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分析

2022-02-11 01:50趙洋洋李紫瓊馬欣木克熱木依明尼亞孜高峰
現代消化及介入診療 2022年9期
關鍵詞:結腸鏡螺桿菌幽門

趙洋洋,李紫瓊,馬欣,木克熱木·依明尼亞孜,高峰

【提要】目的 探討幽門螺桿菌(H.pylori)感染的患者合并結腸息肉的危險因素,為高風險H.pylori感染的患者是否行結腸鏡檢查提供依據。方法 回顧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行14C或13呼氣試驗并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206例,將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有結直腸息肉的患者75例作為息肉組,將單純患有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131例作為無息肉組,收集兩組的一般資料,利用SPSS 22.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通過單因素及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探討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合并結腸息肉的危險因素。結果 息肉組男性比例61.3%,高于無息肉組的45.8%;息肉組60歲及以上的比例38.7%,高于無息肉組的22.9%;息肉組高甘油三酯血癥患者比例18.7%,高于無息肉組的9.2%;息肉組2型糖尿病患者比例20.0%,高于無息肉組的8.4%;息肉組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患者比例12.0%,高于無息肉組的3.8%,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上述經過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發現,年齡≥60歲、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結論 年齡≥60歲、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存在結直腸腫瘤家族史的幽門螺桿菌感染者更容易患有結直腸息肉,可囑患者行常規結腸鏡檢查,加強宣教,以提高結腸息肉檢出率,更好利用醫療資源。

幽門螺桿菌(Helicobacterpylori,H.pylor)于1982年被學者Marshall及Warren從胃活檢標本中首次分離培養出,屬于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由螺旋桿菌體及數條帶梢鞭毛組成,大量研究表明,幽門螺桿菌感染與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癌等密切相關[1-3],現有部分研究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與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存在一定相關性[4-6],而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率達50%以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均行結腸鏡檢查會產生醫療資源浪費,目前國內外對年齡、體重指數、血糖、血脂等因素對于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合并結腸息肉的臨床研究相對少見,臨床上對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行結腸鏡檢查缺乏標準,本文分析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合并結腸息肉的危險因素,為高風險人群行結腸鏡檢查提供理論依據,更好的利用醫療資源,提高結腸鏡下息肉檢出率,降低結直腸惡性腫瘤的發生。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21年7月至2022年2月于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住院行14C或13C呼氣試驗并行結腸鏡檢查的患者206例,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有結直腸息肉的患者75例作為病例組,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未檢出結腸息肉的患者131例作為對照組。病例納入標準:①具有完整的患者一般資料;②住院行14C或13C呼氣試驗檢查提示現癥感染并進一步完善結腸鏡檢查者。排除標準:①既往明確存在結直腸息肉的患者;②臨床確診為黑斑息肉綜合征、家族性息肉病、卡納達-克朗凱綜合征、炎癥性腸病、器質性便秘、腸梗阻、急性消化道出血等;③無法耐受完整的結腸鏡檢查或腸道準備差,無法確定有無結直腸息肉者;④嚴重的肝腎功能不全、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礙者;⑤因胃大部切除術可導致呼氣試驗有假陽性及假陰性可能,此類患者除外。

1.2 研究方法

1.2.1 兩組的一般資料

收集患者的姓名、性別、年齡、飲酒史、吸煙史、BMI(kg/m2)、有無高尿酸血癥、有無高甘油三酯血癥、有無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有無慢性功能性便秘、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及患者結腸鏡檢查有無結直腸息肉。

1.2.2 有關名詞解釋

1)14C或13C呼氣試驗陽性診斷:患者行呼氣試驗前,均為空腹,或至少禁食水6 h。檢查前停用各類抗生素4周,停用鉍劑、抑酸藥物等2周。14C呼氣試驗檢查者數值在100(dpm/mmolCO2)以上即為陽性;行13C呼氣試驗檢查者,dob>4即為陽性。14C 檢測試劑盒(深圳市中核海得威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3C檢測試劑盒(原子高科股份有限公司),按照13C及14C 檢測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檢測。

2)結直腸息肉診斷:以結腸鏡報告及后續病理結果為診斷依據,為減少信息偏倚,內鏡操作均由消化內科主治及以上級別的醫師完成,且年結腸腸鏡操作量在1 000例以上。

3)高尿酸血癥、高甘油三酯血癥、高血壓、2型糖尿病、冠心病病史均依據患者既往病史或患者入院時完善相關生化、影像學等檢查符合診斷。生化檢驗為早上7點空腹取靜脈血送檢。

4)慢性功能性便秘診斷依據羅馬IV診斷標準[7]。

1.3 統計方法

將收集的患者一般資料、14C或13C結果及結腸鏡檢查結果錄入Excel表格并進行整理,使用SPSS 22.0軟件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所涉及因素,均屬于分類變量,單因素分析中分類變量計算構成比,通過卡方檢驗比較組間構成比。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歸模型,以單因素分析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為自變量,分析幽門螺桿菌感染合并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計算各因素OR值及其95%CI,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單因素分析

比較合并結直腸息肉組與無結直腸息肉患者一般資料,發現年齡、性別、有無糖尿病、血脂、家族史組間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HP感染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組與無結直腸息肉組的一般資料比較 [n(%)]

2.2 影響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以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是否合并有結直腸息肉為因變量,將表1中具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年齡、性別、有無糖尿病、血脂、家族史)作為自變量(賦值見表2),進行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年齡≥60歲(OR=2.041)、男性(OR=1.908)、2型糖尿病(OR=2.760)、結直腸腫瘤家族史(OR=4.442)是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P<0.05),見表3。

表2 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歸模型的變量賦值情況

表3 幽門螺桿菌感染患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

3 討論

結直腸癌是全球女性和男性的第二大和第三大常見癌癥,它也是世界上第四大致命癌癥[8]。目前有大量研究提示幽門螺桿菌感染本身即為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如幽門螺桿菌本身可通過基因突變、繼發促胃泌素水平升高引起結直腸黏膜異型增生,幽門螺桿菌誘導CpG島甲基化、促進炎癥反應,改變腸道微生態,促進細胞異常磷酸化等機制增加結直腸惡性腫瘤的發生率[9-10],但因我國幽門螺桿菌感染者人數眾多,故需在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中進一步尋找危險因素,以對存在危險因素的患者行結腸鏡檢查,進而提高醫療資源利用效率。

本次研究發現年齡≥60歲、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且年齡在60歲以上的患者是年齡小于60歲患者患有結直腸息肉的2.041倍,Weinberg等[11]研究發現,年齡每增長一歲,發生結腸息肉的概率可增加1.03倍,一項納入302061名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12],無論術后息肉病理類型,年齡增長均為息肉發生的危險因素,一項納入2097例患者的前瞻性病例對照研究發現,年齡大于50歲,其結直腸腺瘤發生率增加2.57倍[13],具體機制可能為隨著年齡增長,患者機能、免疫力逐漸下降,對異常腸黏膜細胞的清除能力下降,另一方面,胃酸的分泌隨年齡增加呈衰減趨勢,胃酸屏障的減退使得更多的微生物進入結腸,對結腸黏膜產生刺激作用,促進了結腸息肉的發生[14]。Wallace等[15]研究發現無論是黑人、白人,男性發生結直腸息肉的風險均較女性明顯增大,同時亦發現年齡增長是結直腸息肉的發生的危險因素,與本次研究結果相符。男性更容易患有結直腸息肉,可能與男性在生活習慣上與女性存在顯著差異相關,國內一項納入484例患者的病例對照研究發現男性患有結直腸息肉的風險是女性的2.05倍[16],德國一項納入287357例患者的回顧性隊列研究發現,在同樣的危險因素的暴露下,男性更容易患有結直腸腫瘤[17]。男性多有吸煙、飲酒、高脂低纖維飲食習慣等相關,有研究已發現[18-20],上述不良生活習慣是患有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可通過繼發腸道內微生態的改變,促進正常腸道上皮細胞及腺瘤細胞的異常增殖等機制促進結直腸息肉發生,但本次研究尚未發現吸煙、飲酒、高脂血癥等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發生結直腸息肉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可能與其他研究納入患者多為普通人群,本次研究的對象均為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這一前提相關。

本次研究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結直腸息肉的風險是單純幽門螺桿菌感染發生結直腸息肉的2.760倍,Budzynsk等[21]通過病例對照研究亦發現,2型糖尿病患者更易患有結直腸息肉,可能與下列機制相關[22-23]①2型糖尿病患者高表達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IGF-1)的水平,該因子具有抗凋亡及促進細胞增殖的作用,激活k-ras通道,甚至促進細胞異型性增長。②2型糖尿病患者多合并有胰島素抵抗,高胰島素水平可促進腸道黏膜血管生成,而促進息肉的發生。③胰島素能促進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的生物合成,并減少胰島素樣生長因子1結合蛋白的產生提高 IGF-1生物利用度。④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有神經及血管病變,導致結腸運動功能受限,使得部分物質,如膽汁酸等接觸腸道黏膜時間增加,從而對結腸黏膜產生刺激,促進息肉的發生。另一方面,糖尿病患者生物屏障、化學屏障功能異常,腸道菌群和微生態異常,也促進了糖尿病患者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可能。

本次研究發現有結直腸腫瘤家族史的患者發生結腸息肉的風險是無家族史患者的4.442倍,提示對于存在結直腸腫瘤家族史的患者,需加強健康宣教,將結腸鏡檢查作為常規體檢項目。本次研究,單因素分析中提示高甘油三酯血癥可能是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發生結直腸息肉的危險因素,但經二元Logistic回歸分析后推翻上述結論,關于血脂異常是否增加結直腸息肉的發生尚存在爭議,如Tsilidis[24]等研究發現高血甘油三酯血癥與結直腸息肉、腫瘤的發生無相關性,而其他部分研究發現高甘油三酯血癥是結直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25-26]。目前關于血脂異常是否可增加結直腸息肉發生的可能仍存在爭議,需大樣本、多中心的研究。

綜上所述,年齡≥60歲、男性、合并2型糖尿病及結直腸腫瘤家族史是幽門螺桿菌感染者合并結直腸息肉的獨立危險因素,提示我們尤其是60歲以上男性合并有2型糖尿病、家族史患者,可囑患者行常規結腸鏡檢查,以提高結腸息肉的檢出率,進而減少繼發結直腸癌的發生。本次研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在于研究范圍受限,僅限于新疆地區,如新疆地區飲食習慣本身即為高脂飲食,研究結果無法真實反映大部分地區的情況,受到樣本量、地域的限制。第二,本次研究未對結直腸息肉行進一步的病理分型,將增生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及炎性息肉均納入研究,可繼續收集相關數據,進行更精細的息肉分型。第三,未對上述相關因素所產生結直腸息肉的發生行更深入的分子、基因等機制的研究。第四,本次研究為橫斷面研究,無法對不同階段的幽門螺桿菌感染的患者行不同的危險因素分析。上述在未來的研究中仍需不斷完善。

猜你喜歡
結腸鏡螺桿菌幽門
遠離幽門螺旋桿菌 分餐真的很必要
幽門螺桿菌感染與骨質疏松癥相關性研究進展
幽門螺桿菌生物膜的研究進展
腹腔鏡聯合結腸鏡治療老年結直腸腫瘤患者的臨床效果
結腸鏡下治療腸息肉的臨床療效觀察
175 例結腸鏡診斷和治療結腸息肉的臨床分析
口腔與胃內幽門螺桿菌感染的相關性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與腦卒中的相關性研究
5種幽門螺桿菌檢測方法的比較
腸瘍寧湯治療潰瘍性結腸炎15例結腸鏡象觀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