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國時期寧紅茶產業初探

2022-02-14 02:17周銀銀丁以壽
茶業通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修水縣茶業茶農

周銀銀,丁以壽

民國時期寧紅茶產業初探

周銀銀,丁以壽*

(安徽農業大學中華茶文化研究所,安徽合肥 230036)

修水乃天然適合植茶的區域,80%的寧紅來源于此。在光緒年間鼎盛時期,寧紅生產曾高達十萬余擔之多。然清末民初,國際動蕩,洋茶競爭激烈,茶價低落,茶農無利可圖,改種他物,寧紅茶產量銳減。面對茶葉衰敗之勢,政府主導進行茶葉改良,雖中途有短暫回升,仍不可避免地走向衰落。

民國;寧紅;生產;加工

寧紅茶創始于清道光年間(1821年—1850年),修水、銅鼓二縣舊時屬義寧州,武寧縣因和義寧州相連,且茶葉制法銷路全與義寧州相同,故三縣之茶統稱為“寧茶”。寧茶以紅茶聞名世界,故通稱為“寧州紅茶”或“寧紅”,其品質優良,民國四年(1915年),寧紅工夫茶在太平洋世界博覽會被授予甲級大獎章(最高等級)。民國時期寧紅茶業發展由盛及衰,在時人努力下,略有起伏,以衰而終。

1 民國時期寧紅茶產業概況

1.1 茶區分布

修水、武寧、銅鼓三縣之茶統稱為“寧茶”。所產茶葉以紅茶為主,因此被稱為寧紅區。其中,修水所產寧紅占整個寧紅茶區總產量80﹪以上。據江西省政府經濟委員會統計,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寧州三縣的茶葉產量見表1。

表1 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各縣之產額

資料來源: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所著《江西寧州紅茶之生產制造及運銷》。

修水,位于江西之西北隅,地處贛湘鄂三省交界,修河穿境而過。全縣分為高、崇、奉、武、仁、西、安、泰等八鄉,多為成片之茶園,其中崇武二鄉,茶園面積最盛[1]。就品質而言,以武德所產為最優,其次為崇德鄉。該縣各鄉重要產茶地址見表2。

武寧,除東北鄉地勢平坦茶樹種植較少外,其余各鄉均有廣泛植茶,尤以西北鄉產茶較多,約占全縣產額八分之五。其主要產地為楊溪、長侖、馬鞍、螺螄、黃源、甫田、栗墩、老屋場、金瓜坪、羅坪、黃金堝、上洞、天平洞、龍須、徐評、茅坪、龍溪等處,其中尤以螺螄之茶葉品質為最佳。

銅鼓茶葉大都產于西北鄉幽居一帶,集中運至漫江、山口、大瑕等處,經由修水輸出。

湖南省平江縣長壽街及瀏陽大圍山,還有湖北的崇陽縣、通城縣與修水、銅鼓交界,地理氣候相似,所產茶的品質相近,過去均運往修水加工,故也算作寧紅茶區。因此寧紅茶產區包括今江西九江修水縣、武寧縣和宜春市銅鼓縣、湖南的瀏陽市、平江縣和湖北的崇陽縣、通城縣等。

1.2 茶葉產量

清末,隨著九江口岸的開放,寧紅茶出口鼎盛之時,曾達到“總產三十萬擔”。隨著洋茶競爭,華茶的國際地位下降,加之我國茶農缺乏科學制茶理念和技術,茶葉質量下降,運茶組織缺乏,中間商層層盤剝,我國茶葉市場開始衰落,贛茶無法避免,寧紅茶產量也開始遞減,具體可見圖1。

表2 修水縣茶葉產地分布表

資料來源:上官俅所著《江西修水縣之茶業》。

圖1 民國時期寧紅茶產量統計

注:資料源于梅中生主編的《修水縣志》。

俄國是寧紅茶主要銷售國,寧紅產銷之逆順,主要受國際市場需求的影響。民國初期,混戰不斷,歐戰爆發,俄國革命,銷路頓挫,市場價格步跌,加之洋茶競爭激烈,西方國家制約,業茶者虧折不堪,農戶無心栽制,寧紅茶產量逐年遞減。1929年與俄國斷交后,寧紅茶出口遭到重創,1931年俄銷幾乎絕跡,當年只生產寧紅2萬余箱。紅茶銷路大減,茶農相繼改制綠茶,以內銷來增加收入,1935年綠茶占毛茶總額的62.6%,紅茶僅占37.4%[2]P7??谷諔馉幈l,民間戰火四起,茶路阻斷,茶產量不容樂觀。1941年,日軍侵占香港,口岸被封鎖,寧紅茶生產幾乎陷于停頓。

2 民國時期寧紅茶生產

2.1 種植和茶園管理

2.1.1種植情況

民國時期寧紅茶區茶園面積整體呈現下降趨勢,茶山面積一直沒有精確的統計,只有一些較為模糊的估計。據《修水縣志》記載:“1905年全縣茶葉面積43萬畝(28666.67 hm2),茶業占農業總產值的51.64%[3]?!倍?937年上官俅《江西修水縣之茶業》中寫道:“全縣面積共計502.6萬畝(335066.67 hm2),而產茶面積僅有14.3萬畝(9533.33 hm2)[4]?!庇纱丝梢姴铇I的衰落情況。

1936年修水茶場調查11.52 hm2茶園之種植茶叢數,明顯可見茶農種茶積極性的降低,茶園荒廢不少。每667 m2種植茶叢數量見表3。

表3 每667 m2種植茶叢數量

資料來源:梅中生主編的《修水縣志》。

表3中,以每667 m2種50叢以下者最多,占總數23%左右,其次為100~150叢,而以600叢以上者占最少數,竟不到千分之一。根據中國農業種植規則,每667 m2茶場一般植茶樹七八百叢,此時每667 m2植茶數量,相差實在太多,可見寧紅茶生產之蕭條,說明多數茶農早已把茶業作為副業。茶農的收入中,茶葉收入占比是最少的,連間作物的收入都高于茶葉收入。更加印證了由于茶價過低,茶農不愿致力于茶叢栽培的現象,這也是寧紅茶衰落的另一表現。

1938年日寇入侵江西,全省90%以上的農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大部分茶園被毀,以武寧最嚴重,修水次之??箲鹉┢?,據1945年冬統計,修水、武寧、銅鼓三縣植茶面積縮小近80%[5],其中敵人摧毀的只占20%,因茶葉銷路阻斷,供大于求,茶價跌落,茶農為了生計多伐去茶樹,改種其他作物或任其荒蕪,這是茶園面積減少更主要的原因。

2.1.2茶園管理

寧紅茶區的茶樹栽培歷史悠久,尤以高山所產茶葉品質更佳。除了房屋附近及田邊地角有零星栽種外,整片茶園遍地皆有。當地茶農實行的栽培方法分為:種植、耕耘、施肥、剪枝、保護、采摘等步驟[2]P6。

種植:寧紅茶區種植方式采用有性繁殖,用茶籽直播或育苗移栽,多采用直播法。種植時期在每年的年初,直播法又分為散種和點種,寧紅茶區均采用點播法。點播較為整齊,不需要再整理,茶業興盛時代播種的茶樹間距頗密,行間不過三尺,株間只一二尺。歐戰過后,茶葉銷路衰落,茶價不振,茶農虧損無力生產,茶樹往往任其凋萎不補種,甚至有些人將茶株砍去,改種其他糧食作物,因此茶樹間距疏密極不一致。

耕耘:寧紅茶區一般每年實行中耕鋤草1~2次,在春間秋末時進行。還有一種普遍現象,茶農為增加收入,多在茶叢內間種大豆、黍、蕎麥、大麥、小麥和蕃椒等。比起茶樹,這些間作的雜糧,更是茶農積極實行茶地除草和中耕的原因。

施肥:每年施肥1~2次,約在春秋兩季進行。通常中耕后進行施肥,注重氮、磷、鉀和微量元素肥料的配比,常規茶園一般為穴施或溝施,密植茶園因操作不便一般撒施。肥料多系人糞、豆餅、菜餅及柴灰等,由于經濟困難,過半數茶農不施肥,即使施肥,分量也極少。

剪枝:茶樹剪枝有利于增加茶葉產量,但寧紅茶區的茶農從不對茶樹枝條進行修剪。只有茶枝枯死時,他們才會用刀在根際砍掉。茶葉已經減產,他們不舍得砍去茶樹枝條。這顯然是茶農缺乏科學植茶的知識。

保護:茶農對茶樹的過冬保護意識較強。冬季必用稻草將樹身捆綁,地面覆蓋數層雜草,以防茶樹受到凍害,保障下一年繼續生產。

采摘:茶樹初植,三年后可采摘。第一年僅采春茶一次,待到第七年茶樹枝芽茂盛,方可盡量采摘。然當地茶農為了增加茶葉數量,老葉、鮮葉一起采摘,采摘方式粗劣,不管茶樹年齡,只管多采,導致茶樹枝梗受損,發育不良[6]。

2.2 加工技術

清末民初,修水向以紅茶暢銷國外,各家農戶對紅茶制作頗為講求。寧紅茶加工分為初制和精制,紅茶初制,以萎凋、揉捻、發酵及干燥四個步驟進行。毛茶制作由農戶自理,制成毛茶后出售給茶莊,由茶莊進行精制,精制完成后才能算是成品寧紅。

2.2.1初制

當時茶農初制毛茶,均采用舊法,唯有寧茶振植公司及江西農業院附設的修水茶場用機器制造[2]P10。

土法初制依賴日光,如果遇到陰雨天氣便無法進行。首先,茶農將所采鮮葉均勻地薄攤在竹席上并在日光下萎凋(俗稱“晾青”)。且需要不時地翻動,使鮮葉均勻吸收陽光,待葉片軟化,一般以葉莖折而不斷為度。

接著,將萎凋后的葉片置于盤箕內,以手揉搓,或以腳翻轉踐蹂,至茶葉出汁,蜷縮成條時為止。葉片經揉捻成條后,茶汁外浸,乃散攤于曬竹席上,等外部水汁蒸散,握之不成團塊時,盛于茶籮或撮箕內,用足踐緊,上覆以厚布,置于日光之下,發酵。至顏色變紅而放發酵香為度。發酵完成后即可進行干燥。干燥方法極其簡單,將茶葉薄散于竹席上,日光曬至完全干燥,即可收起出售給茶號。由上可見寧紅初制過分依賴天時,且用腳揉不清潔衛生,加工方式不科學。

2.2.2精制

茶農將毛茶制成后,即售予茶莊精制,茶莊即所謂的茶號。當地茶葉包裝,分為箱、簍、袋三種。紅茶均用箱裝,毛紅(與紅茶無大差別,只是精制簡單,少幾次篩分)用簍或袋裝,綠茶則用袋裝。寧紅茶精制分為箱子茶和簍子茶兩種。

箱子茶的精制過程是:

一、烘焙。俗稱“打毛火”,收來的毛茶尚有許多水分,需要焙至九成干,以待篩分。

二、過篩。用抖篩(又叫頓篩)分粗細,用圓篩分長短。略言之,在抖茶間將毛茶置于篩內,使茶條較細者抖下,依次遞篩于篩底。一號篩專做撈挑工作,篩面即為梗子,篩底則用二三等號抖篩依次篩之,至生末之篩底,即為末子,通稱“花香”。自二號篩至生末各篩之篩面,均用風車過風,發交剔場揀剔。

三、揀剔。須把梗子及黃片剔除,當地揀茶工皆為婦女。

四、補火(再焙干)。

五、勻堆。俗稱“打官堆”,按其品類分別成堆。

六、裝箱。每箱裝茶葉25 kg。箱內從里到外有三層,分別是:牛皮紙、馬口鐵皮和橫江紙。箱外貼一層油紙,并加印茶莊牌號與茶名。

精制出的副產品有花香、茶梗、茶珠、片子?;ㄏ慵床枘?,片子即茶葉之老片[2]P19。簍子茶制作簡單,與箱子茶無大差別,只是過程較為簡略,篩分次數較少,最后裝簍。竹簍內用布袋,每袋裝茶50 kg。

2.3 技術改良

寧紅茶的技術改良始于1915年當地及粵滬茶商合資創建的“寧茶振植有限公司”。該公司從英國引進新式克虜伯揉捻機、干燥機等,首次推行機械制茶,后因經營管理不善虧損,到了1933年將機器租賃給實業部農業試驗所、上海及漢口兩商品檢驗局在修水合辦的茶業改良場。修水茶葉栽植歷史上以叢式茶園為主,該場研究栽培之技術,1934年嘗試條列式茶園,用插枝法試驗無性繁殖育苗,可惜未在茶農中推廣。該場不斷試驗紅茶的制造,發明了紅茶萎凋機,一改我國多年來雨天不能制造的困難,提高了茶葉品質。自該場開辦以來,改良技術甚佳,外銷紅茶市場衰落,改良場便試驗綠茶之炒青。以往修水茶商嘗試徽州式綠茶制造屢次失敗,經改良場反復試驗后,獲得圓滿結果。

1936年江西省提出復興寧茶計劃,制定《協進寧茶改良辦法》,設立制茶工廠,繼續推廣科學栽培之法和機械制茶之法。在茶園管理上,集中茶園,整理株叢,提倡早采;在制茶方面,提倡老嫩分開,看茶制茶,來提高茶葉品質。在改良茶種方面,江西作為一個茶業試驗場的分區,與其他產茶大省的浙江、湖南、福建、安徽一同分區試種,征集茶種說明,比較播種后的茶樹生長情況,記錄在冊,以期找出最適合本地的茶種,將茶種進行改良[7]。

3 結論

寧紅是我國著名紅茶之一,創造過非常輝煌的出口成績。民國時期寧紅茶生產逐漸衰落,雖然時人做出不斷努力,改良加工技術,推廣機械制茶,但是因國際市場下降,社會動蕩,茶葉價格頗低,茶農無心管理茶園,茶葉加工上的改良效果一般,難以挽救衰落的局勢。贛省在生產上的改良嘗試也是在寧紅茶的振興及向近代化的轉型中起到了或多或少的促進作用。

[1] 修水紅茶與茶業貿易之改進[J].經濟旬刊,1934,2(15):4-5.

[2] 金陵大學農學院農業經濟系.江西寧州紅茶之生產制造及運銷[M].南京:金陵大學農業經濟系,1936.

[3] 梅中生.修水縣志[M].深圳:海天出版社,1991:187.

[4] 上官俅.江西修水縣之茶業[J].工商通訊,1937,1 (20):5.

[5] 胡浴風.抗戰前后江西茶葉產銷述概(附表)[J].經建季刊,1946,1:184-185.

[6] 翁克康.江西之茶(江西考察之三)[J].校風,1935 (340):1357-1359.

[7] 上官俅.武寧、銅鼓、上饒、德興、婺源等縣鎮茶葉之概況[J].工商通訊,1937,1(22):13.

S571.1

A

1006-5768(2022)04-183-05

2022-03-07

周銀銀(1996—),女,江西省樂平市人,安徽農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茶葉經營管理與茶文化,E-mail:550342761@qq.com。

丁以壽(1963—),男,安徽省無為市人,安徽農業大學教授,碩士生導師,從事茶文化歷史研究,E-mail:ctci@ahau.edu.cn。

投稿平臺:https://cytb.cbpt.cnki.net

(責任編輯:徐千懿)

猜你喜歡
修水縣茶業茶農
茶農創業培訓現狀及創新發展對策分析
江西修水縣三帝殿儺神堂
返鄉,闖出茶業一片天
林秀娟 茶業“雙師”
江西修水縣三帝殿儺神及儺案班考述
“早春茶”開采
湖南省茶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貴州茶業大事記
茶鄉人家
基于茶農需求的圖書館信息服務研究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