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技入道 回歸傳統
——個人書法創作體會漫談

2021-12-02 12:50
書法賞評 2021年3期
關鍵詞:阮元書家書法

周 斌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

我所理解的書法不僅僅是一種視覺藝術,它和聽覺藝術也有內在相通之處,如音樂講究節奏與旋律,而書家在創作過程中也需要找這樣的感覺。如果他在寫一幅作品的過程中,沒有將節奏與旋律融入進來,我認為這樣的作品很可能比較機械呆板,給人拼湊之感。因為旋律猶如一種獨特的生命,將之灌注于作品,會使得作品整一而富有氣韻。

書法與音樂不是簡單的圖像節奏與音頻節律的對應,而是一種意象的契合,是對情感的表現,不是再現。對于書法而言,旋律的形成與書家進入特定的氛圍或情調有關,或喜悅,或哀傷,或悲愁,或冷靜,總之,這些往往會在書家創作過程中統攝全局。有些書家可能平時注重臨摹,在臨摹時又較為機械地去關注一些細枝末節,沒有從整體的角度去體會作品基本情調與旋律對局部的影響。這樣會容易使理性分析介入過多,而忽略了基本情調與創作狀態;其作品在細節的技術處理層面往往沒有可指摘之處,但缺乏靈氣與靈韻。

我曾見過很多書家為了使自己的書法作品在比賽中獲獎,不斷重復書寫同樣的內容。我個人覺得這種行為是書法創作的“異化”現象,所謂“異化”,就是功利性目的使得本來很自然的行為被扭曲。對于書法而言,創作的完成往往是一次性不可重復的,因為特有的情感是不可重復的。我們現在看王羲之的《蘭亭集序》,或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上面都有涂改的痕跡,王羲之與顏真卿并沒有因為書寫錯誤而再去書寫一遍??梢姽湃说臅▌撟髦v究自然不刻意,乘興而為,對特定狀態下出現的特有情緒非常珍視。

在《世說新語》中,載有東晉名士王徽之雪夜訪戴的故事:“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在此段文字中,王子猷重視的是“興”,如果興致沒有了,則訪友也就沒什么意思了,所謂“乘興而行,興盡而返”。對于書法創作而言,也是如此,特有情境觸發的情緒或興致往往轉瞬即逝,不可重復,書家不必為了使觀感效果好而像演員那樣,來回在攝像機前重復同一種表情或動作。書家如果像演員那樣,書法高貴的品格就喪失了。

有些人把書法當作手藝,常自稱為“手藝人”,在我看來,書法確實有很大部分是手藝,涉及對水墨關系的處理、對線條的控制、對空間的把握等環節,但書法創作與木匠雕花、石匠刻石的過程還是有質的不同,其中關鍵在于,書家書寫的過程是一種融入個人際遇與情感抒發的過程。古代文人士大夫常以之遣懷,如同王維詩句“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中的形象,自己一個人到竹林里去彈琴,書法并非是娛人的藝術,也正因此,書家個人的“情”、意緒、興致,對于書法創作而言,是第一位的,是統攝書法作品的靈魂。

當代書法理論家韓玉濤先生在《書法十講》中說:“書法是哲學的,又是寫意的。它是寫意的哲學藝術?!蔽矣X得這種總結是非常到位的。孫過庭在《書譜》中提出書藝之奧妙在于“達其情性,形其哀樂”,書者,抒也,散其懷抱,抒其意緒,由此方能進入藝境。

古代詩人與藝術家非常珍視這種“意”和“興致”。唐代詩人李商隱在傍晚時分,突然覺得有一種莫名的沖動,如他在詩中所寫:“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他在詩中記錄下自己的這種心緒,在此情境下,才有了“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的千古名句。

西晉文學家、書法家陸機認為興致的來去與靈感的開塞,非人力所為,有一種突發性,無規則可循,如他在《文賦》中說:“來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景滅,行猶響起?!本臀覀€人的創作體會,我覺得雖然有時捕捉書法創作的靈感與意緒,如羚羊掛角,無跡可求,但為自己營造一種氛圍,還是可以做得到的。我一般在創作之前,在書房中打開音樂,如理查德·克萊德曼、凱文科恩以及班得瑞等人的作品,我都很喜歡。有時在桌前焚一炷香,隨著音樂與香氣的浸潤,我會慢慢進入到創作狀態。這個過程,古人把它稱作“感興”。在這種狀態下書寫,往往神馳筆暢、心手相應。如果沒有一種特有的意緒或情感,我一般不會動筆創作,更喜歡到書架前翻一翻書,研究一些古代書家的資料。

我平時比較喜歡搜集尚未被今人注意到的一些金石碑版材料,這一方面有助于我的學術寫作,另一方面,這些資料能讓我與古人相感通,獲得一些在現實生活中難以找到的古意。在這個過程中,時間和空間都得到了拓展與延伸,個人似能與宇宙萬物的源頭觸通。

我對金石碑版的興趣與我做博士后的經歷有關。2004 年至2008 年,我有幸在浙江大學跟隨陳振濂先生從事書法文獻學研究工作,在此期間,我選擇了清代金石學大家阮元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阮元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錢穆先生在《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中稱他“名位著述,足以弁冕群材,領袖一世,實清代經學名臣最后一重鎮”。在書法領域,阮元是“北碑南帖”論的提出者。為了分析他的碑學思想,我在汗牛充棟的故紙堆里,整理了大量古籍材料,在此基礎上發表了專著《阮元書學思想研究》。在此書中,我針對阮元的“書分南北”思想,指出阮元所說的“南北”指的是碑派與帖派書法兩種書法譜系,區別二者的關鍵在于有無篆隸筆意,并非有些學者理解的僅限于地域意義上的“南北”。另外,我在書中指出,阮元對于王羲之的大膽懷疑,意在打破以“二王”書法為代表的書學體系,從而揭橥出粗厲雄渾、勁正剛健的另外一個書學體系,這對塑造近代書法美學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此書在2011 年由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可以說是體現我這個階段學術思考的一個反映。

受到金石學相關思想理論的影響,我在自己創作中,有意識地融合一些碑派的寫法,以使作品既有碑的質樸古拙,又有帖的流暢婉麗,努力融合二者,達到中和之美。

“致中和”,是中國古代哲人追求的至高境界,這也是我書法創作的審美理想。我在美國、日本、韓國等一些國家長期從事書法教學工作,我發現世界各地的人都非常欣賞“和”的中國智慧,它不限于地域,是可以普遍適用的觀念。對于一個人而言,“中和”之道可使他做事不偏激,心態平和,進而可促進他的身體健康;對于一個群體而言,“中和”思想可使持各種觀點的人和諧相處,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對于國家和世界而言,“中和”的智慧可以解決地區和國家間的沖突,為人類帶來和平。這種中國智慧在哲學表述層面還比較抽象,書法能夠形象地把這種哲學理念呈現出來,我努力用書法的形式向世界各國人民傳播這種文化。

我在書法中深深感受到隱藏在其后的古老智慧,它讓我在現代生活中以一種獨特的思維方式來看世界。我在歐美國家的很多外國朋友很喜歡書法和東方哲學,我覺得簡單地用獵奇心理并不能解釋這種現象。究其原因,可能與我們所身處的后工業時代有關,我們很多人越來越意識到工業消費文化給我們帶來的缺失。關于這一點,由于西方國家資本主義開啟時間較早,他們已經有很多哲學家如海德格爾等人,對這個時代產生的問題進行了深刻反思。在中國,隨著工業化、信息化的推進,我們的生活空間越來越被電磁波、垃圾信息所充斥,我們的生活方式越來越不自然,人們在心理上需要農耕時代的文化來彌補工業化帶來的缺失,書法所代表的古老生活方式與文化表達方式,在日益引起人們文化懷鄉的情思。在這個大時代大趨勢面前,我們書法家應該做些什么?這是我一直思考的問題。在書法界,越來越多的書家開始仔細研究傳統經典,有些評論家認為這與書法創新沒有太大關系,但我認為書法藝術是與整個時代和社會相共振共鳴的一個環節,要從整體全息的視角認識一些書法現象,可能會看得更清晰到位一些。

意大利哲學家克羅齊曾說:“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對于書法史而言,也是如此。我們當代人眼中的王羲之,與清代人阮元眼中的王羲之有很大不同,從接受美學的角度看,每個時代對于書法經典的理解都是不同的,而且,經典體系會隨著時代風尚的變化而發生變動,尤其是在文化大轉移的時代。因此,我在對書法史上的一些書家進行審視與觀照時,會變通地看待一些觀點層面的問題,也只有這樣,對一些字帖的臨摹,方能入乎其內,出乎其外。

但從另一個角度講,經典畢竟是幾千年來我們的祖先不斷選擇而積淀下來的優秀作品,對于古代經典之作,我始終是帶著敬畏之心來面對,因為在我看來,這些作品里面隱藏著古人處理筆墨等方面的豐富經驗,需要我以謙卑的姿態,低下頭來仔細揣摩,才能慢慢接近古人。

我們當代人的書寫環境,哪怕和幾十年前相比,也有了非常大的不同,如果和幾百年前相比,在書家身份、地位、生活方式等各個方面,會有更大的不同??傊?,隨著時代發展,書寫文化和環境在向差的趨勢變化,當代書家越來越職業化,缺失了古代文人士大夫的“六藝”文化土壤。與古代書家相比,我們的優勢恐怕只是利用電子媒介清晰地看到古人字跡,這種技術客觀地證明我們與古人存在的差距在逐步加大,不僅是技法層面的,更是在精神層面的。古代文人士大夫生活在儒、釋、道的文化信仰體系中,他們的日常生活與山水自然融為一體,在當代,書法背后的這個體系被抽空了,變成了“美術”中的一個種類,“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當代書法所隱藏的危機,值得我們深思。

我個人覺得,只有從大的學術思想史的視角,才能認識我們當下書法的處境,以及產生諸多現象的根本原因,在對這些問題有了較為清醒的認識后,會調整自己創作所努力的方向。

我自己在從事書法創作過程中,一直沒有忽視對美學、哲學、歷史方面的學習,這些學問能幫助我分析時代的一些問題,這些問題又直接或間接地與書法有關聯,書法和這些學科并非是隔絕的,它們都關乎人類的心靈與境遇,都屬于人文科學。我覺得文史哲學不好的人,是很難把字寫得有靈氣和書卷氣的,僅僅是技法層面的嫻熟,對于書法這門藝術而言,是遠遠不夠的。就我的理解,古代書家所處的“六藝”文化體系,大致與現在文史哲一體的學術體系相對應,我對自己學生的要求是:不必刻意地將自己專業與其它專業分開,要以“大文科”的視野來看待自己的專業,要有意識地重新恢復與接近古人已給我們建立起來的學問體系。只有懷有這種抱負的書家,才有可能成為大家。

原來很多美術學院的書法教學,對于字帖中涉及的官職稱謂、禮制習俗、詞語典故等,大都不講,只講字的寫法,只注重技法層面的講授,我認為這種書法教學會讓學生對書法的認識產生誤區,他們很容易將書法理解為只是門技藝。我在書法教育領域一直呼吁要建立起“書法+”的教育理念,以改變傳統美術院校培養“書法家”的模式,目的是將書法與其它學科打通,建立起“大書法”的觀念。

我注意到一些地方的書法教學越來越重視文史課程的開設,有些院校還專門針對書畫專業開設了古典詩詞創作課程。這既是順勢而為,也是對古代“六藝”文化體系以及“詩書畫印”一體教育的承繼。

我自己除了閱讀文學、歷史類的書籍外,還有意識地結交擅長詩詞寫作的朋友,彼此之間相互唱和,然后把詩作寫在扇面上,是難得的雅事。我平時也常參加詩人、學者參與的雅集活動,其實,這也是古代書家的傳統,當年王羲之的《蘭亭集序》就是他參加雅集有感而發寫成的作品。這些年來,我在很多地方一直倡導書法界應繼承古人留給我們的很多寶貴傳統,包括雅集,它有助于書壇風清氣正地發展。同道之間相互切磋砥礪,談藝論道,比起應付差事地寫論文、做課題要更有價值,書法界應興起這樣的風氣。

由于我多年來一直在高校從事學術研究工作,收集資料、分析問題等環節,都需要運用理性思維,而書法創作更多地要借助靈感悟性與感性思維。在一般人看來,二者是相互排斥的,搞研究的往往搞不好創作,搞書法創作的往往搞不好研究。但我并不把二者視為矛盾,當靈思與興致來時,則創作一些作品;當沒有靈感時,則進入研究狀態。我發現在研究書法材料的過程中,一些資料也能觸發思緒,自然地引導出創作的興致,因此,二者是相得益彰、相互促進的。

我在研究阮元書學思想的過程中,深深體會到當時的書家同時也是學問大家,如阮元、翁方綱等人,對金石碑版都有深入的研究。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因為乾嘉之學的鋪墊,書法史上的碑學思潮才逐步興起。對此,我在自己專著和相關論文中都有闡述。因此,我在書法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視對學生的學術訓練,強調要有文獻意識,要重視第一手資料的收集,新的資料的發現,可以開拓出新的研究領域,清末民初甲骨文的發現,就是如此,而且對當時書壇創作產生了直接影響。

書法界要漸漸養成創作與研究并重的風氣。沉下心來寫出好作品,同時做好學術研究,我一方面要求自己的學生做到這點,另一方面也以此自勉。

猜你喜歡
阮元書家書法
書法
書法欣賞
書法
《宋稗類鈔》的書法史料價值
阮元與焦山的不解之緣
論二王對宋尚意書風的影響
阮元信守“一品清廉”
湖北近現代書家、印家群體的掩名現象
書法欣賞
和珅與阮元的眼鏡詩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