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玉林棒頭木偶戲與靖西提線木偶戲的文化差異研究

2022-02-04 22:44林鵬宇吳凱石政平
今古文創 2022年4期
關鍵詞:木偶戲文化差異

林鵬宇 吳凱 石政平

【摘要】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文化也是如此,不同的水土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的形成受自然環境、民風民俗、經濟發展狀況和政治狀況等因素的影響。木偶戲是廣西非物質優秀文化之一,玉林棒頭木偶戲與靖西提線木偶戲由于身處的地理位置和表演形式不同以至于產生出一些文化差異。本文通過將玉林棒頭木偶戲與靖西提線木偶戲進行對比,來分析玉林棒頭木偶戲與靖西提線木偶戲之間的文化差異,挖掘其中的文化內涵,及了解其中的文化特色。

【關鍵詞】 木偶戲;文化差異;玉林棒頭木偶戲;靖西提線木偶戲

【中圖分類號】J827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2)04-0087-03

基金項目:本文受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大學生創新訓練項目資助(項目編號:202013638066)。

一、表演形式差異研究

靖西提線木偶戲是在靖西當地人民當中非常喜聞樂見的一種民間戲曲,只因它在演唱時主要較多使用 “呀哈嗨”為襯腔,所以也被稱為“呀嗨戲”,提線木偶戲演唱時,木偶戲手藝人大多會通過運用一些幫腔來對木偶戲進行氣氛烘托。而且靖西木偶戲表演者所使用的語言為壯語和漢語,更有道白有口語和韻白之分。

靖西提線木偶戲沒有預編的固定唱本,表演師在演出需要提前閱讀一些小說。表演者需要記住一些文中的人物對話、故事情節。并且,靖西木偶戲手藝人登臺表演后,會根據現場的情況,通過木偶戲手藝人的臨場發揮進行隨編隨唱。

關于提線木偶戲表演的環境,木偶戲手藝人往往會在露天的空地使用一些木板等材料圍搭出一個簡易的表演舞臺。緊接著,舞臺的中央懸上一塊幕布作為木偶戲的舞臺背景。木偶戲手藝人則會在幕后面從上方探出木偶來進行操縱唱演。在木偶戲演出的過程中,木偶戲手藝人常常使用兩種唱腔唱出臺詞和一人分飾兩個提線木偶的角色,這是木偶戲手藝人們的基本技能。木偶戲在情節方面既有著近似于旁白的敘述,又在表演方面具有許多豐富精彩的現場動作。靖西木偶戲表演的主要時間段是每一年的春節以及逢閏年,或者碰到家中有貴賓到來時,人們都會邀請當地德高望重的老藝人來上一場木偶戲的表演。

然而在玉林木偶戲,它是主要以唱為主。玉林木偶戲的發展進程可以說從它的誕生開始到傳承至今,表演的內容都主要是以一些經典的歷史人物故事作為它的表演唱本,玉林木偶戲手藝人通過語言刻畫出鮮活分明的人物形象,輔以娓娓道來的說唱形式,結合生動的唱腔以一個故事繪本的角度來進行表達,給在場觀賞玉林木偶戲表演的觀眾呈現出一場視覺和聽覺上的盛宴。

在玉林木偶戲手藝人進行他們的表演的期間,會不時加入一些對于表演內容的旁白講解,講解的語言以玉林地區的方言白話為主,因此會很多年輕的觀眾在觀看的時候產生許多的語言障礙和文化理解障礙。而且,當地的棒頭木偶戲的演出時段還有旺季和淡季之分。在遇到寒山誕等重大的民俗活動和慶典活動時,常常會吸引眾多的群眾來圍觀,當年的農歷正月到四月也是木偶戲表演的旺季,幾乎每隔一兩天就會有木偶戲的演出,而淡季時,只有那么幾場的演出。

時至今日,玉林棒頭木偶戲在當地傳承人的眼里都還具有不錯的表演收入,“現在,每場演出一般有四五百元的收入?!蹦九紤蛩嚾苏f。目前玉林木偶戲的表演主要是在各大民俗活動和商業慶典表演中出現了。

二、地域差異研究

(一)地理差異

靖西市位于百色的南部,靖西南與越南相連,北與百色市區和云南省富寧縣交界,正因為這樣的地理位置才形成了多元的地域文化。靖西提線木偶戲的起源眾說紛紜,一種說法是第一代的提線木偶戲表演者在越南老街觀看了從云南請來的木偶戲戲團表演,回家后用當地土話模仿進行木偶戲表演,從而產生的最早的靖西提線木偶;另一種說法是因為靖西商業貿易頻繁,外來木匠制成的木偶深受小孩們的喜愛并給其穿上衣物,人們從中得到啟發開始用這些木偶進行表演,漸漸地就形成木偶戲。也就是說靖西提線木偶的誕生得益于地理位置的優越與文化的多元。

玉林市位于廣西的東南部,與廣東接壤,其語言和文化大多數與粵西相似,所以玉林木偶戲的表演語言都是玉林白話。玉林是廣西木偶戲的發源地和傳承地之一,玉林棒頭木偶戲起源于廣西玉林民間,據相關文獻的記載,早在1872年便有木偶戲藝人在北流、桂平等地進行木偶戲表演。在民國時期及新中國建立后,玉林木偶戲的演出遍及玉林城鄉各地,深受玉林人民的喜愛。玉林木偶戲的誕生很大程度上是玉林勞動人民智慧與藝術的結晶,表演內容大多數也體現了古代的帝王將相的故事為主。這也得益于其優越的地理人文環境,滋生著這門藝術在不斷發展與傳承。

(二)語言和唱法差異

從語言上看,靖西話屬于壯語南壯方言,靖西提線木偶在表演時沒有固定的唱本,通常是表演師傅先前看過故事并記住大致的對白,登臺表演時即興演唱。這種即興的唱法得益于濃郁的山歌氛圍。靖西提線木偶的唱腔與當地的山歌聯系緊密,唱腔以山歌調子為基礎,具有音樂特點,屬于板腔體,雄渾奔放極具當地特色與民族色彩。

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靖西提線木偶表演者,首先得成為一名山歌高手、語言大師,因為木偶戲表演通常需要一飾多角,需要精通各種唱腔自如的切換角色。不僅如此,通常白天看過的小說、臺本,到了登臺表演時就需要即興將劇情還原,并要求唱詞平仄押韻、環環相扣。這不僅要考研表演者的記憶力,更考驗表演者的隨機應變能力,這些都需要長期的實踐。

玉林地區多使用白話,其各地區方言又有些許的差異。玉林棒頭木偶戲使用玉林方言演唱,結合了唱腔與伴奏來進行演出,古樸自然不做過多的修飾。同樣唱腔是由當地的山歌演變而來,無固定樣式由表演者即興發揮。在當地方言中有將尾音拉長的習慣,玉林木偶戲的唱腔中也帶有這樣的特色拖音,以“嗨”開頭用“咯”“吶”拖音收尾。

木偶戲每唱完一段會有十余秒的間隔,期間會以擊鑼打鼓進行銜接,或是用念白來進行說明情節,形成了“唱一段念一段”的獨特唱法,使得故事清晰通俗易懂。玉林木偶戲的表演大多兩人一臺戲,在表演過程中同樣需要一飾多角,通過變換音色來達到區分角色的效果,如:男性角色上場時用的真聲,突出男性的陽剛特點,女性上場時用女腔假嗓,真聲假聲相結合惟妙惟肖的飾演不同的角色。

(三)功能差異

隨著時代的飛速發展,社會娛樂的多元化,木偶戲的娛樂功能被削弱、替代,現在在城市或者鄉鎮都很少能看到有戲團演出,在逢年過節或是紅白喜事過后的農村地區才能是常能看到。就如靖西提線木偶,其娛樂功能已經退居其次了,現在更多的功能用于祭祀活動,民間邀請木偶戲戲團演出大多為了驅邪避禍、祭告先祖。在當地習俗中,每年中有怪事多發生或是氣運不順時,通常會請一班木偶戲戲團表演以求祈福消災;在習俗中,村中有人或牲畜不正常死亡、或有超出村民們常識的事情發生時,村子里除了請仙婆、道公外還得請上木偶戲,在村民的心中三者都具備著驅邪、避禍的功能,民間更有“一出木偶戲能抵十年災禍”的說法,因此在舊時,木偶戲藝人有著不低的社會地位,備受人們的尊敬;其次木偶戲的演出地點多在廟宇或者祠堂前,其主要目的是表演木偶戲給神靈或是先祖看,以求神靈、先祖的保佑,無論有沒有觀眾觀看表演開始就不能停下來。

玉林木偶戲也是如此,以前每逢婚慶、節日等都會請戲團來進行演出,以借木偶之口祈求祝福。相比于靖西提線木偶,玉林木偶戲更多是娛樂作用,而前者則更為注重祭祀功能。相同的是,不論是玉林棒頭木偶戲還是靖西提線木偶戲,在開演前都要進行演出前的祈福儀式活動,戲班出發和開始表演前要點炮燒香上報祖師以求演出順利,進村前則同樣需要拜土地公。木偶戲在民眾心目中的禳災祈福、祈禱風調雨順﹑告慰祖先的功能﹐也體現了在農業社會中,農民對神靈的依賴和對宗教的寄托心理。

三、文化差異研究

(一)發源時間不同

靖西提線木偶戲是眾多木偶戲中的一種,它是由廣西壯族自治區靖西市的一種本土原生態的地方語言和本土戲曲音調創作出來的,具有悠久歷史的民間木偶戲的表演戲曲,它通常把木偶戲題材、表演、唱腔和演出習俗等作為文化特色,這使得它深受當地的壯族人民的青睞,同時它也因此而獲得了“南國民間藝術奇葩”的贊美稱號。靖西提線木偶戲,它又叫作壯族吊線木偶戲,在壯語中習慣性地被稱為“木雕戲”,當地的老百姓又稱它為“土戲”,它隸屬于南路壯戲中主要戲種之一。要說提線木偶戲在靖西流傳的時間到今天已經具有700多年的悠久歷史了。關于靖西提線木偶戲的起源時間眾說紛紜,其中有三種傳說較為可靠。

第一種,相傳在南宋時期,抗元名將張天宗的部下在抗擊元朝的戰爭失敗后,一路南下來到那鑒,也就是今天的靖西舊州街定居下來,據歷史典籍《夢粱錄》書本的介紹那時的江西已經有了“傀儡戲”,在后來的傀儡戲發展過程中,靖西本土的戲曲藝人把當地的壯話和本地曲調直接套在傀儡戲上,為即將成為“土戲”的靖西提線木偶戲做了鋪墊。

第二種,據傳在清朝中期時,在廣西的曼巷,也就是現今的靖西新靖鎮亮表村大晚屯,有一個人叫岑公繼柳,他在年輕游歷越南時,無意中看到一個木偶戲劇團在表演,出于好奇他就駐足觀看,后來等他返鄉后,他想起自己看到過的木偶戲,覺得還不錯自己就模仿起來,以至于后來就漸漸地形成了靖西的“土戲”,而這個叫岑公繼柳的年輕人也就成了靖西“土戲”的第一代表演家,再后來,他們村的黃公花、黃志原、黃永吉、黃英武、黃登偉和黃滿珍、農英等人得到了他的傳授成了第二代到第七代木偶戲表演家,到如今已歷經200多年的傳承了。

第三種,在距今的100多年前,在今天的靖西市同德鄉足表村這里,有兩個人一個叫廖瑞麟,另一個叫張公孟炳,他們作為第一代木偶戲表演家,把木偶作為“演員”,在凳子上開始了他們的木偶板凳表演戲,再到后來的第二、第三、第四代表演家廖紹文、廖植璜、馮正明,他們開始嘗試使用提線木偶繼續木偶戲表演。這也就是靖西提線木偶戲的開始。

對于靖西提線木偶戲的身世究竟是怎樣的,已不得而知,但是以上的傳說都進一步說明靖西提線木偶戲流傳的是有多個支派的。因為提線木偶戲在靖西發源已久,流傳甚廣。所以早在1921年后,提線木偶戲在靖西的發展越來越繁榮,大批的業余戲組不斷涌現,而近年來,由于國家的文化遺產保護政策,業余戲組也得到新發展,已發展壯大到30余個。他們在本地演出完后,也經常受邀到其他地方,如德保、那坡,大新、云南富寧和越南高平等地進行木偶戲的表演。

玉林棒頭木偶戲又稱杖頭木偶戲,它是一種流傳于玉林的一種古老的傳統戲曲,清朝同治年間,由當地的北流木偶藝人何十二與其子何旭山一起把它傳入的桂平市,這是在目前對于玉林棒頭木偶戲發展起源最有力的時間說法,也進一步說明了它相比靖西提線木偶戲的發源時間確切了許多,雖然它的起步時間晚但是自己卻也能在木偶戲曲界中占有一席之地。隨著時間的流逝,在后來的歷史流傳中一共發展了六代的木偶藝人,民間把他們分別稱為李派和溫派。

(二)木偶戲表演木偶的制作文化差異

靖西提線木偶戲的木偶制作過程,第一找到合適的木頭鋸斷,然后根據木偶的臉譜,一般使用柚子木或銀木雕成,涂上顏料,其次根據木偶人所代表人物形象對木偶人進行五官的描繪。最后,給木偶人搭配上與之代表形象的服飾,并用細繩把服飾固定住即可,這樣一個木偶人制作就完成了。

從制作過程而言,靖西提線木偶從古到今一直都是用五根操縱線,這也是因為對于木偶人的制作一直沒任何改變的原因,就形象來說,靖西木偶的形象做工過于簡單,手工粗糙,相對于玉林棒頭木偶而言真的是小巫見大巫,如果說玉林棒頭木偶人的制作是精致的話,那靖西木偶人就是簡陋質樸。

靖西木偶一般來說都是沒有手和腳的,其他的道具也是粗陋,所以靖西木偶的表演無論是文戲、武戲或者是何種角色,他們的動作變化都不大,這也就導致了木偶戲的表演形式陳舊。這也都歸因于靖西的木偶制作工藝的落后和方式的簡陋。就靖西提線木偶的制作玉林棒頭木偶戲的比較而言,兩者還是有非常大的差距。

而對于玉林木偶人來說,他們制作的特別之處主要是體現在頭部的區別,木偶制作人對于木偶的頭部制作非常細致,而且制作雕刻技術要求之高,工序也十分煩瑣。雕刻家需要對木偶進行選材 、開胚、定型、細雕、磨光、開臉、蓋蠟、彩繪等十幾道雕刻工序才能完成木偶頭的雕刻。此外,木偶人的服飾制作也是很有考究,因為大多數木偶戲的劇本是基于我國民間故事的改編。因而,對于人偶的服飾需要與古代服飾進行比對,制作才符合人物形象,所以大多數服飾的制作都是小巧而精美。

在玉林棒頭木偶戲中,木偶手藝人通常為了能夠更好地操縱木偶,在制作時會在木偶的肩膀上或手腕上雕刻一些角度彎曲的木棍,他們把這些木棍叫作木偶的生命線,因為木偶戲的表演人是靠著這些木棍來舞動沉重的木偶人的,這木棍可在零到九十度的范圍區間內隨意轉動,這也使得木偶人能隨著唱腔的變化,以及故事發展的跌宕起伏來做出滑稽或者栩栩如生的動作。

參考文獻:

[1]劉紅.玉林木偶戲.一份對傳統民間藝術執著的堅守[N],玉林日報,2006-2-21.

[2]劉紅.玉林木偶戲村頭,木偶戲唱起來[N].玉林日報,2007-3-7.

[3]王伽娜,陳震.高州單人木偶戲與大班木偶戲之比較[J].肇慶學院報,2008,(4):85-90.

[5]陳家友.桂東南木偶戲原生性及其文化特性指向[J].玉林師范學院學報,2008,(1):141-145.

作者簡介:

林鵬宇,男,漢族,廣西南寧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吳凱,男,漢族,廣西博白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在讀,研究方向:漢語國際教育。

石政平,男,壯族,廣西百色人,廣西大學行健文理學院在讀,研究方向:漢語言文學。

猜你喜歡
木偶戲文化差異
傳統戲劇——木偶戲
傳統木偶戲在幼兒自主游戲中的應用初探
木偶戲
從中日民間故事窺探中日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對初入國際市場的法國中小企業影響分析
從《楚漢驕雄》和《勇敢的心》看中西悲劇英雄形象異同
淺析中西方文化差異對英語翻譯的影響
對外漢語教材出版的文化差異沖突與融通策略
木偶戲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