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議如何在民族地區實現鄉村振興

2021-12-14 06:05瑞李楠于欣悅柴聰正
企業研究 2021年4期
關鍵詞:少數民族民族文化

文/賈 瑞李 楠于欣悅柴聰正

作者單位:賈瑞,云南城市建設職業學院常務副校長李楠,北京化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生

于欣悅,北京化工大學工商管理專業學生柴聰正,北京化工大學高分子材料與工程專業學生

習近平總書記2021年4月25日至27日在廣西考察時強調,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深度、廣度、難度都不亞于脫貧攻堅,決不能有任何喘口氣、歇歇腳的想法,要在新起點上接續奮斗,推動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這一重要指示為我們做好新時代民族團結進步工作、扎實推進鄉村振興提供了重要遵循。我國民族地區多為邊遠地區,雖然經過艱苦努力已經擺脫了絕對貧困,但受經濟發展、自然條件和歷史原因等多種因素制約,農村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問題和短板依然突出,鄉村振興任務十分艱巨。因此我們必須要搞好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引導各族群眾牢固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歷史觀、民族觀、文化觀、宗教觀,增進各族群眾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

一、把加快產業振興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產業興,百業興。鄉村產業是提升農業、繁榮農村、富裕農民的產業。鄉村振興,產業是基礎支撐,更是重要引擎。由于地理區位、基礎設施、交通條件等諸多因素制約,民族地區產業發展相對滯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城鄉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必須牢牢牽住產業振興這個“牛鼻子”,依托特色資源優勢,因地制宜培育壯大鄉村特色產業。一方面,完善民族地區鄉村振興發展政策體系。健全民族地區農村低收入人口常態化幫扶機制,明確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的區域、產業和項目。健全重要能源資源開發、重大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效益補償等方面的支持政策,拓寬投資合作、勞務協作、人才培養、技術培訓等渠道,增強民族地區產業發展內生動力。另一方面,構建完善的產業鏈供應鏈。以特色產業園區為依托,推進“民族創新”中小微專業企業和創客空間與民族地區特色農產品、文化、旅游、康養等相結合,重點培育、扶持民族特色產品和龍頭企業。優化特色產業布局,推進民族特色產業鏈和產業集群發展,構建“政府+企業+社會+其他”的產業多元融合發展模式,為民族地區產業振興注入動力活力。

(一)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是首要

高質量發展是能夠很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發展,是體現堅持新發展理念系統性、整體性和協同性的發展。實現民族地區的高質量發展又可以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實現我國各民族的統一發展。

推進鄉村產業振興要順應城鄉居民消費需求個性化、多樣化、優質化、服務化的趨勢,在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保障重要農產品有效供給的同時,將面向需求、適應需求調整優化鄉村產業結構,與引導鄉村產業增強創新供給有效結合起來。尤其是我國民族地區,應把本地的特色稀缺資源優勢、原生態自然環境優勢、沿邊區位優勢以及特色民族文化優勢等轉化為產業的市場優勢,以特色產業高質量發展為基礎,穩定推進鄉村振興。打磨非遺文化傳承,挖掘民族地區民族特色,打造民族性產業商業文化聚集,讓其成為鄉村亮點,既能推進鄉村產業“綠色引領、創新驅動”,又引導鄉村發展壯大優勢特色產業,加快實現民族性產業商業文化集聚、集群、集約發展和鏈條化、網絡化發展。

(二)堅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是重要一環

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要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歸根到底是因為當前鄉村產業供給結構的調整升級趕不上社會需求結構調整升級的步伐,導致有效供給和中高端供給不足、無效供給和低端供給較多,妨礙其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提升。尤其是我國民族地區自身存在特殊性,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暴露出資源依賴、外部投資驅動、產業結構單一、城鄉并重不夠等缺陷,對于民族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極為不利,究其根本原因是出在了供給側,因此在民族地區堅持推進供給側改革、發掘經濟增長新機制顯得尤為必要。需要特別注意的是,在我國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的過程中,針對民族地區存在的問題要精準出擊,以資源合理配置為關鍵解決產能過剩問題、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補齊民族地區的發展短板、以城鄉一體化發展改善城鄉脫離的現狀,從而加快實現民族地區供給側改革。

(三)注意發揮農民主體作用并探索“聯農帶農”新機制是重點

民族地區要實現鄉村振興就要堅持農民主體地位,然而當前我國民族地區存在數字鴻溝,農民接收信息能力相對較弱,促進鄉村產業振興,又需要激發和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因此民族地區要鄉村振興就迫切需要不斷推進信息建設及其與農業農村的深度融合,也迫切需要提高農民信息素養和職業素養。從而引導民族地區開拓農產品上下行,促進鄉村產業帶動農民就業、增收,增強農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利益聯結機制,鼓勵各類新型經營(服務)主體和鄉村產業發展載體更好地“聯農帶農”,幫助農民更好地延伸產業鏈、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和參與區域生產網絡。

(四)推進鄉村產業振興相關政策更好地落地生根見效是關鍵

《國務院關于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指導意見》明確了促進鄉村產業振興的總體要求、發展重點和方向,還為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提出了許多實實在在、富有“含金量”的舉措。如明確“支持小微企業融資優惠政策適用于鄉村產業和農村創新創業”“探索針對鄉村產業的省市縣聯動‘點供’用地”,還有涉及鄉村產業發展基金和土地綜合整治、盤活建設用地等支持政策。促進鄉村產業振興行穩致遠,關鍵是要有效化解“政策好、落實難”的問題,推進這些政策措施在民族地區盡快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二、推動民族地區更高水平開放開發

開放帶來進步,封閉必然落后。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類的歷史就是在開放中發展的。任何一個民族的發展都不能只靠本民族的力量。只有處于開放交流之中,經常與外界保持經濟文化的吐納關系,才能得到發展,這是歷史的規律?!蔽覈褡宓貐^大多位于西部地區、內陸地區、邊疆地區,總體上對外開放程度較低。實現鄉村振興發展,必須推動民族地區更高水平開放開發。一方面,要大力破除城鄉要素流動壁壘。加強城鄉交通設施網絡一體化建設,以特色城鎮為依托,擴大城鄉聯動發展平臺載體,實現制度銜接緊密化、基礎設施一體化、要素流動自由化,推進民族地區農村市場逐步向城市延伸擴展,建立城鄉經濟循環通道,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另一方面,要加快把資源優勢轉化為開放發展優勢。民族地區的資源豐富,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是推進鄉村振興的內在要求。堅持以空間換時間、以資源換產業,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民族地區的文化資源、礦產資源、生態資源等,通過積極參與新時代西部大開發、融入“一帶一路”建設、高水平共建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加快推動資源與產業、鄉村與城市、產品與市場、供給和需求有效對接,以擴大開放增添發展新動能,為民族地區鄉村產業發展創造更大空間、注入強勁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不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盡力阻斷貧困代際傳遞”。2019年3月,李克強總理在全國人大會議上所作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指出:要“聚焦深度貧困民族地區”,“用好教育這個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治本之策”。拓展教育對象、創新教育形式、延伸教育內涵,才能從根本上改變民族地區相對貧困的現狀。例如開辦針對農民的“農民業?!本肥痉栋?,圍繞鄉村振興戰略解析、電商發展等現代熱門行業進行教學,提升農民對現代創新產業的認知,幫助農民拓展致富渠道,真正為實現民族地區的鄉村振興賦能。但是鄉村振興也要做到思想振興扶智扶志,對待民族地區的年輕一輩,應貫徹學習不是擺脫貧困的家鄉而是要幫助家鄉擺脫貧困的理念,讓他們能掌握技能后用自己的行動扎扎實實地為家鄉發展助力,為祖國騰飛護航。

三、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

文化自信就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和民眾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敬畏與信仰,是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可或缺的內容。2014年1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澳門大學考察時強調:“五千多年文明史,源遠流長。而且我們是沒有斷流的文化。建立制度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還有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基礎?!?014年,他在十八屆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中進一步指出:“一個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從根本上說取決于其核心價值觀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p>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文化,各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交相輝映,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的迷人魅力和璀璨光芒。少數民族文化是中華文化百花園中的重要成員,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深入發掘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實現創造性轉換、創新性發展,是激發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內在動力的重要抓手。一方面,推動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民族團結進步,長遠和根本的是增強文化認同。要在尊重少數民族的歷史、風俗習慣和傳統文化基礎上,深入發掘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的內涵,加強文化生態保護。借助網絡視頻、抖音、語音播報、微電影等新媒體,促進各民族文化的傳承發展、創新交融,滿足各種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強各族群眾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系牢民族團結進步的精神紐帶。講好各民族交流交往的故事、各民族文化互鑒融通的故事、在黨的領導下加快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發展的故事,引導各族人民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另一方面,以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為依托加快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堅持保護優先與發展并重、活化與傳承兼顧,充分利用少數民族的民俗風俗、傳統技藝、特色建筑等少數民族文化資源,結合鄉志、村志打造鄉村旅游,增加粘合度,促進民族文化與旅游、影視、現代農業等深度融合,培育和發展以民族文化為內核的新業態,實現文化價值和經濟價值完美結合、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得益彰,為民族地區鄉村振興加持賦能。

習近平總書記在上??疾鞎r的講話中要求:“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币虼?,對于云南邊疆多民族省份而言,整理、挖掘和研究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價值結構的不同層次,有計劃地開展工作,形成不同層次的成果,不僅有利于從不同的層面來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而且也有利于形成云南邊疆多民族省份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的特色。事實表明,各少數民族對自身的文化,天生有一種民族親切感,最容易接受和認同。各少數民族通過對自身優秀文化的認知,往往可以提高對自身文化合理性的感悟,提升對自身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也有利于提高融入中華大文化的理性認識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尤其是通過系統的研究、梳理和整理,從精神的層面來省視自身的文化,將對提升不同民族對自身優秀傳統文化的自信有著特殊的功用。其實,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中,在豐富和繁榮中華文化的過程中,文化的多樣性與中華文化的同一性,都可以在少數民族優秀文化中得到充分體現。加之我國少數民族大多分布于邊疆和邊境地區,發揮好少數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神功能和器物功能,對于穩定邊疆,促進民族團結,推進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實施,促進中華文化自信,并以此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樹立均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我們堅信,在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從邊疆民族省份的實際出發,創新性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必定會實現鄉村振興、民族復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依然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依然在農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偉大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頑強拼搏,創造出令人刮目相看的人間奇跡,繪就出一幅世界矚目的壯美畫卷。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農為邦本,本固邦寧。鄉村振興不只是鄉村的事,它需要全民族的關心和努力。

猜你喜歡
少數民族民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
我們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MINORITY REPORT
少數民族的服裝
我認識的少數民族
誰遠誰近?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