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黨百年視域下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發展歷程、基本特征和歷史經驗

2021-12-23 04:13吳新林
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論文集 2021年0期
關鍵詞: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領域

吳新林 伍 醒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首次將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根本制度提了出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從根本原則向根本制度的轉變。(1)《〈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在中國共產黨即將迎來百年華誕之際,此舉具有深刻的歷史和現實意義。任何制度的形成,都需要歷史的積淀和文明的積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問題同樣如此?!皻v史是最好的教科書”,通過回顧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百年發展歷程,把握中國共產黨意識形態工作史的內在本質和規律,即明白“從哪里來”“發展的特點是什么”“其中的基本經驗是什么”,將為“向何處去”奠立扎實的歷史基礎。具體而言,從歷史發生學的視角出發,聚焦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發展歷程,把握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思潮傳入中國到逐漸成為黨的指導思想,再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歷史理路,分析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不同時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歷史演進的基本特征,總結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形成并最終作為根本制度的基本歷史經驗,將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提供歷史借鑒。這正是打開這本最為厚重的“教科書”的價值之所在。

一、百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發展歷程

自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以來已經有超過百年的歷史,根據黨史文獻對黨的歷史階段劃分,比較清晰一致的歷史節點有兩個: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改革開放新時期。2012年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進入新時代,可以作為第三個歷史節點。據此,進行進一步整合和創新,可以將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百年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以下四個階段,包括三個“30年”和一個“10年”:第一個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后28年,謀求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嘗試時期(1921—1949);第二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的29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基本原則”的確立時期(1949—1978);第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基本原則”的發展時期(1978—2012);第四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10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的逐步定型時期(2012—2020)。(2)參見張志丹:《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五重邏輯》,《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9年第23期,第29頁。四個階段總體上看既一脈相承又具有明顯的差異化的時代特征,通過系統梳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近百年發展理路,可以幫助我們認清我國意識形態建設發展脈絡,認識發展特征,總結歷史經驗,把握其歷史發展的規律。

(一)第一個階段:中國共產黨成立后近30年,謀求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嘗試時期

這一階段主要立足時代背景,圍繞“歷史和人民為什么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這一歷史主題,顯示出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國家指導思想的歷史必然性,為今天的意識形態建設機制探尋歷史源頭。1917年的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李大釗、陳獨秀等黨的創建者們以敏銳的時代眼光發現了馬克思主義和工人階級相結合的世紀曙光,不遺余力宣傳馬克思主義,宣傳俄國十月革命所采取的獨特的革命道路,于是一批知識青年熱情地擁抱了馬克思主義,同時隨著工人運動的逐步發展、中國人民的逐漸覺醒,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落地生根。1919年的五四運動,北大愛國學生走上街頭表達愛國熱情和訴求,促成了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歷史舞臺,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開始創立,這些都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創造了歷史條件。1921年中國共產黨一大召開,從一開始就把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寫進了黨綱,從此以后中國的革命面貌煥然一新。這個過程完成了馬克思主義從西方傳入中國,再到成為黨的指導思想的基本過程。此后,經歷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戰爭以及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產生了毛澤東思想,形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初步構建起以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新民主主義性質意識形態理論和實踐體系,并產生出強大的精神動力和號召力、凝聚力,催生了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西柏坡精神等一系列偉大精神,推動中國革命不斷走向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迎來了百年來民族獨立的偉大時刻和人民的徹底翻身解放。之后,馬克思主義實現了從黨的指導思想躍升為國家指導思想的偉大轉變,這就迎來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第二個階段。

(二)第二個階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近30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基本原則”的確立時期

這個階段主要立足中國幾千年來前所未有的巨大歷史變遷的時代背景和國際環境,呈現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確立、鞏固、泛化和曲折歷程。這一階段又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時期:1949—1956,由新民主主義意識形態向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過渡期;1957—1965,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確立和探索期;1966—1976,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偏離經濟基礎導致“文化大革命”的曲折期。

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過渡時期,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我國主導地位的確立大致經過了這樣幾個環節:鞏固人民政權的意識形態教育;貫徹落實“社會主義改造總路線”過程中的意識形態領域批判運動;抗美援朝過程中的思想動員;整風整黨中的思想教育,知識分子的思想改造;等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政權雖然成立了,但是意識形態領域的狀況是混合多元的,比如,在社會經濟領域存在五種國民經濟成分,在社會生活領域存在多個革命階級共存的社會結構狀態。(3)《中國共產黨的九十年(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共黨史出版社2016年版,第373—374頁。建立在這樣一種經濟基礎之上的思想文化必定是多元的,這無疑對國家意識形態建構帶來嚴峻挑戰。這一時期的劉少奇基于這樣的現實指出:“中國共產黨執政的事實和奮斗目標,決定了國家的意識形態決不能搞多元化,政治信仰和思想取向的不統一,必然造成人心渙散的格局?;谝庾R形態一元與經濟結構和社會結構多元的矛盾,黨在建國初期就確定用馬克思主義引導人民政治信仰和思想取向的基本原則?!?4)《建國以來劉少奇文稿》第3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第372頁。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以后,我國進入了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探索時期。在這一時期,黨領導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和引領工作主要有:對全體人民進行社會主義教育;進一步明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雙百”方針;普及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使馬克思主義更加大眾化;同時還開展了整風“反右”運動。此外,這一時期的后期,即“大躍進”時期出現了“左”傾思潮的泛濫。1957年8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向全體農村人口進行一次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教育的指示》,要求在農村進行一場關于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兩條道路的大辯論,以提高農民群眾和鄉村干部的社會主義覺悟。(5)《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0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528頁。1958年8月,中共中央再度做出了《關于今冬明春在農村中普遍開展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教育運動的指示》,此后,這一教育開始形成制度。(6)《建國以來重要文獻選編》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451頁。其中值得肯定的是,通過反復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指導的社會主義教育,廣大農民對于中國共產黨所倡導的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等價值取向有了廣泛認同。這一教育同樣促進了城市各個社會階層思想水平提升。這一時期,毛澤東提出了著名的“雙百”方針,指出在意識形態領域,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同其對立面的斗爭中才能得到發展并為廣大人民群眾所接受。(7)《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86頁。但是,我們不得不承認,反右擴大化尤其是“大躍進”時期“左”傾思潮的泛濫,對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科學構建帶來了負面影響。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間,我國意識形態領域出現了嚴重的片面化(即過度強調其政治功能)和泛化(即過度強調意識形態的反作用)的挫折失誤期。具體來看,主要有以下幾個重要環節:一是全面實施“以階級斗爭為綱”,二是政治圍攻、大批判代替思想批評教育工作,三是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條件下繼續革命”理論。

通過回顧和總結這段歷史,我們可以看到歷史上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加強主流意識形態建設,既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誤的教訓。嚴重的社會問題呼喚沖破思想的牢籠,這就有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第三個階段。

(三)第三個階段:改革開放后的30多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基本原則”的發展時期

這個時期主要立足于被認為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的改革開放新時期,在面臨國際國內急劇變化的政治經濟社會形勢以及由此帶來的重大挑戰時,黨和國家如何在應對各種歷史性風險中與時俱進,推進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深刻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成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得到一以貫之的堅持和發展,但是也面臨著不斷變化著的世情、國情和黨情,受到國際國內急劇變化著的政治經濟形勢的深刻影響以及各種思潮和問題的嚴重挑戰和威脅。黨和國家面臨著諸多無法逃避的問題,諸如如何總結和評價“文化大革命”,如何應對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帶來的沖擊,如何應對“兩種制度”的交鋒,如何應對西方的和平演變,如何應對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的精神和思想發生的深刻變革,等等??陀^上講,這一時期我們在意識形態上出現過松動跡象,甚至出現“實際工作中,在有的領域中馬克思主義被邊緣化、空泛化、標簽化,在一些學科中‘失語’、教材中‘失蹤’、論壇上‘失聲’”等(8)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0頁。問題。但是,總體而言,在改革開放后的三十年里,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我國國情、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在遵循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理論的精髓,深入總結歷史經驗和探索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規律的過程中,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進程,實現了當代中國社會主流意識形態的與時俱進,引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沿著正確方向前進,先后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較好地堅持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基本原則”。

鄧小平理論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基礎內核,是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轉型的重要基礎。鄧小平通過“真理標準大討論”和1992年“南方談話”,抓住當時中國最緊要的生產力問題,抓住老百姓最關心的物質利益問題,把人們從政治狂熱中扭回到世俗化的物質生活領域中來,實現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成功轉型,并進一步通過“四項基本原則”“精神文明建設”“三個有利于標準”等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理論。

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在繼承了鄧小平理論的基礎上又有了新的發展,創造性地提出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并把意識形態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旗幟鮮明地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基本原則”,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提出了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理論;提出了“四個如何認識”新問題(9)2000年6月,江澤民總書記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了“四個如何認識”的問題,即如何認識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歷程,如何認識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如何認識我國社會主義改革實踐過程對人們思想的影響,如何認識當今的國際環境和國際斗爭帶來的影響。;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所有制理論。通過這些科學的認識和堅定的實踐,科學妥善地處理了國際國內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成功抵御了來自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沖擊,有效地維護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安全,全國各族人民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成功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推向21世紀。

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新世紀推進改革開放過程中,秉承以人為本的價值理念,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不動搖,緊緊圍繞“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時代課題,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思想,創造性地闡述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思想。先后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思想、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主動權的論斷、以人為本的價值取向、建設學習型政黨的任務、建設和諧社會的理念等,并采取了行之有效的舉措,極大地提升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傳播的實效性,不斷增強了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認同。這就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展的第四個階段。

(四)第四個階段:黨的十八大以來的近10年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根本制度”的逐步定型時期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面對國際風云變幻、改革進入攻堅階段、社會思潮多元化的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深刻認識到意識形態工作關系到執政黨和國家的興衰成敗,根據我們所處歷史方位的新變化,對意識形態工作做了新的闡述,進一步推動了意識形態在新時代的創新發展。一是強調新時代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8月召開的全國思想宣傳會議上指出:“經濟建設是黨的中心工作,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外文出版社2014年版,第153頁。習近平總書記在2016年2月的《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話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和國家的道路、路線、事業、凝聚力和前途命運。(1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1—332頁?!拔鍌€事關”點出了新時代意識形態建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中的重要性,它直接關系到社會主義國家存亡、社會主義事業的興衰成敗。二是注重新時代意識形態領域建設的整體性。黨的十八大以來,結合新時代背景,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捍衛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主導權和話語權。習近平總書記把意識形態工作放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這一整體中,把意識形態的創新性與整體性有機結合起來。在這一理念的指引下,習近平總書記對宣傳、新聞、網絡安全、高校思想政治等工作做了創新性論述,從而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各個領域中的主導權和話語權。三是規劃了具體實現路徑。通過“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創新概念來塑造意識形態控制權,搶占新聞輿論制高點,搶占網絡平臺的主導權和話語權,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更是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根本制度提了出來,推動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從根本原則向根本制度的轉變。(12)《〈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

二、百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發展特征

本文在縱向把握歷史脈絡的同時,通過對黨領導的意識形態工作史的歷史文獻的爬梳,從形態演進、主題深化、時空拓展、功能延伸、時代特征等五個維度分析自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的不同時期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歷史演進的基本特征,可以為新時代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提供歷史參照。

(一)形態演進: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制度化的過程中存在操作性制度—原則性制度—根本制度的制度形態轉化演進過程

黨從成立之初就把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教育作為當務之急的工作來抓,如1923年11月頒布的《教育宣傳問題議決案》、1925年頒布的《對于宣傳工作之決議》、1926年頒布的《職工運動中之宣傳問題草案》等一系列比較重要的思想教育宣傳工作的專門性文件。這些文件的主旨就是把馬克思主義理論灌輸到工人階級中去,使得工人階級由自在階級變為自為階級。1929年的《古田會議決議》更是把肅清非無產階級思想作為重要原則,對紅四軍做好政治工作做了大量細節性、操作性的規定和指導。(13)《建黨以來重要歷史文件匯編(1921—1949)》第6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年版,第726頁。黨在延安時期開展黨內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教育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主要體現在整風運動過程中,如1941年7月,中央政治局發出了《中央關于加強黨性的決定》,9月,中央書記處決定分別成立中央和地方的高級學習組。1941年底到1942年初,中央決定將黨的高級干部逐步集中到黨校學習,并改組了黨校,形成了相對穩定的學習制度。(14)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84—85頁。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中,總結積累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的豐富經驗,逐步建立了黨內意識形態教育和軍隊政治工作制度。但限于戰爭環境,在全國范圍和全體規模上實現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社會化、制度化的條件尚不具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為把黨和軍隊的意識形態教育工作制度推向全國創造了條件。在各行各業推進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教育制度化建設,如1961年3月頒布的《農業六十條》、9月頒布的《工業七十條》《高教六十條》中分別有部分內容規定了農村領域意識形態教育制度、企業領域意識形態教育制度和高等學校領域意識形態教育制度等。這一時期,軍隊領域的意識形態教育制度建設成效明顯,其經驗在全國范圍內推廣。(15)王樹蔭:《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1年版,第170—175頁。不得不說的是,“文化大革命”破壞和中斷了這一良好的態勢,出現了意識形態泛化的局面。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黨領導了撥亂反正,恢復了黨在長期的意識形態教育歷史進程中形成的對意識形態教育起指導作用的若干原則,優化了意識形態建設的工作方法,加強了新時期意識形態教育的組織領導和隊伍建設,并逐漸優化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政治功能,凸顯了經濟功能,發展了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原則性制度逐漸建立和完善起來。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從政治和戰略高度明確了新時代意識形態的極端重要性,推進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全方位制度化,彰顯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教育、軍隊、外交、黨的建設等各個方面的深刻影響力,探索意識形態責任制,推進網絡意識形態建設,從總體上構建國家意識形態安全體系,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逐漸定型。

(二)主題深化: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革命—建設—改革不同時代下主題的與時俱進

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在中國被廣泛接受并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煥發出強大的生命力,除了其本身所蘊藏的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無與倫比的真理力量之外,還在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能夠穿透歷史,不斷與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等不同歷史時期的生動實踐結合起來,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與時俱進。與時俱進恰好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所具有的發展性,時代發生了變化,馬克思主義也需要深化和拓展,不斷地豐富和發展自身,以回應時代的現實發展與問題。在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過程中,我們黨實現了兩次飛躍,形成了五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這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成果構成的理論體系,既遵循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又根植于中國大地,結合中國實際進行了創新性發展,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新問題,進而凝心聚力,夯實共同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始終屹立,原因在于與時俱進和創新性發展,這也是不管世界風云如何變幻,國際國內情況如何深刻變革,我們始終能團結、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進行偉大實踐的精神密碼。

(三)時空拓展: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從局部地區到全國范圍

考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在我國的發展歷程,不難發現其中存在這樣一個特點——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經歷了時間和空間的拓展。從時間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經歷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改革開放新時期等這樣一個既連續不斷又具有鮮明時代特點的不同歷史時期。從空間維度來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經歷了從一個黨的指導思想,發展到局部執政時期的指導思想,直到上升為一個國家全領域的指導思想這樣的一個空間演變過程。具體而言,馬克思主義作為指導思想在時空上不是分離的,而是交融發展的;總體來看,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伴隨著時代發展,并在時代發展的進程中與中國的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緊密結合,完成了從局部領域和地區的嘗試到在全國鋪開和統攝的空間突破和扎根。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作為黨和人民軍隊的指導思想,主要在已經建立并得到鞏固的蘇區發揮作用,如根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則構建的蘇維埃政權、陜甘寧邊區政府等,馬克思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還只能是局部發揮作用的。正是在局部的艱辛探索,取得的寶貴經驗,為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影響力和生命力打下了扎實的基礎,推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踐的緊密結合,而這個緊密結合,實現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又進一步煥發出真理的力量,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中實現了一次又一次飛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從局部到全國范圍發生了成功擴展。中國共產黨掌握全國政權后,把馬克思主義上升為整個國家的指導思想,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在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又拓展了馬克思主義發揮作用的廣闊空間。

(四)功能延伸: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政治功能—經濟功能—文化功能的延伸、拓展和豐富

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作為黨和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在其功能發揮上有著鮮明的歷史發展特征。通過百年發展理路的梳理,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實踐過程中,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發揮著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維功能,但是不同的歷史時期,其在意識形態領域又表現出某個方面功能的凸顯和強化,反映到實踐過程中,體現出鮮明的時代特色和實踐特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突出了其政治功能和軍事功能;社會主義建設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政治功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化和泛化,還體現出一定的外交功能,如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提出的外交政策中的“一邊倒”、“第三世界”理論等;改革開放時期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凸顯了其經濟功能,值得一提的是這里講凸顯經濟功能,并不是說沒有發揮其政治功能,而是相較而言,其經濟功能更加彰顯,這與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調整是契合的,但是客觀上講改革開放初期確實存在一個較短時間內其政治功能弱化的情況。進入20世紀末21世紀初,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文化功能得到了重視和發展,江澤民同志以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為切入點,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繼承了毛澤東、鄧小平的文化理論,創造性地提出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科教興國”“繁榮與發展我國的哲學社會科學”等新思想、新辦法,擴展了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新思路。

(五)時代特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越來越與時代特征緊密相連

隨著時代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與以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為主題的現代化實踐結合的過程中不斷中國化。與此同時,馬克思主義也面臨著國際國內各種形勢和思潮的挑戰。改革開放之后,鄧小平準確判斷國際形勢,提出了和平與發展仍是當今世界發展的主題,改變了以往以意識形態為參照的國際交往格局,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大力引進外資和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促進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20世紀末期,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陷入低潮,這些都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帶來了嚴重沖擊。面對這樣嚴重的國際形勢,我們站穩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立場,深刻借鑒蘇聯解體、東歐劇變歷史教訓,進一步拓展了意識形態功能,在把握發揮意識形態政治功能的基礎上,越來越重視發揮意識形態的經濟功能、文化功能和社會功能,在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主導地位的同時,將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相結合,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有效性。進入21世紀以來,信息化社會形成,互聯網技術和人工智能深刻地改變了人們的思維和生活方式,這既給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又提供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意識形態建設適應時代特征,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發展了繁榮社會主義文化的新思路,推進了新時代背景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要求,尤其是適應互聯網發展,主流意識形態在話語體系和引領手段上產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變化,使得馬克思主義經歷170多年發展后,在我國新時代煥發了生機??梢哉f,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不斷生根、發芽、開花、結果,正是在不斷應對時代變遷提出的新問題、新矛盾和新挑戰的過程中,創新發展,彰顯出了鮮明的時代特征。

三、百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基本經驗

毛澤東曾經意味深長地談到“我是靠總結經驗吃飯的”,我們黨是一個善于總結經驗,從歷史中汲取力量的馬克思主義政黨。對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的歷史理路和基本特征的梳理,主要目的在于從歷史發展進程中探求歷史經驗,把握歷史規律,總結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形成并最終作為根本制度的基本歷史經驗,為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一)堅持戰略性:加強黨對意識形態工作的領導,從戰略和政治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

通過對百年來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發展歷程的系統梳理,不難發現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成功應對“泛意識形態化”“去意識形態化”的歷史教訓以及“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和平演變”“顏色革命”等歷史挑戰,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在于黨始終從戰略和政治高度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這也是保證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不動搖、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不走偏、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的重要原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黨在意識形態領域一直在積極探索改進和完善領導方式。一是從戰略的高度充分重視意識形態建設工作。毛澤東歷來十分重視意識形態建設,1955年提出了“政治工作是一切經濟工作的生命線”的著名論斷(16)《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9頁。,1958年再次提出“思想和政治是統帥,是靈魂。只要我們的思想工作和政治工作稍微一放松,經濟工作和技術工作就一定會走到邪路上去”(17)《建國以來重要歷史文件匯編》第11冊,中央文獻出版社1995年版,第47頁。。改革開放以來,鄧小平反復強調要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并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指導思想明確為“四項基本原則”之一,作為黨的根本原則加以固定下來;江澤民同志也早在1991年就強調指出:“我們黨歷來重視意識形態工作。這方面工作做得好不好,直接關系社會主義事業的成敗?!?18)《江澤民文選》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160頁。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了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意義,提出意識形態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戰略工作的論斷,在2016年2月的《提高黨的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講話中指出意識形態工作事關黨和國家的道路、路線、事業、凝聚力和前途命運。(1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2卷,外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331—332頁。十九屆四中全會還把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作為根本制度提出。(20)《〈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二是始終將宣傳思想工作作為全黨的工作,舉全黨之力來開展,形成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長期堅持和發揚的傳統政治優勢。在實踐中,黨建立并完善了黨委宣傳部主抓意識形態的組織領導體系。新時期黨提出了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戰略思想,并從組織上加強對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領導,形成了“黨委統一領導、黨政群齊抓共管、文明委組織協調、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21)《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803頁。同時從戰略的高度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大力推進文化創新,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二)堅持斗爭性:在破立結合中,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主動加強意識形態建設,在破立結合中積極進行意識形態領域斗爭。今天來看,這一系列斗爭不斷地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共同奮斗的思想基礎。意識形態領域歷來都是各種勢力不斷角力和斗爭的重要領域。中國共產黨歷來注重積極開展意識形態的思想斗爭,把思想陣地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上。由此,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就需要立場堅定,具有政治定力和思想定力,回擊各種敵對意識形態及其攻擊,旗幟鮮明、勇于并善于批判和斗爭,把建設與批判有機地結合起來。一方面破除長久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在人們頭腦中種下的極“左”思想。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到改革開放,革命的意識形態一直被認為是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主要特征,這與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相協調的?!案闵鐣髁x,一定要使生產力發達,貧窮不是社會主義”(22)《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25頁。,鄧小平對社會主義的這一科學論斷動搖了很多人頭腦中的舊觀念,在廣大人民群眾猶豫徘徊的時候,提供了正確的思想和理論引導。因此,“立”的就是與時俱進的馬克思主義觀。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和科學精神的基礎上,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對亟須進行理論引導或者說明的問題做出科學的、有說服力的解釋和說明,充分發揮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掃清歷史遺留下來的封建思想、小資產階級思想以及西方敵對勢力惡意傳播的非馬克思主義、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思想。把批判錯誤思想和用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全黨、教育人民結合起來,使廣大人民群眾在自覺克服和抵制錯誤、落后、腐朽思想的影響和侵襲的同時,增加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認同感。

(三)堅持發展性: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闡釋力和引領力

回顧百年歷程,馬克思主義從傳入中國到成為黨和國家的指導思想,再到形成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伴隨著馬克思主義與中國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實踐不斷結合的歷史過程。中國共產黨人著眼于解決中國的現實問題,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在適應時代主題轉換的過程中,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創新和與時俱進,而這個過程又促進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生命力。毛澤東思想之所以作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就在于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實現了把中國國情和階級力量對比的正確分析與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科學有機結合,破解了中國革命面臨的一系列特殊復雜的問題,指明了中國革命勝利發展的道路。更為重要的是毛澤東思想的科學理論體系內涵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在本質上為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提供了實踐支持,也孕育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范式和實踐范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從實際要求出發,以我們正在做的事情為著眼點,根據實踐的新鮮經驗,不斷提煉出符合時代需要,為人民群眾所認同的新的理論觀點,推動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的創新。鄧小平理論就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掙脫教條主義的束縛,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提出的。鄧小平理論構建起了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共產黨新的話語體系,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實現了一次全方位的創新。正是由于當時黨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一股強勁的創新態勢,使得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充滿了蓬勃生機,進而有力地批判了“兩個凡是”、歷史虛無主義、“異化論”、資產階級自由化、極端個人主義等錯誤思潮,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對多樣化社會思潮的有效引領。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排除各種干擾,創立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使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具有了時代性、把握了規律性、賦予了創造性,有力地抵制了當時的民主社會主義、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偽科學、歷史虛無主義等思潮。黨的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在全球化、科技化、信息化、市場化的新境遇下,創造性地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有效回應和解答了當時人們對于發展問題的思想困惑,有效地抵制了各種思潮的侵襲。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馬克思主義理論不斷創新的優良傳統,回答了新時代重大現實問題,緊密結合新時代的時代條件、實踐要求,直面新情況、新問題、新挑戰,做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科學判斷,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創新了馬克思主義話語體系,極大地提高了理論對于實踐的闡釋力,進一步鞏固了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了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

(四)堅持科學性:經濟發展與意識形態建設相結合,把握社會意識形態建設的規律

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分析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發展的歷史經驗,可以得到關于意識形態建設與我國經濟基礎協調發展的規律性認識。例如如何認識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我國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出現的轉型發展,并由此呈現出來的一個特有現象,即雖然改革開放前后兩個30年我們都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但是前后兩個30年社會意識形態的表現形式有明顯的不同。這個問題一度造成了一些人思想上的困惑。只有運用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關系原理才能很好地解釋這一現象,并反過來證明這一原理的真理性和科學性。前后兩個30年并不是對立的,既有內在一致性、繼承性,又有不同階段的獨特性,都是適應當時經濟基礎的意識形態表現。(23)《十八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1頁。當然,我們也出現過過分強調意識形態的能動作用的歷史時期,夸大意識形態的功能,忽視經濟基礎的決定作用,導致意識形態泛化,極“左”思潮泛濫,出現“文化大革命”,嚴重影響社會主義政治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災難性后果。20世紀80年代末期隨著市場經濟的推行,一度弱化了以馬克思主義為內核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教育,經濟基礎出現了新變化,而意識形態教育卻一度沒有跟上,導致了腐敗現象滋生、社會精神文明出現滑坡等問題。這都要求意識形態建設一刻都不能放松,要不斷適應變化了的經濟基礎,做出適時的調整,并由此激發出主流意識形態在經濟政治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促進社會主義意識形態逐步走向定型化。

(五)堅持系統性:弘揚主旋律和提倡多樣化相結合,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凝聚力和有效性

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的重要功能,在于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鞏固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斗的共同思想基礎。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不得不面對的一個問題是,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外開放的深入和社會階層的變化,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精神面貌已經發生了多方位的深刻變化,思想文化領域出現了明顯的選擇性、多變性和差異性。過去單一的社會意識形態已經不復存在。社會現實的變化,使得社會意識形態建設必須在堅持原有基本思想的前提下,把握領導權、增強包容性。弘揚主旋律就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多樣化就是指在不違背主流意識形態的前提下,提倡不同社會階層所擁有的價值觀念、精神生活,以及社會文化形式的多樣化。實踐經驗表明,主旋律和多樣化是對立統一的。我們既不能一味地強調主旋律,用一種模式、一個思維控制社會的意識形態,也不能放任多樣化的思想隨意發展,任憑消極的、落后的,甚至錯誤的思想侵蝕廣大民眾的精神空間。歷史經驗表明,弘揚主旋律是根本,在弘揚主旋律的同時,也必須注意提倡社會思想的多樣化發展,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包容性。弘揚主旋律主要的經驗就是通過思想政治工作,科學生動地宣傳馬克思主義,引領社會思潮,把握社會意識領導權。同時,面對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社會出現的新情況,社會主義意識形態建設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原理的前提下,要增強包容性,可以動員起最廣泛的力量,推動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全面發展。

(六)堅持制度化:確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等各個領域建設中的全面指導地位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24)《〈中共中央關于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24頁。這是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馬克思主義理論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不斷走向制度化的時代要求和發展結果。馬克思主義雖然是最終要實現共產主義社會的理論,但其應與現階段中國社會制度建設相結合,產生理論的指導作用,并進行制度化?;仡櫄v史,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即開啟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制度化進程。第一,馬克思主義寫進了黨章和憲法,在黨內法規的國家根本法律制度中確保了馬克思主義法定的權威性。歷史發展邏輯表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能夠在我國成為一項偉大事業不斷地繼續進行下去,與馬克思主義指導地位的確立是分不開的。第二,實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的學科化和科學化,在學術研究和學科體制上確保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的持續發展。從中央到地方,特別是在高校與社科研究機構,馬克思主義理論建設越來越規范,越來越體現科學性與獨特的學術品格,學科化趨勢越來明顯。第三,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規范化與大眾化,在教育、宣傳、普及制度上確保了馬克思主義宣傳教育的常抓不懈。第四,實現了馬克思主義思想建黨的常規化和持續化,在黨的制度建設上確保了馬克思主義教育運動的長效實效發揮。第五,馬克思主義的原則類制度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黨建建設中逐步確立起來,并不斷向縱深發展。值得注意的是,如何避免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的制度化建設成為一個形式主義的標簽,防止原則類制度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黨性原則、人民立場與實踐精神,防范規范類制度與操作性制度沒有體現馬克思主義的實事求是態度與唯物辯證精神等,需要在制度化實踐中不斷加以探索和優化。

猜你喜歡
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領域
電子戰領域的爭鋒
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
將現代科技應用于Hi-Fi領域 Perlisten S7tse
牢牢堅持馬克思主義兒童觀
村(社區)“兩委”換屆工作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
2020 IT領域大事記
領域·對峙
馬克思主義為什么“行”
馬克思主義穿起了中國的粗布短襖
在數學活動中認識時間解決問題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