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白光內鏡下特征改變及其與胃泌素-17、糖類抗原724的相關性分析

2022-02-11 01:50李文倫王利麗李艷慧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2年9期
關鍵詞:家族史B型A型

李文倫,王利麗,李艷慧

【提要】目的 探究慢性萎縮性胃炎(CAG)患者白光內鏡下特征改變及其與胃泌素-17(G-17)、糖類抗原724(CA724)的相關性。方法 選取2018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CAG患者92例為研究對象,另選取同期92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NAG)患者作為對照組,分析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通過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影響CAG發病的相關因素,建立列線圖風險預測模型,并進行模型評價。分析不同特征患者的G-17和CA724水平。結果 A型患者52例(56.52%),B型患者40例(43.48%)。與A型相比,B型患者的診斷符合率更高(P<0.05),腸上皮化生(IM)、異型增生(ATP)患者比例更高(P<0.05)。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幽門螺旋桿菌(H.pylori)感染、家族史、高密度脂蛋白(HDL-C)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CA724水平升高、乙醛脫氫酶1(ALDH1)水平升高均為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列線圖預測模型預測CAG發病概率為65.00%。經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ROC)分析,列線圖模型預測CAG發病的曲線下面積(AUC)為0.858(95%CI: 0.805~0.911),靈敏度為0.865,特異度為0.695,表明模型的區分度尚可。該模型的內部數據驗證結果顯示,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與A型相比,B型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均更高(P<0.05)。結論 CAG內鏡下特征包括A型和B型。B型IM、ATP患者比例更高。H.pylori感染、家族史、HDL-C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CA724水平升高、ALDH1水平升高均為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B型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均更高。不同類型CAG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有一定差異,臨床上應重視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的檢測。

慢性萎縮性胃炎[1-3](Chronic atrophic gastritis, CAG)在胃病較常見,是一種慢性疾病,當胃黏膜受到損害時,黏膜發生病理性改變,如黏膜固有腺體萎縮和肌層增厚。臨床上患者多以惡心、嘔吐、腹痛等癥狀為主。該病多與患者的生活作息、飲食結構、壓力過大等因素相關,且病程長,早期無明顯癥狀,易被忽視[4]。近年來,在我國,慢性胃炎患者的發病概率呈上升趨勢,其中CAG約占24%[5]。診斷CAG的常用方法包括胃鏡檢查和組織病理學診斷。在胃鏡下,患者黏膜形態以皺襞變平、紅白相間、血管暴露等狀態為主。CAG是一種癌前狀態,若未控制及時,隨著病情進展很可能發生癌變[6],因此,早發現、早治療可以有效降低CAG癌變風險,改善患者預后。

胃泌素-17[7](Gastrin-17, G-17)由胃竇和十二指腸G細胞分泌合成,是一種內分泌激素,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維持胃酸分泌、調節消化道功能,以保持正常的細胞代謝及消化道結構,并促進腸胃運動,其是反映胃黏膜功能的重要指標。糖類抗原724[8](Carbohydrate antigen 724, CA724)是一種與胃癌相關的腫瘤標志物,對胃癌具有較高的靈敏度和特異度。而CAG作為胃癌癌前病變,CA724也是其臨床診斷的指標之一。因此,本研究選取92例CAG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探討CAG患者白光內鏡下特征改變及其與G-17和CA724的相關性,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92例于2018年5月~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胃鏡、組織病理診斷的CAG患者為研究對象(CAG組),分析其臨床資料,其中男52例,女40例,年齡22~70歲,平均(44.37±8.16)歲。選取同期我院收治的92例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hronic non-atrophic gastritis, CNAG)患者作為對照組(CNAG組),其中男49例,女43例,年齡25~65歲,平均(45.61±8.09)歲。本研究經我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患者或家屬均知情同意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CAG以及CNAG組患者均符合診斷標準[9];(2)臨床資料完整者;(3)愿意配合臨床觀察者。排除標準:(1)患有嚴重消化道疾??;(2)惡性腫瘤患者;(3)妊娠、哺乳等特殊階段;(4)患有其他嚴重疾病。

1.2 研究方法

1.2.1 一般資料收集

確定研究對象后,對患者均進行臨床特征的收集,包括年齡、性別、嗜煙、嗜酒、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幽門螺旋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i)感染、家族史、膽汁反流、飲食不規律、高鹽飲食、藥物史、熏烤食品飲食、煎炸食品飲食、辛辣食品飲食、甘油三酯(Triglyceride, TG)、總膽固醇(Total cholesterol, TC)、低密度脂蛋白(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LDL-C)、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HDL-C)、胃泌素17(Gastrin 17, G-17)、糖類抗原724(Carbohydrate antigen 724, CA724)、乙醛脫氫酶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ALDH1)以及白光內鏡下特征改變[8]。

1.2.2 檢查方法

胃鏡檢查:術前,禁食6~8 h,利多卡因膠漿(口服,10 mL),以麻醉潤滑。

病理檢查:胃鏡下,從胃體、胃竇、胃角中取4~6塊組織黏膜,采用10%甲醛固定或石蠟包埋。

H.pylori感染:采用改良Giemsa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試劑法檢測標本,顏色不變、淺紅色、深紅色分別表示為Hp陰性、弱陽性、強陽性。

采集患者清晨空腹靜脈血3 mL,進行血清分離后,將其保存在-20 ℃的環境中待測。采用ELISA法檢測G-17和ALDH1水平,ALDH1試劑盒購自美國RayBiotech公司,G-17試劑盒購自芬蘭Biohit公司。采用電化學發光法測定血清CA724水平,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應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貝克曼庫爾特AU5800)檢測TG、TC、LDL-C、HDL-C。

1.3 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CAG患者白光內鏡下特征改變及診斷符合率

根據CAG內鏡下特征將患者分為A型(52例,56.52%)和B型(40例,43.48%)。A型黏膜形態:紅白相間,白居多,皺襞變平或消失,血管充分暴露;B型黏膜形態:結節狀或顆粒狀。不同CAG患者病理檢查結果比較,與A型相比,B型患者的診斷符合率更高(P<0.05),IM、ATP患者比例更高(P<0.05),見表1和圖1。

圖1 內鏡下病灶形態特征 A:顏色呈不規則分布;B:顏色、形狀不規則;C:表面發紅,自發性出血;D:邊緣毛刺,自發性出血;E:邊界不清晰;F:4%靛胭脂染色后邊界清晰

2.2 兩組患者的臨床資料比較

與CNAG組相比,CAG組冠心病、H.pylori感染、家族史、藥物史(6個月的患者比例更高(P<0.05),TG、G-17、CA724、ALDH1水平更高(P<0.05),HDL-C水平更低(P<0.05)。兩組其余指標的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 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CAG發病為因變量,以表2中兩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的指標(P<0.05)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H.pylori感染、家族史、HDL-C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CA724水平升高、ALDH1水平升高均為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2.4 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

基于影響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建立列線圖預測模型。模型中H.pylori感染(38分)、家族史(22分)、HDL-C<1.40 mmol/L(80分)、G-17>12.70 pmol/L(72分)、CA724>11.40 U/mL(60分)、ALDH1>5.20 ng/mL(50分),總分322分,見圖2。

圖2 CAG發病的列線圖預測模型

2.5 模型評價

經ROC分析,列線圖模型預測CAG發病的AUC為0.858(95%CI: 0.805~0.911,P<0.01),靈敏度為0.865,特異度為0.695,見圖3A。該模型的內部數據驗證結果顯示,校準圖中標準曲線與預測曲線貼合較好,表明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見圖3B。

圖3 列線圖預測模型的ROC曲線(A)和內部驗證校準圖(B)

2.6 白光內鏡下不同特征改變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的比較

與A型相比,B型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均更高(P<0.05),見表4。

3 討論

臨床上,慢性胃炎可分為CNAG和CAG兩類,其中CAG是一種較常見卻易被忽視的疾病,該病進展隱匿,大多無明顯癥狀或臨床表現為食欲減退、上腹部不適等消化不良癥狀[10-12];與CNAG相比,CAG更嚴重。Correa模型[13-14]顯示胃癌的發生發展過程,即正常胃黏膜→慢性非萎縮性胃炎→CAG→IM→ATP→GC。在胃黏膜萎縮后期,患者多伴有IM與ATP,若不及時干預,嚴重時可發展成為胃癌,因而CAG已成為胃癌癌前病變之一[15]。隨著胃鏡技術逐漸發展成熟,通過胃鏡診斷CAG可顯示出不同特征以及病理改變。本研究顯示,CAG內鏡下特征包括A型52例和B型40例。與A型相比,B型患者的診斷符合率更高,IM以及ATP患者比例更高。這可能是由于B型患者的取樣標本多在結節狀或顆粒狀黏膜處,而該處較易診斷為CAG并易發生IM、ATP等病理改變,因此與A型相比,B型的診斷符合率以及IM、ATP檢出率均更高。

CAG是一種癌前狀態,通過各種基因的差異性表達,可發展為胃癌。因此,對于CAG,早期預防至關重要。國內外相關研究表明[16-18],CAG發病可能與長期不規律、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心理因素、H.pylori感染以及家族史等因素有關。本研究結果表明,H.pylori感染、家族史、HDL-C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CA724水平升高以及ALDH1水平升高均為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1)H.pylori是一種主要存在于胃黏膜中的革蘭氏陰性菌[19]。大量研究表明[20],H.pylori感染是CAG發病最主要的原因。同時H.pylori感染與CAG患者病理改變相關[21]。H.pylori感染可引起慢性胃炎反應,而慢性胃炎長期發生,則會嚴重影響患者胃黏膜結構、胃腺體等,出現IM、ATP等病理改變,甚至發生胃癌。(2)范堯夫等人[22]的研究表明,胃癌家族史為胃癌前病變的危險因素之一,具體影響機制還有待于從基因水平以及宏觀環境等因素的相互作用進一步明確。(3)研究表明[23],HDL-C升高是CAG的保護因素。這可能是由于HDL-C在正常胃黏膜到胃癌的發展各階段中發揮著作用,能夠抑制CAG向胃癌發展。(4)G-17水平常用于癌前病變以及胃癌篩查,G-17可激活混合譜系激酶3,使金屬基質蛋白酶活化,細胞外基質降解,從而促進腫瘤侵潤和轉移[24]。同時H.pylori感染也會使得G-17水平上升[25]。(5)CA724是一種腫瘤標志物,對胃癌具有較高靈敏度和特異度。而CAG作為癌前病變,CA724也可作為CAG的診斷指標。(6)對于導致或加速胃癌的進程,ALDH1具有一定的作用機制,可促進腫瘤侵潤和轉移,但具體機制有待進一步明確。

經ROC分析,預測CAG發病的列線圖模型的區分度尚可。該模型的內部數據驗證結果顯示,預測情況與實際情況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表明模型的準確度較高。與A型相比,B型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均更高。這可能與B型患者IM、ATP檢出率較高相關。

綜上所述,CAG內鏡下特征包括A型和B型。B型IM、ATP患者比例更高、血清G-17和CA724水平更高。H.pylori感染、家族史、HDL-C水平降低、G-17水平升高、CA724水平升高、ALDH1水平升高均為CAG發病的獨立危險因素。不同類型CAG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有一定差異,臨床上應重視患者血清G-17和CA724水平的檢測。

猜你喜歡
家族史B型A型
鄭瑞丹:重視詢問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癌家族史
攜帶線粒體12S rRNA基因突變的新生兒母系家族史分析
驗 血
血漿B型利鈉肽在慢性心衰診斷中的應用
有家族史與無家族史的強直性脊柱炎臨床表現異同的研究
A型肉毒素在注射面部皺紋中的應用及體會
A型肉毒毒素聯合減張壓迫法在面部整形切口的應用
AZA型號磨齒機工件主軸的改造
蘇州金龍KLQ6125B1A型客車故障排除2例
家族史與外周動脈病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