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透視精準扶貧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

2021-11-27 09:36方詩慧關芮
魅力中國 2021年23期
關鍵詞:生產力共同富裕馬克思

方詩慧 關芮

(遼寧大學,遼寧 沈陽 110027)

一、研究的背景

貧窮是指個人或家庭的物質、貨幣極度匱乏的狀態。貧困的狀態大致可以分為絕對貧困和相對貧困兩種,其中絕對貧困對社會的衛生、秩序和文明的挑戰是最大的。2021 年2 月25 日,我國順利召開了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會上,習總書記莊嚴宣告: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國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我國取得此次偉大勝利的制勝法寶便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成果——精準扶貧方略的偉大實施。

二、馬克思主義關于貧困問題的基本闡釋

最早,空想社會主義者對資本主義的兩極分化問題作了揭露,對資本主義社會的貧困現象進行了批判,但缺乏更深層次的理性分析。19 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從早期資本主義國家的貧困現象入手,從社會制度等上層建筑的層面分析資本主義的貧困問題,對貧困的認識突破了感性進而達到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理性認識,上升到了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的理論角度。

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始終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的基本立場,將實現我們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作為擺脫貧困的價值導向。馬克思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為勞苦人民大眾尋脫貧解放之路;始終站在無產階級立場上對資本主義做出堅決的批判和揭露,并深刻揭示了資本主義國家貧困產生的根源,指出消除貧困的根本出路在于消滅剝削的制度,發展生產力,實現人類解放這個最終目標

馬克思的反貧困理論始終以人類解放,實現人自由而全面的發展作為其價值的最終歸宿和最高命題,馬克思對貧困問題進行解讀,進而揭露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經濟模式之間的固有沖突,資本主義的根本矛盾從客觀上拉大了社會的貧富差距,使得大部分人達不到全面發展的條件,而人只有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才能得到解放,在此條件下,人類最終無法達到人類解放終極目標。由此觀之,人類自由而全面的發展需要在沒有剝削以及共同富裕,生產力高度發達的共產主義社會的社會基礎上,突破人類自身以及自然和社會條件限制的生產力基礎上得到實現。

三、精準扶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與發展

由于中國古代長期被腐朽的封建制度統治,社會發展受阻,近代我國被三座大山壓迫久矣,導致我國國民經濟基礎薄弱,人民生活貧困。中國在此薄弱的基礎上建立了社會主義,進入的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絕對貧困現象仍然是集中連片式的存在,改革開放之后,中國的扶貧單位依然是依照縣級貧困區域劃分的;因此我國過去采用“撒胡椒面兒”的方式是有效的。2001年,中國扶貧開發的重點對象由大范圍的縣級區域轉向較為分散的15 萬個村級貧困地區,在2013 年之后,尚未脫貧的地區大多數是受自然條件限制的偏遠地區,傳統扶貧模式難以在這些特殊地區發揮作用,扶貧方式需要針對這些“難啃的硬骨頭”進行調整和優化。2013 年6 月,習總書記在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了精準扶貧的理念,之后經過進一步實踐與總結,形成了精準扶貧理論。

(一)精準扶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繼承

馬克思反貧困思想的終極目標是共同富裕,而中國是以馬克思主義思想為指導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中國必須要消滅貧困,達到共同富裕。因此,我國在扶貧工作上進行了持續不懈的努力,例如推翻三座大山的壓迫,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三大改造,推行改革開放等等。而習總書記作為精準扶貧的最主要開拓者對共同富裕有更為直觀的解釋,他再次強調“貧窮不是社會主義”只有解決貧困問題、改善人民群眾的生活,最終實現共同富裕,才能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2016 年,他在江西考察時明確指出:“在扶貧的路上,不能落下一個國家貧困家庭,丟下一個中國貧困人民群眾?!边@些觀點定下了扶貧工作的基調,對全面脫離絕對貧困的扶貧工作提出了基本的要求。

從歷史發展的時間軸來看,精準扶貧理論與馬克思關于反貧困的最終目標是一致的,都是共同富裕,因此二者在總體性思想上有著內在統一的聯系。不僅如此,前者還繼承了自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扶貧工作的基本內涵,一脈相承了馬克思主義的反貧困理論。在精準扶貧實踐中,習總書記始終立足于人民群眾的基本立場,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一方面,使貧困對象有志氣、有信心、有能力自主脫貧,另一方面,集聚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力量為貧困地區的發展貢獻需要的各種資源。堅持通過發展生產力來推動扶貧工作,堅持了馬克思反貧困理論中把發展生產力作為消除貧困的根本途徑,同時以貧困對象的具體訴求為工作重點,將扶貧對象擺脫貧困與提升收入水平作為奮斗目標。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動搖的同時利用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解決貧困問題。上述觀點和措施都與馬克思主義反貧困的基本立場與基本原則保持了一致。

(二)精準扶貧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

在理論層面,習總書記審視了客觀存在的實際國情,充分考慮新時期我國貧困問題所具有的特殊性,提出并回答了在“扶持誰”“怎么扶”“誰來扶”、建立什么樣的保障機制等問題,闡述了“六個精準”“五個一批”等重要思想,在把握新形勢下扶貧工作基本規律的基礎上對現中國特色扶貧工作道路進行理論上的創新。

習總書記對發展生產力的方式進行創新,把提高生產力發展的水平和質量作為出發點,鼓勵地方結合其自身優勢和已有資源定向定點發展特色產業,形成區域化的發展優勢,堅持綠色發展的新理念,將生態保護與脫貧相結合。除了堅持人民群眾主體地位,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外,總書記還創造性的重視發揮教育的對扶貧的重要作用。不僅重點關注當代貧困對象的教育問題,通過對貧困對象進行職業技能培訓等方式增強扶貧對象的個人素質,以提高勞動力的質量。還注重代際間的教育,盡可能提供教育資源給貧困兒童。

在實踐層面,精準扶貧方略重視治貧工作的精準性,充分挖掘本地優勢,再結合外部的供給力量,形成合力助力脫貧。制定了高效可行的扶貧政策,進一步加強對扶貧政策的監察力度,堅持真扶貧,扶真貧,優化扶貧資源的配置情況,擺脫虛假扶貧的困境,有效防范了貧困易返的問題。第二,強化扶貧配套的考核、監察制度建設,完善多主體互相配合的系統建設。把扶貧責任落實到各級政府,最終落實到個人,創造了考核評估制的考核程序和方法,以嚴格的監察管理制保證扶貧政策落到老百姓身上。使用多層制度系統確保貧困問題的高質量解決。既重視政府在扶貧過程中對資源分配的主導作用,又注重其他主體主觀能動性作用的充分發揮,強調不同地方之間的互相幫助和公司、群眾組織積極參與工作的開展。

四、結語

可見,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形成的精準扶貧理論是對馬克思反貧困理論的傳承和創新,它既繼承了馬克思反貧困理論中關于堅持發展生產力、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堅持共同富裕目標等基本思想,又在此基礎上根據我國現階段的實際情況發展其基本內涵,上升為新的理論體系,豐富了基于馬克思主義的中國特色的反貧困的理論,為我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勝利奠定了基礎,同時也為世界的貧困治理提供了中國方案、中國智慧。

猜你喜歡
生產力共同富裕馬克思
論中國式共同富裕的基本特征
馬克思像
企業慈善行為、第三次分配與共同富裕
馬克思生產力系統理論探析
在高質量發展中促進共同富裕
提高母豬年生產力的關鍵措施
華人時刊(2021年21期)2021-03-09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關于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矛盾運動的理性思考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