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沈尹默書法學習路徑

2021-12-02 12:50李陽洪王玉容
書法賞評 2021年3期
關鍵詞:沈尹默學書于右任

李陽洪 王玉容

作者單位:李陽洪 重慶師范大學 王玉容 重慶北師大江津附屬學校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號鬼谷子,祖籍浙江,出生于陜西,是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教育家。他將自己一生的主要精力都傾注在書法上,精通楷、行、草,他在碑派書法學習上下足了功夫,但其帖更甚于碑,是二十世紀最優秀的一批書法家之一。在民國初,他和于右任就被合稱為“南沈北于”。文學家徐平羽評價其書法“超越元明清,直入宋四家而無愧”,臺北師大教授林尹也稱贊其書法“米元章以下”,雖然評價有些夸大,但可見其書法成就之高。

一、沈尹默書法學習路徑概況

沈尹默幼年書學過程豐富且曲折。沈尹默出生在陜西興安府漢陰廳,原籍浙江省吳興縣人,沈氏是當地望族,優渥家庭環境為年幼的他提供了很好的學書條件。祖父沈際清(1807-1837)書法主要學習唐代顏真卿和明代董玄宰二人。父輩皆博涉多通,擅詩文,工書法。其父沈祖頤(1853-1903),喜歡歐陽詢書法,中年練習北碑,也用趙孟頫筆法寫字。其幼年受到多方的書法熏陶。

沈尹默早年在私塾接受書法啟蒙。先跟隨私塾老師吳夫子學習書法。夫子崇拜黃自元,讓沈尹默以黃自元所臨歐陽詢的《醴泉銘》楷書為學習范本,他就依葫蘆畫瓢臨習黃字。后來在父親教導下,進行轉換:“記得在十二三歲的時……父親很簡單地回答:我不必照他的樣子。這才領會到黃字有問題?!盵1]通過父親的教導,沈尹默開始臨歐陽詢字,如《九成宮醴泉銘》《皇甫誕碑》,時常也臨寫家藏葉蔗田所刻的《耕霞館帖》和趙孟頫刻帖拓本。

此外,沈尹默也深受其父好友仇沫之書法影響。仇沫之書法用筆流利,沈尹默曾見其以長穎羊毫書寫,心生喜歡,于是心摹手追[2]。這也使得他的書法發生變化,沾染上了些許甜俗的氣息。

1.由帖轉碑:第一次學書路徑轉變

在經歷塾師、父輩、古代帖本等方面的書法啟蒙后,沈尹默的書法小有成效,已經能寫字了。但受到陳獨秀批評,故而開始轉變其書法學習。

沈尹默從包世臣的理論受到啟發,繼續學習書法。他曾在《書法淺談》中提到:“于是想起了師愚的話,把安吳《藝舟雙楫》論述的部分……首先從指實掌虛,掌豎腕平,執筆做起……如是不間斷者兩三年……這時已經是二十九歲了?!盵3]經過幾年的練習,沈尹默終于能懸腕書寫,并且也能書寫出平正的筆畫。字也變得挺拔,筆勢由原本的粘連漸漸變得有張力,書風也悄然改變,逐漸具有新的面貌,開始煥發新的生機。

沈尹默從雜糅學習狀態中掙脫出來,向碑靠攏,一心一意臨寫北碑。他先從《龍門二十品》入手,臨摹《爨龍顏碑》《爨寶子碑》《鄭文公碑》《刁遵》《崔敬邕》《張猛龍碑》《大代華岳廟碑》,后來也臨習元氏墓志,如《元顯儁》和《元彥》諸志,此外又涉獵《敬使君》《蘇孝慈》。這一時期,他特別追求點畫平直,加強了臨習《大代華岳廟碑》,其碑氣勢雄渾,沈尹默刻意注重橫平豎直,起筆收筆都分外內斂?!秾W書叢話》概括了沈尹默此時的學書情況:“一意臨寫北碑墓志……一直寫北朝碑,到了一九三〇年,才覺得腕下有力?!盵3]

沈尹默書法學習路徑轉變使其書法風格發生了變化。他先從理論中領悟到懸腕之力,后經過長期的碑碣書風臨寫,不斷精進,打下了更堅實的基礎,去除了自己書法中的甜媚、流滑俗氣,字變得遒勁挺拔。其字無論是在氣韻還是在點畫、結字、章法等方面都有了新的面貌。

2.出碑入帖:回歸帖學并以“二王”為宗

沈尹默第二次學書路徑轉變是由碑到帖的。他遍臨各個朝代的名家書帖,從米芾、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人上溯“二王”,期間臨習褚遂良書法尤為用力。這期間沈尹默尋得許多名帖照片和拓本:例如米芾的《七帖》、王獻之的《中秋貼》、王珣的《伯遠帖》以及王羲之的《孔侍帖》等的拓本、照片,也經常去故宮博物院看歷朝名家書法真跡,收獲頗多。

沈尹默對《倪寬贊》《大字陰符經》墨跡、《伊闕佛龕》拓本及《雁塔圣教序》最為用力,并從褚遂良書法上溯“二王”,技法熟練老道,筆法沉實、點畫圓潤,極力描摹,氣勢開張,神清氣爽,頗有褚遂良神韻。同時,也臨習其他人的書法墨跡。例如唐代名家陸柬之、李邕、徐浩、賀知章、孫過庭等人,以及五代楊凝式的《韭花帖》《新步虛詞》等,此外還有宋代李建中的《土母帖》,薛紹彭的《雜書帖》,元代趙孟頫、鮮于樞的經典名帖等。[4]

沈尹默書法融合多家之長后,其學書路徑發生轉變。他在書法學習的道路上走了些彎路。中年轉習北碑,經過二十多年的臨摹,開始回歸帖學,臨歷代名家墨跡,從米芾、褚遂良等人上溯“二王”,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書法風格。

縱觀沈尹默一生由帖轉碑,后出碑入帖,最終將碑帖融會貫通。他晚年書法用筆揮灑自如、自然流暢、如行云流水一般,作品中瀟灑飄逸,牽絲連帶十分生動,字與字之間的連接自然。筆墨跌宕起伏、濃淡相間,形成了清雅秀潤、勁健遒逸等獨有的書法風格。他也成為了現代學習“二王”一脈的代表性書家。

二、沈尹默取法轉變原因分析

1.由帖轉碑的原因

沈尹默學書的歷程經過了兩次轉變,先由帖轉碑,又出碑入帖,導致其取法轉變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二:

其一是陳獨秀曾批評沈尹默的字“其俗在骨”[5]——這是第一次學書路徑轉變最重要的原因。陳獨秀對其書法習氣的批評,使沈尹默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弊病,也明白以仇沫之書法風格應酬求書“真要慚愧煞人”[6]。從此更加勤奮練習書法,并轉而學習碑,力求筆畫橫平豎直,懸腕注力,使其點畫勁挺,章法追求開張之勢,力求脫掉字中俗氣。

其二是沈尹默熱愛書法、將生命依托于書法的,希望改變自己書法的不足,迫切地想要脫胎換骨。在陳獨秀批評之前,沈尹默對書法的審美認知停留在喜歡流暢用筆的狀態,學習臨摹時向柔美流滑發展,書寫實踐功夫更是停滯不前。自我反省后,沈尹默轉向北碑,經過幾年學習,書風已發生巨大變化,其書法功力更為深厚。后來陳獨秀又一次批評沈尹默:“尹默字素來功力甚深,非眼面朋友所可及,然其字外無字,視三十年前無大異?!盵7]在這句評價中,陳獨秀對沈尹默是有贊賞的,肯定其功力甚深,一般人比不了。若說其字與三十年前無大異,確有不妥之處,將二十年前沈尹默的字與他苦練多年魏碑后的字作比較,毋庸置疑,沈尹默的字前后確有云泥之別。陳獨秀所謂字外之字,主要是論字外之意蘊,韻味,就這一點而言,沈尹默確實不以才情見長,三十年后的字中性情、韻致比之早年已經有著長足進步,他在書寫行草作品時,尤其是草書字形為主的作品時,能夠擺脫楷書基本結構的束縛,筆法運用也更豐富、自由,呈現出灑脫和靈性的一面。但就他的行書、行楷書而言,也能夠做到在謹守法度的同時,書寫暢達自然,是內含的力量與自然書寫的結合,非常難得?!鹅`峰補梅庵題記》是沈尹默被陳獨秀批評后,二十九歲時所創作的書法作品,其作品結字還是比較挺拔,筆勢也有張力[8]。這正是他努力進步,不斷吸取書法營養的寫照。

2.沈尹默出碑入帖的原因

沈尹默出碑入帖是順應其時代技術條件和書法本身的發展。

首先受社會科技發展影響,西方的照相技術傳入中國,印刷技術提高,改善了當時的學書條件:眾多書家都能見到許多經典碑帖墨跡拓片的出版、印刷物,改變了取法對象。沈尹默得益于此,憑借照相、印刷技術的進步,同時利用新出土的資料,大力研習二王行書,并取得成就?!斑@是我們生在印刷術昌明的時代……我們有現在這樣便利的條件,還學不好寫字是不應該的?!盵3]沈尹默在看到歷代名家的書法墨跡照片時,深受啟發,從而改變了原來著重學習碑派書法的思想觀念。

其次,沈尹默產生重振帖派之風的想法,使他在書法上有了新的追求。書壇有很多影響極大的崇尚碑學的書家如沈曾植、吳昌碩、康有為、于右任等人。沈尹默在看到很多經典帖派作品原作、照片后,堅持另辟蹊徑,從取法、性格和審美認知等方面,向傳統帖派深入探究。他希望在碑學興盛時,重振帖派之風,并堅持繼承和發展傳統帖學,臨各家名帖上溯“二王”,成為現代以來提倡帖派的最強音,邁出復興帖派的第一步,使帖派書風重新崛起。

另外,他探索歷代行草筆法分析,逐漸形成書風轉變。對于技法豐富的行草書法家,比如米芾,沈尹默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一直把《七帖》照片帶在身邊,空閑時就拿出來描摹,對七帖中的每一個字細細研究,用手在空中比劃?!镀咛分小跋o索靖真跡,觀其下筆處”這一句話對他影響最大,使他明白學習前人書法必須從其下筆處學起。每一個字的下筆處他都反復揣摩,并且他以此驗證歷代名家書法帖本,如臨習蘭亭八柱等。

在崇尚晉唐帖學、力追“二王”的道路上,他吸引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書家,如喬大壯、汪東、章士釗、馬公愚、潘伯鷹、鄧散木、白蕉、曾履川等人,成為建國以來唯一一支有穩定成員,有明顯流派特征和明確宗旨的創作群體[9]。他們不斷探索行草筆法,書壇掀起了一場回歸帖派,推崇“二王”筆法的書法運動。沈尹默書風就這樣確立,也通過帖派書法創作和理論總結,把自己的學書思想、審美理念傳播到書壇,普及到大眾中。這對當時的書壇具有積極的先導性作用,對后世也影響深遠。

三、沈尹默與于右任學書路徑比較

沈尹默、于右任都是二十世紀非常重要的書法家。

于右任(1879-1964),名伯循,字右任,精書法,尤擅草書。其學書路徑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是在私塾學習帖學,從歐、顏、柳以及趙子昂等諸家入手,功夫甚是扎實。在十九歲時接觸到古代遺留下來的碑碣與真跡,如民國九年出土的《廣武將軍碑》,寫詩贊嘆“碑版規模啟六朝,寰宇聲價邁二爨”,也使他有了致力于學習北碑的念頭。第二階段是北碑學習。從民國十五年開始收集大量古碑,幾年間,共獲三百八十多塊碑碣墓志。他重點學習《三公山碑》《封禪國山碑》《爨寶子碑》《曹娥碑》《龍門造像》《鄭文公碑》《楊翚碑》《張猛龍碑》《夏承碑》《華山廟碑》《石門銘》等[10]。長期的反復摹寫,使他對北碑理解深刻,其中甘苦自知:“朝寫石門銘,暮臨二十品,竟夜集詩聯,不知淚濕枕?!盵11]第三階段是專注于草書法發展。于右任深感中國文字因為筆畫繁復,書寫困難,著手從事文字改革工作,于民國二十年成立草書社,進行“草書標準化”的文字工作:希望草書經過整理后能夠成為實用普及文字。他自己也進行草書的臨寫,草書逐漸成為他最重要的創作書體之一。從于右任所寫《周相船墓表》《孫荊山墓表》《孫善述墓表》《趙次庭墓志》《周石笙墓志》諸志,可看出他的章草草法運用爐火純青。

沈尹默、于右任學書背景有著許多相似之處:都是民國時期,崇尚碑學的時代;初學書法接觸的也是帖派,都曾于私塾啟蒙書法,都接觸到歐體;他們學習過很長時間的碑,其中《爨寶子碑》《鄭文公碑》《張猛龍碑》等是二人都接觸過的;學書路徑也大致相同,初期學帖,后致力于北碑,最后形成各自獨特的書風。

但沈尹默、于右任的學書過程、書法風貌又各見特點:

在學習北碑方面,沈尹默學習碑學是為了洗刷以前學書時所染的俗氣,希望從北碑中尋找到新的出路,尋求力與美的結合。而于右任轉學碑,是因為自己的思想發生了變化:當時孫中山推崇“尚武”精神,振奮民心,于右任認為碑學所體現出來的磅礴氣勢與尚武精神不謀而合,故而開始推崇碑學。[12]

融合眾家之長后,二人書風大異:沈尹默在碑學盛行的時代,轉而學習帖,與他人有了截然不同的書法道路,全身心投入“二王”筆法研究,且掀起一場“復歸二王”的書法運動,成為了二十世紀帖派書風發展的代表性書家;于右任則是“北碑至上”、融碑入草,將魏碑的點畫融入于草書中,打破了清代以來碑不入草的傳統。無論是沈尹默在復興“二王”的道路上,還是于右任在融碑入草的過程中,二人通過自己多年努力都成為自己領域的“第一人”,為書壇增添異彩。

沈尹默、于右任二人在書法成就上難分伯仲,后世并稱為“南沈北于”。沈尹默有“民國帖學第一”的美稱,他將多種書體營養貫通融于一脈,其書法清潤中可見汪洋之勢,雋秀中透著剛勁之力,推動了帖派新風的發展。

猜你喜歡
沈尹默學書于右任
沈尹默義助李大釗之子
沈尹默義助李大釗之子李葆華
學書有感
鐘繇學書
沈尹默的獨特“拜師”法
此公字很值錢
于右任維權
于右任維權
歐陽修《試筆·學書為樂》
清·朱履貞《學書捷要》句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