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原始載體差異的數字出版內容分類與差異化管理研究綜述

2021-11-27 09:36李倩
魅力中國 2021年23期
關鍵詞:載體分類數字化

李倩

(湖南第一師范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5)

數字出版是近十年來出現并蓬勃發展起來的新型出版形式,隨著對數字出版認識的不斷加深和完善,研究學者對數字出版、數字出版內容等基本概念的界定亦越來越深刻。當前比較受一致認可的“數字出版”的定義是:數字出版是以內容為基礎的新興出版方式。在數字出版產業發展過程中,內容是生存的根本,數字技術只是為了使內容能更有效傳播的科技形式(方卿、王清越,2011)。而出版活動的核心價值就在于創造、編輯與傳播內容,因此,何戈、付繼娟、耿東鋒(2010)將“數字出版產業的內容管理”定義為“在內容上進行包括收集、編輯處理、格式轉換、審核、版本控制、內容測試、發布等處理的過程”,其實,不管何種定義,我們都不難發現,數字出版依舊是一個以“內容為王”的新興模式,我們可以通過對其內容的分類來改善并挖掘出更好的差異化管理模式實現其更好的良性發展,并據此來推動中國數字出版的轉型升級,讓更多人感受到數字出版與傳統出版相比與眾不同的魅力所在。

一、基于原始載體差異的數字出版內容分類

絕大多數的現有文獻沿用的是張立(2005)所提出的大眾出版物、專業出版物和教育出版物三類別的劃分標準,這實際上是傳統出版物的劃分標準在數字出版內容分類中的一個延續,三分法的劃分顯然是有失公允的,因為實際上大眾出版中的虛構類圖書與非虛構類圖書信息特性存在很大差異,而人文著述與科技信息的數字出版模式也存在很大差異。有所創新的是,于文(2011)在《內容的屬性差異與數字出版的多重模式》一文中,認為大眾出版、教育出版和專業出版并不是選擇數字出版模式的判斷標準,而應當根據內容本身的屬性特質來開展數字出版,并基于創作、傳播和接受過程的差異,將數字出版內容分為強主體性內容、強客體性內容、高互動性內容。當前關于數字出版內容的分類還停留在比較僵化的階段,一味地拘泥于傳統出版物的三分標準,偶有探索,尚存在一定的缺陷。而這樣的僵化和不足,必然導致數字出版管理難以有針對性地開展,造成行業和消費者的損失。

數字出版產業是傳統出版產業在出版形式上的延伸,從數字出版內容的構成來看,依照出版內容原始載體的不同,可被劃分為三類:原始載體非數字化、尚未且亟須數字化的內容;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同時擁有數字化與非數字化兩種載體的內容。本部分內容將詳細研究此分類標準。

①原始載體非數字化、尚未且亟須數字化的內容。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文化中,保留下來大量的、價值不可估的文史資料。對于尚未被數字化的歷史遺留瑰寶,最大限度地搶救進而開發這類內容資源已是當務之急。②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隨著互聯網的普及和人們消費習慣的變遷,近年來網絡上涌現了大量原創文化作品,這些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資源,是數字出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③同時擁有數字化與非數字化兩種載體的內容。隨著數字化普及,越來越多的資源不再以單一的載體進行傳播,以往報紙、書刊作為主流的傳播方式,現在數字化的介入使傳統傳播方式得到了擴充,因此大量出版內容得以通過傳統載體和數字化載體兩種形式傳播。

二、每一類數字出版內容的屬性特征

在將所有的數字出版內容按照以上標準劃分以后,本部分將著重研究每一類數字出版內容的屬性和特征,這主要是指數字出版內容的傳播形式、傳播渠道、消費者群體、出版企業等,為構建差異化的管理模式提供研究準備。

①原始載體非數字化、尚未且亟須數字化的內容的屬性和特征。這些文化遺產都以紙質甚至石碑、甲骨為載體,顯然是非數字化的。這類內容資源的受眾一般是學生、關注中國文化歷史的民眾以及從事文化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員。②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的屬性和特征。這類內容資源的展示形式是多樣化的,涵蓋了網絡文學、博客、論壇、微博、微電影、電子游戲、手機報紙、電子唱片等。這類內容資源的受眾多是時尚、充滿活力、易于接受新事物的年輕人群體。③同時擁有數字化與非數字化兩種載體的內容的屬性和特征。第一種是傳統出版在前、數字出版在后的內容資源,這類內容一般是傳統出版后認同度高,導致了人民群眾對數字化產品的需求,因而數字出版得以出現,這包括文學作品和電影電視劇作品等;第二種是電子出版在前、傳統出版在后的內容資源,這類內容一般是通過網絡向公眾展示后,得到了良好的反響或產生了產權的爭議,而通過傳統出版加以傳播和保護,如一些暢銷書;第三種是傳統出版和電子出版幾乎同時展現的內容資源,這類資源一般是想依靠多種渠道傳播,同時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偏好。

三、不同類別數字出版內容的管理模式

針對不同類型的出版物,學者們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宋嬋(2009)對大學出版社期刊的規范管理進行了探索性研究;呂志軍(2010)研究了面向數字化的科技期刊出版業務流程問題,并提出了科技期刊的過程型組織結構這一適合科技期刊管理的組織結構體系;于斌(2011)專門研究了專業出版社的數字化問題,并提出了基于元數據的專業期刊知識管理模式;趙曉紅(2011)針對中國農業出版社的數字出版內容管理問題展開案例研究,研究認為中國農業出版社應當著力打造內容加工平臺、內容資源管理平臺和內容應用平臺。于文(2011)對其分類的數字出版業提出了不同的管理模式:客體性內容應采用數據庫定制模式;主體性內容應采用電子書出版模式;互動性內容應采用在線互動模式。而于文(2011)及以后的研究也存在的兩個顯著缺陷:一是按該分類標準會出現同一出版內容可以同時分屬不同類別,分類結果的互相覆蓋表明了分類標準的模糊性;二是對數字出版內容進行合理分類和針對性管理的立足點應當是出版單位和監管部門而非消費者。劃分標準的缺陷必然導致數字出版內容管理的不足。

在分析了每一類數字出版內容的屬性差異后,針對每一類出版內容的特征,探究不同的管理模式。模糊來講,原始載體非數字化、尚未且亟須數字化的內容應采用挖掘、開發與數據庫式管理模式;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應采用規范監管與精品化打造模式;同時擁有數字化與非數字化兩種載體的內容應采用消費者導向管理模式。

①原始載體非數字化的內容應采用挖掘、開發與數據庫式管理模式。要深入挖掘這些原始載體非數字化的、有較高文化價值和商業價值的內容資源,在對這些內容資源完成挖掘和開發后,建議采用數據庫式的管理模式。②原始載體即為數字化形式的內容應采用規范監管與精品化打造模式。各級文化監管部門要針對網絡創作作品制訂并實施嚴格的規范標準,同時保障審核制度的規?;徒∪?。對于出版企業,要大力提高數字化產品的創作質量,健全內容的內部審校制度,要轉變管理理念,重視精品化產品的打造。③同時擁有數字化與非數字化兩種載體的內容應采用消費者導向管理模式。針對這一類內容資源,出版企業要重視消費者的層次差異、市場細分、產品需求和消費偏好,要更加注重消費者需求在兩種載體相互轉化中的作用。

綜上所述,本文正是從分類標準和管理主體兩個方面,將有針對性的差異化內容管理模式的理論與數字出版產業的生存實踐結合起來,由此將基于原始載體下的數字出版進行一場透徹而深刻的研究,系統探討基于原始載體差異的數字出版內容分類以及差異化管理對當代的中國數字出版產業建設所產生的影響與啟示,希望能對中國的數字出版產業之路有所建樹。

猜你喜歡
載體分類數字化
創新舉措強載體 為僑服務加速跑
家紡業亟待數字化賦能
堅持以活動為載體有效拓展港澳臺海外統戰工作
論經濟學數字化的必要性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高中數學“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實踐探索
創新代表履職載體 充分發揮代表作用
按需分類
教你一招:數的分類
說說分類那些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