。延伸的“大一統”思想中,有著國人崇尚社會安定、民族團結、國家統一的內在精神,同時也傳承著中國的文化內核與靈魂。幾千年的中國歷史長河中,戰亂紛爭不斷,磨難延綿不絕,從而造成了中國文化中有著追求統一的共同心愿,形成了強大的中華民族凝聚力,作為當下重要的政治文化遺產和如今的中華“大一統”思想。

中華“大一統”思想是儒家傳統政治理想的綜合體現,包含了地理、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內容?!按笠唤y”一詞最早起源于《春秋公羊傳》中相關詩句,并被孔子編入《詩經》,成為了當時社會狀態下民眾的堅守與向往。后續該思想又被《春秋》一度引用和拓展,并逐步發展為儒家文化中的主流思想理念之一。歷史中有諸多關于“大一統”內涵的詮釋,也彰顯了其內容的豐富性。在“天子出令于天下”的政治要求下,涵蓋著普遍的社會理想。中華政治傳統被一代一代統治者定為正統觀念和主流思想,成為文人志士追求的共同理想,在歷史延續中持續占據著民族文化的核心位置。在此信念的驅動下,各類政治精英和知識精英將“大一統”當作己任,共同努力,以謀求國家安定。

同時,“大一統”思想還涵蓋了中華大地上不同區域和不同民族,并在后續的傳承和發揚中不斷向其他民族延伸。雖然有著一定的種族壁壘,但是卻有著廣泛的傳播范圍和巨大的影響,由此也使文化具有了較強的包容性和空間拓展,得到了各民族的廣泛認同。在“大一統”理念的支撐下,中國人的概念囊括范圍非常廣泛,不僅具有民族性和文化性,同時具有包容性和廣泛性,融合的概念從中國古代起便在不斷的發展。中華民族作為一個民族實體,在近百年的列強對抗中形成了重要的理念支撐和統一的思想基因。此外,我們需要注意到的是,在中華民族統一國家的歷史進程中,“大一統”思想發揮了深厚的政治作用,并有著鮮明的歷史印記,因此其與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也有著一定的差距。本質上講,“大一統”思想是傳統中國社會對更高神圣秩序的高度信仰表現。民族國家概念的新發展與新內涵不再包括神圣秩序內容,而是完全由現代人通過理性和世俗來構建的,不可能存在超越種族之上的神圣秩序。更多地彰顯出的是中華民族整合與認同的思想淵源,凸顯著中華文明的輝煌與歷史,但是在進行發揚和借鑒時,還應對“大一統”思想進行改造和重塑。

二、“大一統”理想下的“天下”文化觀對中國傳統文化認同的塑造

從中國歷代王朝的統治者喜好來看,很多統治者都喜歡強調族群特征,從而彰顯其凌駕于特定民族之上的超越性,將天下的理念轉變為“大一統”的思想,促使民眾協助其追求夢想,致使很多歷代文人都以衛道士自居,將“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根深蒂固,從而更好地維系封建統治,將文化認同與國家認同轉變為吸引和凝聚力。

“大一統”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皇權統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促成了中國歷史上相當長一段時間內思想的共鳴。秦漢時期的許多詞匯都頻繁出現“大一統”并以此為主流思想和劃定界限。在傳統中國歷史上,以漢族為主流血統,同時為了維系國家認同,也存在超種族“大一統”文化觀,只要承認中華文明和文化正統,遵守儒家觀念、核心價值體系,均可成為中華文明帝國的一個組成部分,任何種族在“大一統”治國原則下均可成為正統。在這樣的歷史淵源中形成的中國,不單是一個民族國家,而是整個文明體系,與當前現代國家有著割不斷的血脈風氣。

中華文化的民族精神依托“大一統”理念綿延流傳,成為了中華文明。在遠古時期便有自然村落通過形成共同體組成聯盟的歷史,因而在其后續的發展中,民眾的潛意識中便將“大一統”思想傳承下來,認為天下應該是統一的。雖然在華夏文明之初的天下實際是分裂的,但是在整個中國歷史外來文化與本土文化交融共鳴的進程中,最終實現了排斥與融合,有效化解了文明之間的沖突。既有事實上共同延續著五千年的正統觀念,使得中華各民族榮辱與共和睦生存成為了民族團結進步的源動力。

在現代民族國家意識逐步興起后,形成了對中國傳統天下觀和“大一統”思想的逼迫,使其面臨著現代國家的認同困境。相對于現代民族國家的概念,傳統的“大一統”思想有著一定的局限性,歷史上的皇權王朝與當前現代的國家主權有核心標準上的不同,不具備國民意識和法律標準,而是天下主一的文化思想,民眾守衛的不是國家或種族,而是一種文化。當前,中國更多的是以國家的概念,人們心中形成從過去的天下轉變為民族“大一統”觀念,相對而言缺乏文化蘊意,難以保證民族在危難時期的聚合力,而在現代國家中對祖國無條件、無選擇的認同和對國家理想的認同,更多地形成了當前的重要價值準則。

三、以文化認同增強國家認同, 不斷強化中華各民族的凝聚力

文化認同是國家、民族的文化心態,也是在民族地域中形成的共同文化傳統,“大一統”思想是傳統文化中表現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典型理念,對文化認同的增強和國家認同的強化都有重要的影響作用,其中蘊含著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文化包容的價值理念。

隨著當前中國的不斷發展與進步,應當更好地明確傳統中華文明的地位和作用,不能將悠久文化資源當作現代化發展的包袱,而是應當更多地從中汲取現代文明的構建源泉?,F代化國家的發展不能夠隔斷現代與歷史之間的聯系,也不能成為歷史的簡單翻版,而是應當將現代國家置于歷史長河中,汲取源頭力量,采用包容與吸納的方法,獲得更多的民族認同和情感歸屬,將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當作是推動歷史延續的動力。

文化認同對于國家民眾是非常有意義的,能夠在民族共同體中形成長期對民族的肯定和認可,實現民族的基本價值認同和文化方面的凝聚,形成的民族共同體能夠在精神紐帶的帶動下延續精神基礎。從歷史與現實中我們能夠看到一個道理,國家的現代化發展與民族復興都必須在人民傳統持續保持的條件下發揮特有的文化資源,利用現代化的實現方式,將傳統文化價值更多的繼承和推廣,形成文化認同和國家認同,從而促進民族凝聚力的提升和中華民族的團結。

從廣義上講,國家是一個介于個人與人類之間、由個人組成的社會,在共同政府、法律、利益、歷史、榮譽、防御的基礎上,保護共同的權力、財富、生命和制度,從而形成獨立的實體。對于個人而言,能夠從國家獲得教育、文明、政治、進步和社會制度等利益,也要承擔起國家衰落的災難性后果,個人要依靠國家獲得文化、安全和繁榮,因此要強化現代人的民族國家意識,更多地深化共同體的價值所有。

四、結語

綜上所述,中華民族始終屬于一個文化共同體,中國人不管以個人形式還是以民族形式存在,受到文化共同體的滲透和熏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觀念早已經在歷史的長河中轉化為中國人的內在民族性格?;诖?,中華民族便有了令人驚嘆的民族凝聚力和團結向心力,從而在現代化進程中不斷取得成就。當前在面對世界范圍內文化交流碰撞速度加快的形勢下,雖然已經產生了時空濃縮的現實效應,但是還應更多地注重和發揚文化物體之間的聯系,更多地強化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在“大一統”思想的繼承與發揚過程中,堅定中華民族國家認同。

猜你喜歡
凝聚力中華民族民族
淺談培養小學班級凝聚力的路徑和方法
如何增強班級凝聚力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北昌影音劉海申 凝聚力造就專業度,只為提供更好的服務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如此凝聚力”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MINORITY REPORT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