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唐朝詩曲的出土與考證
——吳中葉氏祖傳唐詩古曲辨析

2022-02-23 13:55葉奕萬
輕音樂 2022年2期
關鍵詞:古曲葉氏楓橋

葉奕萬

2010年元宵節,蘇州市滄浪詩社舉辦詩詞吟唱會,筆者吟唱了祖傳唐詩《楓橋夜泊》。社長認為是首古曲,號召學唱。此后因葉氏堂兄妹已耄耋之年,在詩社不斷的鼓勵和催促下,于2011年2月在蘇相敘,將葉夢得[1]后裔傳唱之五首能唱全的唐詩古曲錄音并記譜[2]。后來,發覺祖傳古曲有唐朝音樂內在的特征。經學習探索,認定三首詩曲是唐朝詩曲,現撰文附曲,恭請指教。

一、認定唐朝詩曲的依據

(一)徵調式是唐朝詩曲的主要特征

葉氏祖傳的唐詩古曲特征與陜西民間音樂傳統相吻合?!稐鳂蛞共础贰洞和贰稙跻孪铩贰肚脖瘧选匪氖锥际轻缯{式[3],而解放初期廣為傳唱的歌曲《東方紅》《翻身道情》《兄妹開荒》《北風吹》《紅頭繩》等也是徵調式,且都是陜西的現代歌曲。因此,推測徵調式是陜西音樂的地方特征。若問陜西的古代歌曲如何?則《中國古代音樂之源與流》[4]一書中就講到:中國古代戲曲中“陜西梆子”的戲曲聲腔來源于陜西民間音樂,而陜西民間音樂的調式又多是徵調式,筆者于蘇州市圖書館查閱陜西秦腔戲曲譜,確實曲曲都是徵調式,而唐玄宗所作《霓裳羽衣曲》中的主曲《霓裳中序第一》也是徵調式,此曲由楊蔭瀏譯譜,宋代姜夔填詞,令人驚訝。因蘇州民間音樂均以宮調式為主,遂深信徵調式是陜西民間音樂的遺傳基因。唐詩及其詩唱的興起在唐朝,其都城在長安(今陜西西安),故唐朝詩曲受地方音樂的影響也多用徵調式是很自然的。

據中國古代音樂史記載,唐玄宗曾吸收全國優秀人才,為政府和宮廷培養了數萬名樂工,其中可列入史冊的音樂家有數百人。當時,蘇州已有人間天堂之說,在唐朝蘇州就出了五十名狀元。不難推測,在唐玄宗培養的音樂家中定有蘇州籍人士,由他們在長安譜出的唐詩詩歌中誠然少了西北黃土高原高亢激越的特色,而注入了江南優雅委婉的風格,然其詩曲的調式已用了陜西民間音樂的徵調式,流傳家鄉后蘇州士民也不知吟唱的是唐朝長安譜的詩曲。

(二)起始音為全曲的最高音有利于笛的伴奏和吟唱,符合唐盛行奏樂用笛的傳統,此為唐朝詩曲的又一特征

筆者隨后又發覺五首古曲中有四首的起始音均是該曲的最高音[5]。從《中國古代歌曲七十首》[6]可知,七十首歌曲均為唐朝以后的宋、元、明、清所譜之曲,其中僅有一首宋朝的《黃鶯吟》起始音為全曲最高音。由此可以推測:起始音為全曲最高音或許就是唐朝在長安所譜詩曲的一個重要特征。而葉氏祖傳五首曲子中有三首的起始音均為最高音,這絕非偶然的巧合。

中國古代很早就重視音樂,據《晉書·律歷上》(卷十六)記載,晉代就有嚴格律數的笛律,全套有十二支笛,各以十二律命名,以一音應一律,分別為“黃鐘之笛”“大呂之笛”等。且在不設鐘磬的場合下,奏樂時根據這種特制的笛為弦樂器和歌唱家確定音調的高度。到了唐朝由于發明了笛膜,笛的音色、音量有了飛躍,笛就成為室內音樂的主要伴奏樂器。

據唐《樂府雜錄》記載:開元年間宮廷女歌唱家永新造詣極高,有一次當她唱到激動人心的高潮時,為她伴奏的著名笛手李漠所用的笛子“曲終管裂”。唐詩的詩唱屬室內音樂,故唱詩者若用笛伴奏只要聽笛試吹第一個音,就可知該曲的最高音。若此音過高,就可降調,反之亦然。

由此可知,把起始音安排在全曲的最高音便于笛的伴奏和吟唱。此乃唐朝長安樂師對唐詩譜曲之一種約定,而非個別樂師獨特的設置。而笛的吹奏在唐朝是十分流行的,從李白的《春夜洛城聞笛》一詩即可見端倪[7]。

(三)五聲譜曲是唐朝詩曲的一大特征、符合唐朝社會文化傳統

唐朝乃我國封建社會文化藝術的黃金時代。由于皇室重視音樂,大力培養音樂人才,引入大量的西域音樂和印度音樂。唐玄宗還把印度佛教《婆羅門》曲改編成中國道教的《霓裳羽衣曲》,成為唐朝最有名的歌舞曲。據說印度佛教曲是七聲譜曲,那么《霓裳羽衣曲》必然是七聲的了。

我國音樂家許之衡說:“按五音、七音,發生皆極古。而變徵變宮二音,古雅樂不用?!盵8]唐詩吟唱是我國獨有的一種高雅藝術。文人崇尚愛國,重視音樂的教育作用,對拜佛弄神的宗教音樂不認同。對此筆者推測唐詩詩曲以五聲譜曲是符合唐朝社會經濟文化實際情況的,所以五聲譜曲也應是唐朝詩曲的鮮明特征之一。葉氏祖傳吟唱的唐詩詩曲同樣具有這一特征。

(四)唐詩古曲的譜曲方法獨特,效果極好,是唐朝詩曲的又一特征

葉氏祖傳唐詩古曲的旋律、節奏完全符合唐代格律詩的韻律,這是唐朝音樂家開創的先河。以唐詩古曲《楓橋夜泊》為例(附曲于后),此曲以五聲音階的徵音為主,以詩人悲涼、憂郁的心情為主線,結合其余四音借長短變化的節奏和音符高低起落的變化組成旋律,為五聲徵調式樂曲。

詩曲的首句描述了月落夜深、烏鴉悲啼的情景,繼而唱出了作者在朦朧夜色中難以入眠的愁思。而寒山寺傳出的深沉鐘聲,又加劇了悲涼感,整首曲子沉吟抒情,扣人心弦,達到了易懂易唱,令人難忘的境地,詩曲的效果和詩情完全吻合。

為對照詩曲是否符合唐詩韻律,現將七絕《楓橋夜泊》詩句及其聲調排列如下:

唐詩誦讀的要求是平聲長,仄聲短,由于律詩詩句中平聲字和仄聲字交錯排列,讀起來聲調高低間隔,悅耳動聽;又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平仄對立,即兩句在同一位置上的聲調相反,故讀后就有起、落的感覺,第三、第四兩句同樣如此。還有第二、第三兩句中的二、四、六位置上的聲調均是“平、仄、平”,這在律詩中稱“相粘”,兩句讀后會有承上啟下的感覺,整首讀后就有“起承轉合”的音樂美感。

古詩曲的結構是四句式(復樂段)即兩個單樂段的四句式樂段。每個單樂段又分上、下兩句,這樣古曲共有四句,它對應著《楓橋夜泊》的四句詩?,F知唐詩古曲是按韻律譜曲的,故詩曲中所譜平聲字和仄聲字的音長也不同。在每一句中平聲字的音長相應的比仄聲字的音長要長一點??傊~氏祖傳的五首唐詩古曲均按韻律譜曲。

眾所周知唐詩有詩情美,有韻律美,外加譜曲水平高超,更有曲調之美,真是三美疊加,美不勝收。

筆者推測:祖傳唐詩古曲是唐音樂家用唐詩韻律為唐詩所譜之曲,使唐詩與詩曲自然耦合融為一體,這也是唐朝詩曲的重要特征之一。

綜上所述,從吳中葉氏世代傳唱的三首唐詩曲中音的組成、設置、調式和按唐詩韻律譜曲等特征的分析,便可推定曲譜的地方性、民族性和時代性,從而來論證這三首詩曲是唐朝正宗的音樂作品。

二、比對歷代唐詩古曲

有比較才能有鑒別。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音樂家做了大量工作,選編了各個朝代不少優秀作品,現有《中國古代歌曲七十首》[9]兩本。這兩本“古代歌曲”收錄了從南宋至清末約八百年中所譜之曲。兩本中國古代歌曲加起來一共二百零八首,但其中有相同的曲子三十一首,實為一百七十七首。除去《詩經》《楚辭》《宋詞》《元曲》等曲子外,剩下的二十三首詩曲是極其珍貴的,它們是各朝代、各地有代表性的唐詩古曲,也只有以這樣的對象來比對才有意義。

筆者以每曲的起始音是否是曲中的最高音、是否是徵調式、是否是五聲組成以及是否按唐詩韻律譜曲這四個條件逐首、逐條地列表進行比對(比對表附于后)。

比對結果:1.符合零個特征四首;

2.符合一個特征十首;

3.符合兩個特征八首;

4.符合三個特征一首;

5.符合四個特征零首。

從比對可知,以上二十三首由唐朝以后的樂師所譜唐詩古曲并無完全符合上述唐詩詩曲四個特征的例子。反之可知,符合上述四個特征的唐詩古曲最有可能是真正的唐朝詩曲。

自南宋至清朝末年所傳下的唐詩古曲

三、唐朝詩曲能傳承的緣由

(一)古雅、動聽、感人的詩歌才能流傳千古

唐朝詩曲的流傳與唐樂的大發展密不可分。唐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期間音樂受到帝王青睞,使唐朝的音樂舞蹈藝術達到了極高的水準。與此相適應,唐朝杰出的音樂藝術人才輩出、群星燦爛,僅歌唱藝術就達到了“喜者聞之氣勇,愁者聞之腸絕”的絕妙境界(唐代段安節《樂府雜錄》)。

葉氏祖傳的《楓橋夜泊》《春望》《烏衣巷》三首名詩曲,看似簡單,但一唱出來就能把人引入詩境。2010年筆者在滄浪詩社舉辦的元宵節吟唱會上,偶然唱了祖傳的唐朝詩曲《楓橋夜泊》,引起全場轟動,使筆者驚愕。后悉,詩社自20世紀80年代成立后,年年舉辦吟唱會,聽過無數次的唐詩吟唱,但從未聽到過如此古雅,動聽、感人的曲調。社員要求再唱并錄音,社長也要求作者教唱,其實這就是唐朝詩曲的魅力?!皩嶋H上一首出色的中國古典詩歌吟唱就是一首優秀的古代歌曲,也是我們民族文化中別具特色的音樂表現藝術”。故吟唱詩歌不僅是在贊嘆詩詞,同時也在欣賞她古雅的曲調,這就是唐朝詩曲膾炙人口流傳千古的道理。

(二)唐代音樂文化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與普及

中國音樂在隋唐以前一直被鎖在皇宮、貴族的豪宅里。直至唐玄宗身體力行,極力推動,使唐朝音樂得到了極大的發展和廣泛普及,使百姓享有了較多的音樂權利。從此,可在家隨笛吟唱,可參加佛教寺院廟會的誦經活動,酒樓也時有詩歌的演唱。據薛用弱《集異記》卷二記載,唐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三人到旗亭(酒樓)飲酒,正好遇見十幾位歌妓和著樂師的演奏飲酒唱詩,三人即興聽唱打賭,比誰的詩唱得多就是誰勝的故事。

(三)唐朝經濟繁榮,南北交流暢通

唐朝經濟的空前繁榮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蘇州作為唐王朝的賦稅漕糧重地,與京城長安之間在社會經濟與文化藝術方面的頻繁交流更是歷史的必然。唐朝詩人白居易有詩曰:“人稠過楊府,坊鬧半長安”。當時蘇州建城已有一千三百年的歷史,吳地文化隨著經濟的繁榮非?;钴S,已有“天堂”的美稱,而江南的《吳歌》和北方的《西曲》同享盛名,從而推測隨著兩地的文化交流,長安的詩曲流傳到蘇州是完全可能的,也是必然的。

(四)吳中葉氏家族與唐詩古曲的傳承

葉氏始祖的八十二世孫葉夢得[10]曾居現蘇州雙塔葉家弄。太湖中的東、西山是蘇州郊外的“世外桃源”,南宋時金兵入侵,不少達官貴人逃難于此,幸免于改朝換代的戰亂人禍。近千年的相對太平無事,當是葉氏祖傳唐朝詩曲得以代代相傳,以至于今的一大客觀條件。

葉夢得(1077—1148)南宋愛國詩人,號石林,官至左丞,戶部尚書,觀文殿大學士,有《建康集》《石林詩》《石林燕語》等傳世著作。他訂出《石林家訓》,自己忠誠愛國,要求子孫書詩傳家,尤為推崇唐詩這一中華民族文學藝術的巔峰之作,并向子孫口授祖傳的唐詩古曲吟唱。葉氏子孫不忘石林世澤,代代相傳,吟唱成風[11],學詩唱詩作詩是家族傳統。

七十七世孫葉逵至東山后,葉氏家族人丁興旺,子孫繁衍為二十四個分支。筆者先祖系葉夢得故居陸巷分支成員,他們不僅寒窗苦讀,還善于經商,乃東山“鉆天洞庭”商幫成員,因此有充裕經濟為葉氏香煙和文化的傳承提供給了可靠的保證??滴跄觊g天下太平,他們去南京六合后又至蘇州楓橋經商。由于經營得法,盈利頗豐,于是在木瀆、光福、吳江等地買下大批田地。公元1860年太平天國軍攻陷蘇州,楓橋毀于兵燹,葉氏子孫才至木瀆定居。

葉叔平筆者祖父(1870—1926),清光緒年間秀才,在家設私塾收過不少學生,如嚴家淦幼年時曾隨祖父學過孟子,還親自教三子四女讀書、作詩和唱詩,在滬經商時認識康有為??迪壬?920年前曾來木瀆東街看望祖父,還一起游靈巖山,上?!渡陥蟆诽刈鲌蟮?。

葉慶堯(聘臣)筆者父親(1900—1986)[葉慶堯為葉逵三十四世孫],系國畫家,曾被著名畫家呂鳳子校長邀請至丹陽正則藝專任教。年輕時在家與嚴家淦相好。嚴先生退政后還牽記葉氏弟兄,香港報紙做了報導。解放前他天天唱唐詩,在家時教子女學《古文觀止》、唐詩和作絕句。

葉夢得家族所留傳下來的幾首唐詩曲是在“花果山”中靠一代一代的吟誦流傳下來,又去過六合、楓橋兩地,未受外來音樂的影響是極其難得的。但后來有一段時間,在極“左”路線大批“封、資、修”的潮流下,唐詩古曲也不敢唱了。從此,我們的小輩不會唱,也不知道父輩們會唱。

至此,上述葉氏祖傳的唐朝長安詩曲能流傳至今的條件非常充分,但其口傳的可靠性如何,尚有所惑,筆者認為這是毋庸置疑的。唐朝詩人賀知章有詩為準,“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我國自隋唐開始,科舉制度規定必考詩賦,因此詩賦受到士民重視。姑蘇文化底蘊深厚,文人對唐詩吟唱尤為鐘情,真是詩不釋手曲不離口。由于葉氏姐弟年年唱、月月唱、天天唱,故在“幼學如漆”的年代幾首唐朝詩曲和蘇州方言一樣,代代口傳是毫無疑問的。其實,我國解放前還有寺院里誦讀佛經的梵音、文人的駢體文誦讀、勞動號子、買賣吆喝等均為口傳。

四、改革開放為唐朝詩曲迎來了春天

改革開放后,蘇州市成立滄浪詩社開展了詩詞吟唱活動才使筆者有了吟唱機會。2011年7月,陶老師[12]向筆者提出“徵調式”的問題,才發現“徵調式”是陜西民間音樂的遺傳基因,這看似簡單,卻是很難發現的重要特征。為揭秘,筆者花了十年時間去學習、探索,弄清古曲真相。使葉氏姐弟埋在頭腦中的唐朝詩曲逐步發掘“出土”。

為求索“出土”真相,近年來筆者又獲兩個佐證:

1.湖南長沙有“龜年授曲”的《幾家歡樂幾家愁》一首歌曲[13],歌詞四句,雖非絕句,但反映了李龜年于安史之亂后流落他鄉,賣唱度日的悲慘情景。歌曲五聲徵調式,結構又是“起承轉合”。然首音非曲之最高音,不難理解,李龜年賣唱絕無隨從伴奏,對首音不作要求。該曲與唐朝音樂對照,實是龜年授曲。

龜年之曲若與葉氏所傳詩曲相比,長沙和蘇州千里之遙,素不相識,傳承方法又不同,但兩種古曲的特點恰如此相同。李龜年是唐朝音樂家,其曲子乃典型的唐曲,這就旁證了葉氏所傳唐曲的真實性和可靠性。

2.根據《新唐書》記載[14],公元832年劉禹錫任蘇州刺史時,正值蘇州大水災,民不聊生,哀鴻遍野,百姓陷于餓斃危境。勤政愛民的劉禹錫深感急迫,立即制定措施,調動一切可用資源救災。當時,蘇州有十萬戶居民,經過劉禹錫的努力,每戶居民得到一石余大米的救助,瀕臨餓死的數十萬百姓絕處逢生。從中可知蘇州百姓對劉禹錫的感恩之情。眾所周知,音樂是有時代性的,中國百姓唱《淞花江上》就會想起“九一八”事變、抗日戰爭;解放初唱《東方紅》是感恩毛澤東領導革命獲得民族解放;唐朝時蘇州百姓吟唱《烏衣巷》是懷念劉禹錫的救命之恩。雖然年代太久,事隔一千多年,現在蘇州百姓對水災饑荒之事已無記憶,我們幼時跟大人吟唱也不知道為何要唱《烏衣巷》,但這個史實應是完全可信的,恰為我們的詩曲溯源提供了新的有力實證。感謝徐靜先生把《新唐書》上的史實揭曉,才知《烏衣巷》是唐朝詩曲的真相。

由于《烏衣巷》《楓橋夜泊》《春望》均是葉氏一起吟唱的詩曲,且特點相同,故推定《楓橋夜泊》《春望》也是唐朝詩曲。兩個千年相關聯的史實,恰巧在當今發現,其相撞之火花,融開了“中國音樂史上無唐朝詩曲”的堅冰。

綜上所述,吳中葉氏家族具備了傳承唐朝詩曲的主客觀條件,但六十年未唱,損失不小??上驳氖墙浾瓷髅茏C明,在僅剩的五首唐詩古曲中,有三首仍比較完整地保持了唐朝音樂應有的特征,外加兩個佐證,更可推斷其為正宗的唐朝詩曲。以上論證,對楊蔭瀏先生1962年所言,唐朝詩曲的“存疑”作了合理的解答[15]。

研究和考證唐朝詩曲,有重要的歷史價值和藝術價值,這不僅是古人留給我們的一筆豐厚音樂文化遺產,也是中華民族對世界音樂寶庫的巨大貢獻。滄桑巨變,“2000年北京音樂廳、中山音樂堂等處曾多次組織中國古代詩詞歌賦的朗誦音樂會,觀眾如織,傳媒叫好”[16]。自2010年元月開始,葉氏吟唱之唐詩古曲唱遍蘇州詩壇。此后,2011年元月葉氏姐弟之吟唱視頻被上海評彈團賞識,傳到網上,受到國內外華人的青睞,點擊量達3.7萬?,F在百度網上點擊“葉氏家傳唐詩吟唱”即可視聽。有鑒于此,現將三首唐詩古曲撰文附曲論證,并公諸于眾,恭請指教?,F以小詩一首作結束語:

世代宮商源遠長,拂塵珍寶不尋常。

抒情千古流芳曲,今日隨風環宇揚。

注釋:

[1]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2044.

[2]葉惠芳、葉奕垚、葉奕萬姊弟三人吟唱(葉惠芳98歲,原吳縣離休干部;葉奕垚92歲,原上海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研究員;葉奕萬90歲,江蘇省木瀆高級中學高級教師)。

[3]以一個音為中心,其余各音都有不同程度的傾向性,構成調式。在五聲音階中以徵為主音的稱五聲的稱五聲徵調式。(本文統稱徵調式)五聲音階是指“1、2、3、5、6”,古時稱“宮、商、角、徵、羽”,故徵調式就是以“5”為主音的調式。一個曲子的結束音就是該曲的主音。

[4]羅天全.中國古代音樂之源與流[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10:66.

[5]《楓橋夜泊》《春望》《烏衣巷》均為徵調式,起始音為全曲的最高音?!肚脖瘧选肥轻缯{式,但是起始音不是全曲的最高音?!峨蹰w詩》起始音為最高音但不是徵調式。五首詩曲均為五聲及韻律所譜。

[6]王 迪,張淑珍,修 良.中國古代歌曲七十首[M].北京:北京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5:2.

[7]春夜洛城聞笛:“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

[8]許之衡.中國音樂小史[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1:10.

[9]孫玄齡,劉東升.中國古代歌曲[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0.

[10]《吳中葉氏族譜》(宣統本),存于上海圖書館1213室及蘇州圖書館古籍館。葉公的77世孫葉逵為吳中東山始祖。葉夢得為葉逵6世孫,葉叔平為逵公33世孫。

[11]吳中區木瀆鎮東街原葉氏老宅大廳前庭門樓的石牌刻有“石林世澤”的印記。在老宅出生的葉夢得第30世孫輩現健在的堂兄弟姐妹5人,平均年齡已逾90,但仍能吟唱這些唐詩曲。

[12]陶魯老師系如皋市江蘇省白蒲高級中學的中學高級教師,他多才多藝,在音、體、美方面均有特長。

[13]張富巖,張又馳.簡譜歌曲視唱欣賞教程[M].大連:大連出版社出版,2009:247.在明清時期長沙民樂組織“琴莊”刻本上一首《幾家歡樂幾家愁》歌曲,留有“龜年授曲”字樣。該曲歌詞為“月兒彎彎照九州,幾家歡樂幾家愁。幾家的夫妻同羅帳,幾家呀飄落在他州”。

[14]2020年6月22日《姑蘇晚報》(B07版)報導了徐靜先生的文章《劉禹錫蘇州賑災》。

[15]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稿(上冊)[M].1962:201.“因為缺少文獻記載,關于曲調創作的時代問題,目前還只能存疑”。

[16]秦 序.一首凌波[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409.

猜你喜歡
古曲葉氏楓橋
對黨忠誠 服務人民
A New Leaf Litter Toad of Leptobrachella Smith,1925 (Anura,Megophryidae) from Sichuan Province,China with Supplementary Description of L.oshanensis
楓橋夜泊
旗袍女子
經典改編古曲的成功及其啟示
人大代表調解:打造西華版“楓橋經驗”
商水縣鄧城中和堂研究
古曲與古詩詞的關系及演唱處理的研究——以古曲《楓橋夜泊》為例
坐擁金山卻窮死的袁世凱六姨太
做人要逗,才華要秀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