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社會因素”研究中的三個爭議性問題

2021-12-08 02:37
法大研究生 2021年1期
關鍵詞:資本主義馬克思因素

楊 晴

一、“新社會因素”的研究緣起

“新社會因素”研究是伴隨著對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而產生的,即在研究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過程中發現了其中的“新社會因素”。嚴格說來,對于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在資本主義出現時就已經開始了,在馬克思、恩格斯那里已經有了成熟的研究。但是,社會主義并沒有像馬克思、恩格斯預示的那樣迅速到來,資本主義依然存在并且有了新的發展。因此,國內外學者對于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一直沒有停止。尤其是在20 世紀四五十年代和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關于資本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得到進一步的發展,研究者從中發現了“新社會因素”。

(一) 20 世紀四五十年代,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引發對“新社會因素”的研究

第三次科技革命給生產力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變革,在推動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同時拉大了貧富差距,同時加劇了資本主義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加強了社會主義國家對資本主義國家的抗衡,資產階級不得不著手解決階級對立的問題,同時,社會主義國家自身的制度優勢得以實現,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社會因素”或主動或被動地出現了。楊作權認為,20 世紀50年代之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社會化程度的提高使得資本主義社會“在許多方面它都消除了過去那種殘酷和不人道;在解決階級對立,克服生產的無政府狀態,從人的主體地位出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等方面,它都付出了努力并取得了成效”,〔1〕楊作權:《內在否定: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的生長》,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 年第2 期,第51 頁。正是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這些調整使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和傳統資本主義相比發生巨大的變化,并且“這種變化的基本標志就是新社會的諸種因素作為資本主義社會的內在否定力量正日益發展壯大”?!?〕楊作權:《內在否定: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的生長》,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 年第2 期,第51~52 頁。楊作權所闡述的只是資本主義主動調整促使“新社會因素”產生,并沒有揭示資本主義在危機時不得不學習社會主義的優勢從而使“新社會因素”發生。不論是哪種動力推動“新社會因素”的產生,其根本的原因在于科技革命使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生產關系的變革。

(二) 20 世紀末到21 世紀初,新千年的研究熱潮

舊千年到新千年,是討論各種重大問題發展趨勢的一個重要時間段,也是不同立場交鋒的關鍵時間段,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無疑是一個必爭的命題,也正是因為處于新千年這個關鍵時間點上,對于社會主義發展趨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政治意義。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借助強大的媒體力量宣傳資本主義的優越性,似乎資本主義制度是永存的。正如盧之超在《世紀之交談共產主義理想》中提到的:“在世紀、千年之交,人們對新世紀、新千年有許多樂觀的預測和展望,從科學技術、生產力的迅猛發展,到全球化的各個方面,但是對于人類發展的社會方面,特別是社會制度的發展和更替方面的預測則很少,似乎現有的資本主義制度是永存的。這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通過各種宣傳工具用以誤導世人、掩蓋矛盾本質的片面的渲染?!薄?〕盧之超:《世紀之交談共產主義理想》,載《高校理論戰線》2000 年第8 期,第4 頁。世紀之交的國際國內形勢發生紛繁復雜的變化,也引發了國內人們對社會主義的前途命運、資本主義的現狀及未來等一系列重大問題的重新思考。2000年6 月28 日,在中共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江澤民發表了重要講話,提出了對國際國內形勢如何認識的四個問題。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學者紛紛研究起資本主義發展趨勢,尤其是其中的“新社會因素”問題。因此,從2000 年到2003 年,國內集中出現一批研究“新社會因素”的學者,并有不少理論成果。

2003 年之后,學界對于“新社會因素”的研究減少,國內學者對于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社會因素”研究一直存在比較大的爭議。盡管如此,對于這些爭議性問題的梳理和進一步研究對于我們找到新時代的歷史坐標有著重要意義。

二、關于“新社會因素”的三個爭議性問題

學術界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新社會因素”研究一直存在比較大的分歧。吳海山認為,主要的有爭議性的問題有三個:一是馬克思和恩格斯所說的“新社會因素”是否是“社會主義因素”,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是否可以自發地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因素;二是當代資本主義社會實行的種種社會化新舉措是否等同于“社會主義因素”;三是“新社會因素”的不斷積累能否使資本主義自行長入社會主義?!?〕參見吳海山:《馬克思“新社會因素”論解析》,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雙月刊)》2011年第5 期,第43~44 頁。通過對吳海山與其他學者文獻的梳理,筆者重新總結了學術界對于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研究的爭議性問題:一是“新社會因素”是否包括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新社會因素”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有哪些具體表現,不同的“新社會因素”之間有什么關系;二是“新社會因素”是否是社會主義因素,資本主義內部能否孕育和生長出社會主義因素;三是“新社會因素”的生長能否導致資本主義自行長入社會主義。

(一) 內涵之爭——“新社會因素”是否包括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

關于這個問題,學術界有三種主要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新社會因素”只包括精神因素而不包括物質因素。例如,鐘哲民認為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當人們談到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時,他們只是表明了一個事實:在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了新社會的因素,舊思想的瓦解是同舊生活條件的瓦解步調一致的?!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0~51 頁。這里的“新社會的因素”不是泛指,而是特指“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鐘哲明:《要準確理解馬克思恩格斯說的“新社會的因素”》,載《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2008 年第6 期,第10 頁。也就是說“新社會的因素”僅僅指精神因素,而不是物質因素。第二種觀點認為“新社會因素”不僅包括精神因素,而且包括物質因素,并且主要是指物質因素。吳海山認為這里提出的“新社會的因素”既指“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這樣的精神因素,也指產生這種精神因素的各種物質基礎和物質條件,沒有這樣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產生這樣的思想。同時他認為馬克思雖然認為“新社會因素”包括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但是更加強調物質因素。第三種觀點以趙家祥為代表,他認為“新社會因素”既不是指“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也不單純指未來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準備”或“物質條件”,也不是指“社會主義的經濟制度本身”,而是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的因素?!?〕參見趙家祥:《再論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可以形成“新社會的因素”》,載《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2 年第2 期,第43 頁。

還有一些學者沒有明確討論“新社會因素”是否包括精神因素和物質因素,但是對于第二個小問題——“新社會因素”在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有哪些具體表現有所論述。郭偉偉認為“新社會因素”包括五點:國有企業得到較大發展;“合作經濟”(即合作社所有制) 有較大規模的發展;企業職工持股,法人持股等揚棄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新現象;國民經濟計劃調節的推行;勞動者的工資不再是由資本家單方決定,而必須遵守國家規定的最低工資制等?!?〕參見郭偉偉:《關于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及其歷史發展總趨勢的研究評述》,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 2005 年第2 期,第43 頁。隋成竹、寧德業認為新社會因素主要有以下五方面:合作經濟;福利擴大化;資本社會化;對社會經濟的計劃調節;三大差別逐漸縮小?!?〕參見隋成竹、寧德業:《新社會因素——未來社會的曙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 年第2 期,第119~120 頁。胡連生認為“新社會因素”是指歐洲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從搖籃到墓地的社會福利制度得到廣泛推行;合作經濟、國有經濟、職工股份所有制經濟;工人參與企業管理;民主制度的實行?!?〕參見胡連生:《論當代資本主義的雙重發展趨向》,載《中共中央黨校學報》2002 年第2 期,第81 頁。高放認為“新社會因素”主要包括:各國共產黨人利用合法斗爭籌辦的工農商貿企業和文教單位;工人自己集資、自己管理的合作企業或職工持股公司;農民自己組織的各類生產、供銷、信貸合作社、城鄉居民的消費合作社;職工參會企業民主管理、共同決策;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加強對國民經濟的宏觀計劃調控;各種福利措施,比如醫療保健、社會保險、失業救濟、最低工資限額、低收入補貼、帶薪休假、教育免費等?!?〕參見高放:《社會資本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載《江漢論壇》2001 年第8 期,第30頁。徐崇溫認為“新社會因素”主要包括:股票職工化或雇員持股;雇員參與企業的管理和決策;社會福利制度;資本主義的計劃化?!?〕參見徐崇溫:《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的因素”》,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年第1 期,第91~94 頁。吳海山認為“新社會因素”主要有以下表現:資本的社會化;經濟的計劃化或國民經濟的計劃調節和宏觀調控;社會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實施;合作經濟的發展;企業管理的民主化趨勢;三大差別的消失;政治制度的民主化和法制化;社會主義思想道德的孕育和發展?!?〕參見吳海山:《理論界關于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新社會因素”研究綜述》,載《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雙月刊) 2010 年第2 期,第200~201 頁。楊作權認為“新社會因素”就是社會主義因素,主要包括:資本和管理日趨社會化;經濟發展出現“計劃化”;社會福利制度化;國家政制趨向民主化;“三大差別”日漸弱化?!?〕參見楊作權:《內在否定: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的生長》,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1998 年第2 期,第52~55 頁。姜素勤認為“新社會因素”的內容主要包括幾點:合作經濟;社會保障制度的廣泛推行;職工參與企業管理的制度;三大差別的逐漸消失;征收高額累進稅;資本社會化?!?〕參見姜素勤:《論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中的社會主義因素》,載《理論探討》2007 年第2期,第14~15 頁。劉昀獻認為當代資本主義在生產力、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上均出現了新變化:在生產力方面,新科技革命的發展使資本主義生產力諸要素發生質的飛躍,經濟形態開始從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過渡;在生產關系方面,所有制形式出現了多元化趨勢,經濟運行出現了政府宏觀調控的趨勢,收入分配關系出現兼顧公平的趨勢;在上層建筑方面,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階級結構多層次化,政治制度民主化,主流意識形態發生變革?!?〕參見劉昀獻:《論當代資本主義基本矛盾的新表現及發展趨勢》,載《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08 年第1 期,第17~19 頁。陳劍認為當代資本主義新變化中的社會主義因素(在本文中即指“新社會因素”) 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生產組織形式的社會化,如股份公司、股份制集團、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和跨國公司等;混合經濟的出現;較為完善的社會制衡體制;較為成熟的新聞輿論監督體制;社會保障體系;對收入分配的調節?!?〕參見陳劍:《現代化對社會主義因素的影響和推動》,載《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2 年第6 期,第68 頁。徐春平認為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社會主義因素(即“新社會因素”) 主要有:資本的社會化;國民經濟的計劃管理和宏觀調控;福利制度的社會化;在社會關系方面,勞資關系緩和,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階級、階層、利益集團多元化;職工民主化管理;三大差別的縮小和消失;社區服務機構的發展?!?〕參見徐春平:《重讀馬克思關于資本主義孕育新社會因素現實意義》,載《法制與社會》2007年第4 期,第753 頁。

(二) 性質之爭——“新社會因素”是否是社會主義因素

第二個爭議性問題是“新社會因素”是否是社會主義因素,資本主義內部是否能夠孕育和生長出社會主義因素。社會主義因素是指社會主義生產方式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于這個問題,學界也存在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觀點認為“新社會因素”就是社會主義因素,承認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能夠孕育和成長出社會主義因素,這一觀點是學術界的主流觀點。趙家祥、楊作權、高放、隋成竹、寧德業等學者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資本論》《法蘭西內戰》《給〈祖國紀事〉 雜志編輯部的信》中,都包括或直接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能夠自發地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經濟關系的因素、社會主義因素或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因素的思想。另一種觀點則認為“新社會因素”不是社會主義因素,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能孕育出社會主義因素。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能自發地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因素的觀點是列寧首先提出的,經過斯大林的強化、蘇聯理論界的系統化,最后經過毛澤東更加強烈的意識形態化,成為一種普遍流行的觀點。有學者認為馬克思談到的“新社會的因素”當中的“新社會”固然指社會主義社會,但“新社會的因素”卻不等于“社會主義因素”。這是兩個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概念。一方面,從馬克思、恩格斯一生的奮斗經歷和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使用“社會主義”一詞的時間、背景來看,“馬克思、恩格斯不止一次地講過資本主義社會可以自發地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因素”〔1〕趙家祥:《資本主義社會內部是否能夠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因素?(上) ——馬克思恩格斯思想與列寧思想的比較》,載《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05 年第1 期,第47 頁。的說法不僅從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找不到任何出處,而且同他們的革命實踐和思想全然相反;另一方面,從馬克思所論述的“普照的光”“資本主義本身范圍內的揚棄”等思想來看,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新社會的因素”仍然屬于資本主義性質而絕非社會主義。因此,將“新社會的因素”籠統地說成“社會主義因素”,顯然缺乏具體的歷史分析,是難以使人信服的?!豆伯a黨宣言》中的“新社會的因素”,并不包括新的社會關系(尤其是生產關系) 的因素,《資本論》中的暴力“助產婆”論,沒有自發孕育和形成社會主義因素的觀點,《法蘭西內戰》中的合作社,不是社會主義因素或未來社會的經濟組織。持這一觀點的代表學者有孫峰、徐崇溫、鐘哲明。

(三) 作用之爭——“新社會因素”的生長能否導致資本主義自行長入社會主義

第三個爭議性問題是“新社會因素”的生長是否能夠導致資本主義自行長入社會主義。這個問題涉及資本主義發展到社會主義的途徑是和平的還是暴力的問題。對于這一分歧存在三種不同的觀點。第一種觀點認為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既有可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也有可能采取漸進的和平發展的形式。一個國家資本主義的發展水平越高,它內部所孕育和形成的社會主義因素也就越多,它離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意義上的社會主義社會也就越近。因此,我們應該把二戰以后資本主義的發展看作是人類歷史的進步,看作是為社會主義社會的實現準備條件,看作是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趨歸和接近。也因為如此,由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既有可能采取暴力革命的形式,也有可能采取漸進的和平發展的形式。從當代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實際情況看,暴力革命形式的可能性在縮小,漸進的和平發展的可能性在增長。究竟采取什么形式向社會主義過渡,要在革命的主客觀條件具備時根據各個國家的具體情況來確定,而不應該在不具備革命形勢時,主觀地加以推測。例如呂薇洲認為馬克思的論述中認為暴力是助產婆,但是也并沒有完全否定和平過渡。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并沒有單一的方式、固定的途徑?!?〕參見呂薇洲:《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方式的歷史爭論與當代思考》,載《科學社會主義》2005 年第5 期,第23~24 頁。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方式,應當由完成這一過渡的主體力量來作出選擇。第二種觀點認為當社會主義因素積累到一定規模時,就會通過較長期的自然發展過程,通過部分質變的不斷積累逐漸轉向社會主義。持這一觀點的學者認為,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是: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的因素會不斷發展與擴大,并將不斷揚棄和削弱資本主義私有制本身。這一歷史趨勢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也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規律。例如,李麗娜認為,西方發達國家戰后發展證明,國有化并非只有通過暴力革命才能建立起來,漸進性的改良同樣可以。為此,她以經典作家關于社會歷史發展規律的論述為依據推論指出,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逐步積累社會主義因素,向社會主義質變,不僅是合乎邏輯的變化,也與馬克思主義對社會發展規律的預測一致。隋成竹則比較委婉地表達出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可以和平長出社會主義的觀點:“當資本主義因素被代表未來社會要求的社會主義因素完全取代時,原來在資本主義內部屬于社會主義的因素,就完全成為社會主義的構成要素?!薄?〕隋成竹、寧德業:《新社會因素——未來社會的曙光》,載《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2005 年第2 期,第118 頁。李海青認為:“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新事物代替舊事物要有一個量的積累的過程,而這種積累就是在舊事物內部進行的,社會主義的產生同樣如此。從資本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轉變不是一蹴而就的,社會主義因素有一個在資本主義社會內部從少到多逐步積累的過程,隨著新社會因素的不斷積累,從量變到部分質變再到徹底質變,資本主義社會最終被社會主義社會所代替。只有這樣解釋才符合辯證法,也才能夠客觀合理地解釋現實?!薄?〕李海青:《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思想再認識》,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3 年第6期,第16 頁。曹天祿認為:“當代發達國家已經孕育出了一些‘新社會因素’,為建立社會主義新體制提供了有益的‘新線索’。發達國家共產黨在通往社會主義道路的路徑選擇上,將會采取與‘暴力革命’不同的方式取得政權,使‘新社會因素’成為社會主義因素本身?!薄?〕曹天祿:《日共對資本主義內部“新社會因素”的認識及其啟示》,載《當代世界社會主義問題》2010 年第2 期,第109 頁。第三種觀點認為“新社會的因素”只是資本主義范圍內的,它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的根本性質,資本主義不可能因這些“新社會的因素”的積累而自行長入社會主義。例如,徐崇溫認為,“新社會的因素”“新的經濟制度要素”,意味著資本主義在其發展進程中正在為向社會主義過渡做好日益完備的物質準備,出現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過渡點或過渡形式,而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正經由這些“新社會的因素”“新的經濟制度要素”的不斷積累,不斷地發生部分質變而自行長入社會主義?!?〕徐崇溫:《如何理解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的因素”》,載《馬克思主義研究》2006 年第1期,第91 頁。張一兵、林德山、孫峰等學者也認為漸變式的改革無法使資本主義和平過渡到社會主義,而必須經過暴力革命的方式才能夠實現資本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轉化。

三、對“新社會因素”的馬克思主義審視

首先,從馬克思本人的論述以及持各種不同觀點的學者對于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新社會因素”的列舉中可以得出初步的結論:“新社會因素”既包括精神因素,也包括物質因素;既包括生產方式部分,也包括上層建筑部分,生產方式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所指的“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是舊社會內部已經形成的“新社會因素”,但是不能簡單說“新社會因素”就是“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因為“使整個社會革命化的思想”只是“新社會因素”的一部分,也就是上層建筑中的社會意識形態部分。但從馬克思的歷史辯證法的角度看,社會意識的變革必然以社會存在的變革為基礎,既然上層建筑的新變化是“新社會因素”的一部分,那么生產方式的新變化就是“新社會因素”的應有之義。在《1857—1858 年經濟學手稿》中,馬克思談道:“在以交換價值為基礎的資產階級社會內部,產生出一些交往關系和生產關系,它們同時又是炸毀這個社會的地雷……如果我們在現在這樣的社會中沒有發現隱蔽地存在著無產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那么一切炸毀的嘗試都是唐·吉訶德的荒唐行為?!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冊),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106 頁。馬克思此處的論述說明“新社會因素”是無產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物質生產條件和與之相適應的交往關系,即無產階級社會所必需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在舊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條件中孕育產生,并最終會破壞原有的社會形態?!靶律鐣蛩亍痹诋敶l達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表現主要包括以下幾點:①新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②資本社會化(以股份制為代表);③合作經濟;④社會福利制度;⑤經濟的計劃化;⑥企業管理民主化;⑦三大區別的消失;⑧政治民主化;⑨資產階級異己力量的發展;⑩主流意識形態的變化。新科技革命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屬于“新社會因素”中的生產力部分;資本的社會化、合作工廠、社會福利制度、經濟的計劃化、企業管理民主化、三大區別的消失都是“新社會因素”中生產關系的部分;政治民主化、資產階級異己力量的發展、主流意識形態都是“新社會因素”中上層建筑的部分。正如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中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規律所揭示的那樣:“新社會因素”不僅包括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而且還包括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本身,同時包括由更高的經濟基礎決定的上層建筑,“新社會因素”中的生產方式尤其是生產關系部分起著決定性作用,推動著“新社會因素”中上層建筑部分的形成;同時“新社會因素”中上層建筑的部分反作用于其生產方式部分,其中資產階級異己力量的發展是使“新社會因素”得到徹底解放的主體。

其次,學術界之所以對于這一問題存在爭議是因為不同學者對于馬克思本身論述的理解有分歧,因此,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馬克思的論述才能得出符合馬克思原意的結論。一切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聯系地、全面地、變化地看問題,不是孤立靜止片面地看問題;邏輯和歷史一致,這四點是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中最一般的部分,以這樣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看“新社會因素”的問題,將發現“新社會因素”是社會主義因素,資本主義內部能夠孕育和生長出社會主義因素。馬克思認為對于所有的社會形態來說,社會內部都孕育著否定它自身的力量。資本主義社會中也孕育著否定它自身的力量,即“新社會因素”,“新社會因素”就是社會主義因素。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 序言》中提出:“無論哪一個社會形態,在它所能容納的全部生產力發揮出來以前,是決不會滅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在它的物質存在條件在舊社會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決不會出現的。所以人類始終只提出自己能夠解決的任務,因為只要仔細考察就可以發現,任務本身,只有在解決它的物質條件已經存在或者至少是在生成過程中的時候,才會產生?!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 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592 頁。社會形態是與生產力在一定發展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體,馬克思的兩個“決不會”的論述說明,對于所有的社會形態來說,其本身就孕育著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一旦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的物質存在條件孕育成熟,就會產生新的更高的生產關系,基于更高的經濟基礎就會產生與之相適應的上層建筑,從而產生新的更高的社會形態,最終否定了舊的社會形態。馬克思指出:“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不是從無發展起來的,也不是從空中,又不是從自己產生自己的那種觀念的母胎中發展起來的,而是在現有的生產發展內部和流傳下來的、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內部,并且與他們相對立而發展起來的?!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 卷·上冊),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譯,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第235 頁。馬克思在本處闡發的“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說明“新社會因素”包括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這些“新社會因素”不是憑空產生,也不是從人的觀念中產生,而是在原有的生產發展和所有制內部相對立地發展起來,即在資本主義條件下孕育出來的“新社會因素”就是社會主義性質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也即“社會主義因素”。

最后,資本主義走向社會主義的途徑要根據不同國家的具體情況而定,可以是暴力方式也可以是非暴力方式,但是不論是哪種方式,實現解放的主體都是資產階級的異己力量。從哲學的角度說,當維持資本主義生存發展的肯定因素依然得到發展時,孕育在其中的否定因素,也就是“新社會因素”也在同時發展,這個時候資本主義有可能和平長入社會主義。但是當資本主義的肯定因素衰敗,而“新社會因素”得到不斷的發展時,“新社會因素”帶來的部分質變就會與社會的舊質發生沖突,這個時候必須通過暴力的方式才有可能實現新質戰勝舊質,從而新事物取代舊事物。在馬克思的論述中也可以找到相關的依據。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中寫道:“暴力是每一個孕育著新社會的舊社會的助產婆?!薄?〕《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 卷),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861 頁。當“新社會因素”在舊社會內部孕育成熟時,無論有沒有“助產婆”,新社會必然要從舊社會中脫胎,而暴力的作用只在于加快這一過程。馬克思不僅僅強調暴力的作用,他曾提出:“在我們有可能用和平方式的地方,我們將用和平方式反對你們,在必須用武器的地方,則用武器?!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 卷),人民出版社1963 年版,第700 頁?!肮と丝傆幸惶毂仨殜Z取政權,以便建立一個新的勞動組織;……但是,我們從來沒有斷言,為了達到這一目的,到處都應該采取同樣的手段。我們知道,必須考慮到各國的制度、風俗和傳統?!薄?〕《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 卷),人民出版社1964 年版,第179 頁。

我們雖然從馬克思主義的視角出發能夠部分解決學界關于“新社會因素”的三個主要的分歧,但仍沒有達成統一的共識,這使得在新時代研究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的發展趨勢缺乏一個強有力的、有普遍共識的基礎,因此仍需要進一步明晰和探討“新社會因素”研究中的三個爭議性問題。

猜你喜歡
資本主義馬克思因素
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壟斷資本主義的最新發展,是新型帝國主義
腹部脹氣的飲食因素
馬克思像
四大因素致牛肉價小幅回落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剝削的兩重批判——基于《資本論》第一卷的思考
論馬克思的存在論
在馬克思故鄉探討環保立法
習近平:馬克思是“千年第一思想家”
短道速滑運動員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流星花園》的流行性因素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