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音樂鑒賞課堂教學資源的整合
——基于“大數據”教育理念的思考

2021-12-24 02:35華良
頌雅風·藝術月刊 2021年4期
關鍵詞:教學資源大數據音樂

◎華良

技術變革教育的時代已經來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已上升為國家戰略。而云計算、大數據、學習分析、物聯網、移動通信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為解決教育難題、促進教育領域綜合改革與發展,提供了重要機遇和巨大的可能性。其中,大數據技術無疑是推進教育創新發展的科學力量。

大數據所帶來的,并非源于我們電腦的硬盤變大了,CPU處理速度更快了——所以我們可以處理更大規模的數據了。大數據與傳統數據的區別在于人們對于“數據”的理解更為深入了,許多我們曾經并沒有重視的,或者缺乏技術與方法去收集的信息,現在都可以作為“數據”進行記錄與分析了。

舉例來說,一個學生讀完9年制義務教育產生的可供分析的量化數據基本不會超過10KB,包括個人與家庭基本信息,學校與教師相關信息,各門各科的考試成績,身高體重等生理數據,圖書館與體育館的使用記錄,醫療信息與保險信息等。這樣的數據量,一臺較高配置的普通家庭電腦,初級的EXCEL或SPSS軟件就能進行5000名以下學生量的統計分析工作。操作者也只需要中級水平的教育與心理統計知識,一套可供按部就班進行對照處理的數據分析模板,經過兩三個月的操作培訓就能基本勝任。

而大數據的分析則完全是另一種層面的技術。根據荷蘭著名的行為觀察軟件商NOLDUS公司的研究,在一節40分鐘的普通中學課堂中一個學生所產生的全息數據約有5—6GB,而其中可歸類、標簽、并進行分析的量化數據約有50—60MB,這相當于他在傳統數據領域中積累5萬年的數據量總和。而要處理這些數據,需要運用云計算技術,并且需要采用Matlab、Mathematica、Maple等軟件進行處理并進行數據可觀化。而能夠處理這些數據的專業人才一般來自數學或計算機工程領域,需要極強的專業知識與培訓,而更為難能可貴的是,大數據挖掘并沒有一些有效的方法,更多需要依靠挖掘者的天賦與靈感。

大數據與傳統數據最本質的區別體現在采集來源以及應用方向上。傳統數據的整理方式更能夠凸顯的群體水平——學生整體的學業水平,身體發育與體質狀況,社會性情緒及適應性的發展,對學校的滿意度等等。這些數據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進行實時地采集,而是在周期性、階段性地評估中獲得。這些數據,完全是在學生知情的情況下獲得的,帶有很強的刻意性和壓迫性——主要會通過考試或量表調查等形式進行——因此也會給學生帶來很大的壓力。

而大數據有能力去關注每一個個體學生的微觀表現——他在什么時候翻開書,在聽到什么話的時候微笑點頭,在一道題上逗留了多久,在不同學科課堂上開小差的次數分別為多少,會向多少同班同學發起主動交流,等等。這些數據對其他個體都沒有意義,是高度個性化表現特征的體現。同時,這些數據的產生完全是過程性的:課堂的過程,作業的過程,師生或生生的互動過程之中……在每時每刻發生的動作與現象中產生。這些數據的整合能夠解答教課程是否吸引學生?怎樣的師生互動方式受到歡迎?……而最有價值的是,這些數據完全是在學生不自知的情況下被觀察、收集的,只需要一定的觀測技術與設備的輔助,而不影響學生任何的日常學習與生活,因此它的采集也非常的自然、真實。

所以,綜合以上的觀點,我們不難發現,在教育領域中,傳統數據與大數據呈現出發下區別:傳統數據詮釋宏觀、整體的教育狀況,用于影響教育政策決策;大數據可以分析微觀、個體的學生與課堂狀況,用于調整教育行為與實現個體化教育。

大數據中的教育大數據,是指整個教育活動過程中所產生的以及根據教育需要采集到的,用于教育發展并具有巨大潛在價值的數據集合。教育大數據的結構比較復雜,可以分為結構化數據(如學籍、成績、出勤率等),和非結構化數據(如視頻、圖片、教案、軟件等)。隨著大數據時代的到來,非結構化(隱性化)數據在數量、潛在價值上近年來越來越被國際社會重視。主要體現在個人層教育數據,包括教師教學行為記錄、學生學習行為記錄、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課堂互動、情境狀態等。

圍繞“學生發展核心素養”的教育理念,高中音樂鑒賞課淡化了知識與技能的培養,將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擺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統計非結構化(隱性化)數據,可以得到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行為、學生學習興趣和動機、課堂互動、情境狀態等方面的記錄與反饋,由此可知學生是否健康持續地在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得到了發展。其中教師的教學行為尤其關鍵,將直接影響學生學習行為的主動性和教學效果。那么如何讓教師的教學行為行之有效,我認為應該對教學資源進行合理整合。

教學資源可以理解為一切可以利用于教育、教學的物質條件、自然條件、社會條件以及媒體條件,是教學材料與信息的來源。在教學資源構成的大環境下,學生的學習需求在教師的引導下,可以主動地利用資源來滿足。通常包括教材、案例、影視、圖片、課件等,也包括教師資源、教具、基礎設施等,廣義也應該涉及到教育政策等內容。教學資源還可以認為包括教學資料、支持系統、教學環境等組成部分。高中音樂鑒賞是學生在聽覺感知,情感體驗,想象聯想,創造性思維等心理活動融為一體的音樂審美實踐活動。學生的審美能力就是在這種獨特的藝術活動過程中培養和熏陶出來的。當前,新課改的要求是要讓學生去實踐獲得真知。所以,教師應該讓學生自己多實踐發揮他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能夠自己欣賞作品并能夠評價作品。但是只有教師將教學資源有效整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機,喚起學生的內心共鳴,才能使學生進行實踐創造,進而逐步提高主動鑒賞能力。

高中音樂鑒賞課的教學資源有效整合可以通過以下方面實施:

一、提升教師音樂技能水平

高中音樂課雖然是鑒賞課,但是如果只是讓學生聆聽現成的音樂,還無法完全對課堂情境進行充分渲染。特別是鋼琴作品與聲樂作品鑒賞方面,如果教師能夠親自示范,基于教師與學生之間建立的師生關系,學生能夠對教師所講內容產生更大興趣,課堂互動效果會更好。

二、合理運用視聽結合的音樂感知形式

雖然說高中音樂鑒賞強調聽覺感知,但是具有現場感的畫面遠比單純的聆聽要深刻得多。例如交響樂、歌舞劇、器樂合奏等,只要能找到視頻或圖片的音樂資料要盡可能使用,視頻中所表達的演奏形式、舞臺藝術、時代氣息等直觀的音樂文化會給學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豐富教學資料,穩定支持系統,創設教學環境

(一)教學資料蘊含了大量的教育信息,各類信息資源能夠創造出一定教育價值。教學資料不能只局限于教材,而應當充分挖掘與教材內容相關的信息化教學材料,包括學生和教師在學習與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各種數字化的素材、教學軟件、補充材料等等。

(二)要為學生準備有效學習的內外部條件,包括學習能量的支持、設備的支持、信息的支持、人員的支持等等。支持系統作為資源的內容對象與學習者溝通的途徑,實現了媒介的功能,它與資源組成的構成相關聯,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結構性視角。

(三)教學環境不只是指教學過程發生的地點,更重要的是指學習者與教學材料、支持系統之間在進行交流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氛圍,其最主要的特征在于交互方式以及由此帶來的交流效果(例如課堂互動)。教學環境是學習者運用資源開展學習的具體情境,體現了資源組成諸要素之間的各類相互作用,是我們認識學習資源概念的關系性視角。

教育數據是客觀的,其價值的發揮取決于操控和應用數據的人。因此,從國家到地方,從學校到個人,應當著重加強非結構性教育數據的采集與深度挖掘。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中,作為教師則應當重視各類教學資源的整合,切實推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

猜你喜歡
教學資源大數據音樂
新能源汽車技術專業教學資源開發
新型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高校冰上教學資源社會開放的意義及管理模式
初中數學數字化教學資源的建設與應用
基于大數據背景下的智慧城市建設研究
音樂
音樂
秋夜的音樂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