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淺談新媒體傳播視域下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構筑
——以《經典詠流傳》為例

2022-02-10 11:55趙靜怡青海民族大學
環球首映 2022年12期
關鍵詞:經典詠流傳詩詞中華民族

趙靜怡 青海民族大學

一、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時代要求

(一)國際背景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我國的文化軟實力正逐步提升。但在文化輸入與文化輸出雙向流動的趨勢中,我國仍與發達國家之間存在差距。世界范圍內,美國版權產業、英國創意產業、日本內容產業等都對我國居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巨大影響。與此同時,我國的文化輸出相較處于劣勢地位。為達到兩者平衡,我國需充分挖掘、繼承和發展各族人民的燦爛文化,從而使中華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國內背景

1.歷史因素

自古以來,中華民族,作為人類起源的中心之一,憑借其獨特的地理條件和生態結構,塑造了博大精深、各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形成了多元文化脈絡。各族人民從中華民族這一民族實體中凝聚了高層次的民族認同意識,即共休戚、共存亡、共榮辱、共命運的感情和道義。[1]作為炎黃子孫,我們有義務傳承中華文化之血脈,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助力。

2.政治因素

根據我國要在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這一遠景目標的要求,提升廣播影視等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是繁榮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點任務之一。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文化建設,從而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成為時代的最強音。

二、個案分析:以《經典詠流傳》為例初探各民族傳統文化的新媒體傳播

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適應新時代的要求,與占據人們日常生活的新媒體技術相結合,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一)個案選取依據

《經典詠流傳》是由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和央視創造傳媒聯合制作,于2018年在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播出的中國首檔大型原創詩詞文化類音樂節目。該節目憑借“和詩以歌”的內容輸出形式,旨在弘揚中國詩詞傳統文化。該節目憑借優秀的制作班底,運用星宿結合的方法邀請經典傳唱人來演繹詩詞文化作品,滿足了多受眾群體的需求,為良好的節目收視率奠定堅實基礎的同時,傳播了我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文化、詩詞傳統文化。截至2021年,該節目已順利推出四季,約220首經典傳誦的歌曲,引起了極大的社會反響,是唯一一檔囊括“白玉蘭”獎綜藝單元最佳季播電視節目獎、第56屆“亞洲-太平洋廣播聯盟大獎”電視娛樂節目獎、第26屆電視文藝“星光獎”電視文藝欄目獎的電視節目。

(二)少數民族文化展演在該節目中的占比

在信息搜集階段時,筆者發現節目組不僅邀請了很多港澳臺、外籍人士等嘉賓來傳唱經典,而且在每季節目中也涵蓋了一定數量的具有少數民族成分的傳統文化詩詞和音樂愛好者來傳唱經典,并且出現了苗族、藏族等民族服飾;彝語、侗語等民族語言;哈薩克族冬不拉、蒙古族長調等民族音樂元素,筆者便產生了關于“少數民族文化展演在該節目中究竟占了多少份額?以及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這種現象是否與時代背景下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復興相關?”等方面的疑問。遂制作下方圖表來試圖解答筆者疑問:

1.數據分析

通過表一,我們可以得出,該節目每季中少數民族元素出現的次數總體平穩,而民族元素占比雖有波動,但總體呈穩步上升態勢;通過表二表三,我們可以直觀看出,在該節目中,以經典傳唱人的身份出現在作品中的少數民族次數,約等于少數民族人口占全國人口比重的2.6倍。據此,我們得出央視主打的該節目在緊跟政治動向,輸出主流價值觀的同時,注意到了少數民族文化元素在“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的傳統文化中不容小覷的作用。

表一

表二 民族人口占比

表三 經典傳唱人民族元素占比

2.節目成因分析

(1)政策導向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中指出,“要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盵2]該節目便依托于中央電視臺這一主流傳播媒介,在中央政策導引下應運而生,擔當起抓主流意識、揚民族精神、講中國故事的社會責任。

(2)人的現代化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當前我國的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但隨著現代化進程的不斷發展,人的現代化滯后于經濟的現代化,難以達到平衡狀態。為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早日解決這一社會矛盾,我們要注重精神文明建設,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于是追求精神層面建造與發展的以古詩詞為核心,以音樂為載體的節目隨之誕生。

(3)綜藝節目同質化

文化類的綜藝節目存在形式創新難、受眾門檻高、節目效益低等發展困境,當市面出現一檔品質較高的以文化為導向的綜藝節目時,該領域容易陷入跟風泥沼,尤以近十年的文化類綜藝節目為代表。例如,關于詩詞的有《中國詩詞大會》《中華好詩詞》《唐詩風云會》《詩歌之王》等節目;關于漢字的有《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漢字風云會》;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非凡匠心》《百心百匠》等同類型節目,內容相近、形式相似、缺乏創意。該節目牢牢把握“詩言志,歌詠言,聲依永,律和聲[3]”的節目核心,開創了“和詩以歌”的經典傳播形式,完美實現了詩詞與音樂的跨界融合。

三、功能分析:各民族傳統文化與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

(一)前喻文化的延續與傳遞是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得以傳承的路徑

米德認為“前喻文化,即所謂的‘老年文化’,是數千年以前原始社會的基本特征,事實上也是一切傳統社會的基本特征?!盵4]整個傳播鏈條便是上一代人向下一代人進行文化傳播與滲透,以使文化脈絡得以延續與傳承。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前喻文化要比米德所提出的前喻文化更為寬泛,即凡是富有文化涵養的個體都是前喻文化中的主體,凡是被給予文化知識者都是前喻文化中的客體,并不局限于家庭內部的祖孫三代。隨著外來文化的入侵、族群之間的文化傳播,某些群體中具有較弱競爭力的文化最終會被具有較強生存能力的文化同化而消失在歷史舞臺。是上個時代歷史文化的傳承者,同時是這一時代歷史文化見證者的長者們便在文化的書寫與傳承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地位。注重前喻文化的保護,將其通過某個群體向晚輩進行傳遞,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綿延不絕,并世代相傳的重要路徑之一。

“讓經典走進校園,從少年開始進行傳唱”正是這一節目的創作初衷。例如:節目中有許多經典作品與中小學教材內容重合。像《三字經》《登鸛雀樓》等很多都是中小學生需要掌握的古詩詞。節目中很多膾炙人口的歌曲已經進入了很多高校,影響了越來越多的青年學子。譬如:山東某小學就將節目中的《苔》《明日歌》《聲律啟蒙》等5首傳唱度高的歌曲用做了該校啦啦操的背景音樂。學生在鍛煉身體的同時,還可以潛移默化的學習傳統文化。該節目還出版了《經典詠流傳·娃娃讀詩》《經典詠流傳·學生背誦版》等系列圖書延伸品,滿足各年齡段讀者的需求,增加了其附加價值。其中面向兒童的《經典詠流傳·娃娃讀詩》的圖書版權已輸出至5個國家,共7種語言。憑借圖書這一載體,我國的傳統文化走出過了國門,走向了世界。我們傳承經典,不是為了停留在過去,而是為了新一代能開創新的美好未來。

(二)“自在”到“自覺”奠定中華民族實體堅實基礎

中華民族在曲折中發展,共同的文化基因是自在向自覺的民族實體轉變的核心。各民族伴隨著民族融合,產生了跨區域、民族的文化交往。而隨著社會變遷,異文化正在不斷沖擊少數民族地區的母文化。在文化變遷不斷加速的進程中,該節目充分展現了各地區原有文化符號與中國傳統詩詞的碰撞。王明珂先生認為“將‘文化’視為透過各種媒介的展演,我們才能見著‘文化’動態的一面,并超越‘客觀文化現象’與‘主觀文化建構’之對立??陀^文化在展演過程中被人們主觀認知、批評與模仿、由此塑造或改變人們的認同;個人的主觀認同,也透過文化展演而社會化、客體化?!盵5]在異文化音樂展演過程中,展演主體與客體都能通過這一交互過程以達到增加對我族文化的認同情感,對他族文化理解的目的。該節目在中國傳統詩詞這一場域強調中華民族的一體,在民族音樂文化元素方面強調中華民族的多元,達到一體多元共存的均衡狀態,并在展演中產生文化涵化,各民族可以相互吸收比自己優秀的文化而不失其原有個性。

該節目在展示唐代詩人張九齡《望月懷遠》這首思鄉懷友的古詩時,邀請到了2011年利比亞撤僑事件親歷者黃細林來講述撤僑經歷。將古詩詞與時政巧妙結合,把綜藝節目的定位提高到了家國層面。在局勢動蕩不安時,中國護照便是一張回家的船票;當護照在混亂中遺失時,國歌便是華夏子孫的標志與象征。通過古今相通情感的聯系,民族認同與家國情懷得以凝聚,民族自信與國家認同得以增強。所以每首經典,通過我們的傳唱,我們期待的是重構今天屬于中國人的精神坐標。

(三)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理論支撐

我國地方性文化資源豐富,在當前國際形勢下,我國的發展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要論斷。我們在這里主要探討的是“文化共同體”。楊文炯學者認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設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活水之源、文化之基?!盵6]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有助于增強中華民族認同和中華文化認同。通過和詩以歌的形式,將“陽春白雪”般的詩詞文化借現代音樂這一載體使其成為“下里巴人”般的文化藝術,促使更多的個體建構了關于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記憶。

構筑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既不能高舉漢族民族主義,又要反對狹隘的民族主義,追求民族平等與共同繁榮,要在尊重文化多樣性與特殊性的同時,找尋中華民族文化的共性與普遍性,建構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該節目對少數民族文化元素的重視,符合我國統一多民族的國情,體現了民族團結與民族平等的社會發展要求,達到了央視作為主流媒體應達到的政治高度,開拓了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形勢,樹立了文化類綜藝節目的風向標。

四、結語

本文對《經典詠流傳》做剖析,旨在贊揚該節目文化的創新形式以及肯定其在文化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輸出、民族團結與融合、文化自信與自覺、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文化認同等方面所起到的積極作用。以期更多的主流媒體能把握時代脈搏,利用數字媒體技術為人民的精神文明和我國綜合實力的發展貢獻力量。

猜你喜歡
經典詠流傳詩詞中華民族
中華民族的獨立之路
聚焦中華民族之瑰寶“非遺”
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保證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關注詩詞
努力樹立中華民族的文化信仰
《經典詠流傳》:文以載道,歌以詠志
《經典詠流傳》:歌以詠志,樂以抒懷
《經典詠流傳》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