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革命歷史下對魯迅作品思想的認識

2022-02-23 06:41陳貞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2022年1期
關鍵詞:民智阿Q啟迪

魯迅是我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1],也是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無產階級革命家、偉大領袖毛主席曾說:“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是在文化戰線上的民族英雄?!薄棒斞甘侵袊幕锩闹鲗?,他不但是偉大的文學家,而且是偉大的思想家和偉大的革命家?!濒斞笇㈣F骨錚錚融入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以文學作品高度的革命性、啟發性成就了其革命家與民主戰士的身份,獲得了社會廣泛認可?;仡欀袊锩鼩v史,可以發現中國現代文學如同一面鏡子,折射出中國社會變革發展的曲折歷程,而魯迅作品以其獨特的時代性與思想性表現出當時民族心理,為指引新的時代精神做出了獨特的貢獻。因而,魯迅作品屢屢被選入語文課本,成為學生認識中國革命歷史下文學變遷的重要教學藍本,讓學生從中汲取思想的力量。

一、實業與民智

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為了抵抗列強入侵挽救國家命運,中國人開始學習國外先進經驗。從“師夷長技以制夷”實業技術救國道路開始,中國人走上了革命摸索道路。魯迅先生出生成長于新舊交替之時,早年曾赴日本仙臺學醫,試圖以實業興國。然而,在日本的所見所聞讓他認識到當時國民思想上存在極大問題——醫學可以讓國民的身體變得強壯,卻無法讓國民心性不再軟弱麻木不仁。魯迅先生棄醫從文,轉而投入寫作喚醒沉睡中的國民。在當時的魯迅先生看來,學習先進的實業技術遠不如啟發民眾的心智更急迫、更重要。在魯迅作品里,啟迪民智一直被擺放在首位。

例如,《阿Q正傳》從阿Q的精神勝利法寫起,這種自我勝利、自我安慰的方法在當時中國民眾里普遍存在著,軟化了中國人的脊梁,麻木了中國人的內心[2]。魯迅先生用詼諧而辛辣的筆法將之一一寫出,讓人笑容的嘴角剛剛扯開便又僵住了。將近百年過去,今日的學生也許難以想象這種精神勝利法之下的可悲可恨之處,不妨翻閱一下魯迅先生另一篇作品《拿來主義》。在《拿來主義》開篇提到的“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覽”“能夠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壞事情,一者見得豐富,二者見得大度”實際上也是精神勝利法的變體——實為送古董討好外國,卻冠以國際交流、發揚國光的幌子;被列強搜刮搶奪物資資源,卻假裝中國地大物博、睦鄰友好。當把阿Q的精神勝利法放大到國家層面,就可以輕易發現這種行為多么自欺欺人,又是多么荒唐可笑!掩卷細思之下,不難發現精神勝利法之下難以遮掩的弱小本質:當是時,中國弱于列強,只能被列國強取豪奪還要強顏歡笑;當是時,阿Q在未莊處于社會最底層,只能被各色人等欺負打罵后以精神勝利法自娛。

《阿Q正傳》寫到阿Q最厭惡的一個人是“假洋鬼子”——錢太爺的大兒子,“假洋鬼子”上過洋學堂且去日本留學過,辮子被剪掉后帶著一條假辮子。在阿Q看來,“辮子而至于假,就是沒有了做人的資格”。在這里,假洋鬼子所代表的是當時睜眼看世界的人,這些人學過先進的實業技術,見識過當時自詡先進的洋人世界,本應當給落后的中國帶來新知識、新氣象。結果,“假洋鬼子”回來后,未莊還是原來那個未莊,沒有任何改變,反倒是難得覺醒了一下剪掉的辮子被假辮子替代。魯迅先生在這里特地寫了一個“假洋鬼子”的形象,應當是有的放矢,為了說明當時他本人的思想——啟迪中國民眾心智遠比學習他國實業技術更重要,民智不開而光是引進實業技術的救國終將是鏡花水月。

二、國民與國家

在學習國外先進經驗與啟迪國內民眾心智之間,魯迅先生選擇了后者,這一點已經明確。但啟迪國內民眾心智同樣有著多種辦法,可以走上層路線進入政府然后通過政府啟發民智,也可以深入基層人民群眾走下層路線。下層路線群眾基數眾多,三教九流無所不包,給啟迪民智工作帶來了工作量大、進度緩慢、成效不顯著的難點問題。因此,當時很多知識分子雖然認識到啟迪民智的重要性,但是大多選擇走上層路線通過政府施行,最后成為政府的御用文人。與他們不同的是,魯迅先生從一開始就選擇了下層路線:他關注底層人民,寫作小人物?!犊滓壹骸穼懽鞯讓勇淦俏娜?,《藥》刻畫愚昧迷信的城市小市民,《阿Q正傳》描寫鄉村小人物阿Q這樣連具體名姓都沒有的小人物……魯迅先生敘寫出一個個小人物的故事,看似與國家大義無關,但這樣的小人物卻代表著那個時代的大多數。

(一)魯迅作品的主人公:小人物

魯迅作品的主人公從來沒有主角光環,更不會在揚長避短地寫作下顯得完美無缺。于魯迅先生本人來說,寫作本就是把中國國民的丑陋之處示眾,以讓更多人醒悟過來,不再重復這些麻木而愚昧的行為,從而達到啟迪民智的寫作目標。

《阿Q正傳》的主人公阿Q是什么樣的?未莊的一個流浪雇農,只有干活時才能讓人想起,連名字也不能被人記住的人。這篇小說以辛亥革命前后的中國農村為背景,在那時因為戰爭失敗和政治腐敗的影響,中華大地很多貧苦百姓失去賴以為生的家園和土地,成為一無所有的雇農,阿Q只是其中的一員。同樣失去土地,《駱駝祥子》中的祥子進城后一心為擁有自己的車勤勞打拼,阿Q則是隨波逐流的:他住在未莊的土谷祠里,并未想過擁有自己的房屋;他給人家打短工度日,有錢了就去喝酒賭錢,并不為將來精打細算。魯迅先生極力刻畫了阿Q欺軟怕硬、每每落敗被打的未莊底層處境。其中一個細節需要注意,阿Q因為頭上的癩瘡疤發怒并選擇弱小的對手找茬吵架,這時阿Q仍保留著些許自尊,這自尊讓他發怒,讓他在自己覺得弱小的人身上通過吵架維護。結果很可惜,這樣維護“自尊”的吵架行為往往還是以阿Q的失敗告終,最后阿Q只能對自己說:“我總算被兒子打了”。這時阿Q精神勝利法的起端,從中可以看出阿Q的自尊隨著現實的打擊全面喪失后,便只能現實挨打、精神勝利聊以自慰。

精神勝利法有什么作用呢?人是一種希望的動物,生存下去總要抱有一點期待,這種期待可以是祥子的黃包車,但是什么都無望獲得如阿Q,便只能從精神上欺騙麻木自己,以使自己不完全絕望——一旦承認了一無所有的現實與將來,便難以再活下去了。從這個角度來說,魯迅作品中的小人物多少都會一點精神勝利法的,既是為了讓自己在困苦的世道下勉強生存,也是一自我催眠。自我催眠的民眾多了便造成了一個麻木而愚昧的社會群體和民族心態,國家也就失去了希望。

(二)魯迅作品的蕓蕓眾生:底層

魯迅作品中的主人公是社會底層的小人物,圍繞著主人公的同樣是一群小人物,在貧窮困苦的共同點下,他們還有著各不相同的小特征,形成各具特色的群體特征。魯迅先生的作品鮮少著墨大人物,而是圍繞小人物的家長里短涂抹濃墨重彩,寫活這些寫人物和他們所處的環境,表現出當時社會環境下的民族心理。站在當時的時間點,讀到這樣的文學作品,會發現這些作品中的人有一點像身邊的某個人或者某些人,但又不是完全相似到可以一一對應的程度。究其原因,魯迅作品并非某個特定人物的個人傳記,而是將一個全體的共同特征雜糅到一起,形成一種群體刻畫。

《阿Q正傳》中未莊的村民相對阿Q來說是有產階級,因此可以任意欺負阿Q,但對趙太爺來說他們無疑也是底層。在阿Q被趙太爺打嘴巴后,村民反倒不敢像以前那樣欺負阿Q了。雖然阿Q是被打嘴巴,但這也是與趙太爺扯上了關系——無論是怎樣的關系,只要跟趙太爺這樣的大人物有了關系,村民便不敢稍有得罪——多年生活經驗告訴村民,招惹了趙太爺這樣的大人物一點點都可能讓自己的生活立刻傾覆。完全與阿Q處于相同境地的應該是王胡,但最終阿Q依然被王胡打了一頓,成為阿Q記憶里“生平第一件的屈辱”??梢?,即使同樣深處底層,這些小人物也要分出個三六九等的鄙視鏈,并將層層欺壓的惡習延續下來,并不能因為“同是天涯淪落人”而親如一家或是一致對外。在魯迅筆下,這種小人物群體內部自輕自賤、相互爭斗的行為并不少見,從其字里行間,可以發現先生對這種行為的態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3]的。

三、革命與守舊

魯迅先生逝世于1936年10月,并未真正見到革命勝利的曙光,他的作品也多描寫舊社會,在這種舊社會的慘象中透出革命的渴望,從而成為一名民主戰士。1919年爆發的五四運動是中國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可以說從五四運動到1949年新中國成立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時間上看,魯迅作品大多寫作與這一階段;從思想方面看,魯迅作品表達出深深的革命渴望也與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要求向契合。

(一)觀照舊生活,揭示劣根性

魯迅《摩羅詩力說》中評價《離騷》《天問》“放言無憚,為前人所不敢言”[4],其實這句話用來評價魯迅作品同樣極為恰當。魯迅作品筆鋒直指當時社會現實,向來直言無忌,毫無畏懼地說出讓當時統治階層顫栗的話語。

阿Q向來喜歡以“兒子打老子”“第一個能夠自輕自賤的人”在精神上獲勝,這是國民的一重劣根性。被其他人打時他會有一個反抗而后不敵的過程,但被“假洋鬼子”打時,阿Q卻只是“抽筋筋骨,聳了肩膀等候著”,其中的區別反映出他潛意識中的奴性:對于同階層的其辱打罵尚能爭辯反抗一二,對于趙太爺這類封建統治階層的打罵卻抱著逆來順受的態度,毫無抗爭意識。而且,這一次挨打阿Q沒有采用常用的精神勝利法,而是靠著“忘卻”這一祖傳的寶貝發生效力,其思想上的奴性之根深蒂固、可見一斑——對于封建特權階層,阿Q連精神上的冒犯都不敢興起,只能等著挨打,被打后又渾然不覺地將之忘卻。將“忘卻”成為祖傳的寶貝,其中的諷刺意味就不再只是針對當時社會阿Q人群,而是將封建社會祖祖輩輩甘愿當奴隸的人都諷刺了一遍。

《阿Q正傳》中還有許多守舊社會的事物,諸如阿Q以為假辮子不配為人,阿Q欺軟怕硬的兩副嘴臉,阿Q欺負小尼姑的猥瑣無恥……對于這些守舊事物中的劣根性,魯迅先生寥寥幾筆中不著一字批判之語,卻將其丑陋之處揭露出來。

(二)推演未來路,革命求生存

《阿Q正傳》中,阿Q的最終結局是被當做革命黨下獄殺死,但找遍全文也無法發現他有真正的革命之舉,甚至他連革命都只限于道聽途說而已??v觀阿Q這一生,雖欺軟怕硬卻往往以自身失敗挨打告終;雖屢屢使用精神勝利法,但稍有訴諸于口就被打,其自尊自大僅僅停留于心理層面;雖覺革命黨威風而想加入,但找不到加入革命黨的大門,更說不上有革命之舉。但就是這樣一個自尊自大、自輕自賤的小人物,實則并沒有什么真正的大惡之舉,可他卻這樣被冤枉殺死。這樣寫作之下既可以凸顯當時中國社會的封建與腐敗,但與阿Q同為社會底層的人民必然會為此不寒而栗,因阿Q的死亡興起兔死狐悲之感。當這些人產生改變這個不公的社會時,革命的種子便無聲無息地種下了。

魯迅作品寫盡了守舊社會的保守道路,如阿Q這樣的流浪雇農如果繼續渾渾噩噩的生活下去,只會淪為人人欺壓的社會奴隸,甚至最后成為各種假革命的替死鬼,不可避免地走向死亡。阿Q已然死亡,當趙太爺或者假洋鬼子需要第二個、第三個革命黨立功時,下一個被冤枉殺死的就是王胡和未莊的村民了。當然,魯迅作品中這種革命出路的指示是隱晦的,非詳細分析挖掘不能發現。因此,也有部分學者認為魯迅作品對于人民群眾的革命的徹底性和英勇性表達不夠充分。毛澤東曾在說到《阿Q正傳》時指出:“魯迅表現人民看重其黑暗面、封建主義的一面,忽略其英勇斗爭、反抗地主,即民主主義的一面,這是因為他未曾經歷過農民斗爭之故?!盵5]

魯迅作品傳達出魯迅本人對革命的認識:實業救國與啟迪民智應以后者為先;啟迪民智應當從下層人民群眾循序漸進,而非先國家后國民的上層政府路線;魯迅先生看到了當時中國底層民眾思想中的奴性,并沿著奴性推演出毫無希望的未來,唯有覺醒革命才能求生存。在品鑒魯迅作品時,教師除了要帶領學生領會其中的文學表達手法,還要幫助學生認識到其中的思想精髓。

參考文獻:

[1]趙國宏.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中“魯迅的存在”——評《魯迅與20世紀中國文學教育》[J].語文建設,2020(19):88.

[2]陳偉華.文本再造、主題偏移與價值增生——論20世紀《阿Q正傳》的跨媒介改編[J].魯迅研究月刊,2021(08):31-40.

[3]趙亞平.解讀魯迅的“立人”思想及其現代教育意義——以中學教材中的魯迅作品為例[J].課外語文,2015(14):1+18.

[4]黃健.如何看待作為“異質”存在的魯迅?——讀呂周聚《魯迅:文學作品中的異質因素》[J].魯迅研究月刊,2018(06):94-96.

[5]張夢陽.驅散迷霧 理解本意——寫在《阿Q正傳》發表100周年之際[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66(03):38-46.

陳貞,海南省??谑械谝恢袑W高級教師。

猜你喜歡
民智阿Q啟迪
阿Q和老A
淺議嚴復和梁啟超的民權說
論中華富強的動力和源泉
季羨林的養生啟迪
廣義RAMS解讀與啟迪
論描寫辛亥革命之于《阿Q正傳》的意義
阿Q“國民劣根性”的誤植與誤讀
自然的啟迪
“不等于”啟迪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