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鄉土建筑設計方法思考與探索

2021-11-27 09:36姚志奇晏劍明
魅力中國 2021年23期
關鍵詞:民居鄉土建筑設計

姚志奇 晏劍明

(1.昆明冶金高等??茖W校藝術設計學院,云南 昆明 650033;2.云南銀塔電力建設有限公司,云南 昆明 650000)

一、中國鄉土建筑特征及現狀

鄉土建筑有其自發性特征,較少受主流建筑文化的影響,其產生和發展過程主要來自于民間百姓和手工藝人的自發需求和創造,有明顯的區域空間和歷史時間特點。由于第一次工業革命我國沒有同步于歐洲,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改革開放前,農業經濟對我國鄉土建筑影響一直是主要的方面,工業時代的技術成果對其影響甚微,使其呈現出明顯的東方華夏意匠特點。改革開放以來,新技術、新材料、新生活催生了鄉土建筑多元變化的新特征。

(一)地區性特征

鄉土建筑是在一定的自然環境,氣候因素、地質條件、物質技術下產生的,在形式、結構、材料、營造方式、功能等方面都有極強的區域性特征。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由于所處緯度的不同產生了明顯的南北差異,就算在一定區域內的建筑由于物質資源儲備的不同,經過長期材料和技藝的積累,以致同一區域也可能形成獨具特色的建筑形式。例如,云南石林縣糯黑村,雖然地處滇中,由于其處在喀斯特地貌山區,石灰巖就地可取,村民千百年來一直使用石材建造房屋、道路、廣場等,形成了特有的石頭屋。這種大區域共性和小區位個性形成了鄉土民居建筑特有豐富性。

(二)時代性特征

鄉土建筑從搭窩或掘地而居,到利用土木石塊進行建造,之后磚瓦普及,再普遍使用鋼材、玻璃和鋼筋混凝土,其技術和形式也隨之不斷變化。采集狩獵時代加工水平低下,靠收集和使用易加工的天然材料搭窩建棚。農業時代由于冶煉技術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了建材加工技術的進步,鄉土建筑大多采用規整的材料,規模、體量、形式也得到了一定的發展。產生了服務手工商業的前店后廠式民居、服務小農經濟的人畜混居式民居,及綜合兩者的工商農業復合式民居。

(三)當代迅速變化的新特征

新中國成立以后,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生產力的釋放和農業人口眼見的拓寬,推動了有別于傳統鄉土建筑的民居和公共空間逐步在農村營建。外觀形式模仿發達地區的現代建筑,建造時采用鋼筋混凝土梁柱替代原來的木梁柱結構,金屬玻璃門窗取代雕刻精美的木門窗,屋頂自由和隨意性強。有的將傳統功能布局與“小洋樓”外觀相融合,部分在此基礎上結合生活方式進行一些功能的改造。甚至,出現盲目追洋風,生搬硬套“羅馬柱”等喪失傳統建筑基因的現象。

保持傳統鄉土建筑基因的基礎上發展出具有中華民族特征的建筑形式既是精神審美層面的需要也是物質環境因素方面的需要,在當下需要通過建筑設計理論創新來指導鄉土建筑設計與實踐。

二、構建符合中國特色的鄉土建筑設計理論

(一)建筑設計理論話語權

不論東方還是西方,建筑設計及其理論的產生都有其自身的規律,不能跨越特有的自然環境、物質技術條件,哲學文化觀,生理和心理需求等諸多要素。1840 年以前,中國和西方都有一套成熟的建筑體系。第一次工業革命以后,歐洲科學技術和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使得東方建筑文化受到沖擊。鴉片戰爭以來至20 世紀下半葉,建筑設計理論的話語權都掌握在西方。中國改革開放以后,經濟社會和綜合國力得到空前高速發展,很多領域都處于世界領先水平,人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水平得到巨大提升,世界影響力也不斷提高,這將推動建筑設計理論話語權向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轉移。

(二)構建鄉土建筑設計理論

建筑設計理論從維特魯威提出的實用、安全、美觀到約翰羅斯金的多元永恒性解讀,從現代功能主義到后現代的裝飾、象征性和隱喻性,表現出多重性和矛盾性。我們在創新建筑理論時不要受西方建筑經典信條的束縛,應該立足當下,尊重中國鄉土民居建筑的內核價值,用發展的眼光自信地解決當下鄉土民居建筑中存在的問題,探索并構建符合中國國情的鄉土建筑設計觀念和理論,在廣袤的中國大地上指導并建設具有傳統基因又有現代精神的鄉村民居,滿足人們安居樂業的需求,在國家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設計并建造生態宜居的居住環境[1]。

(三)鄉土建筑設計理論的依據

在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鄉土鄉土建筑設計理論時:一是要要立足于中國農村幾千年來形成的由血緣關系而產生的家庭關系,相對穩定的鄉村社會秩序和聚落關系,在鄉土社會中禮治的價值[2]。同時,也應該看到“禮治”社會向“法治”社會轉變帶來村民社會關系變化對聚落形式,空間布局等的影響;二是要通過建筑空間功能的創新設計來引導村民生活方式更健康,讓人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更好分享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紅利;三是要選用新材料、新技術,提高建造效率和經濟性;四是要貫徹生態發展觀,推進鄉土建筑和村落建設的可持續發展,用系統思維來處理保護與發展的問題[3]。

三、對鄉土建筑設計方法的思考與探索

建筑設計理論的多重性和矛盾性及其評判標準的相對性給建筑藝術創作留有廣闊的發揮空間,不同的設計理論和價值取向隨之會產生不同的設計方法,以此又會導致最終設計成果的多樣性。針對鄉土建筑多樣性和不確定性的探討,是為了以包容開放的設計觀最終找到符合新時代村落民居建筑設計的內核,追本溯源找到鮮活的鄉土建筑基因,以此,推動村落民居傳統文化的保護和創新。以下分別從由內到外、由外到內、新陳代謝、有機統一四個方面對鄉土建筑設計方法進行思考與探究。

(一)由內到外的設計方法

由內到外的設計方法主要是功能決定形式、形式追隨功能的建筑設計觀在設計實踐中的體現,是按人們的使用需求進行設計的方法邏輯,注重功能科學合理性。設計時首先分析用戶及人、空間、事之間的關系;其次是分析主、次空間和交通動線,進行空間組合及平面布局;接下來分析朝向,考慮投資及采光通風等要素,確定立面造型。這樣設計的建筑只需調整朝向便可以搬到其他場地建造。

該計方法可以滿足新功能變化?,F在,機械代替畜力,種養殖的集中化,牲畜圈舍的取消,燃料的電氣化、沖水式室內衛生間的推廣普及正在加劇改變鄉土民居功能。為了體現建筑的適用性,從功能分析逐步推導到外觀形式的設計方法將會帶來使用的便利。

(二)由外到內的設計方法

從建筑的外觀形式入手,確定外形后再進行內部功能分區,該設計方法在建筑設計中也是常用方法之一。設計時首先是收集整理調研所得的圖文資料,確定典型形式;其次是根據確定好的比例尺度安排和放置內部各功能空間;接下來是根據資金、工期等來選擇物質技術手段。該方法可以主動選擇建筑形體,保持傳統民居建筑外觀形式的統一感,比較容易控制形式美。

但是,由于社會經濟的發展及生活觀念的更新,村民對功能的需求不斷變化,致使在預想設定好的空間容器中布局新的功能就會顯得比較牽強。采光、通風、給排水設計等都不太容易與空間功能有機結合,這也是“功能服從形式”的弊端。

(三)新陳代謝的設計觀

新陳代謝的設計觀主要是按建筑的產生、發展、更新與衰亡及再次吐故納新的生物代謝為設計觀念。鄉土建筑是在特定時代和自然環境中受物質技術手段限制建造而成的,由于生活方式、生產技術、施工組織的變化都會推動建造行為和最終建筑形式的不同。農村從之前自給自足的生產方式向著專業化、集約化、規?;?、互補依存型的經濟方式轉化,帶來生活方式的巨大改變。電器和信息技術、環保清潔技術的普及不斷影響著鄉土建筑功能和形式的變化。

這種以尊重事物和人的發展變化為出發點的設計觀,可以更好地滿足人們追求美好生活的客觀要求。設計建造時難以預估和把握未來發展趨勢,不能提前有效對未來建筑功能和形式把控,致使在使用過程中不斷對建筑功能、外形進行改造,用新的材料技術取代原有部分,生長出更加豐富的形態,當然這些形態可能產生與原有建筑不協調的感覺。

(四)有機統一的設計觀

本文提出有機統一的設計觀是一種全局統籌并尊重個性需求的設計方法論和設計價值觀。從中外建筑設計理論的多重性和矛盾性來看,要在有著幾千年優秀傳統文化的華夏大地上設計既有歷史文脈,又符合現代生產生活需求,同時還能與自然環境和諧共生的建筑,就應該以開放包容、兼容并蓄的觀念,從時間、空間、功能、形式、技術、生態、環保等各個維度上以有機統一的設計觀來開創性地設計鄉土建筑。

該設計觀指導下的設計方法應尊重區域自然環境,物質技術條件,生產生活方式,風土人情等各方面現狀和歷史傳統,同時應以發展的觀念來看待鄉土民居建筑的與時俱進,不能用僵化的觀念和設計方法來處理發展和變化中的事和物。發揮設計在預見性中的作用,以目標導向、問題導向、效果導向提前進行規劃,在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引領下,解決交通不變、衛生環境不理想、功能不合理,生搬硬套其他地區方案等突出問題,在滿足物質和精神共性需求中解決個性化追求問題[4]。

結語:建筑設計理論和方法是在建筑實踐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涉及到自然環境條件、物質技術手段、生理和心理需求等諸多要素,加之各要素都在不斷的影響和變化中,如果用一套“成熟”的理論來指導發展中的鄉土民居建筑設計,難免會產生以偏概全的錯誤。要解決當下鄉土建筑不再“鄉土”的問題,只有立足我國農村實際,用發展的眼光在眾多具有多重矛盾性特征的建筑設計理論和方法中選取有利于解決當前村民物質和文化需求的部分,進行本土化的創新,形成系統的設計觀,并得到村民和學界的認可,指導村落民居的建設,才能解決鄉土建筑民居肆意發展的現狀。

猜你喜歡
民居鄉土建筑設計
虛擬公共空間中的鄉土公共性重建
建筑設計應對低碳理念的相關思考
小型商業建筑設計
建筑防火設計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
配景在建筑設計中的應用思考
民居攝影
民居書畫
民居智庫
民居攝影
閱讀《鄉土中國》的價值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