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融媒體時代做好氣象科普短視頻和天氣預報節目之思考

2021-12-29 15:30陳琳
內蒙古氣象 2021年2期
關鍵詞:寒潮天氣預報氣象

陳琳

(內蒙古氣象服務中心,內蒙古 呼和浩特 010051)

引言

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暖的大背景下,各類氣象災害頻發,對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影響不斷加劇,因此公眾以及各行各業對氣象信息服務的需求也更加的具體化和多元化。為此,通過氣象科普知識宣傳和教育,讓公眾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的知識和技能,從而提升公眾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及最大程度地減少氣象災害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失[1]。而如何全面、專業、系統、便捷地向大眾傳遞氣象科普知識則是擺在氣象科普、新聞和媒體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重要課題。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互聯網+”模式下新媒體以其傳播多元化、個性化、交互性、快速性、廣泛性和全球性、開放性、豐富性等優勢成為當前科普宣傳工作的主要趨勢,為公眾獲取各類資訊和信息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徑,也給傳統媒體包括廣播、電視、報刊等帶來了不小的沖擊。但傳統媒體以其公信力、權威性和相對固定的受眾,仍然發揮著其短期內不可替代的作用[2]?!叭诿襟w”理念的提出就是把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優勢互為整合,互為利用,從而建立起一種新型和諧互補互信的媒體關系。它是指充分利用互聯網這個載體,把廣播、電視、報紙這些既有共同點,又存在互補性的不同媒體,在人力、內容、宣傳等方面進行全面整合,實現“資源通融、內容兼融、宣傳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體[3]。那么氣象科普宣傳也應與時俱進,在融媒體時代下,充分運用新媒體資源,創新宣傳模式,使氣象科普載體不斷豐富,分析新老媒體的利弊優勢互補[4]。利用新媒體速度快、渠道多、互動性強、受眾廣、復合性等優勢,將復雜的科學知識,在保證科學嚴謹的前提下,變成通俗易懂的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大眾接受氣象科普知識。特別是當下短視頻的科普宣傳方式因其形象生動、信息量大、容易理解的特點備受歡迎。大眾可以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在寓教于樂的過程中潛移默化獲得氣象知識,做到氣象知識融于生活,拉近大眾與氣象的距離,增強人們的獲得感,幸福感,從而更好地服務于大眾。

1 做好氣象科普短視頻的幾點思考

目前,內蒙古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已經開通了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人民號、頭條號、網易號、微信視頻號等氣象新媒體平臺。尤其在2020年,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及部分盟市氣象局入駐快手平臺,初步形成內蒙古氣象快手矩陣,進一步推動了內蒙古氣象新媒體向短視頻領域轉型發展。內蒙古天氣、呼和浩特氣象、巴彥淖爾氣象3個快手賬號,獲評“2020年度氣象快手號年度影響獎”。截止到2021年5月13日內蒙古天氣快手號粉絲量實現了從0到25.1 萬的增長。下面以內蒙古天氣快手平臺上發布的短視頻為例做簡單的分析。

1.1 把握熱點,注重時效,加強主題策劃

作為氣象節目編導和科普工作者,應通過關注各級氣象部門、各大氣象新媒體、氣象科普平臺,例如從中國天氣網、微信、微博、快手、抖音等及時捕捉氣象新聞熱點,不斷積累氣象科普知識。并且及時關注當地重大天氣過程、氣象部門發布的預報預警信息和重大社會活動氣象服務等。其中包括“3·23”世界氣象日、“5·12”全國防災減災日、全國科普日、節假日、24 節氣等。并且還要結合本地氣候特點,對不同季節經常發生的氣象災害或天氣現象進行深入了解,做好題材的選取,做到思維敏捷,善于發掘素材。

例如,2020年12月以來,我國在45 天內遭遇4 次全國性寒潮天氣,其頻率之高、寒冷之強新世紀屬實罕見。這幾次寒潮天氣在內蒙古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尤其是12月27—29日年末“霸王級”寒潮天氣過程,降溫幅度大、影響范圍廣,多地氣溫降幅居歷史前列,全區大部地區達到嚴寒等級。內蒙古氣象臺連續發布了寒潮藍色預警和黃色預警,為此,內蒙古自治區氣象局啟動重大氣象災害(寒潮)Ⅲ級應急響應命令。氣象編導及時把握此次熱點氣象新聞及重大天氣過程,內蒙古天氣在快手等平臺上發布了《2020年末寒潮天氣》科普短視頻,就是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受眾廣的優勢。此短視頻是由重大天氣科普、天氣影響的本地化、應采取的防范措施、以及節假日天氣預報這4個框架組成。首先通過天氣預報節目簡述此次年末寒潮過程,然后科普寒潮的那些事兒包括其特點、來源以及在內蒙古此次寒潮天氣的特點,加入日常天氣預報節目中未來兩天天氣預報并提醒大眾做好防范措施,最后對假期天氣做了展望,告知公眾元旦假期寒潮將趨于結束。這是一次以重大天氣為著眼點,不僅科普了氣象知識,而且將氣象信息服務、日常天氣預報也融于其中,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播放量21.6 萬)。之后在2021年1月5—7日的第三次寒潮天氣過程來臨之前制作了《小寒》短視頻,結合了小寒節氣與寒潮天氣預報等內容(播放量12.4 萬);在此次小寒寒潮的打壓下,1月7日呼和浩特市的最低氣溫達到了-30.0 ℃,創近50年來的新低,于是及時推出嚴寒天氣預報結合如何選取靠譜終極抗寒服的科普視頻(播放量5.7 萬);另外從2021年1月11日開始內蒙古中西部大部風沙天氣頻繁,出現的時間是近5年來最早的一次,與往年相比提前了近一個月,因此將沙塵天氣作為實景素材并對第四次寒潮天氣做了預報預警,收視效果明顯(播放量50.5 萬);最后針對這4次寒潮天氣,制作了《主播快答為什么寒潮又雙叒叕來了》短視頻,為大家解答為什么2020年12月以來寒潮頻頻來襲(播放量54.4 萬)。

以上短視頻都是通過關注各大媒體平臺,以及本地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以重大天氣、極端天氣現象為引,關注熱點話題,博取大眾眼球。加上氣象編導及時追蹤,注重時效,將科普元素與氣象信息服務相結合,達到了很好的科普效果,短期內播放量明顯上升。在當今融媒體時代下,將氣象科普和防災減災知識潛移默化的傳播給大眾,讓人們早知道、早預防,養成及時關注氣象服務類節目的習慣,讓氣象科普短視頻更好地服務大眾。

1.2 夯實氣象專業知識內容,表現形式靈活多樣

熱點題材為引,文稿內容為基。有了吸引人的標題,文稿的撰寫至關重要,氣象編導要具備扎實的氣象專業知識,能把較難理解的專業術語融會貫通變成淺顯易懂的文字,接地氣的氣象科普。因此既要科學嚴謹又要通俗易懂,框架清晰、重點突出、有邏輯、受眾聽完之后又有記憶點。做到內容豐富多彩,語言幽默詼諧,以大眾喜聞樂見的方式,貼近人們的生活。例如,在《2020年末寒潮》短視頻中,防范措施方面就用了押韻的技巧,“霸王寒潮實力強,氣溫驟降北風狂,棉衣棉褲齊上陣,速凍來襲不慌張”。語言精煉簡潔,朗朗上口,便于記憶。

其次,根據文稿內容,選擇嘗試不同的表現方法也很重要,例如:天氣采用主持人講解加實景素材;解讀天氣現象的成因采用快問快答,主持人與大眾有互動感;解釋氣象專業詞匯,采用動畫配合;另外也可以編一些科普情景劇,把天氣現象與電影中的經典橋段結合做成科普短視頻等。最后時間的把控也很重要,短視頻之所以成為當下科普宣傳的熱點,就是因其短小精煉,人們利用碎片化的時間就可以觀看,因此短視頻時間不易過長。

1.3 提高后期制作技術水平,加強綜合業務能力

文稿內容打底,后期制作加碼。隨著5G技術,人工智能、虛擬現實技術的發展及智慧氣象的提出,氣象編導更要與時俱進,提高后期視頻的制作技術水平,要充分利用新媒體處理圖、文、聲、像的能力,將圖像、文字、聲音、視頻等完全融合。未來短視頻還可搭載超高清的VR視頻,并以多視頻實時拼接技術制作全景VR視頻,為用戶提供不一樣的場景體驗;利用AI算法自動生成視頻集錦,對大量內容進行自動剪輯[5]。有了這些技術的賦能,短視頻呈現方式會更加多元化,會更有感染力,從而達到更好地傳播效果。同時氣象編導作為“導演”的角色,不僅從宏觀上要統籌規劃,對每個環節都要認真把控審核,嚴格監督;做到從題材的選取、文稿的撰寫,圖形、視屏的制作,根據節目內容合理選配主持人,對整體畫面包括鏡頭場景、人物活動、動畫、特技、音效等的審美包裝上都要嚴格把關。而且需要較強的綜合業務和協調溝通能力,培養全局性的眼光,統籌全局,加強團隊的凝聚力,使各部門、各環節能夠高效合作,從而推出高質量的短視頻作品。

2 融媒體時代下對天氣預報節目的幾點思考

天氣預報節目以防災減災為責任,是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的重要發布窗口,為廣泛傳播氣象信息、服務公眾發揮了巨大作用[6]。大眾能及時的關注天氣預報,從而科學合理的做好防范措施。天氣預報節目長期以來是集科學性和服務性于一體,堅持公信力,保持權威性,但因其表現形式較為嚴肅,模式固定化、套路化,尤其是在新媒體的沖擊下,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受眾有一定局限性。下面是對在融媒體時代下日常天氣預報節目發展的幾點思考:

(1)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渠道多的特點,把傳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及時發布到官網、微信、微博、抖音、快手等新媒體平臺,從而擴大宣傳,打破傳統電視天氣預報節目的地域、時間等局限性,實現多媒體聯動發聲,增加受眾。

(2)充分利用新媒體的互動性特點,創造對大眾有用的價值。通過在評論區與大眾進行交流互動,氣象工作者可以第一時間了解人們關注的重點,得到不同的受眾群體對氣象服務工作的反饋,從而針對大眾的需求和興趣點,進行不斷完善總結,拉近與大眾之間的距離。

(3)合理利用好重大天氣資訊、氣象預報預警信息,將氣象元素與公眾生產、生活、交通出行等方面的聯系注入到天氣預報節目中,使氣象科普多元化,在保證科學嚴謹的情況下,豐富氣象科普知識,讓大眾在知曉天氣變化的同時也能增加多種生活常識,擴充和豐富傳播內容,增強主流話題引導力。

下面以2020年12月以來發生的4 次寒潮天氣過程以及在內蒙古出現的極端天氣現象,發布在內蒙古天氣快手號的天氣預報節目為例。2020年12月11日寒潮天氣預報中為大眾科普了冷空氣等級劃分,播放量達104.4 萬;2020年12月27日的年末“霸王級”寒潮天氣預報節目中,播放量達到了574 萬;2021年1月6日受寒潮天氣影響首府呼和浩特市最低氣溫為-27.2 ℃與2000年以來的最低氣溫相持平,播放量達176.4 萬;1月10日針對大風藍色預警發布的預警預報,為公眾科普了風寒效應及其威力,播放量達142.1 萬;針對1月11日發布的有關內蒙古中西部大部地區風沙天氣實況內容的天氣預報節目,播放量為138.1 萬;在1月14日內蒙古天氣預報發布的第4次寒潮預警信息,播放量達153.3 萬。以上發布的內蒙古天氣預報節目的播放量均超過100 萬,遠大于內蒙古天氣快手號上發布的其他天氣預報節目或科普類短視頻的播放量,由此得出重大天氣過程、極端天氣事件、氣象預報預警信息仍是大眾關注的重點。更能說明日常天氣預報的公信力和權威性,在融媒體迅猛發展的今天仍然擁有著廣大的受眾群體。因此要繼續堅持天氣預報節目的核心價值,再將氣象科普元素注入其中,采用靈活生動的表現形式,使得內容更加豐富,同時利用新媒體的優勢,加強互動關系的維護,提升天氣預報節目的宣傳效果。

3 結語

在融媒體時代下,氣象編導要注重積累科普知識,把每次制作的短視頻或日常天氣預報節目等建立素材庫;不僅要提高專業素養,還要注重日常氣象知識的積累,多看、多聽、多想,加強文學底蘊、音樂素養、綜合審美能力;將創新思維理念貫穿氣象科普宣傳事業發展過程和各個領域;同時整合現有官方新媒體資源,推動氣象科普宣傳融入氣象核心業務,將氣象科普根據不同的傳播渠道特點有針對性的在不同的渠道上實現多媒體互補,擴大宣傳力度,做到氣象融媒體矩陣聯動發聲,發揮公共氣象服務資源作用,使氣象信息服務與氣象科普宣傳形成合力達到最佳傳播效果。在融媒體時代下,進一步加快推進更高水平的氣象現代化,加強氣象科普人才梯隊建設,統籌推進智慧氣象事業高質量發展。

猜你喜歡
寒潮天氣預報氣象
氣象樹
專欄:紅色氣象 別有洞天
超級秀場 寒潮來襲
新巴爾虎左旗寒潮天氣特征分析
盼 歸
蟻先生的天氣預報
測不準的天氣預報
大國氣象
如果
2016年寒潮來襲,濕凍模式開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