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代女子中醫學校的誕生及其現代價值*

2022-02-25 11:32
醫學與哲學 2022年22期
關鍵詞:女科醫學學校

朱 哲 文 庠

中國古代不乏從醫的女子,她們的醫療行為大多與婦科生育有關,因此她們多被稱為“乳醫”“穩婆”“醫婆”。從這一類稱呼中可以看出女性從醫者在古代的地位并不高。李貞德[1]在《漢唐之間的女性醫療照顧者》一文中,以豐富的史料介紹了漢唐年間女性作為醫療照顧者的醫療活動,她們多以符咒、巫術以及用藥的方式療疾,因女醫大都不明醫理,其醫療行為多以實踐為主,并且局限在經帶胎產方面,也有學者對唐代、清代女醫群體進行了研究[2-3]。由于女醫成長主要多依靠經驗的積累,因而受到主流醫學的排斥和歧視。近年來,隨著女性研究熱度升溫,有關近代女醫研究也受到學界重視,如趙婧[4]從社會網絡視角分析了近代上海女醫群體的形成,鄭紅艷等[5]從國民意識詮釋了近代女性醫學留學生群體,王姮[6]對近代女醫教育發展的因素進行了分析。不過這些研究留下了一些空間:如古代女醫是如何實現近代轉型的?本文試通過研究近代三所女子中醫學校的教育特征,挖掘其蘊含的現代價值,從而對上述問題進行一個側面的解讀。

1 古代女醫及其成長路徑

1.1 古代女醫基本狀況

我國最早見于史冊記載的女醫是西漢時期的宮廷女侍醫,義姁和淳于衍。據《史記》記載:“縱有姊,以醫幸王太后”[7],義縱之姊就是義姁?!稘h書》中也提及:“女醫淳于衍者,嘗入宮侍皇后疾?!盵8]從上述兩條記載可看出女侍醫都是從事女性相關的醫事活動,因此西漢時期女醫多稱作“乳醫”。

晉代女醫突破了女科的軫域。鮑姑是我國歷史上第一位女灸學家,她自創的艾灸法治療人體的贅瘤和贅疣,效果十分顯著。另一位西晉女醫魏華存是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師,她開創性提出了“三丹田”學說,對后世的氣功學和養生學具有指導意義。

隋唐時期,許多道徒將傳統醫學中的臟象、經絡及診斷理論用于指導內煉養生,以唐代女道醫胡愔最為典型[9],著有《黃庭內景五臟六腑補瀉圖》一卷,這是部將道教煉養方術與古代醫學理論有機融合的道教醫學經典。

明清時期的女醫注重經驗總結,著述頗豐。明代著名女醫談允賢,留有著作《女醫雜言》,這是我國第一部由女醫撰寫的醫案著作。清代眼科名醫顧淑昭協助父親顧錫完成《銀海指南》的撰寫,為后世眼科學經典之作。清代女醫王恒其著有《女科纂要》。晚清女醫顧德華,擅長婦科并著有《花韻樓醫案》。清末女醫家曾懿是我國古代著書最多的女醫,著有《古歡室醫書三種》和《曾女士醫學全書六種》。

1.2 古代女醫的成長路徑

1.2.1 醫學世家,跟師學習

師承教育是古代醫學傳承的主要方式,女醫的成長也離不開師承。如東晉女灸學家鮑姑,她在跟隨丈夫葛洪行醫采藥過程中發現了紅腳艾,結合灸法治療人體的贅瘤和贅疣。中國古代醫學世家,素有醫術傳男不傳女的習俗,但也有例外的情況。明代女醫談允賢自幼聰慧,得以跟在祖父母身邊學習醫術,最終成長為一代女名醫。

1.2.2 專設制度,培養女醫

天一閣所藏《天圣令》中的《醫疾令》篇有關于我國女醫教育的最早記載:“諸女醫取官戶婢年二十以上三十以下,無夫,及無男女、性識慧了者五十人,別所安置,內給事四人,并監門守當,醫博士教以安胎產難及瘡腫、傷折、針灸之法,皆按文口授,每季女醫之內業成者試之,年終醫監、正試,限五年成?!盵10]該法令記錄了女醫的選拔標準、管理方式、學習內容、考核方法以及學制等內容,是我國女醫學校教育的雛形。

1.2.3 由儒入醫,自學成才

宋代以降,儒學者轉為醫者漸成風氣。清末女醫曾懿出身書香世家,自幼便熟讀經史。她眼見庸醫拘泥古方不能辨證施治而使百姓無辜喪命,于是發奮苦讀家藏醫藥典籍。曾懿重視經方、驗方,并結合自身的臨床體會,著成《醫學篇》。

1.2.4 援醫入道,以道傳醫

著名女道醫魏華存和胡愔,將醫學內容融入道學之中,著有《黃庭內景》系列道家經典。她們強調“先明臟腑,次說修行”,將道法修煉與醫學基礎相結合,形成了道醫結合的養生思想。這種“援醫入道”的方式,使得她們的道醫結合的理論得以流傳,援醫入道的方式得以繼承和發展。

由于古代女子缺乏與男子平等的受教育的機會,其成長成才多是依賴家庭的資源或偶然的機會。盡管古代著名的女醫寥若晨星,但是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社會對女醫的需求,對女子中醫教育的需求,以及女子也具有成為名中醫的潛力,為近代女子中醫學校的誕生埋下了伏筆。

2 近代女子中醫學校的誕生

進入近代,隨著西學東漸,女權運動的興起,許多有識之士呼吁解放婦女,提高婦女的社會地位,鼓勵女子學醫。如1896 年,《勸婦女宜習醫學說》一文于《申報》刊載,文中詳細論述了女子在幼科、女科及收生三科行醫的優勢[11]。隨著教會興辦的女子學校在中國蓬勃發展,在日趨開放的社會輿論和倡導女子解放的時代呼聲的影響下,近代新式女子中醫學校應運而生。

2.1 近代新式女子中醫學校的基本狀況

李平書與張竹君于1905 年共同創建的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是我國近代第一所女子中西醫學校,該院的辦學宗旨為“貫通中西各科醫學,而專重女科,使女子之病,皆由女醫診治,通悃而達病情”,選拔14 歲~23 歲,聰慧健康且有文化基礎的女子為女醫學奠基。醫校學制按照正科和預科兩部而稍有不同?!拔睦硪衙?,兼有普通學者為正科”,學習中醫、西醫、英文、音樂等八門課程,學制五年;“文理未明,須習普通學者為預科”,預科生課程較正科生缺西醫一門,待一年后升入正科,再習西醫,6 年畢業。畢業時有嚴格的畢業考試,考核通過后方可取得文憑。1916 年,汪企張接管學校后,叫停了女校全部的中醫課程。

隨后,1922 年末,上海中醫專門學校畢業生劉佐彤、秦伯未等人擬辦中華女子醫校。遺憾的是,僅在當年的《申報》中找到關于該校的籌備消息,之后就再也看不到和這所學校相關的任何線索[12]。著名中醫丁甘仁早在1915年就籌辦了上海中醫專門學校,但只招收男生。為解決女子學習中醫知識需求,他于1925 年另開女校。女校招收16 歲~26 歲,品行純和有國文基礎的女子為學生。因為女校和男校是同一創始人,這兩所學校在教學模式、教育資源、管理模式等方面大多相似。女校的教師由滬北廣益中醫院的醫生以及男校的任課教師擔任。女校的學制五年,課程科目包括生理學、病理學、藥物學、診斷學、產科學、婦科學、幼科學、喉科學、國文、修身等,課程設置循序漸進,先明醫理方論,繼而實習專重臨診。該學校是以女子為招生培養的對象,因而更加側重婦產科和幼科的講授。1927 年末,男女兩所中醫專門學校合二為一,中醫教育實現了男女合校。1931 年上海中醫專門學校更名為上海中醫學院,1946 年被南京政府勒令停辦。

隨著近代男女平等觀念的傳播,女性健康也受到社會的關注。1926 年,王慎軒在蘇州創建了我國近代第一所婦科函授學校-蘇州女科醫社。該醫社分設實習部(即在校生)、函授部,以“研究中西古今之醫學,改進中國女科之學術,編輯講義,切實講授,以養成女科高等之人才,拯濟婦女之疾苦”為宗旨。醫社學制為3 年,招收16 歲以上、品行端正、國文清通、有志研究女科醫學的人士,盡管醫社招收的學員是不限性別的,但因當時男女同校尚未成為普遍現象,且創辦人王慎軒為婦科名家,故學員仍以女性為主。實習部學員每日有老師授課3 小時,臨證3 小時和自習2 小時進行扎實的醫學學習,而函授學員因為時間和地域等問題,只能通過每星期接收學社的講義進行自主學習,但也正是函授部這種靈活的教學方式,才使得一批中醫愛好者無需入學也能接受到學社的教育。1934 年醫社更名為蘇州國醫學校,抗戰爆發后,學校停辦。

當然,除女子中醫學校教育外,傳統教育模式在近代依然存在,也培養了部分有影響的女醫。如《中國女醫》社社長錢寶華,跟師其父錢同增、叔父錢同高,在婦科、幼科方面享有盛譽??偩庉嫃堨o霞也是跟師錢同高,與錢寶華同門。再如,近代江蘇無錫人馬君淑拜同邑兒科名醫張靜蓬門下學習,著《推拿捷徑》一書,對小兒推拿普及和發展有一定的貢獻。江蘇吳縣名醫陸錦燧之女,師承父親,姐陸佩玢編《要藥選》,妹陸佩珣著《溪醫案選摘要》四卷等[13]。

2.2 近代女子中醫學校教育特征

2.2.1 從師承為主向學校教育轉型,呈現制度化、規范化

我國古代的醫學傳承多依靠家傳、師承的方式,盡管有官方醫學機構,但在形式與內容上與近代新式中醫學校仍有著質的區別。1902 年清政府頒布《欽定京師大學堂章程》,這是近代中國首次出臺規定學制的文件,該文件公布當年為壬寅年,故史稱“壬寅學制”。1903 年在壬寅學制基礎上,清政府出臺《奏定大學堂章程》,史稱癸卯學制。而后,京師大學堂為適合醫學專門教育需要,開設醫學館,教學內容中西醫學兼授。李平書于1905 年開辦了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李平書是江蘇寶山人,出生醫學世家,一生為官為商為紳為醫,世人給予他極高評價:“集愛國、民主于一身,并醫國、醫人于一途,”“他做人立德、做事立功、為文立言,儒家所謂人生三不朽,兼而有之?!盵14]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依據癸卯學制,中西醫課程兼授,顯然近代女子中醫教育起步就帶有新學制的特征。

民國建立后,北京政府于1913 年頒布了壬子癸丑學制,只提倡開辦西醫學校,卻未將中醫教育納入醫學教育系統中,這就是民國史上著名的“教育系統漏列中醫案”,此事件引起了中醫界強烈的抗議,為了爭取中醫學校加入學系,1915 年,丁甘仁參照教育部發布《醫學專門學校規程》籌建上海中醫專門學校,學校辦學宗旨明確、課程設置清晰、師資隊伍專業以及招生、考試、實習等管理嚴格。丁甘仁上書申請立案,教育部的批復是“惟中醫學校名稱,不在學堂系統之內,本部醫學專門學校規程內,亦未定有中醫各科課程”[15],未予備案。但是由于該校辦學的規范化,此后獲得內務部的備案。由于上海女子中醫專門學校,是丁甘仁為滿足女性求學需要,完全按照男校模式開辦的女校,為此同樣具有較高的規范性。

2.2.2 從家庭資源向社會轉化,呈現辦學社會化、地域化

相比古代女醫成長路徑,主要依靠是家庭資源,即家庭是否有醫學背景、是否有醫學典籍等,而近代女子中醫學校創辦者均為在社會上有一定聲望的名士,她們利用自己的影響力和號召力組織社會力量共同開辦女校。如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為辦好醫校,兩位創辦人簽訂了辦學合同:“立合同上海李平書,番禺女士張竹君,因憫中國女界疾病之苦,生產之危,創立女子中西醫學院?!背跗诶顣酵度虢涃M3 萬元,隨著學院發展,李平書利用其社會影響力,“倡議從各省彩票中提捐以且經費,在南市建設醫院,奉督撫批準后,又勸說楊斯盛捐助5 千元,到1909 年建成南市上海醫院,先后花費5 萬元”[16]。丁甘仁通過治療“爛喉痧”在上海成名后,憑借自己滬上名醫的身份團結中醫同仁,依托上海中醫學會組織,并且積極與藥行合作籌措資金,為開設上海女子中醫專門學校打下人員基礎和經濟基礎。女子中醫學校建立后,也積極參與社會服務。如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積極參加商團聯合會以及舉辦賑災義演活動,社會對此舉贊嘆褒獎[17]。從而使女學生們積極關心社會實事,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的同時,也增強了社會對女校的了解和認知。

與社會化相比,近代女子中醫學校地域化特征更為明顯。近代女子教育發軔于清末,高峰在民初,到20 世紀30年代~40 年代后男女同校觀念已普遍被社會所認同。所以如前所述,近代女子中醫學校僅在清末民初曇花一現。不過它們突出的特點是集中辦在上海、蘇州一帶,究其原因,一方面是上海開埠早,風氣先開,男女平等觀念已被社會廣泛接受,女童接受基礎教育的機會多,人數也多;另一方面是蘇南有濃厚的中醫氛圍,雄厚的中醫資源與經濟實力,多因素疊加造就這一鮮明的地域特性。

2.2.3 女性身體問題成為醫學教育與研究的重要領域

在中國封建社會,男尊女卑、男女授受不親的倫理觀使女性身體問題成為一個禁忌領域,女性健康問題突出,女科醫生奇缺。上海女子中西醫學院在其發布的簡章中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詳細的說明:“中國醫學日就荒蕪,而于女科尤甚。古稱扁鵲為帶下醫,其重女科明矣!后世醫士專研女科者無人而女子讀書者少習醫者尤少。女士習西醫者有之,然亦不能多...每遇難產,名醫束手,隱婆妄為,產婦幼孩,同歸于盡,尤堪憫惻,是產科為女科最要,而女科非女子不能備學,而非兼中西學之不可,此所以急急于女子醫學院之設也?!盵18]

顯然,進入近代后,隨著男女平等觀念進一步解放,女性身體與健康問題成為一個社會問題,促使中醫界有志之士開辦女子學校。在此方面,無疑蘇州女科醫社的創辦人王慎軒又向前邁了一步,開設具有女性??菩再|的醫校,強調婦女疾病病情復雜多變,需在臟腑、經絡、氣血生理關系的基礎上分析病理變化,編寫的講義包括《女科醫論》《女科診斷學》《胎產病理學》等,覆蓋了女性的生理、病理、產科等基礎內容,改變了女醫在婦產科方面的專業程度不高的局面,促進了近代女科醫學教育與研究的發展。

3 近代女子中醫學校的現代價值

馬克思曾經說:“沒有婦女的酵素就不可能有偉大的社會變革。社會的進步可以用女性的社會地位來精確衡量?!盵19]女子中醫學校的誕生反映了近代女子中醫教育的變遷,也是中國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3.1 打破了傳統中醫教育男女之間的畛域

綜合上文可以看出,中國古代根本不存在女子中醫教育的概念,歷史上也未形成具有體系性的教育方式與內容,古代主流中醫教育資源基本上完全被男性控制。近代誕生的3 所與女子中醫教育相關的學校,盡管存在的時間很短暫,但其打破了傳統中醫教育被男性獨占的畛域,女性接受系統性中醫教育的權力被社會所認同,近代男女平等觀念已被中醫教育界所接受,具有劃時代的象征意義與價值。

3.2 促進了女性??平逃w系的形成

古代涉及女性的醫學領域,側重診治涉及女性功能如生育、生產相關的病癥,受近代西醫學科分化的影響,中醫學也逐步分化出中醫婦科學、中醫產科學、中醫兒科學等。近代女子中醫學校教育,它們創辦的宗旨都圍繞著振興女科醫學,培養女醫人才。例如,丁甘仁開辦的上海女子中醫專門學校開設了婦科學、產科學、幼科學等課程,王慎軒在辦校同時,創辦的《婦女醫學雜志》,即以“改進女科醫學,拯救婦女疾苦,灌輸女子衛生,保障婦女康健”為創刊宣言。該刊以女中醫為核心作者群,刊登了大量與女性健康、保健有關的文章,是近代主要面向女性的醫藥衛生報刊之一,更是近代第一本婦科專業雜志。近代女子中醫學校教育的開設,促進了女性??平逃w系的形成,同時培養了一大批中醫女性??迫瞬?。

3.3 近代女子中醫學校教育的發展帶動了女性自身解放

隨著男女平等觀念被社會所接受,近代中國女性思想得到空前解放,越來越多的女性走上職業化道路,譚嗣同就曾大力倡導女性學醫并提出“醫學一門,與女子最相宜”。隨著女子中醫學校的設立和發展,女性有了學醫的資源與選擇權,社會上出現了越來越多優秀的女醫生,如葛養民、張靜霞、朱南孫等,改變了古代男性醫家“一言堂”的局面,她們的理論及學術水平也取得包括張贊成、秦伯未等男性醫家的認可[20],女醫們在時代的感召下,以及在男性為主的學社和醫學會的創辦浪潮的感染下,漸漸萌生了團體意識,渴望能發出自己的聲音。1941 年,中國女醫社和《中國女醫》雜志應運而生。該雜志是民國時期唯一完全由女中醫創辦發行的中醫藥類期刊,提出:“發揮女醫的思想學說,即為整個國醫界謀發展,為全國女醫界爭地位?!毕噍^女子中醫學校提供的專業知識的教育,女醫團體和醫學刊物則為彰顯了女醫的覺醒、職業自信與個性解放,并愿與男性中醫一道為中醫的復興而努力。

總之,女子中醫教育從古代以師承教育模式為主向近代以學校教育模式為主的轉型,經歷了從男女分校的雙軌制到男女合校的單軌制的演變,不僅是近代中醫教育轉型的縮影,而且是近代中國女性解放的生動寫照。

猜你喜歡
女科醫學學校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醫學縮略語(二)
柴胡女科之用
中醫名言拾粹
醫學的進步
預防新型冠狀病毒, 你必須知道的事
學校推介
醫學、生命科學類
沈堯封與《女科輯要》述要
《傅青主女科》組方用藥特色及劑量研究
I’m?。睿铮簟。纾铮椋睿纭。猓幔悖搿。簦铩。螅悖瑁铮铮?!我不回學校了!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