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構建和優化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

2021-12-08 02:37
法大研究生 2021年1期
關鍵詞:人身危險性矯正

劉 磊

引言

2020 年7 月1 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 和與其配套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以下簡稱《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 正式開始實施。新出臺的法律法規總結了我國16 年來社區矯正在改革、發展、創新中取得的成果和經驗,進一步確立了社區矯正制度的法律地位和基本框架,并為后續社區矯正具體工作的深入開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社區矯正的立法落實了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實現了懲罰與教育的刑罰目的。作為可以控制社區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降低犯罪率的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制度在社區矯正執行中具有重要地位,既是指導社區矯正活動的科學依據,還是提高社區矯正效果的必要手段。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是指社區矯正機構,對擬矯正對象或矯正對象的基本情況、犯罪行為、現實表現及思想變化等方面進行調查,對其再犯罪的可能性、危險性進行預測和評價,并以此為依據,決定適合社區矯正或確定矯正方案并跟進調整,以達到矯正目的的動態執行過程。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不同于效果評估。效果評估一般發生在社區矯正完成之際,是對整體社區矯正工作的梳理和總結,既要對社區矯正對象的改造效果進行評估,也要對社區矯正工作人員的工作質量進行檢驗。而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是一個長期的、持續的、動態的、貫穿社區矯正全部環節的執行活動,從入矯前后,到矯正中,再到解矯前后,始終需要風險評估衡量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這是矯正對象能否順利回歸社會的關鍵依據。根據矯正活動各階段的矯正目的,風險評估可分為入矯前的調查評估、入矯后的分類評估、矯正中的需求評估、解矯前的回歸評估和解矯后的跟蹤評估,共五個評估。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的工作早在2003 年就已經開始,隨著非監禁式刑罰和教育刑理念的逐漸興起,國內學者逐漸開始關注這一領域。陳偉(2010) 在《人身危險性研究》中提出要從方法設立、宏觀架構、微觀創設和機構保證四個方面解決人身危險性評估的實踐操作問題。利子平和辛波(2006) 在《論保安處分之人身危險性評估標準及方法》中指出人身危險性的評估應遵循行為標準和人格標準。廖勁敏(2009) 在《我國社區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評估探究》中指出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存在著評估標準不明確、評估機構不專業、評估方法不全面以及評估程序不規范等方面的缺陷。翟中東(2003) 在《刑法中的人格問題研究》主張在刑法中引入人格問題便于更好把握人身危險性,從而減少重新犯罪,提高刑罰特別預防水平。

理論的發展帶動了實踐的前進,但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仍在規范性、系統性、可持續性等方面存在不足。本文在眾多學者的研究上,結合我國現實情況,對如何構建和優化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進行分析和總結,力圖對風險評估的實踐探索提供指導性參考。

一、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的價值與作用

根據《社區矯正法》第1 條,社區矯正的目的是提高教育矯正質量,促進社區矯正對象順利融入社會,預防和減少犯罪。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是為實現社區矯正目的存在的。人身危險性是判斷罪犯是否適合社區矯正的關鍵因素,是進入社區矯正的門檻指標;再社會化是社區矯正的初衷和終極目標,是檢驗社區矯正效果的重要標準。所以,針對社區矯正不同階段應設定不同的評估目標,實行不同的評估標準,建立動態的評估體系,即從入矯前的調查評估到入矯后的分類評估,再到矯正中的需求評估,再到解矯前的回歸評估,和最后的解矯后的跟蹤評估,評估標準由人身危險性的大小逐漸過渡到再社會化能力的強弱。這一評估標準是比較切合社區矯正活動特點和目的的,也是非監禁式刑罰執行方式價值理念的體現。除此之外,作為社區矯正工作的關鍵一環,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在具體執行活動中還有以下作用和意義。

第一,制定個性方案,實現特殊預防。風險評估的結果是社區矯正機構為矯正對象制定和調整針對性矯正方案的基礎和依據。針對性的矯正方案從矯正對象的犯罪原因出發,試圖從根源上降低矯正對象再次犯罪的可能性。

第二,提高矯正效率,優化資源配置。入矯后的分類評估是社區矯正機構實施分類管理的重要前提。社區矯正機構在矯正對象入矯后根據其危險性和需要性進行分類分級評估,不同級別和不同類別的矯正對象分配專門的工作人員。入矯后的分類評估能在一定程度上彌補我國社區矯正力量不足的缺陷,并將現有資源實現最大利用和最優配置。

第三,端正認罪態度,提升改造信心。在社區矯正中,矯正對象的服從意愿和認罪態度深刻影響其人身危險性。專門專業的風險評估是一種制度激勵,能讓矯正對象感受到重視,從而減弱內心的抵抗情緒。矯正對象可通過定期的風險評估更直觀清晰地了解到自身的改造情況,認識到所取得的進步和仍需改正的不足,有利于增強其改造信心和激發其矯正動力。風險評估能提升矯正對象的主動改造意愿,加強自我監督和防范,達到更好的矯正效果,實現矯正對象再社會化。

第四,保障社區安全,增強公眾認知。人身危險性的衡量始終是風險評估的重點。定期的風險評估既是一種評價機制,也是預警手段。通過定期風險評估,工作人員可及時檢測到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的異常,情形較輕時可對其進行心理疏導或提供幫助;情形嚴重的,可對其進行警告甚至向法院提請逮捕,以保證社區環境的安全。此外,在開展風險評估時,與周邊社區的溝通和交流必不可少,在此過程中,潛移默化地讓民眾了解社區矯正工作,增強其認同感和理解程度。

二、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的原則與方法

(一) 評估原則

從技術操作角度而言,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是一項非常復雜、非常專業的非線性系統,涉及法學、社會學、精神病學、心理學、數理統計等多個學科,包含數據分析、心理輔導、模型建立等多個方面。評估程序步驟多、耗時長,一般分為六步。第一步是制定評估計劃,確定社區矯正評估小組成員及評估對象;第二步是收集、分析和提交評估資料;第三步是社區矯正實地調研和考察;第四步是實施風險評估并撰寫評估報告;第五步是公示和通知評估結果;第六步則是將所有評估文件留痕存檔并跟蹤監測??v向的評估階段,橫向的評估流程,構成了動態的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評估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需要遵循科學性、客觀性和系統性三個原則。

第一,科學性主要體現在評估指標的設定和評估方法的應用上。評估指標是衡量風險評估的標尺,是實行量化分析的基礎。動態的評估體系要求評估指標的靈活適應性,針對不同類型、不同年齡、不同性別、不同階段的矯正對象應建立側重點不同的評估指標體系以及采用不同的評估方法。而評估指標體系內各指標設定應規范明確,權重分配要科學合理;自身結構應遵從一定的內在邏輯,否則會影響風險評估的整體效益??茖W的評估方法要求更先進、更全面、更有效的綜合分析法,而非停留在百分制等單一的計算方法。

第二,客觀性要求評估時減少主觀因素影響,盡可能地保留客觀評價,主要體現在評估主體、評估對象和評估方法三個方面。評估主體應經過專業培訓和具備一定臨床經驗,有排除主觀因素干擾的能力。必要時,可由第三方專業評估機構做評估主體,獨立進行數據獲取和分析。評估對象內心的抵抗消極情緒會使其掩飾內心真實想法,從而導致評估結果失之偏頗。社區矯正機構或其他評估主體應重視矯正對象的心理建設,用科學技巧加以引導,增強其配合程度,促使其反映真實情況。評估方法要求定量等統計式評估法,采用科學的評估量表或軟件系統作為工具,能有效降低評估結果的主觀性,還具有較強的操作性。

第三,系統性要求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實現在空間上和時間上各資源的有機整合和有效銜接。風險評估是在開放的社會中,有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時間跨度較長的執行活動??臻g上,一次評估活動的開展,需要多個政府部門以及社會組織協同配合,有序地、高效地運行啟動評估、告知情況、運作評估、通知結果等評估程序。時間上,評估結果的應用是指導下一次風險評估的重要依據,各階段風險評估的無縫銜接能讓信息更加順暢無礙地傳遞分享。各部門工作的周密配合、各評估單元的積極響應、各評估階段的有效銜接,構成動態評估體系的重要部分,是風險評估系統性的具體表現。

(二) 評估方法

評估方法是風險評估科學性和客觀性的表現,具體要求定性方法與定量方法相結合,靜態指標與動態指標相結合,以便全面客觀地衡量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定性方法包括資料法、數據分析法和心理測試法;定量方法包括直覺法和心理訪談法。資料法和數據分析法均是矯正對象基本情況的羅列和矯正活動的記錄,二者的區別在于因記錄形式的不同帶來的分析方法的不同。心理測試法是通過填寫測評量表檢驗智力、人格和心理的方法。目前常用的工具有艾格森人格問卷、SCL-90 通用量表等。直覺法即根據評估人員的經驗和直覺判斷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主觀性極強,操作性不高。心理訪談法即通過面對面談話了解相關情況,這對訪談者的專業素養和臨床經驗有較高要求,需要在訪談前做好充足的準備。以上評估方法各有利弊,只有將定性和定量方法有機結合起來,才能充分發揮方法優勢,得到更準確有效的評估結果,更具針對性地應用結果。

評估指標體系要注重靜態指標和動態指標相結合。靜態指標是無法隨外界因素變化而改變的,一般指矯正對象的基本情況,包括受教育程度、家庭關系、工作情況等。靜態指標無法確切地反映出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的變化趨勢,只能在一定程度上顯示矯正對象初始的人身危險性。動態指標是隨著矯正實際情況的發展而發生改變的,包括矯正對象的心理狀態、婚姻動態、健康狀況、經濟收入、人際交往等。動態指標的變化暗示著人身危險性的變化。例如,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經濟條件得到了改善,解決了負債問題,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這表明該矯正對象在經濟犯罪方面基本無再犯可能性。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犯罪者有在動態指標上主觀虛報的可能性,因此在分析動態指標時要結合真實可靠的靜態指標綜合考量。

三、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的構建與內容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專業化的階段劃分將社區矯正目的進行階段性拆解,能夠提高社區矯正工作的風險預見性和針對性,準確地實施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各階段風險評估為服務于各評估目標,有不盡相同的評估內容和評估特點,現將逐個介紹。

(一) 入矯前的調查評估

入矯前的調查評估也被稱為審前調查評估?!渡鐓^矯正法》第18 條規定,社區矯正決定機關根據需要,可以委托社區矯正機構或者有關社會組織對被告人或者罪犯的社會危險性和對所居住的社區的影響,進行調查評估,提出意見,供決定社區矯正時參考。所以說審前調查評估的目的是判斷擬矯正對象是否適合社區矯正。根據調查結果出具的評估意見書,能為法院或監獄等機關在決定是否判處社區矯正或變更刑罰執行措施提供較為科學準確的依據,也為被告人或罪犯進入社區矯正后進行分類管理和矯正改造打下基礎。

入矯前的調查評估要求全面充分,以準確地預測被告人或罪犯的不易監管、危害社會和再次犯罪的可能性。調查內容包括基本情況和犯罪情況?;厩闆r包括被告人或罪犯的心理情況、居所情況、家庭情況、社會關系等,犯罪情況包括被告人或罪犯的犯罪動因、犯罪手法、犯罪行為的后果和影響、社區和被害人意見等。社區矯正評估主體依照法定程序,在各機關交流配合下深入社區,收集上述評估所需信息,完成情況調查和核實后,對被告人或罪犯的人身危險性進行預測,做出其是否適合社區矯正的評估意見。法院或監獄等機關根據該評估意見,結合案件實際情況,用專業素質做出最終判決。

入矯前的調查評估有效甄別社區矯正對象,嚴格把握社區矯正入口,是動態風險評估體系中的決定性一步,既確保了決定機關判罰的客觀性和公正性,又為后續減刑、假釋等工作提供了標準。同時,該項評估是入矯后分類評估的預備程序,前置了社區矯正工作的信息溝通渠道,加強了入矯前后風險評估的工作銜接,為后續矯正對象的分類管理分擔工作壓力、打下堅實基礎。

(二) 入矯后的分類評估

入矯后的分類評估是針對矯正對象剛進入社區矯正時所做的關于其人身危害性的個性化評估。根據評估結果,對矯正對象實行分類管理、分級處遇,采取不同強度的監管措施,制定量身定做的矯正方案?!渡鐓^矯正法》第24規定,社區矯正機構應當根據裁判內容和社區矯正對象的性別、年齡、心理特點、健康狀況、犯罪原因、犯罪類型、犯罪情節、悔罪表現等情況,制定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案,實現分類管理、個別化矯正。

由于社區矯正還未正式開展,入矯后的分類評估與入矯前的調查評估在評估內容上相差無幾,主要差異體現在評估方法上。入矯后的分類評估更強調量化評估,注重實證手段,借助心理測試、風險評估量表等工具,獲得更加精確細致的評估結果,即把適合社區矯正的人身危險性的范圍進行進一步細分,實現數據式的分類劃檔,從而準確地將矯正對象進行分類分級。將人身危險性較小的矯正對象納入寬松管理類,人身危險性中等的納入普通管理類,人身危險性較大的納入嚴格管理類,實現社區矯正監管資源的力量集中和合理配置。針對同一類別的矯正對象,社區矯正機構在結合矯正對象實際情況和犯罪情節的基礎上,分析其犯罪原因,制定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案,正式開展針對該矯正對象的矯正工作。

入矯后的分類評估是矯正對象正式接受社區矯正的起點,是后續動態風險評估的參考基準,提升了矯正工作的規范性和準確性,有利于實現特殊預防。同時,評估主體應注重于矯正對象的良性互動,有利于增強其接受程度和配合程度,提高改造和學習的積極性,以便更好地實現社區矯正目的。

(三) 矯正中的需求評估

根據《社區矯正法》第24 條規定,矯正方案應當根據社區矯正對象的表現等情況相應調整。實現這一要求的前提是開展矯正中的需求評估。矯正中的需求評估是在矯正期間,定期地圍繞矯正對象人身危險性展開評估,了解矯正對象需求,調整矯正方案,促進其再社會化的過程。此項評估的評估頻率一般為一個月到兩個月一次,以便及時掌握矯正對象的行為變化和心理狀態,以及對再犯罪可能性的趨勢進行分析,為預防再犯罪提供依據,保證矯正活動在安全范圍內開展。同時,從矯正方案角度來說,每一次的風險評估還具備承上啟下的功能,既能檢驗上一階段矯正方案的效果,還能為下一階段矯正方案的調整提供依據。

矯正中的需求評估相較于前兩個階段的風險評估,在評估內容上需要增加矯正對象在矯正期間的表現,例如有無悔改表現、是否遵守管理規定、參與法制教育或公益活動的情況、是否定期做思想匯報等,這些內容均是實施獎懲活動的依據。通過量化打分,對有突出表現、重大立功的矯正對象進行表揚嘉獎;對表現較差惡劣的對象,提出警告,進行重點觀察,情節嚴重者可向法院提請收監。

矯正方案的調整體現在監督管理和教育幫扶兩個方面。隨著矯正教育的深入,矯正對象的人身危險性應逐步降低,監督管理等級應從嚴格、普通、寬松的標準逐步下調。教育幫扶的調整要觀察矯正對象的再社會化需求。前文提到,隨著矯正活動推進,動態風險評估體系的評估標準從人身危險性逐漸過渡到再社會化,而矯正中的需求評估是實現這一過渡的階段。因此,該階段的評估指標體系要求既能考察矯正對象人身危害性的變化,還能及時發現矯正對象為實現再社會化的改造需求。需求指標包括住房要求、婚姻狀態、人身健康情況等。例如,某矯正對象的住房問題遲遲無法解決,在指標選取上加入住房方面的需求指標,借此觀察矯正對象的心理變化,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其人身危險性,另一方面還能針對需求調整矯正策略,提前改善矯正對象回歸社會后可能面臨的困境,促進矯正對象再社會化。日本的“專門監督官”就是個良好的先例,他們一對一建立起“專門需求解決隊伍”,在監督管理矯正對象的同時,盡量解決其需求并改變引導教育方法,針對需求設立測評因子,如此才能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矯正對象的變化趨勢。

矯正中的需求評估是整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時間跨度最長、影響最為深刻的評估活動。動態的、多次的、長期的風險評估給了矯正機構和矯正對象多次調整改進的機會,每一次機會都在向降低人身危險性,提升再社會化能力的方向前進。該階段風險評估體系一個雙向互動程度加深的過程。工作人員在履行工作職責的同時,要注意矯正對象的反饋,要通過宣傳教育喚起矯正對象的主體意識,促進矯正對象積極配合評估工作,加強其主觀能動性,以便達到更好的矯正效果。

(四) 解矯前的回歸評估

解矯前的回歸評估是對矯正對象完成矯正改造、即將回歸社會時的基本情況、心理素質、家庭社會的接納程度等方面進行調查和分析,評價其人身危險性,預測其能否順利融入社會的評估活動,是對矯正對象矯正效果的驗收工作。

評估內容上,要注重矯正對象基本情況和心理素質的動態變化和前后對比,如是否能妥善處理人際關系、是否擁有較好的生活條件、是否能掌握生存技能、家庭情況是否良好、心理素質是否提高、是否能積極獨立面對社會等指標,以便考察矯正對象的社會適應能力。社會適應能力越強,犯罪的可能性就越小。同時,通過比較各階段風險評估的結果,總結發現矯正對象在社區矯正過程中取得的進步和存在的問題,為矯正對象解除矯正后的進一步幫扶或監管提供依據,實現解矯前工作和安置幫教工作的無縫銜接,讓矯正對象更自信地回歸社會。

值得注意的是,解矯前的回歸評估強調的是解矯人員能否順利融入社會,是否存在再次犯罪的可能性,雖然其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社區矯正工作的質量和效果,但并不等同于質量或效果評估。解矯前的回歸評估把握著社區矯正的出口,相當于矯正對象的結業考試,是實現社區矯正目的、矯正工作階段性勝利的具體表現。

(五) 解矯后的跟蹤評估

解矯后的跟蹤評估并非風險評估體系的必需程序。目前,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發展較為落后,在前四個階段評估發展仍不完善的前提下,跟蹤評估更是少有關注。跟蹤評估的開展與否要結合解矯前回歸評估的實際情況。如果解矯人員的人身危險性很低,且具備較強的社會適應能力,那跟蹤評估大可不必。跟蹤評估可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開展,以觀察解矯人員回歸社會后的狀態,在安置幫教下的行為活動,預測其是否有重新犯罪的可能,判斷其是否需要指導和救濟,必要時可伸出援手。

四、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的優化與改進

目前,我國社區矯正實踐中的風險評估尚未進入系統化、規范化的運行階段。雖然一些地區在實踐中已經摸索出一套是適合地方特色的評估模式,但是仍然存在著科學性、完整性、準確性不足的缺陷,未能對我國社區矯正評估工作的實施提供有效指導。以下將從法制化、專業化和信息化三個角度闡述如何對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進行優化和改進。

(一) 完善風險評估立法,增強評估結果效力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在我國社區矯正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有效地控制了罪犯的人身危險性,體現了刑罰中特殊預防的價值;其為分類管理、個性化矯正,實現了教育矯正的目的。如此重要且嚴肅的執行活動應該在法律框架下開展才能發揮其最大的作用。然而,我國最新出臺的《社區矯正法》和《社區矯正法實施辦法》均沒有對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做出明確規定和強制要求。目前,僅有地方性文件中涉及風險評估,但內容簡單隨意,不成體系。評估的混亂狀態不僅會導致實際矯正效果大打折扣,還會影響司法的公信力。所以說,完善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立法工作刻不容緩。

根據我國現有問題,立法工作中應明確規定評估的啟動主體和執行主體、完整的評估程序、社會力量參與的地位、評估結果的法律效力、評估工作的法律監督等方面,避免出現責權不明、互相推諉的情況。最鮮明的例子是審前調查評估結果的應用,由于缺少法律約束,社區矯正機構作出的是否適合社區矯正的評估意見沒有強制的法定效力,法官有時會做出與評估意見相悖的決定,影響了后續矯正工作的銜接,導致審前調查評估制度流于形式。

我們應認真梳理國內外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的立法成果,總結不同刑罰執行制度的優缺點,研究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當前發展的問題,先形成國家層面上的綱領性法律文件;再充分考慮各省市間的經濟、政治、文化發展的不平衡以及城鄉間的歷史、習俗等方面的差異,允許地方制定體現地方特色的規章制度,從而形成一個規范化、統一化、制度化的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法律體系。

(二) 加強風險評估隊伍專業化建設

專業風險評估隊伍的建設主要體現在隊伍構成和隊伍發展兩方面。隊伍構成主要包含三類:從原本參與社區矯正工作的人員中分離出來的人員、社會中第三方專業的風險評估機構和來自不同學科的具備較高素質的社會志愿者。由于社區矯正工作人員工作量大且數量較少,專業隊伍在構成比例上應偏重評估機構和社會志愿者,這樣能進一步提升隊伍整體的專業性,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工作壓力。社區矯正機構可在有關政府購買社會工作服務的政策下,與資質合格的評估機構建立契約關系,推動風險評估隊伍專業化。社會志愿者一般是來自法學、心理學、醫學、統計學等學科的研究人員或高校學生,社區矯正機構應加強研究所或高校的緊密合作,設定適當的獎勵機制,以便邀請更多的高素質志愿者認真參與社區矯正風險評估工作。

隊伍發展是指對評估隊伍進行一定的培訓工作,增強內部協同配合和專業性認知。協同配合能夠為風險評估的工作模式形成一定范式,在動態體系中能夠做到評估人員更替的無縫銜接,大大地提高了隊伍的工作效率。專業認知要求真正了解到風險評估的具體內容(例如測評因子的選擇、指標體系的構建、統計學的應用、實踐測評的操作等),以便充分發揮其在社區矯正風險評估體系中的獨立作用。定期地開展培訓工作,邀請具有實踐經驗和科研能力的專家演講,可促進評估隊伍之間的交流溝通和內部查缺補漏,這樣既能提升風險評估隊伍的專業水平,還能完善風險評估制度的不足之處。

(三) 推進信息化建設,實現智慧矯正

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的信息化建設是將現代信息技術與風險評估工作有機整合,促進風險評估工作向規范化、智能化、高效化方向發展,對加強矯正對象的安全管理、節約司法管理成本、提高社區矯正工作效率等具有重要意義。

信息化建設是借助電子的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系統來完成所有的風險評估工作,并跟蹤留痕。它在完成了線下所有評估工作的同時,還極大地優化了評估程序,減少了評估工作的工作量,增加了工作的可操作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質量?,F階段,我國已出現“打開心墻”“心岸”等智慧矯正系統,其普遍應用能促進風險評估的規范化和統一化,還便于專家實施遠程矯正輔導,在一定程度上彌補部分地區矯正力量不足的問題。

信息化建設的另一大工程是建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案例庫,這是長遠發展風險評估體系的重要前提工作。將龐大的評估信息進行集中管理,實現矯正信息的共享和交流。利用大數據、云計算等工具,還能借助數據庫中積累的豐富的矯正案例和評估經驗不斷優化評估工作模式,提高評估結果準確率。

總體來說,我國社區矯正風險評估的體系需要多個部門協同配合,多種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在遵循風險評估體系一般規律的前提下,與時俱進地、科學可持續地優化風險評估模式,促進更多的矯正對象實現矯正目標,減少重新犯罪率,體現刑罰執行的人性化,強化社區矯正的刑罰地位,為社區矯正工作長遠發展做出貢獻。

猜你喜歡
人身危險性矯正
論行為主義視野下幼兒學習行為的矯正
危險性感
危險性感
一起汽車火災調查與油品泄漏危險性分析
合用場所建筑火災危險性及防控措施
社區矯正期限短期化趨勢探討
雄黃酒
寬帶發射機IQ不平衡的矯正方法
余數
余數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