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探析

2022-02-18 01:47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22年4期
關鍵詞:思政資源大學生

朱 瑋

(黃河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河南 開封 475004)

0 引言

在新時代, 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做好思政教育工作,應堅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 作為國家和民族的精神基因, 文化鐫刻在每一個人的靈魂深處,標識著不同民族獨特的人文風貌。我國很多地域都留存了大量有形或無形的優秀文化資源, 高校應順應時代發展及黨和國家要求,利用好本地文化資源,不斷提升思政教育的溫度,拓寬思政教育的廣度,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使思政教育能夠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1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重要意義

1.1 有助于落實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習近平總書記在《自覺承擔起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的使命任務》一文中強調,育新人,就是要堅持立德樹人、以文化人,培養能夠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1]。換言之,高校育人的目標就是使大學生具備承擔民族復興使命的意識和建設社會主義的專業能力, 不斷引導學生做社會主義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育人的過程中,從學校的頂層設計到教師的具體工作, 都應該圍繞這一核心目標去實施。 當前,世界形勢風云激蕩、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變, 快速變化的形勢要求思政教育必須主動求變,主動應變,不斷創新,講好中國故事。 目前,高校思政課程理論教學中的不少內容可以與地方文化資源相互印證、相互支撐。地方文化是大學生接觸社會、培育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寶貴資源,將地方文化融入思政教育可以為高校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提供優質平臺。

1.2 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政教育的實際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講[2]。 在網絡時代,教育工作者積極探索大數據、VR 等新技術在思政教育中的運用,取得了不少成果。 不過,新時代的思政教育不能僅停留在技術層面,更要注重提升學生的政治素養,并通過實踐對學生進行國家和民族意識教育, 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 馬克思曾指出,“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 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自己思維的此岸”[3]。 列寧認為,“實踐高于(理論的)認識,因為它不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還具有直接現實性的品格”[4]。 中宣部、教育部提出,高校應劃出專門的學分用于開展思政課實踐教學。對大學生來說,地方文化所蘊含的清正廉潔、艱苦奮斗、一心為民等優良傳統更具有吸引力,把相關的鮮活案例引入實踐教學, 能夠引發他們內心深處的共鳴,幫助學生把“報國之情”轉化為“報國之行”,為實現人生價值、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

1.3 有助于培養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

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文化是一個國家、 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5]。隨著經濟全球化的不斷深入和互聯網的廣泛普及, 各種文化思潮不斷沖擊著國人的思想。 現在的大學生大多是20 歲左右的青年人,他們思維活躍、善于質疑,人生閱歷卻很少,容易被一些錯誤言論“帶節奏”。當下,“躺平”“咸魚”“喪病” 等負面人生態度在一些學生中甚為流行, 還有部分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容不以為然。 這是當前高校思政教育要著力攻克的關鍵難題。中華五千年歷史孕育出燦爛的文明,不僅在歷史上為人類文明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而且在現代也為解決人類社會發展中遇到的一系列問題提供了中國智慧。近年來,不少地方在發掘和保護文化資源方面取得了大量成就, 各種特色文化活動頻頻登上各大網絡平臺的熱搜榜, 社會關注度非常高,也引發了大學生的廣泛興趣,達到了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效果。因此,通過接觸具體的地方文化資源,大學生可以探尋中華文化之美,增強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自信,厚植家國情懷。

2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現實困境

當前, 不少高校挖掘地方文化資源育人功能的意識有所增強,但在實踐中,具體的融入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之處。

2.1 思政課程建設有待完善

一是課程內容有效轉化不足。 當前大學生使用的教材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該系列教材由教育部組織專家編寫,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適用范圍廣、內容權威,是思政課進行教學活動的基本教材。但是,就各地區高校實際情況而言,僅局限于統編教材是不能滿足學生需求的,而且該教材內容以學理為主,較為抽象,需要思政課教師不斷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體系。目前,在轉化過程中, 從頂層設計角度統籌地方優秀文化融入思政課的系統性不足,有效性偏低。一是教師受主觀情感和知識儲備的影響, 在地方文化資源內容選取上帶有一定的主觀性和隨意性, 不利于教學效果的發揮。二是實踐教學環節建設薄弱。受限于學時計劃、安全保障等問題,一些實踐教學活動只能淺嘗輒止、點到為止。 經費問題則進一步限制了實踐教學的發展,部分教學選題尚處于探索階段。三是課程考核評價體系缺位。理論和實踐教學設計環節存在的短板,直接限制了考核評價體系的建立,如評價主體、評價標準、評價方式等,亟待完善。

2.2 教師工作隊伍合力尚未形成

教師作為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的主導者,發揮著無可替代的作用。當前教師隊伍建設中存在的一些弱項,制約了融合工作的深入開展。一是思政課教師的傳統文化功底需要提升。 在中國從事思政教育,不扎根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就無法培養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接班人。隨著時代的變遷,教育的學科分類不斷細化, 造成一部分高校思政課教師專業素養扎實但傳統文化積累匱乏的現象。 這在客觀上限制了思政課教師對地方文化資源深層價值的發掘,導致課堂上出現一些講得不深、不透、不準的現象。二是教學模式落伍于時代。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大背景下,“大數據”“區塊鏈”“元宇宙”等新技術、新業態不斷涌現, 部分教師教學還是停留在課堂單向授課模式, 很少利用網絡工具對收集到的地方文化資源進行信息化加工, 導致學生對課堂教學產生審美疲勞。三是高校的科研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發揮。在課程思政建設背景下, 很多專業課教師積極投入大量精力進行課程改革,取得了喜人成果,但是校內多學科交叉融合研究力度偏弱, 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協同不足, 一些能夠同時體現專業和思政特色的地方文化資源在利用上沒有打通壁壘。

2.3 受教育對象主體地位凸顯不足

作為受教育主體,大學生是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礎。在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過程中,應充分尊重大學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但在實際中,這一理念體現得還不夠充分。一是學生自身缺乏參與教育活動的主動性。 “00 后”成長在國家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大部分學生從小物質生活十分豐富,對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樂于奉獻等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認識比較膚淺,甚至還有一些學生把實踐教學等同于休閑旅游,認為“拍照、修圖、發朋友圈”就完成了任務。 另外,我國幅員遼闊,大學生來自五湖四海,受區域局限性的影響,不少人對學校所在地域的文化知之甚少,也在客觀上削弱了融合的基礎。二是教師忽視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目前,思政教育融入的地方文化資源多是以教師為主收集、加工而成的,學生作為旁觀者,缺乏參與契機。

3 地方文化資源融入大學生思政教育路徑分析

3.1 夯實基礎,完善思政課程建設

思政課程建設是做好思政教育的前提, 高校應從全局出發,完善頂層設計。 一是統籌規劃,理清地方文化融入的主線。一方面,可以組織校內外專家學者積極研究、梳理地方文化資源中的育人要素,結合大學生的認知規律和學習特點,遴選地方優秀文化的具體內容,編寫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教材,拓展思政教學內容的涵蓋范圍。 另一方面,可以組織教師通過集體備課等途徑, 在教學大綱中明確教學要點、教學文本等要素,形成兼具地方和高校文化特色的教育教學品牌。 二是拓展范圍,組織高效有序的實踐教學。實踐教學是豐富和發展學生生活感受和強化人生體驗的重要方式,因此應通過實踐教學與當地優秀傳統文化實現無縫對接,實現思政課內涵和教學質量的提升[6]。 根據高校思政課的特點,可以以教學任務為中心,積極開拓博物館、紀念館等實踐教學基地,形成健全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學校應切實保障相關工作的經費支出,劃撥專項資金、完善財務制度,解決教學部門資金緊張、 報銷困難等問題, 使實踐教學規范高效、落到實處。 三是完善考核體系,設計科學合理的評價指標。 重視考查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情感傾向、合作能力、參與程度等方面的表現,形成多元評價體系。

3.2 建好隊伍,發揮高校育人優勢

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只有成為學生的現實關切,才能在課堂上活起來,古今中西的理論與歷史只有成為學生用來解答現實問題的資源,才能真正發揮其提高思政課實效性的作用[7]。 在這方面,一是加強對教師的培訓指導。 高校要利用好教師培訓、公需課教育、專題講座等方式,幫助教師提升人文素養、拓寬視野、了解地方文化,從而打造一支高素質的專業人才隊伍,發揮好思政課的主渠道、主陣地作用。 二是利用信息技術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以教學資源庫等網絡平臺為依托,以紀錄片、微電影、微課、漫畫等形式將地方文化資源呈現出來; 利用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體,開設特色專欄,進行定期推送,并形成長效機制。三是政策引導。通過制訂年度考核、職稱評審等方面的配套政策,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加強教師對地方文化的理論研究和創新,實現思政科研成果反哺教學,保障高??蒲信c教學的同步、同向發展。

3.3 抓實重點,調動學生積極性

將地方文化資源融入思政教育,應及時進行學情分析,根據學生需求不斷進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選擇符合大學生學習規律和認知特點的教育方式。 一是吸收學生參與教育教學研究。 在地方文化資源的挖掘和研究過程中, 可以選取一部分學生組建調研小組,請他們提供教學案例和研究心得,并將學生提交的成果及時運用到教育教學中。 二是督促學生參與課堂教學和實踐教學活動。 教師通過項目化教學設置專題,利用任務驅動方式,讓學生通過查閱文獻、實地走訪、課堂討論等多種形式完成學習任務。 在學習過程中,應教會學生用優秀傳統文化及科學思想理論武裝自己,實現從認識到實踐的飛躍,進而完成對主觀世界的改造。 三是保證學生參與教學評價。 大學生思維敏銳,他們能夠通過與同齡人的交流發現自己的不足,取長補短。教師可以通過小組匯報打分、匿名評價調研報告等多種形式讓學生進行互評, 并將互評結果作為結課成績的重要參考材料,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的熱情。四是利用班日、團日活動或社團活動,組織學生進行集體學習,不斷拓寬學生理解地方文化資源的渠道。

3.4 營造氛圍,做好地方文化宣傳工作

地方文化資源以生動直觀的方式, 給大學生思政教育提供了廣泛的素材。因此,高校與地方政府應積極合作,可以在校園開展專場活動,或者吸收大學生作為志愿者深度參與到地方文化資源保護與傳承當中。 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大學生學習地方優秀文化的興趣,而且可以通過直觀體驗,加深他們對“第二故鄉”的感情,增強價值認同。

4 結語

推動地方文化資源與大學生思政教育相結合,發揮地方文化資源獨特的育人作用, 幫助青年學生肩負歷史使命,堅定前進信心,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應有之義。這是一項系統性的工程,需要廣大思政教育工作者接續努力,不斷彰顯高校的文化育人功能,為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作出貢獻。

猜你喜歡
思政資源大學生
思政課只不過是一門“副課”?
基礎教育資源展示
關于國企黨建與思政宣傳有效結合的探討
一樣的資源,不一樣的收獲
思政課“需求側”
思政課“進化”——西安交大:思政課是門藝術
帶父求學的大學生
資源回收
大學生之歌
資源再生 歡迎訂閱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