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族游牧民定居及其文化調適
——基于青海祁連縣阿柔鄉的社會調查

2021-12-31 20:24李積萍
關鍵詞:游牧牧民藏族

李積萍

(青海師范大學法學與社會學學院 青海西寧 810000)

一、阿柔鄉情況簡介

祁連縣阿柔鄉坐落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的西北部,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東臨門源回族自治縣,南接剛察縣、海晏縣,西南與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縣相連,北與甘肅省民樂縣、山丹縣接壤,西北毗鄰甘肅省酒泉市、肅南裕固族自治縣,歷史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扁都口遺址距離阿柔鄉40公里。阿柔鄉下轄日旭、青陽溝、草大坂3個行政村、12個牧業社、3個農事隊,包含漢族、回族、蒙古族、藏族、土族、撒拉族等六個民族。截至2017年年底,游牧民總戶為1211戶,人數為3411人,其中藏族占總人數的95%。由于阿柔鄉處于群山綿延的祁連地區,深受該地自然環境與生態條件的影響,形成了以草原、牲畜、部落實體三要素為特質的藏族牧區結構。生活在這里的各族人民生活方式以傳統游牧為主,畜牧業長期占據當地經濟生活的主導地位。自2009年政府開始實施游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從山區搬遷到鄉鎮定居點。該工程不僅改變了當地各族牧民的經濟與生活方式,而且為他們提供了多樣的生計選擇。其中,阿柔鄉藏族的社會經濟與文化生活正發生著前所未有的變化。

二、阿柔鄉藏族游牧民的定居適應狀況

阿柔鄉藏族牧民從游牧到定居之后,出現了許多定居后的適應性問題,主要體現在適應新的生活環境以及發生了變化的生計方式、生活方式、人際關系等方面。盡管定居改善了其生產與生活條件,但相對于以往游牧生活而言,這些成為其定居后所面臨的新情況,其調整、順應的周期將較為漫長。

(一)生產方式

阿柔鄉藏族一直過著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以家庭為單位,遵循三季輪牧方式。隨著近幾年祁連縣開始開發旅游業,阿柔鄉的一些牧民也看到了這個商機。從2016年開始,在縣政府的扶持下,阿柔鄉在青陽溝村試點,建立青陽溝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與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以畜牧業和旅游業融合發展的經濟模式,來帶動阿柔鄉的牧業和服務業,以增加阿柔鄉牧民的經濟收入。與此同時,阿柔鄉藏族為了進一步開發和展現本民族優秀文化與傳統習俗,積極參與到本鄉牧業旅游活動中,除了提高經濟收入外,還努力傳承、發展本民族傳統文化。以傳統文化為基礎的牧業旅游服務產業,具體包括:(1)開發阿柔藏族原生態游牧文化,發展草場觀光旅游。阿柔部落游牧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當地原生態游牧生產方式與日常生活集中打造并提升到文化的層面,將當地原生態游牧文化全景式展現給游客。其中包括剪羊毛[1]、打酥油、體驗“阿柔而恰”[2]、阿柔“雪”賽等[3]。(2)投資新建草原驛站、藏宴廳,集中展示阿柔藏族民俗與飲食文化。如阿柔藏族在婚宴、祝壽和小孩剃毛頭等場合舉辦的各種民俗儀式與宴會等。(3)打造祁連“牦牛之都、藏羊之府”資源品牌。祁連縣阿柔鄉以牧養牦牛、藏羊為主,將羊群的出牧、歸牧過程規范展示,并根據部落傳統以一百頭乳牛為一組群,供游客觀賞。此外,該鄉還制作了長達4000米的純手工“阿柔特恰讓毛”,并擬申報世界吉尼斯記錄。(4)推動畜牧旅游業升級換代。阿柔鄉搭建七頂以千戶“行政”大帳為中心的不同規格與功能的牛毛帳篷群,包括以百頭乳牛為主的擠奶和奶制品加工戶;牛羊毛捻線、搓繩戶;牛羊皮原始發酵到成品加工戶;炒面、酥油餅等藏餐加工戶;駿馬飾品加工戶;民族飾品加工戶等。[4](5)積極探索畜牧產品的深加工。阿柔鄉依托旅游業,在旅游點為游客提供冬蟲夏草、石蓮、藏飾、民族服飾、精洗羊毛、簡加工羊毛被褥、祁連黃菇、風干牦牛肉、新鮮羊肉、鮮奶、酥油、曲拉等畜牧產品及特色產品,拓展市場。(6)實施畜牧產品與實體店對接,并適時入股經營。同時,協調縣就業局等有關部門培訓參與三產人員勞動技能,重點培養本鄉網絡信息技術人員,建立自己的信息服務窗口;并以合作社與旅游公司入股合作的方式,按當年各自出資的比例結算收益,借以全面提高各族農牧民的收入水平。

阿柔鄉藏族由純游牧轉為定居后,除了第三產業的興起外,在畜牧業上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隨著阿柔鄉推行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發展,牧民們積極入股參與,青陽溝生態畜牧業試點專業合作社就是在阿柔鄉政府扶持下建立起來的,青陽溝牧民放棄原來一家一戶獨立經營畜牧業的形式,轉為現在的牧民合作入股入社,全村畜牧業由合作社統一進行經營。

(二)生活方式

阿柔鄉藏族在歷史上就是一個以游牧生活方式為主的族群,在其當代的經濟生活中,主導產業為畜牧業。傳統的游牧經濟生活的主體框架主要由游牧民個體與他們的牛、羊、馬等牲畜搭建而成。對于游牧民來說,牛、羊、馬等既是他們所必須的生產資料,也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生活資料,這些牲畜的數量完全決定了游牧民的經濟產出,一個相對完整的生存網絡離不開這兩種因素。因此,可以根據傳統游牧民家庭所擁有的牛羊數量來初步衡量其經濟狀況。至于牛奶、酥油、奶酪等畜產品,主要供給游牧民自己生活消費,很少作為經濟價值進行交換產生?!爸T如游牧民的居所帳篷的原材料是牛毛;游牧民穿戴也源于牲畜皮毛;游牧民飲食離不了牛羊肉與乳制品;游牧民的燃料主要來源是牛糞”[5]等等。這些表現都說明了傳統游牧生產、生活資料的高度統一,促成了游牧民擁有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并且其生存需求得到基本的滿足。

阿柔鄉藏族牧民擁有完全的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其衣、食、住、行依賴于自家飼養的牲畜和加工的畜產品。傳統的游牧生產、生活使得藏族游牧民的衣食住行等生活資料來源有限且單一,生活條件相對簡陋,僅能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生活較貧乏,高層次需求的滿足受到阻礙,受教育程度普遍較低,再加上交通不便,導致該鄉藏族游牧民社會發展緩慢。

雖然阿柔鄉藏族傳統游牧經濟模式在某種程度上相較于定居生活而言,其生活、生產的成本是較少的,但長期面臨著交通不便、信息閉塞、看病難、上學難等一系列難以解決的問題。同時,隨著人口不斷增加,人地矛盾的沖突日益加劇,草原沙化、退化問題日益嚴重,畜牧業經濟極不穩定。退牧還草政策的實施,讓阿柔鄉藏族牧民定居問題日益緊迫。改善傳統游牧經濟生活方式與條件,走脫貧致富之路已成為當地藏族牧民的共同愿望。在國家和各級政府的支持下,祁連縣在2009年開始全面推行游牧民定居工程,選擇條件相對優越的定居地點建設各種必要的基礎生產與生活設施,基本解決了牧民定居問題,隨著定居工程的全面推進,阿柔鄉藏族牧民傳統的的居住環境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其生活環境與條件也得到了極大改善,阿柔鄉藏族原來游牧狀態下以家庭或家族為單位的分散居住格局,被定居點的集中居住格局所取代。定居點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建設,基本解決了牧區長期存在的醫療和教育問題,為廣大牧民開展豐富多彩的社會與文化生活提供了可能。更為重要的是,集中居住不僅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為其他產業尤其是第三產業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在此情況下,阿柔鄉藏族的經濟生活方式就有了多種選擇,原本單一的牧民身份也日趨多樣化。

(三)家庭關系

阿柔鄉藏族的家庭結構在歷史上多為擴大式家庭,由核心家庭夫妻及其未成年子女,如父子、母子等或主干家庭由夫妻、夫妻的父母或直系長輩及未成年子女,如婆媳、祖孫等加上其他旁系親屬,如妯娌等組成。自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家庭結構與規模的變遷,核心家庭與主干家庭成為家庭的主要結構,此種結構下以夫妻關系為橫坐標的婚姻關系以及以血緣為縱坐標的親子關系成為家庭的主要關系,其他的各種聯結的紐帶則圍繞著這兩種關系展開。

隨著牧區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以及定居后引起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大量剩余勞動力從傳統的畜牧業中解放出來,但阿柔鄉轉移的勞動力并沒有像我國其他地區那樣向城市轉移,而是向更加邊遠的牧區轉移,比如去挖蟲草或從事牧區的旅游服務業,這種勞動力轉移的現象勢必會對傳統家庭關系產生一定的影響。勞動力轉移造成的勞動力地域流動,使家庭成員,尤其是家庭中的青壯年長期外出打工,這種狀況不但削弱了家庭成員之間的關系紐帶,也使原來的家庭關系,特別是夫妻關系受到極大影響。一些家庭因為夫妻雙方長期分離,精神支持和物質需求等得不到及時的回應,極易產生不可調解的家庭矛盾和糾紛,使得夫妻感情出現危機,從而導致阿柔鄉較高的離婚率。筆者在祁連縣民政局調研中了解到,2017年阿柔鄉有45對新人結婚,而離婚者竟有25對。目前,阿柔鄉藏族的家庭關系正從傳統親子關系為中心向以夫妻關系為中心過渡,這一重大問題應當引起當地相關部門的重視。

同時,隨著經濟與生活方式的轉變,以及家庭規模和結構的變化,當代阿柔藏族的家庭關系還出現了一些新的問題。首先就是“隔代撫養”問題。筆者在阿柔鄉政府周圍的定居點調研時注意到,目前大多數阿柔人家庭中只有老人和小孩,“隔代撫養”在當地成為普遍現象,即僅由老人照看、撫養年幼的孫子、孫女,這也導致當地空巢老人家庭增多,空巢家庭的老人通過撫育孫輩減少精神和情感上的缺失。隔代撫養也造成了一些新問題,主要表現在隔代撫養使孩子從小缺少父母的關愛,父母與孩子交流、溝通不足,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長;其次是隔代撫養容易造成老人過分驕縱寵溺孩子,不利于孩子良好習慣養成。另外,隔代撫育不可避免地會加重老年人的負擔,孩子的撫養稍有閃失就會造成家庭悲??;而代際之間在撫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乃至觀念之間的差異,又會產生新的矛盾與問題,從而影響到家庭成員之間的和諧。

三、阿柔鄉游牧民定居進程中出現的文化失調現象

作為青藏高原藏族游牧民的組成部分,阿柔鄉藏族牧民得益于黨的安居樂業的好政策,結束了他們世代游牧的生活,顯然這對改善他們的經濟與生活是有利的,也是加快脫貧致富的最優路徑。然而,對于結束游牧生活的牧民來說,這種定居的生活并非外人想象的那樣簡單,阿柔鄉藏族游牧民的定居生活尚存在一定的問題。

(一)從游牧到定居的心理跨越

阿柔鄉藏族牧民定居之后,牧民文化適應會受到很多因素的干擾。牧民從山區到定居點,牧民文化適應的影響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溝通障礙。語言作為人與人溝通交流的基本工具、個體建構社會網絡的主要途徑,在個體融入社會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對于居住在高原山區的牧民們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于用藏語進行交流,然而在搬遷到安置的定居點后,群體之間的互動更多的是使用漢語進行交流,漢語的多樣性與不同的表達方式,使得漢語水平有限的牧民不敢說或不想說,有效的溝通與交流受到一定的影響,導致牧民在短時間之內難以融入到這個主流社會,社會交往出現障礙。

第二,牧民的漢語水平低。溝通能力弱導致他們參加各種技能培訓活動的效果大打折扣,遇到困難后難以準確向政府反饋,同時也讓政府的培訓工作實施的效果很不理想,使得以后類似的扶持工作效用不大。另外,由于每個牧民群體之間都有自己的方言,不同牧民群體之間的交流以及相互認識都會受到一些影響,讓彼此之間的群體保持著一定的距離,始終無法讓他們融入新的群體,新群體的歸屬感缺失,會極大地影響新社區建設。

第三,文化融入問題。牧民在定居的過程當中,由于是文化變遷的過程,致使傳統思想觀念已經深入牧民生活的各個方面。雖然定居改善了牧民的生活條件,但依然有許多牧民不愿意在定居點生活。他們對新環境的適應能力較弱,其對生活、生計、人際交往有著一定的抵觸,懷念以前的生活方式,這類群體無法主動適應現代社會,被動地接受現代生活必然影響其生活的品質。

游牧民由于長期受傳統游牧文化的影響,生產生活習慣、宗教信仰、民族語言、民族建筑風格等具有自己的傳統文化的基本特征。語言是人們交流最基本的工具,對于長期生活在牧區的游牧民來說,他們在日常生活中習慣使用藏語進行交流,然而在搬遷到安置的定居點之后,需要更多的使用漢語進行交流,牧民們的漢語水平有限,社區居民之間相互交流受到一定程度的影響,較難融入到整個社區生活中。語言不通也會影響牧民群體和安置區各個群體之間的相互認同,社區居民彼此之間保留著一定的距離,對定居點牧民建構新的社會網絡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二)牧民身份認同危機

定居游牧民最大的問題是在原有生產生活發生變化后,很難在短時間內轉變身份認同。最直接的表現就是就業難,就業觀念轉變難。藏族牧民傳統自給自足的生活,讓這些牧民的商業模式觀念比較薄弱,在他們的傳統思想當中,對于財富的認知和其他民族都有所不同。第一,由于牧民在原來的地區生活時,都是自給自足,對于資本意識比較缺乏,再加上沒有轉變其思想觀念,總是認為牲畜數量是決定財富的唯一標準,與農耕民族的差異比較大,不會將資金放在銀行中儲蓄;第二,就業觀念不同。絕大部分牧民認為,社會服務行業的工作者,如服務員、清潔工是“很丟人的”,是具有歧義和被標簽化特性的工作。這直接影響著定居后的牧民在后續轉產就業的選擇上存在障礙,其結果就是從業的渠道狹小。另外,牧民較為單一的生活技能無法勝任技術性工作的要求,這些因素都影響牧民適應城鎮生活。

在調研入戶走訪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最主要的還是經濟問題,“我們兩口子一年就等草場上的那點補貼,還有把草原租給別人,經濟來源就這點。再加上我個人身體的這點病,去住院的話得一兩萬塊錢,我沒有這么多的錢也去不了,所以家庭還是比較困難?!睂τ谟文撩駚碚f,游牧民在定居點安置后,雖然生活環境以及醫療教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是相比于本地居民而言,游牧民經濟收入來源單一,并且沒有城鎮戶口,所以享受不到相應的低保待遇。

(三)游牧規則(文化)在現階段畜牧生產中的缺失

由于生產生活方式的轉變,使得定居游牧民在定居生活中存在一些迷茫,他們覺得自己原有的游牧規則(文化)在現階段畜牧生產中失去了其原有的重要性。從定居牧民的訪談中得知,他們對定居生活還是充滿壓力,反映牧民的生活質量,最主要的就是通過牧民生產模式是否能夠適應,牧民定居之后其經濟壓力會增加。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定居建設成本過高。游牧民定居過程中,定居建設補助低。雖然實施游牧民定居項目以來,政府對每戶牧民定居有一定數額的補貼,極大地促進了牧民定居工作。但隨著游牧民定居點房價的增長,定居建設成本過高,出現很多牧民支付不起的現象。

牧民在游牧期間,每一戶牧民都需要至少450只羊才能勉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但在牧民定居之后,由于使用暖棚飼養的空間有限,限制了牲畜的數量,牧民的牛羊大幅度減少。據統計,當地每戶擁有不到180只羊。[6]牧民定居后,需要支出的生活費用和項目均較游牧時期有所增加,這使得定居后的牧民收入減少,經濟進入了一個相對停滯發展的階段,影響其生活質量。

第二,沒有屬于自己的草場。牧民定居地多是建立在游牧地之外的區域,牧民多是外來人源,他們在當地并無自己的草場,只能從當地農民的手中買飼料,牧民購買飼料的費用遠遠超出游牧時的天然畜草,雖然國家每年提供一些飼料補助,但依然無法有效緩解此部分費用,這就導致牧民定居后的生產成本增長。

第三,對新的畜牧養殖技術的生疏。牧民對新的畜牧養殖技術(暖棚飼養操作)較為生疏,許多牧民因為已經習慣傳統的草原放牧,游牧相對于暖棚而言工作和工序不僅簡單,而且還可節省較多的時間。定居后,由于暖棚飼養工序復雜、事情多,加之暖棚飼養致使很多牛羊出現病死之類的問題,牧民對暖棚飼養存在偏見,極力排斥這一生產方式。除此之外,政府改變傳統游牧飼養方式也引發了一系列的問題,比如“網圍欄”建設,這些圍欄的初衷是用于退牧還草,保護濕地、封育草場,但是草場恢復卻并不盡如人意。許多牧民認為“網圍欄”是政府部門對生態建設的盲目性的結果,網圍欄建設反而給牧民的生產帶來了一定的困難和損失。

(四)游牧文化與村落文化的碰撞

在游牧民定居中,政府在安置方面出現一些失誤,沒有從長遠及根本上解決牧民定居的相關問題。比如僅僅有房屋和暖棚、飼養牲畜的院子以及草原補助是不夠的,這些雖是基本的生活生產設施,但無法滿足牧民長期發展的需要,缺乏可持續性。雖然通過定居的方式,有效地提高了牧民的生活水平,但政府沒有考慮牧民定居后的生活和發展。單一的生計方式使他們的經濟發展受到阻礙。

政府給當地的牧民提供一些短暫的服務和幫助,這些均是暫時性的,長期的發展規劃依然欠缺??偟膩碚f,定居使牧民的生活狀況不如以前,離開草原的游牧生活,對定居生產缺乏主動性,牧民在生產生活中遇到什么問題只能靠政府出面解決,“靠”“等”“要”的依賴心理嚴重。同時,政府實施的政策缺乏反饋,未能及時了解牧民的意愿,一些政策在執行時遇到阻礙。定居后,為了提升牧民的經濟來源以及改善生活水平,政府相繼給牧民提供了一些就近就業的機會,但這樣的方式并沒有提供給牧民持續發展的動力,在源頭上還是沒有解決問題。除了畜牧業之外,政府還加強第二、三產業的發展,希望能夠給予牧民更多的幫助。由于牧民對于新社區的生活還有一些不適應,這導致一小部分牧民遷回原住地,或者是去其他地方進行打工等問題頻頻發生,給草場的保護帶來一定的難度。從牧民長久生活來看,其賴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資料短缺,而第三產業發展滯后,對外的拓展性不強,僅僅依靠數量有限的定居牧民。而一些畜牧產品的銷路尚處于開拓之中,第三產業無法得到發展,從而影響了牧民的可持續發展。

四、促進青海游牧民定居過程中的文化調適對策

由于牧民的定居工程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復雜性,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難免會因為一些外部因素,出現不可控的問題。因此,需要政府對項目實施的過程進行充分考慮,根據實際情況進行一些調整,集中人力、物力、財力等資源,為每一步都打好基礎,穩定地推動牧民定居工程項目的開展。筆者通過對祁連縣阿柔鄉游牧民定居過程中出現的代表性問題進行分析,提出一些文化調適的相關對策建議。

(一)各美其美,整合社區文化

文化變遷中各種文化形態的出現及變化,往往是以文化整合的方式實現的,游牧民定居的變遷,必然面臨著兩種文化的差異和直面碰撞。文化差異會導致文化沖突,進而影響定居游牧民文化調適的失敗。因而,政府應該在其過程中注重發掘少數民族優秀文化,特色文化,把游牧民定居適應和少數民族特色文化結合起來,創造良好的環境,減少文化差異帶來的文化沖突。發展牧游業和畜牧業合作社就是很好的一個實例。

青藏高原位于青海牧區,容易受到外部環境影響,因而并不適合傳統畜牧業發展。從古至今,青海藏族人主要以牧畜為主,并且得到了當地人的認可。由于現代畜牧業還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傳統畜牧業難以維持牧民的生活。因此,通過合理的設計,使畜牧業發揮區域優勢,結合傳統畜牧業和現代畜牧業,尋找新的發展方向,充分發掘,不斷創新,大力發展與畜牧業相關聯的畜毛編織加工、民族風味品生產、民族工藝品制造等特色企業,來促進定居后的畜牧業和牧民生活保障步入良性發展的軌道。

(二)注重能力再造,提升人力資本

第一,收入來源觀念的轉變。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青海牧區的發展相對比較落后。因此,需要通過外部的支持與幫助,才能有效改善青海牧區的發展問題。目前,由于青海牧區受到資金情況的限制,草場建設緩慢,另外,青海牧區還處于比較偏遠的地方,牧民收入水平普遍低下,這導致政府財政緊張,很難幫助牧民提升經濟收入,這樣一來,牧民就不得不遷回原來居住的地區,或者是外出打工。因此,在定居工程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不少難題。應該加強國家對牧民的定居工程支持力度,并加大投入資金,將人工飼料加工生產、扶貧項目、圍欄暖棚建設等相結合,列入國家建設的重點,同時要設立專項資金,通過不同形式的扶持政策,對貧困牧民給予一定的補助,加快建設進度。在項目開展的過程中,首先,要改變牧民對于該項目建設的片面認知,加強對牧民的思想引導工作,讓牧民能夠清楚的了解。該工程不僅能夠解決他們住房問題,還能加強公共基礎設施的建設,指導牧民從發展的角度進行考慮,讓牧民對于定居工程建設提出自己的想法與意見。政府要結合牧民的意見進行定居工程的建設,不僅在物質層面對牧民提供幫助,也要在精神層面對于牧民提供幫助,從根本上解決牧民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這樣才能夠促進牧民定居工程建設。其次,政府要對專項資金進行統籌規劃,有目的的向人工飼料加工基地建設、牧區暖棚等領域傾斜。同時,專項資金的去向需要專人進行負責,做到??顚S?,促進其可持續發展。再次,對于政府的專項資金,相關的管理部門需要用長遠的眼光來考慮,合理運用每一筆資金。在保障牧民基礎生活的情況下,也可從中抽取一部分資金用來建設定居點的基礎設施,進而緩解一些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資金壓力。最后,要根據國家重點的扶持戰略計劃,逐漸向西部少數民族地區進行轉移,在每一筆扶貧資金中,相關部門可以抽調一部分,加強牧民的勞動培訓和轉移。想要改變牧民的傳統觀念,政府首先應該改變觀念,要讓牧民和現代化社會接軌,掌握先進的知識,有效利用有限的資金,高效推動定居工程的開展。

第二,就業觀念的轉變。由于失去了畜牧業生產所必需的草場與牲畜,許多人主要的工作沒有了,每天無所事事。為了避免這些問題,阿柔鄉應發揮其緊鄰縣城的區位優勢,充分利用祁連縣近年來旅游業、民族工業等第二、第三產業快速發展的有利契機,打通定居牧民城鎮就業的有效門路,促使牧民由簡單的城鎮定居者逐漸轉變為城市生產經營者,變傳統的粗放型畜牧業生產方式為現代的集約型畜牧產業生產方式,進而促進牧區城鎮化建設日趨定型、完善。

阿柔藏族游牧民自古以來都在海北草原上過著傳統的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定居后由于失去了世代以來賴以為生的草場,他們不習慣新的生產體系,牧民十分急迫想要參加工作,并接受當地政府的再就業培訓。所以,為了牧民能夠盡快地融入社會,提高牧民就業率,必須要牧民與相關部門“協同作戰”,才能改善這一問題;同時,相關部門根據當前的新需求,將牧民的習慣與新需求相結合,形成具有特色的企業,并將企業進行分類式培訓,這樣就能夠有效解決牧民無處就業以及就業率低等問題,促進剩余勞動力在不同領域之間的轉移,增加其經濟收入。對于那些仍然從事放牧行業的牧民,相關政府應帶領培訓人員在業余時間下鄉進行各種短期技能培訓;讓廣大農民除了參與畜牧生產之外,真正有了自己的本領,從長遠來看,牧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將會提高,他們將獲得越來越多的謀生技能,從根本上解決困擾阿柔藏族民眾多年的經濟問題。

(三)以人為本,注重其再社會化

游牧民進入社區定居之后,定居社區內的生活方式不同于以往的游牧生活,個人的生活問題逐漸增加,包括日常生活,生活保障、子女教育、就業以及社區融入等。因此游牧民的個體需求也因此產生了些許變化,這些變化主要集中在日常的生活服務,社區民生保障、社區的融入以及其他問題。

首先是日常生活服務,定居的居民在定居社區中不習慣定居點的社區生活,保留一部分原有的游牧定居生活習慣。因此相比較其他普通社區居民而言,他們需要一定的社會生活的培訓,幫助他們進行再社會化,更好地融入社區中的定居生活。對他們的培訓主要包括生活習慣的培養,從而適應城鎮內社區生活;社區消防的培訓,增強社區內的憂患意識和安全意識;倡導社區居民保護社區環境,提高社區內的定居游牧民的環保意識等。另外,針對部分不通漢語的藏區居民而言,我們也相應的考慮到了藏漢雙語培訓需求的重要性。

其次是社區中的民生保障,游牧民在定居后,其戶口仍屬于農牧區,沒有城鎮戶口,很多民生的保障無法落實。而定居點社區工作者在了解這些之后,積極倡導和鏈接相應的政策資源,努力落實定居游牧民的民生保障工作。就低保待遇問題而言,牧民無法享受城鎮福利,這就需要社區工作者幫助牧民爭取原戶口所在地的福利保障。除此之外,社區內各種節日上的福利也是可以得到正常保障的。

再次,由于阿柔鄉游牧民定居社區是由游牧民定居組成的新型社區,社區內居民之間的融合需要進行相應的磨合,居民之間矛盾凸顯,其協調居民關系和溝通協商社區事宜的需求也就逐漸凸顯。為此我們應尋找社區中合適的帶頭人,鼓勵社區中比較有威信的居民參與進來,主動作居民的思想工作,及時處理居民之間的問題。

除此之外,還有更多的潛在需求,包括政策的宣講,法律的援助等。這些需求往往不是居民率先提出或者表現出來的,通過我們調研發現,政策如果宣講到位或者定居的游牧民能夠有足夠的法律意識,那么很多潛在的居民糾紛以及民生保障問題也就得到了相應的解決。

(四)提供社會支持,重建社會網絡

由于是游牧民定居后所形成的新型社區,社區本身因此呈現出多樣化的社區問題和需求。首先是社區內黨員隊伍的建設需求,社區成立之初,迫切需要提供社會支持,需要重建社會網絡,在游牧民定居社區實施社區營造是非常必要的。社區急需形成一支黨員隊伍,成為社區發展的領班人,為社區的發展進行統籌規劃,貢獻黨員力量,發揮黨員的榜樣作用。

其次是社區內的治理,為了方便社區的管理和規劃,社區內劃分網格,形成網格化管理模式,并在每棟樓中推選出相應的樓長,負責相應樓層的上傳下達任務,以此來保障社區內的定居游牧民接收到社區中的各類政策消息。

再次是社區內的文化建設活動,為了更好地讓居民融入社區的定居生活,社區需要根據定居游牧民的特點開辦多樣化的居民活動,開展各種民俗刺繡社團、青海地方小調社團、生活培訓班等一系列協助居民融入和適應社區生活的社團活動。并以此營造該社區的文化特色,在引導居民增加溝通互動的同時,提升居民對于社區的歸屬感,促進居民的融入。除此之外,社區還要加快社區整體的基礎設施建設,保障定居后游牧民的日常生活從游牧到定居的改變,以及定居適應心理上的轉變。我們從定居社區的問題中不斷發現社區居民的潛在需求,從其現存的困難和需求入手,逐步滲透到定居游牧民的心理轉變,緩解定居游牧民在面對社會文化變遷所帶來的一系列的不適。

(五)培養其主人翁意識,增強社區歸屬感

定居游牧民在定居社區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歸屬感,培養定居牧民主人翁意識,增強社區歸屬感是定居游牧民在文化調適中重要的一種路徑探索。由于牧民一直生活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交通、通訊等方面發展比較落后,尋找生活的安定和保障是重要的一個環節。在調研走訪中了解到牧民的醫療保障一直是定居牧民最為擔心的,但是在走訪中發現游牧民對于醫療保險十分陌生。由于牧民一直生活在比較偏遠的地區,交通、通訊等方面發展比較落后,不能夠及時獲取信息,導致醫療保險對其來說十分的陌生。由于牧民醫療條件相對有限,致使醫療保險的參保率在牧場并不高,同時,牧區醫保制度也不夠健全。因此,為了牧區牧民能夠充分了解并參與醫療保險,引導牧民提高醫療意識,轉變醫療觀念,則需要加強牧區醫保宣傳。例如,利用當地移動電話公司豐富的信息資源,及時提供各種醫療信息;或者定期組織縣城定點醫院、藥店的工作人員到新社區,并通過設立信息辦公室、廣告牌、免費門診等方式,向牧民介紹醫療保險相關情況,讓牧民明白,醫療保險是一項保障自己利益的優惠政策,不會讓被保險牧民增加經濟負擔。至此,相關部門需要采取相關措施進行宣傳,讓醫療保險能夠讓每一位牧民都能夠了解,并深入人心,讓定居游牧民感覺得定居生活的優越性。

其次,加強對定居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語言不僅對言語的表達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對言語的理解具有不可或缺的功用。由于語言使用的差異,定居后難以同臨近居住的其他民族正常交流,必會導致定居牧民對于新的文化環境的不適應。因此相關部門應對定居牧民的國家通用語言培訓工作加以重視,指派專業培訓人員下到基層,有組織、有計劃地幫助定居牧民進行國家通用語言培訓,積極調動廣大牧民的學習熱情,從而在今后以積極的心態融入到定居后的新的文化環境之中。

注釋:

[1]在一年一度的剪羊毛過程中選拔“金剪手”“速度王”等選手;壘砌高達9米的標志性大白毛三角塔[165(捆)×45(公斤)=7425公斤羊毛],可供游客觀賞、攝影與攀爬。

[2]“阿柔而恰”即古代拋石機。目前該鄉已制作完成10條不同材質、不同用途的“阿柔而恰”及其彈丸和標靶,擇地便可進行比賽,供游客體驗原始拋石機時代戰爭場面。

[3]阿柔“雪”賽的形式及規則類同于西方的吃熱狗、吃西瓜和喝啤酒等比賽;從往年舉辦的比賽情況來看,該活動具有參與面廣的特點。

[4]“行政”大帳仿阿柔末代千戶長南卡才昂的“行政”大帳建造;除“行政”大帳外,其他六戶既是合作社的生產單位又是游客品嘗牧家美食、消費牧業產品、留宿牧家感受游牧文化的場所。以上六戶為主體成立手工聯社式服務隊(對內、對外)。

[5]趙元文:《海北歷史文化叢書·海北民俗》,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8頁。

[6]此數據計算來源自阿柔鄉當地牧民所述。

猜你喜歡
游牧牧民藏族
占豫虹
The Light Inside
牧民歌唱冬奧會
都市游牧
藏族對茶葉情有獨鐘
甘南牧民 趙云雁
藏族度量衡起源探討
多元游牧
商人買馬
西北游牧文化對春秋青銅帶鉤的影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