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建構維度

2021-12-22 00:13劉英鳳
科技信息·學術版 2021年2期
關鍵詞:公眾參與社會治理

劉英鳳

摘要:社會治理作為社會建設的重要內容,關系到社會治理能力的顯現和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發展進程。當前,隨著我國社會變革的縱深發展,社會結構日趨多元化,社會矛盾日益顯現,關涉到群眾的各種社會問題亟待解決。由于大多數社會問題具有一定的普遍性、關聯性及復雜性,或關涉不同社會群體的利益,因此,公眾作為社會治理的共同參與主體有其必然性。本文主要分析新時代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現實困境及建構維度。

關鍵詞:人民主體性;公眾參與;社會治理

引言

立足于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這一前提,黨和政府屬于頂層設計者,是社會治理規則的制定者和社會資源的提供者;社會組織作為中堅參與力量,充分發揮其在各領域協同治理的優勢;而公眾作為共同參與社會治理的主體力量,則是實現“全民共建共享”社會治理的實際踐行者。

一、新時代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現實困境

隨著國家對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高度重視以及社會治理體制的不斷發展,公眾參與社會治理小有成效。但從總體來看,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實際與其愿景仍存有一定差距。

(一)理念層面

公眾參與意識淡薄。意識是行動的先導。公眾要參與到社會治理之中,先要樹立參與意識。然而當前公眾對于參與社會治理普遍表現為參與意識淡薄、對社會公共事務淡漠。據2016年人民論壇問卷調查中心調查結果分析,我國公眾的政治參與意識僅微高于中等?!捌渲?,公共事務參與得分為57.2分,投票意識得分為56.5分,選舉意識得分為58.8分?!本科湓?,一方面受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觀念的影響,部分公眾仍留存“官本位”“權力崇拜”等復雜的政治意識,這種殘余的封建觀念嚴重消減了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積極性及參與熱情,進而導致公眾參與意識淡薄。另一方面,受我國傳統政治管理模式慣性影響,公眾存有政府是“全能政府”的誤解,認為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處于政府管控之下,使得公眾對社會治理有一定畏懼心理,進而導致對社會公共事務淡漠。這些都成為影響公眾積極主動、自覺自愿參與社會治理的因素。

(二)實踐層面

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能力目前仍然不足。社會組織缺乏標準化、發展不平衡、獨立運作和實踐能力薄弱的情況直接影響到社會組織參與社會治理的效力。第一,社會組織的準入標準和程序不夠規范。中國社會組織采用多部門審批和管轄的管理模式,不同社會組織入口門檻和標準不同,難以實現規范化管理有效性,影響社會組織的作用。此外,一旦社會組織獲準進入游戲圈,除嚴重違法行為外,就沒有標準化、有序的退出機制。本組織內部存在結構、職能和規范偏差,導致內部結構不合理、職能分配不協調、發展規劃缺乏可行性、工作程序不規范、決策不透明、監測機制效率低下和其他不良現象。第二,社會組織的發展不夠均衡。各級各類社會組織發展不平衡現象突出,導致職業人才不穩定。大多數員工都是兼職或志愿者,這使得吸引高水平的專業人才變得困難,影響了社會組織履行政府職能的有效性。許多社會領導人同時被社會各界人士持有,其中大多數人利用閑暇時間在這方面工作。你的工作時間、工作場所和精力都沒有定下來,這影響了工作效果。

二、新時代公眾參與社會治理的建構維度

(一)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會協同治理機制

政府在現代市域社會治理中依然是不可或缺的關鍵核心,它是各市域社會治理參與主體的組織者、引領者,發揮著主導作用。首先,政府必須要轉變過去的全能政府治理理念,樹立起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社會協同治理理念?,F代社會事務中,政府必須集合社會中的優勢力量共同參與社會治理。政府應當合理分權,允許各社會協同治理參與主體依法自主解決部分公共問題。其次,要樹立公平對等意識。政府同市域社會治理參與主體在法律意義上是平等的,政府不應強制其服從自己的行政指令,尤其是將市域社會治理參與主體作為自己的派出機構,完成各項行政要求。最后,政府要提供好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制度建設。政府作為權力機關的代表,本身具有提供公共服務的義務。對于社會發展過程中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和政策法規保障,政府應當提前做好準備,營造良好的社會發展壞境和政策保障環境。

(二)重構網格化社會治理等現代治理機制

網格治理是一個基于網絡信息技術的準確、標準化和及時的綜合服務系統,有效地構成了治理網絡,將所有利益攸關方納入治理網絡,傾聽、吸收和協調各方利益,有效處理民主、公平和效率之間的關系。各種資源融入網絡的實現,特別是黨的建設領導,可以體現“政治作用”。近年來,除了網格治理外,還在不同地點實施了其他新出現的治理機制,如一系列特殊治理機制,如大接待、大聯合服務和大調解。市政社會管理需要思考和構建上述機制,打破和改革原有申請表格和原申請范圍,重新思考市政一級建設的應用。改造網格社會治理等現代治理機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從管理到服務的轉變。改變被動接受問題報告主動發現和處理問題,喚醒沉睡的社會資源,減緩基層的社會沖突。并在城市范圍網絡和專有網絡劃分的基礎上,細化和分配了所有網絡的特點,實現了網絡治理服務的菜單和分組模式。二是從問題導向到需求導向的轉變。消除行政障礙,解決各部門之間的權力斗爭,充分發揮各方面的治理職能和優勢,始終以社區居民的需要為導向,例如支持建立家庭"云備忘錄",隨時或定期更新和完善相關內容,記錄每個家庭的兒童研究、老年人健康、黨員信息、就業和其他關鍵問題,從而形成一個自下而上的更新數據庫——"網格家庭數據庫"。

結束語

人民性作為馬克思人民主體性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理路下的理論繼承,作為馬克思人民參與社會治理的核心維度,時至今日依然具有其適用性和實效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治理體系的本質屬性是人民利益至上,通過引導公眾積極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來,推進中國特色“社會治理共同體”的建構,才能發揮社會治理最大效能,真正地實現群眾智慧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J].社會主義論壇,2020(1):4-7.

[2]段萱.社會組織參與國家治理的建構維度與共建策略[J].求索,2020,(5).

猜你喜歡
公眾參與社會治理
論公眾參與立法的利弊與保障措施
互聯網背景下公眾參與農村食品安全治理的對策研究
結構性嵌入:社會治理視域下強制隔離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社會治理視域下的
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中公眾滿意的影響因素研究
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制度的有效表達機制的構建
社會轉型期基層社會治理創新的實踐和經驗研究
社會治理面臨的現實困境與路徑選擇
政府主導型社會治理模式下社會組織發展理路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