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李白《行路難》言說古詩詞的古今之境

2022-02-23 06:41彭孝干
語文教學與研究(綜合天地) 2022年1期
關鍵詞:行路難詩境李白

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與古詩詞學習結合起來,可以進一步深化對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要素的認識,也可以對古詩詞的學習形成新的理解。由于需要面對應試等客觀需要,初中語文教學中對古詩詞的學習常常是重“形”而輕“意”,也就是說在古詩詞的學習中,往往更為側重的是對古詩詞內容的記憶,這樣可以應付默寫等考試任務,但是對于詩意的理解卻顯得比較淡薄,盡管在古詩詞的教學中常常有對“詩意”的強調,但是卻沒有真正的落實。即使在有些課堂上對詩意有所強調,但是這種情境之下,對詩意的理解往往是抽象的、間接的,學生很難真正走入詩境。那么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在教學古詩詞的時候,如何引導學生享受詩意、走入詩境呢?筆者這里以《行路難》為例,來談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行路難”是一支產生于漢代、流行于南北朝的歌調,經歷了由樂府挽歌、民間歌謠而演變為說唱曲的發展過程。[1]在這一演變過程中,逐步為歷代文人雅士所接納。公元742年,李白入朝為官,官拜翰林供奉,但是在其后的很長一段時間里,卻沒有為朝廷所重用,相反卻收到一些讒臣的排擠與詆毀,最終被“賜金放還”。在出長安的時候,李白的好友前來送行,這個時候的李白滿心憤慨,寫下了膾炙人口的《行路難》: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

站在教師教學的角度,需要思考如何引導學生走入詩境,這應當是一個將古詩之描寫與學生的生活體驗結合起來,然后在此基礎上基于對古詩內容進行思考與想象的過程,教師在這個過程中需要發揮引導者、解讀者的作用。

一、古詩詞的時代魅力

毫無疑問,李白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詩人之一,有“詩仙”之譽,又因為其一生好酒,因此又有“李白斗酒詩百篇”的贊賞,并獲得了“謫仙”的稱號。作為浪漫主義的詩人,在其浪漫的背后,其實往往有著許多人生的不如意甚至是辛酸。作為一個詩人,其最佳的傾吐途徑就是詩。上面提及的李白接近兩年的仕途不順,使其借助于《行路難》來一吐心聲,于是《行路難》就可以成為解讀古詩的一個重要載體。

眾所周知,《行路難》是古樂府中的經典曲目之一,實際上對于該曲目的研究,通常多局限于歌辭的文學性方面。古詩尤其是樂府詩,在古代都是可以歌唱的,因此在音樂方面其實也有豐富的研究價值,但從實際的研究情況來看,音樂視角下的研究往往又沒有與文學研究聯系起來,因此客觀上顯得有些不全面。今天解讀《行路難》,可以在探究曲調的由來與流變的同時,研究其在唐代的傳唱情況,并探討了此曲對唐代文人詩歌創作的影響。而研究的結論之一就是,《行路難》在唐代文人心目中已具有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近乎于一個“母題”。也正因為如此,在李白選擇《行路難》來一吐心聲的時候,也就有了更多的價值。

作為面向初中學生的解讀,在看《行路難》的時候,既需要尊重其歷史意義,也需要思考其現代意義。比如說需要直面的一個問題就是:將李白的《行路難》選入初中語文課本,其教育教學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直接從內容角度看,《行路難》中的內容與初中學生的認知之間存在著不小的距離,李白所處的時代以及他自己的境遇,對于當下的初中學生來說也很難形成切身體會。那么為什么還要學習這一古詩呢?主要就是因為其文學價值以及能夠體現出來的時代意義。應當說文學價值是一目了然的(下文繼續深入探討,此處不再贅述),而且時代意義往往容易為后來解讀者所忽視。筆者以為,將《行路難》呈現在初中學生面前,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將李白所處的時代以及其人生境遇呈現在學生面前,這樣學生就可以通過這一文本,知曉當時的社會現狀,并且結合當下的清明政治,從而感悟到時代的發展與進步。

比如說,“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边@一句,在李白的詩中,就是對未來的期許,而在當下,已經成為諸多初中學生用以自勉、并且可以期待的生活現實。在解讀課文的過程中,教師要有這樣的意識,只有這樣才能拉近歷史與時代的距離,從而讓學生在解讀古詩的時候,能夠入詩境,體詩意。

二、徜徉古詩詞的意境

李白的詩往往是在寫實的基礎上加上豐富的想象去寫意,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有人說李白的詩當中存在著諸多的虛擬景象。研讀表明,絕大多數情況下虛擬景象較多的詩歌,易于浮滑滯塞;而李白作為造詣極深的詩人,其巧妙地運用了和諧性和直覺性的詩學方法,使《行路難》其一真氣充溢,氣勢飛動,渾然天成。這種意境無論是對于教師來說,還是對于學生來說,都需要在累積的基礎上去感悟。

比如說,詩中“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的一句,雖然只有短短的兩句,但是其中卻有四個動作:停;投;拔;顧。停的是杯,投的是箸,拔的是劍,顧的是目(文中未直寫,但可以推斷)。對于這樣一段描寫,切記不能分解,而應當構建一個整體意向,也就是說這里需要基于這兩句話的描寫去設想出一個真實的情形,這里不妨引導學生去進行構思停杯、投箸、拔劍、四顧的動作——應當說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教學策略,而站在學生學習的角度來如此解讀古詩,也是一個重要的思路。

可以想象的是,當將這些動作連貫在一起的時候,就能體會到李白當時的具體行為,而且這種行為是發生在“不能食”的心理狀態之下,于是李白心中那種“心茫然”的心境也就能充分體現出來。無獨有偶的是,其后面的一句是“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從整首詩的角度來看這一句緊接上一句,這里重點描寫的是“冰塞川”和“雪滿山”,“冰塞川”和“雪滿山”是什么意思呢?川為冰所塞,山為雪所滿,那整個山川自然是無路的,既無路自然也就給行路帶來了巨大的困難,行路難自然也就在所難免了。

當然這兩句并非只是在寫實,而且是在寫意。要知道此時李白所感受到的并非真實的行路之難,而是仕途上的行路之難。當然在面向學生進行解讀的時候,對此的理解范圍可以擴充一些,畢竟要讓初中學生感知到的并非仕途之難,而是行走任何一條路都有可能會遇到困難與挑戰。這樣一個解讀過程,實際上是在詩的原意理解基礎上進行引申的過程:對于李白來說,仕途上的冰與雪是權臣的構陷;而對于學生來說,人生征途上的冰與雪則可能是更多。至于這些因素是什么,教師不必一一向學生闡明,而應當讓學生去感悟。如何感悟呢?首先就需要讓學生走入詩境,比如說可以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作者,當自己在遇到作者那些挫折的時候,內心會有怎樣的想法?又應當通過怎樣的方法去突破面前的障礙?……

應當說只有通過這些問題的驅動,才能讓學生在面對古詩的時候不再囿于文字表面,而是能夠透過文字去構建對詩的解讀。這種解讀是能夠真正走入詩境的,而所追求的解除結果,則應當是:雖“冰塞川”敢不擋“渡黃河”之“欲”,雖“雪滿山”也必定要“登太行”……

三、穿越古今詩意時空

李白所處的唐代,是詩歌發展的繁榮期,其間眾體兼備,成就非凡。作為其中的杰出代表,李白在《行路難》這首詩當中所構建出來的意境是能夠穿越古今的,是能夠跨越時空的。

詩中有“拔劍四顧”這一細節描寫,這里完全有必要去深入解讀“拔劍四顧”這個詞,這是因為這個詞的背后所隱藏的含義是非常豐富的。如果李白真的因為仕途受挫而灰心喪氣,那么其實就不可能有“拔劍”之舉,因此在這里“拔劍”實際上意味著李白并沒有就此沉淪,心里依然是有追求的。盡管在拔劍的時候,難免“四顧心茫然”,但是反過來想,在“四顧心茫然”的情況下,依然“拔劍”,其所表征的,不正是作者內心的火焰不滅嗎?在解讀到這一層含義的時候,再讓學生穿越時空,就可以同時感受到古今的詩意。

古詩意體現在:李白號稱謫仙,在作《行路難》的時候,雖然沒有斗酒詩百篇的豪情壯志,但是內心卻依然充滿希望?!伴e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這一句就是作者內心的真實寫照,其知曉自己必定會有“閑來垂釣”的閑情逸致,但是內心又期待著“乘舟夢日邊”,這里的垂釣是有比喻的:歷史上的姜尚在九十多歲的時候還在溪邊垂釣,最終得遇文王,遂成平生之志。因此作者自己所預想到的“垂釣”,實際上也有著這樣的期待;同樣,乘舟夢日也是有比喻的:伊尹就曾夢見自己乘著小舟繞日月而過,最終為商湯所重用,青史留名。作者用這樣的比喻,正體現了內心的一種意愿,這種意愿借助于詩句體現出來,也就成了詩的一種意境。

今詩意體現在:引導學生讀詩,需要讓學生鑒古知今。李白是一位詩人,也是一位文人,我國古代的文人最強調“學成文武藝,貨于帝王家”,總是期待自己能夠建功立業,期待自己能夠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這一點李白與其他文人并無區別!事實上,文人的這種內在的情感一直延續至今,被稱之為文脈、文人的風骨。在學生認識到李白內心的這種情感之后,就需要引申到學生自己身上,要讓學生知曉自己每日的努力學習,既有著維系生活的需要,更有著為國盡力的需要。應當說在古詩解讀的語境之下給學生滲透這樣的認識,沒有蒼白抽象之感,更容易為學生所接受。

同理,“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既體現著詩人的感慨,同時也能撥動學生的心弦,李白有“行路難”這樣的體會,學生又何嘗沒有呢?學生的行路之難,多是體現在學習當中(也少有體現在生活當中);李白有“多歧路,今安在”之問,學生其實也是有的,面對學習又或者生活中的“難路”,學生在追問“今安在”的時候,也應當尋找屬于自己的答案……應當說學生的這種認識,也是詩歌解讀的目標之一。

四、橫亙古今詩詞意境

一首經典的古詩,總能夠以其意境橫亙古今,《行路難》當然也不例外。將其選入初中語文教材,其實也是為了讓學生領略這種橫亙古今的詩詞意境。談到這一點又必須回顧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包括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造,以及文化傳承與理解四個要素。古詩詞的教學要想讓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要素落地,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引導學生領略古詩詞的表面含義,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走入古詩詞的意境。事實證明,通過這樣的努力確實可以拓展古詩詞教學內容,然后在此基礎上有效的探究拓展古詩詞內涵,從而達到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審美情趣,進而提升語文核心素養的目的。

《行路難》一詩既反映出作者李白在試圖收縮之后的郁悶心情,同時又展現出一種異于常人的氣勢與格局。從篇幅上來看,這首詩一共只有14句,不過82個字,在七言歌行當中只能算是篇幅比較短小的。但是從內容上來看,《行路難》所表現出來的詩人內心的感情激蕩,又能夠準確的折射出詩人內心的情感起伏,尤其是詩人期盼得到國家的重用的心理。這種心理體現在全詩當中,起著畫龍點睛的一筆無疑是最后一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這是詩人的期待,也是所有愿意為國出力的人的期待。由此可以看出,《行路難》所表現出來的修齊治平文化(直接或間接體現),就是借助于詩之文字以及意境體現出來的,解讀此詩,就需要領略這種橫亙古今的詩境。

總而言之,對古詩詞的教學,既需要讀,也需要悟,只有如此才能讀古詩詞,享古今境。

參考文獻:

[1]王小盾.《行路難》與魏晉南北朝的說唱藝術[J].清華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6):9-13.

[2]向回.《行路難》演唱方式流變及其對后世文人創作的影響[J].樂府學,2006(1):248-263+337.

[3]錢葉春.虛擬景象中的和諧性與直覺性——兼論李白《行路難》(其一)[J].名作欣賞,2010(4):13-15.

[4]周乾隆.論唐代的《行路難》[J].西安石油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13(4):74-77.

[5]楊敏.以李白《行路難》教學為例談古詩詞教學拓展[J].課外語文:下,2017(7):47-47.

[本文系福建省中青年教師教育科研項目(基礎教育研究專項)“美育視角下的初中古詩詞教學研究”;項目編號:JSZJ20044(福建教育學院資助)的成果之一。]

彭孝干,福建省廈門雙十中學教師。

猜你喜歡
行路難詩境李白
佘景峰
詩境
兩手
朋友
以學定教,讓詩歌教學“得言、得意、得法”
倒下的那一刻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