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政新聞報道中的語言功能分析

2022-02-10 11:55黃河清吉安市吉州區融媒體中心曠志鵬吉安廣播電視臺
環球首映 2022年12期
關鍵詞:時政新聞報道受眾

黃河清 吉安市吉州區融媒體中心 曠志鵬 吉安廣播電視臺

新媒體、大數據等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時政新聞領域的信息量呈爆發式增長,民眾對各類信息的需求也與日俱增。時政新聞作為陳述熱點事實、傳達最新新聞事件消息的重要時事政治類新聞,是民眾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類新聞語言運用、策劃、傳播等方面,能夠有效引導公眾樹立正確思想價值觀念,令其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看待問題,以此實現國家輿論的正確引導,幫助大眾理解新聞內涵,避免他們偏激看待問題。

一、時政新聞報道的特點

作為報道最新的國家政黨方針、政策、民主政治生活等內容的新聞類型,時政新聞報告風格較為獨特,整體具有簡潔、客觀等特點,特點鮮明。經總結,時政新聞報道的特點主要體現在三方面,分別為政治性、政策性和普遍性[1]。特點分析如下:

第一,政治性。所謂時政新聞,是指報道國家政治生活中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事實的報道,因而時政新聞與國家政治之間存在密切聯系。不僅如此,其政治性還體現在新聞報道的立場上,即:時政新聞需要堅持鮮明的政治立場,新聞關鍵詞、內容不得觸碰政治原則,充分發揮正確社會政治輿論的引導作用。

第二,政策性。時政新聞內容主要表現為政黨等在處理國家生活、國際關系等方面的方針、政策和活動,因而此類新聞類型在報道時,也在履行基本新聞媒體的作用,即宣傳國家政策與方針方案。一旦國家生活、國際關系等方面發生重大事件,時政新聞將圍繞事件即刻報道,并傳遞相關政策與方案,實現對事件輿情的及時控制,避免謠言網絡發酵。

第三,普遍性。時政新聞的主要表現是由政治關系在社會生活中的重要性決定的,因而這一新聞類型報道內容在包括國際事務、時事的同時,還涉及國內生活,即: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的日常事務。因此,時政新聞報道還具有普遍性,影響力、影響范圍較大。

二、基于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功能探析

對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功能進行總體歸納,具體如下:(1)信息功能。語言最核心、最本質的用途則為傳遞信息,借助語言闡述表達觀念,提供真實信息并呈現事件真相。因此,這就要求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必須遵循真實性原則,因此方可切實發揮出其信息功能。(2)人際功能。從社會學角度來看,語言主要的應用場景則為人際交往,人們通過語言構建與維持自身社交體系。時政新聞報道的人際功能由情態系統、語氣系統構成,從時政新聞報道角度來看,則是借助情態詞匯與語氣表達事件真相,例如:借助陳述句闡述事實,將事件真相傳達給民眾,并對民眾行為與思想產生一定引導;借助疑問句語氣,則是站在時政新聞報道角度表達民眾對信息的需求,并引發人們思考,促使人們積極應對,疑問句語氣具有較強導向作用,發人深省并促進思考;借助“將”“可以”“必須”等情態動詞能夠表達對未來形勢的判斷,起到預測與引導效果。(3)指令功能。主要指借助語言使聽者按照某準則或指令行事,能夠積極性控制社會輿論。(4)情感功能。語言是情感的重要載體,通過語言可傳遞情感,而時政新聞報道同樣具備該語言功能,借助情感類時政新聞報道語言激發積極情緒,繼而實現情感共鳴。

三、增強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功能效果的有效策略

(一)增強播音語言效果

1.突出語言特征

播音員是新聞媒體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其語言表達能力直接關系到新聞信息的傳播范圍以及傳播有效性,對于時政新聞而言,播音員應圍繞具體新聞事件與內容適當突出語言特征,呈現極具吸引力的語言魅力,以此提高受眾獲得感。

第一,播音員應積極汲取生活中、工作中的知識,并通過自主學習鍛煉自身的分析能力,由于時政新聞所報道的新聞事件都是新近發生或正在發生的,因而新聞從事者需要根據最新進展開展高效、全面、客觀的分析,其中包括播音員。在拿到新聞稿件后,播音員應抓住語言表達特點,對新聞進行生活事件、政治事件的劃分,以此調整自身的語言表達方式,以此拉近受眾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距離,一方面準確傳遞新聞信息,另一方面堅持新聞輿論引導,優化時政新聞的播音節目效果。

第二,正確了解自身工作,依托于獨特講話方式融入特色。在講述時政新聞時,相較于受眾自己閱讀,他們更傾向于通過聽的方式獲取信息,因而時政新聞的播音員應正確認識到自身崗位的重要性,工作中將新聞事件的核心內容直觀傳遞給受眾,讓受眾收獲較好的新聞收看、收聽體驗感,進而對節目產生依賴。在特色融入方面,可以從開場白等方面入手,比如著名得到中央電視臺主持人白巖松在主持一檔新聞欄目時,都會圍繞即將報道的新聞事件引入一段開場白,以此激發受眾對后續新聞內容的期待,同時也讓觀眾記住節目,并對其產生興趣,從而提高時政新聞播音語言效果的同時保證新聞信息傳達效率?;蚴窃陂_展國家生活相關時政新聞的報道時,支持人可以引用簡單的標語以及系列問題的設計為后續新聞報道內容奠定基調,充分發揮承上啟下的過渡作用,彰顯語言魅力,帶給受眾獲得感,并實現新聞欄目正題的順利進入,以此確保時政新聞的順利、高質量報道。

2.幫助受眾理解

時政新聞報道的本質是幫助受眾更好地了解事件內容,同時傳遞最新的國家方針與政策,因而在提高播音語言效果時,還應注重節目的藝術感。具體而言,播報員在報道日常的時政新聞時,應能夠將一些新聞事件藝術性的形式表達出來,在不影響新聞事件真實性的前提下運用語言引導聽眾理解與思考。簡單來說,在時政新聞報道過程中,應站在客觀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得增加自身的想法與觀點,更不可以運用主觀引導性語句,要善于鉆研大多數聽眾的想法,從而做到與聽眾想法一致,一方面激發聽眾興趣,另一方面通過更加完善、全面的想法包裝聽眾想法,開拓其思路與眼界,從而避免被不良輿論影響。以某時政新聞節目為例,播音員與某教授在有關規定內容的方面展開討論,期間播音員向教授提出疑問,這一疑問正是觀眾關注的焦點問題,通過提出此類問題,很多觀眾的心聲被表達出來,滿足了受眾的新聞報道需求。通過教授的耐心解答,播音員對內容進行簡單的整合與概述,通過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受眾能夠更為簡單、直觀的了解問題原因,從而進一步拉近新聞事件與受眾之間的距離,體現播報員自身專業能力與素養,保證時政新聞報道質量。

(二)活用畫面語言形式

1.注重畫面語言真實性

畫面是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形式之一,為突顯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功能應活用畫面語言形式,并在塑造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過程中遵守真實性原則。區別于其他類型新聞報道,時政新聞報道更加看重真實性,因此,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應突出“事件現場”,借助動態性畫面將事件真相直觀化呈現給新聞受眾,完整呈現事件內容,以此方可確保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切實發揮作用。在新媒體時代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逐漸從傳統載體(如電視等)轉移到網絡,網絡不僅能夠加速時政新聞報道的傳播,擴大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功能,但對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質量的把控有所降低,繼而出現畫面不清、剪輯不當等問題。為最大限度保障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真實性,應對時政新聞報道新媒體渠道加以控制,強化報道主體的管理,對新媒體時政新聞報道資質嚴格審核,從多語言角度(如文字語言、播音語言、畫面語言等)進行審查,站在畫面語言審核方面來看,需注意審查畫面語言清晰度及完整性,要求畫面語言真實呈現事件真相,防止畫面語言剪輯不當而降低時政新聞報道的信息功能及指令功能。

2.增強畫面語言側重點

對于時政新聞報道而言,其語言形式并不僅限于文字、話語,畫面語言可補充完善時政新聞報道內容,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畫面感,使新聞受眾對事件形成完整的感知。時政新聞報道應突出重點,增強對畫面語言側重點的描寫,需全方位展示時政事件的“人”“事”等關鍵元素,以此確保時政新聞報道畫面語言能夠實現流暢表達。除此之外,時政新聞報道通常具備時間限制,以《新聞聯播》為例,該欄目多設置不同板塊展示新聞報道內容,且《新聞聯播》內容關乎國內外時政大事,為完整展示當日重點新聞,同時為多個新聞占據同一板塊的播放時間,這就對時政新聞報道的畫面語言塑造提出了較高要求。在此形勢下,要求新聞工作者從完整的新聞事件畫面中提取高價值的關鍵畫面,明確事件核心,合理選擇現場畫面,突出新聞宣傳點,通過做好畫面語言捕捉工作而更好地將時政新聞報道傳遞給受眾。

(三)把握媒體融合形勢

1.明確網絡媒介作用關系

抖音、微博、微信等新媒體現已成為人們獲取時政新聞報道的主要途徑,而在該時代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傳遞方式發生一定轉變,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可基于網絡媒介銜接作者與受眾(關系圖示可見圖1),且借助網絡媒介的模因作用(作用關系可見圖2),可使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介煥發新的活力,使時政新聞報道語言能夠更為生動形成地呈現給受眾。因此,為突出時政新聞報道積極性語言功能,需把握當代媒體融合形勢,站在融媒體角度上活用時政新聞報道語言。

圖 1 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基于網絡媒介的“傳”“受”關系

圖 2 時政新聞報道傳統媒介在網絡媒介模因作用下的變化

2.媒介融合下的語言功能發揮

對媒介融合視角下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功能發揮要點進行總結,具體如下:

第一,多元語言形式。在傳統媒介模式下,時政新聞報道為突出權威性、嚴謹性,導致報道語言存在部分刻板、固化現象,語言不茍言笑,導致時政新聞報道與受眾之間存在一定距離。而在媒介融合視域下,可借助新媒體渠道傳遞時政新聞報道,并根據新媒體平臺特點轉變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形式,使時政新聞報道能夠更好地傳遞給受眾,繼而拉近時政新聞報道與受眾間的距離,借助平民化、靈活化語言風格滿足受眾不同需求。以《新聞聯播》為例,自該欄目創辦以來,逐步形成了嚴謹、嚴肅的時政新聞報道形象,為迎合年輕群體喜好需求,央視在《新聞聯播》基礎的上衍生出《主播說聯播》欄目,《主播說聯播》的語言特點區別于《新聞聯播》,其廣泛應用硬核評論風格、接地氣語言模式,通過語言特征轉變將《新聞聯播》內容傳遞給新時代受眾。由此可見,相同內容以不同語言形式傳遞則會產生差異化效果,《新聞聯播》作為傳統媒體擔當,其仍堅持專業嚴肅語言風格,實現時政新聞報道的權威發布,可突出時政新聞報道的指令功能、信息功能,而《主播說聯播》以新媒體為載體,語言多元活潑,入情入理,更易于發揮時政新聞報道的人際功能、情感功能。

第二,通俗化語言。受眾獲取時政新聞報道時通常處于淺閱讀、碎片化閱讀狀態,為滿足受眾報告閱讀需求,應適當轉變時政新聞報道的語言表達形式,在適宜情境下活用通俗化語言,使時政新聞報道具備自然、親切的語言特征,繼而更好地引導受眾接受與認可時政新聞報道所呈現的信息觀點。以《新聞聯播》為例,某國際銳評錯誤解讀我國經濟發展行為,在傳統語言形式下,多以嚴肅話語闡述真相,而在媒介融合背景下,時政新聞報道語言風格發生轉變,針對該錯誤解讀的國際銳評,康輝運用“這一觀點荒唐得令人噴飯”的話語進行評價,從該語言不難看出,《新聞聯播》作為國內最權威的時政新聞報道欄目,其語言風格逐漸變革,采用語言風格變化的形式,增強時政新聞報道的情感功能、信息功能[2]。此外,朱廣權是《新聞聯播》“段子手”,其語言活潑幽默,接地氣式通俗語言極大拉近了央視時政新聞報道與人民群眾間的關系。

第三,5G視聽化語言。5G商用提高了信息傳遞效率,且增強了視聽語言質量,直接促進了時政新聞報道的變革。在此時代背景下,可將5G視聽化語言應用到時政新聞報道中,用于豐富語言形式。例如:央視時政新聞報道播報“中國海軍亞丁灣首次抓捕海盜”事件時,則借助大號白色字體與勁爆音樂傳遞事件內容,且保留現場同期聲,而該語言形式的實現則是建立在5G基礎上的。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時政新聞報道是手中獲取權威信息的重要形式,為確保時政新聞報道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應靈活運用多種時政新聞報道語言形式,如播音語言、畫面語言等,并迎合媒介融合形勢積極拓展時政新聞報道傳播渠道,挖掘新的語言風格,以此方可切實發揮出時政新聞報道的信息功能、人際功能、情感功能及指令功能。

猜你喜歡
時政新聞報道受眾
淺析如何在新聞報道中彰顯以人為本
基于受眾需求談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淺析新聞炒作下受眾逆反心理
用創新表達“連接”受眾
從受眾需求角度看電視新聞編輯如何創新
時政
時政
如何讓新聞報道鮮活起來
新聞報道要求真實的細節描寫
時政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