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媒體時代下的科普節目制作

2021-11-27 09:36朱偉華
魅力中國 2021年23期
關鍵詞:科學普及電視節目科普

朱偉華

(北京廣播電視臺科教頻道中心,北京 100020)

一、前言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以及全球化概念的不斷普及,新時代為提高人民的科學素質提供了新的環境和新的條件??茖W技術的進步將不可避免地導致社會的進步,科技進步的基礎是全民科學素質的提高。為了在成為世界強國的道路上開始科學技術的進步,我們需要有效地結合不同的行業和技術??茖W技術促進國家發展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是充分利用當代新概念,將新媒體時代與科學普及結合起來,更好地促進國家發展。因此,本文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介紹如何在新媒體時代促進科學普及。

二、電視節目在科普宣傳中的優勢

如今,電視科普節目已不再是簡單的電視節目,因為在科學領域向公眾提供的信息變得更加廣泛和多樣,廣泛的節目內容為電視科普節目提供了更多的可用資源,科普節目正在逐步成為為大眾提供科技服務的綜合電視節目,在貼近民生的同時進行科學知識的宣傳和普及。

(一)高收視率

據統計,科普節目的每月平均收看人數約為27 億,收視率僅低于排名第二的“新聞網”,在通過互聯網進行廣告和廣播方面,每天約有10億人觀看科普電視節目,這充分反映了社會對電視科普節目的強烈認識,因此,電視節目是使科學普及成為現實的最佳方法。當前,廣播公司發布的科普信息根據不同區域中電視科普節目的觀看者的數量的不同而有所不同,并且服務的重點也有所不同。因此,必須從不同深度,不同內容,不同形式的科普節目中考慮科學知識,從而滿足不同層次的觀眾,以提高受眾的興趣和科普普及率。

(二)強烈的話題性

由于科普內容具有很廣泛的題材,可以方便地從各個方向及時選取合適的科普內容,因此,電視節目中心會根據不同的科普信息,制作具有不同內容的針對性的科普節目,當發生重要的科普現象時,找到一個很好的切入點。例如,當重大科學事件發生時,及時報道相關科學事件,是大眾了解重大科學事件背后的科學原理和重大意義;再例如,當災害發生時,及時預測災害信息,防止擴大災害的發生,同時分析探討災害發生的科學原因、影響和解決對策,從而使群眾了解災難中隱藏的科學知識,以達到信息傳播和科普宣傳的目的。

(三)不同形式

作為整合文本、圖像和聲音的通用媒體,電視可以穿插高科技圖像數據(例如衛星云圖像),以提供對其創建機制的更深入分析。電視科普節目的表達方式多種多樣,并且可以使用三維動畫來創建我們無法生動直觀地看到的空間形狀,而這些手段是廣播、報紙、科學手冊無法使用的。

(四)連續播放

電視科普節目每天都有固定的廣播時間,電視節目可以與該地區的科普情況相結合,根據季節和科普熱點及時廣播一些相關的科普節目。系列播放的科普節目,具有循序漸進的教育優勢,節目可以從簡單的概念入手,使觀眾了解基本的科學知識,然后以此為基礎逐漸深化解釋較復雜的科學話題,并引導觀眾連續觀看此節目,以進行信息傳播和科普公眾宣傳。

三、科普節目的要求

(一)準確性

準確性是科普節目的生命。為了確保節目的準確性,必須反復檢查和比較節目的文本、圖像、圖表和其他方面。在表達某些發明和成就時,應謹慎使用諸如“第一”,“僅”和“大多數”之類的詞。每個節目都應包含事實,確切的名稱和數字,準確的概念和準確的科學原理,即使是科學家提供的數據也必須反復審查。

(二)通俗易懂

科普節目制作的難點在于,它的內容是科學問題,具有天然的“難懂性”,但是科普節目的目的是令觀眾很容易看懂這些難懂的科學話題,也就是節目要有“易懂性”,而“難懂”與“易懂”之間的距離,就是科普節目時刻需要解決的問題。我們將科普節目制作過程分為三個階段:科學研究階段,科學家的科學普及階段和科普節目制作階段。在科學研究階段,科學家們使用科學專用技術術語討論原理和知識,他們的交流更加專業,但大眾難以理解。在科學家的科學普及階段,科學家或者具有相關專業知識的人將這種困難的內容“翻譯”為大眾可以理解的語言和環境,也就是科學內容的通俗化轉化。在第三階段,是科普節目的制作階段,在這個階段,導演要使用生動形象有趣易懂的影視表現方式,把通俗化的科學知識展現出來。

(三)樂趣

高品質的科普課程必須很有趣。要知道,創建一個節目并不困難,但是要獲得積極的效果已經變得越來越困難。過去的科普節目首先考慮知識的系統性、完整性和邏輯性[1],但是現在應該更多考慮如何引起觀眾的興趣。在融合媒體環境中瀏覽和接受知識變得更加普遍和分散,人們的文化消費方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這對電視節目的內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們必須考慮如何使觀眾快速、熟練地在節目中找到可以與自身產生共鳴的點。我們要認識到,如果一個科普節目只追求科學實驗的科學嚴謹,而傳播范圍很小不能引起觀眾的注意,那么這個節目的價值就是零。我們應該將科學普及與傳播技巧相結合,將抽象的科學原理與具體的表達形式結合在一起,在媒體整合的大環境下實現科學傳播,以達到介紹科學、解讀科學、普及科學的目的。

四、新合媒體時代的科普節目創新策略

(一)節目運行方式的創新

科普節目作為一種傳統的媒體形式,不同于當前流行的新媒體,它的受眾相對穩定,但同時也存在難以擴大覆蓋人群的問題。在新媒體快速崛起發展的今天,傳統的電視科普節目的運作方式就顯得有些落后,影響力被邊緣化。但是我們也要看到,新媒體雖然勢頭很猛,但是因為它總體上強調“新”這個詞,所以不論是科普節目內容還是受眾都不夠多,這就為電視科普節目提供了進入和發展的空間。在這種背景下,為了促進科普節目的扎實發展,有必要在整合媒體時代加強節目運作模式的創新。當今的新媒體本身具有廣泛的受眾,并且這些新媒體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更新穎,更靈活且更有趣??茖W節目與這些基于平臺的媒體之間的合作可以更好地吸引該節目的受眾,并鼓勵節目的廣泛推廣和傳播。例如,農業推廣節目可以與當前流行的“平臺媒體”合作,以便不斷擴大范圍并增加固定受眾。再例如,科學節目可以與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一起使用,在互聯網上推送節目,并且將電視節目碎片化、精簡化、熱點化,以獲得電視屏幕之外的影響力,并且實現線上線下的聯動,提高節目的實效性。另外,科普節目可以擴大與網絡視頻媒體的合作和視頻投放(如騰訊、優酷、愛奇藝、搜狐……),使觀眾不僅能夠在電視上、還能在互聯網上能夠根據自己的喜愛、更加靈活自主地隨時收看節目,從而擴大科普節目的覆蓋面和影響力。

(二)科普應針對受眾量身定制

科普節目中有一個很重要的分支就是災難應對和急救知識的科普,這類節目我們經??梢栽谘胍暪鎻V告時間和電影院片前廣告時看到,其目的就是最大范圍地讓大眾獲得這些“救命”知識。這類科普節目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必須在不常見的現象到來之前向公眾提供預警和預報信息。二是必須將科普信息用于防災減災,以減少災害傷害。這類科普節目是科學界向社會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途徑,具有普及性、基礎性、非營利性的特點,政府、廣播電視臺、科技企業有義務針對全社會制作投放這類科普節目。例如,在中小學中,應該針對性地制作投放災難應急救護知識,在傷害和災難發生時,師生可以自我保護、互相救助、科學應對,因此,在一些兒童和教育渠道中加強科普知識的宣傳尤為重要;再例如,在人口稠密的城市,地震火災車禍大型活動踩踏等災害是高發事件,因此,相應的提前預防措施和事后科學應對就非常必要重要,這類的科普知識應該通過多渠道盡量多地覆蓋城市人口;再例如,農村可能面臨的災害多發于自然災害、病蟲害,因此,就需要為農村地區制作投放如何預防災害、應對災害的科普節目,以幫助農村地區減小此類風險的影響。以上這些具有特定人群針對性的科普內容,除了可以在原有的發布渠道播放之外,還可以充分利用專用APP 進行手機推送,做到盡可能準確地投放。

(三)創新節目內容

即使在新媒體時代,內容仍然是媒體行業的王者,因此,在新媒體時代,科學節目必須采取有效措施來創新節目內容。在這方面,科普節目可以基于互聯網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能,對用戶需求進行智能分析,客觀地掌握受眾需求,為受眾定向推送他們可能感興趣的內容。例如,科普節目可以基于當下社會感興趣的科學事件和熱點話題,向受眾推送相應的節目,從而使科普內容及時滿足受眾的實際需求,達到精準有效的傳播效果。以轉基因農作物為例,這個問題涉及很多深奧的農業生物知識,并且與百姓生活、食品安全密切相關,所以一直是大眾感興趣的話題,也是謠言偽科學密集的領域,因此,以此話題切入,進行相關知識領域的講解和探討,就很容易抓住受眾的興趣點,獲得良好的傳播效果,起到宣傳科學知識消除謠言和偽科學的作用?,F代觀眾傾向于偏愛簡短的視頻,因此也可以從“短視頻”的角度創建科學節目,并在各種短視頻平臺上使用。這在促進節目內容的快速傳播中起著重要作用。除了固定的受眾之外,科學節目還必須增強綜合媒體時代年輕聽眾的吸引力,為此,可以使用娛樂和民間節目內容來擴大受眾,例如,央視的《農業博士來了》和《大米之路》等,內容更加隨意,栩栩如生,可以滿足年輕觀眾的需求。

(四)提高宣傳針對性

在將科普服務逐步引入市場競爭機制的同時[5],科學的普及應借鑒國內外科普服務的成功經驗,促進科普科學的普及以適應市場。根據科普行業的發展趨勢,科學地表達宣傳內容,避免為了引起關注而采用獵奇的手段。為了提高科普的針對性,必須真正了解公眾對科普服務的需求,并根據人群的特點安排和廣播電視節目。例如,對于學生群體,科普可以多用動畫的形式呈現出來,以便學生更好地接受。在農村地區,科普節目應該簡單易懂地講解災害的原理和規律[6],避免傳統封建思想如風水迷信的影響,并確保具體實施各種防災減災措施。

五、結束語

在新媒體時代,創新是科學普及節目實現可持續穩定發展的必然趨勢。為了在新媒體時代擴大科學普及節目的受眾,豐富科學普及節目的內容,優化科學普及節目的傳播,科學普及節目需要加強合作與交流。媒體發展的特征隨著時間不斷發展,從而優化了節目的內容,形式和概念。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科學普及節目的發展。

猜你喜歡
科學普及電視節目科普
科普達人養成記
科普漫畫
科普漫畫
周日廣播電視
周五廣播電視
周三廣播電視
電視節目
廣州市海洋科普基地活動效果調查研究
民國時期科普教育的開創與探索
利用大數據開展科普工作的設想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