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朗讀者》創意元素及傳播能力分析

2022-02-27 20:05樊媛媛西北政法大學新聞傳播學院
環球首映 2022年12期
關鍵詞:朗讀者類節目主持人

樊媛媛 西北政法大學 新聞傳播學院

《朗讀者》的定位是大型文化綜藝類節目,自2017年2月18日起,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開始播出《朗讀者第一季》,第二季、第三季分別于2018年5月5日及2020年12月11日播出。從《朗讀者第一季》開播以來,據有關統計,互聯網視頻及音頻客戶端累計播放次數在10億次之上,#CCTV朗讀者#和#卿聽朗讀者#微博話題收獲了高達14.1億和1.2億的閱讀量,累計超300篇10萬+文章刷爆朋友圈。[1]第二季和第三季的播出數據持續向好,三季整體平均收視率均在0.6%以上。放到五年后的今天來看,作為文化類綜藝,這也是一組相當漂亮的數據?!独首x者》以個人成長、情感體驗、背景故事與傳世佳作相結合的方式,選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實的情感讀出文字背后的價值,節目旨在實現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傳導作用,展現有血有肉的真實人物情感。[2]

一、創意元素分析

(一)嘉賓的覆蓋面

《朗讀者》打破了傳統訪談類節目一期一個嘉賓的傳統,在同期節目中,主持人與多個同當期節目主題相關的嘉賓進行對話。而嘉賓也撕開了固有標簽,打破了刻板印象,更加真實地暴露在觀眾面前?!独首x者》讓人物回到現實的身份與位置,而不再是按照既定程序和市場邏輯的表演。這種講述也因而不再是獵奇式,或炫耀性,而需要在公眾面前去展示本真,讓人物自身的人文素養和價值觀形成社會共識的基礎,并以此形成一種感召的力量[3]。以第一季第二期為例,當期節目主題為《陪伴》,當期節目邀請的嘉賓有鄭淵潔、楊乃斌、蔣雯麗、林兆銘、喬榛。五位嘉賓并不都是公眾人物,且主持人在對嘉賓進行介紹時并沒有刻意去強調公眾人物的明星身份,而介紹了更貼合“陪伴”這一主題的身份。一方面,這樣的介紹打破了觀眾對蔣雯麗身份的刻板印象,另一方面也貼合了當期節目主題,為后來的訪談和朗讀開了好頭。

同樣,節目制作在陪伴這一概念的詮釋上也體現出了相當的覆蓋面。和大多數綜藝節目在嘉賓邀請時對流量極度看重不同,《朗讀者》在嘉賓邀請上覆蓋面廣泛,那些也許我們并不耳熟能詳的人也被節目組邀請到現場進行分享和朗讀。從嘉賓的覆蓋面我們能夠看出節目制作組的用心良苦,嘉賓覆蓋了各行各業的人,他們對于陪伴的詮釋也覆蓋了多點多面。

以《朗讀者第一季》所邀請的嘉賓為例,在《朗讀者第一季》的節目中,大約有68位主嘉賓走進觀眾視野,據了解,節目主創其實聯系過超過400位的嘉賓、讀本也準備了600篇以上、每期節目錄制需14個小時,全國13座、城市81個景點都留下了朗讀亭的影子,一個月有超2萬人次參與,留下的素材有2400小時……《朗讀者》的成功有時機和契機的影響,更關鍵的是必須要去做成這樣的文化類節目的決心和把節目打造成精品的決心?!啊独首x者》的‘意外’走紅,恰恰說明了這類節目長期的匱乏,也說明了受眾對這種節目內心的一種需求。[4]”朗讀者本身的情感、朗讀文本中作者所含的情感、觀眾的情感以及內心深處對某些事情的記憶,三種元素完美融合,形成了這樣的節目,讓觀眾產生共鳴,引發人們的共情,加上節目的獨具匠心,《朗讀者》創建了一個新的節目生產機制。

(二)主持人的專業素養

主持人在一檔訪談類節目中是必不可少的人物,搭建起了嘉賓與觀眾溝通互動的橋梁,甚至可以說是一檔節目的支柱。在訪談類節目中,主持人是節目策劃案的具體實施者,節目策劃在實踐中的很大一部分都是通過主持人展現給觀眾的。主持人的表現也決定著節目的質量高低,而主持人的表現與其專業素養直接相關。拿央視的另一檔知名節目《主持人大賽》來說,主持人大賽為中央廣播電視臺輸送了大量人才,為一群有夢想有志向有追求的年輕人提供了獨特的平臺和機會。站在主持人大賽舞臺上的主持人個個身懷絕技,專業素養、知識水平都屬一流。鞠萍、王志、曹可凡、撒貝寧、劉芳菲、王寧、胡蝶……這些央視的著名主持人,都是從主持人大賽中走出來的。

董卿在朗讀者中是制作人與主持人的雙重身份,憑借著超高的專業素養,卓越的主持能力,本就觀眾緣良好的她,更深得觀眾的喜歡。提起她,人們最先想到的應該是她在春晚舞臺上的光彩瞬間,2005年春晚舞臺上,她第一次以春晚主持人的身份走進大眾。她連續13年主持春晚,連續8年被評為“央視十佳主持人”,連續7年位列央視掛歷女主持人前三,她是名副其實的“央視一姐”。她的朗讀風格大方親和。溫婉謙遜,優雅知性的形象早就刻在了人們心中。有人說,董卿是最端莊大氣的網紅,沒有之一。董卿一路走來,她依靠勤奮努力、積極進取、自我突破,成為公認的優質女性典范,有她在的節目永遠都不會缺乏觀眾。2016年,董卿開始籌備《朗讀者》的制作,那時開始,主持人之外,她也是制作人。她形容《朗讀者》籌備之初的情況是“一個念頭在腦中,兩頁策劃在手上,三個散兵起步,四處磕頭化緣”。在為其奔波的一年,上到尋找贊助、嘉賓邀請、主題擬定、文案撰寫,下到舞臺搭建、地板選擇、燈光布景,為了將紙上的策劃變成現實,董卿參與了制作節目的每一個環節,喋喋不休地向每一個問詢的人,講述心中對于新節目的構想。對于董卿轉戰幕后做《朗讀者》制作人的原因,她說自己做主持人已經21年,文藝綜藝領域她幾乎都已經做過,她渴望觸碰新鮮的東西。主持人隨著節目的推進不斷地接收到來自現場的各種表現的刺激,她除了提前準備好的內容外,面對節目現場的表現也在不斷做著隨機的調整,她在接受影響的同時又對其他敘事者發揮著作用。[5]

從臺前到幕后,節目制作、節目主持、嘉賓邀請、后期制作……每一幀都能看到節目組的心血和打磨?!独首x者》中的卷首語、開場白、串詞被無所人收藏背誦,一字一句文采斐然,堪稱寫作范本。節目中董卿也再次給觀眾呈現出了全新的主持風格,超高的控場能力和深厚的專業文化素養讓人眼前一亮,通過情感注入以及同嘉賓恰到好處的訪談深深感染了觀眾。

(三)節目模式的創新

如果我們把《朗讀者》這個節目名稱拆開來理解,無非就是“朗讀”+“者”,那么這要如何理解呢?朗讀,就是朗聲誦讀?!袄首x”是一個動詞,在節目里便是嘉賓閱讀一些文字,或小說片段,或詩歌節選……其中都飽含著嘉賓的情緒和感情。而“者”,便是指節目所邀請的嘉賓。節目中朗讀前主持人同嘉賓進行短暫互動,以訪談的形式分享給觀眾這段朗讀背后的故事,向觀眾說明朗讀者為了誰來朗讀,為什么朗讀,朗讀什么。溫馨簡短的訪談讓觀眾獲取到一定的信息,為之后的朗讀做鋪墊,也讓在后來欣賞朗讀的觀眾更能身臨其境體現人物情感。嘉賓根據當期節目主題選擇朗讀內容,或一封家書,或一篇散文,或小說選段。除此之外,節目還借鑒了文化類節目的通常做法,邀請著名的文化學者對朗讀的文本進行輕度解析,讓觀眾進一步理解朗讀文本的創作背景和內涵意義,從而使一些“高冷”的文學作品走向大眾,讓節目更加平民化。[6]

《朗讀者》就是將文化的內核和娛樂的外殼相融合,以情感為紐帶,朗讀為表現形式,展現了我國電視綜藝的創新與發展。相比于第一季的溫情話題,《朗讀者第二季》增加了許多社會熱點話題,這些熱點話題也與時政緊密聯系,飽含對國計民生的關注,如環境保護、器官捐獻等話題,單就當期朗讀者來看可能看不出什么,但是從邀請嘉賓及節目具體內容來看便能感受到節目制作的用心,節目對主題詞進行延伸拓展,讓人印象深刻。此外,第二季中讀者呈現方式更加多樣,本季節目的朗讀不單是站在舞臺中央,也嘗試了和身在非洲的世界著名動物保護專家進行跨時空朗讀,作家賈平凹和他的朋友們以朗讀會的形式一起直抒胸臆。[7]《朗讀者第三季》和第一季時隔三年,和第二季時隔兩年,在經歷了制作團隊的多重精心打磨與創新后,《朗讀者第三季》重磅歸來,第三季打造了“一平方米”和“一萬公里”兩個新的節目樣態,互動模式也從前兩季的單向傳播變為了雙向互動。此外在節目主題上也有更大變動,每一個話題都和大眾生活息息相關,其中飽含共情能力和討論價值。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在評價《朗讀者第三季》時說:《朗讀者第三季》可稱是守正創新之作,是一部高品質的作品。不同的人物,繽紛的色彩,精彩的故事,精良的制作。其間又貫穿著一條鮮明的主線:家國情懷。這一鮮明的主線,也是創作者的主題自覺和藝術追求。

二、傳播影響力分析

(一)國內影響力

《朗讀者第一季》在豆瓣網評分為8.6分,最高達9.5分,《朗讀者第二季》在豆瓣網的評分為9.2,《朗讀者第三季》在豆瓣網評分為9.0分。行業內外,民眾之間幾無差評。作為大型文化情感類綜藝,《朗讀者》三季的播出數據都相當可觀,自開播以來備受好評,引起了無數觀眾的共鳴,喚醒了很多人內心深處的情感記憶。節目的播出吸引了更多人前往朗讀亭打卡,一個簡單的空間吸引了全國各地熱愛朗讀的朋友,成了熱極一時的“網紅打卡地”,在這個比普通電話亭略大的空間里,一套專業的錄音設備,一個小小的攝像頭,一支麥克風,滿足了許多人傾訴衷腸的訴求。2017年2月,杭州街頭出現了朗讀亭,朗讀亭的首次出現便將杭州人民的朗讀熱情激發,引得媒體爭相報道。2017年3月5日,駐扎在上海圖書館知識廣場前的朗讀亭門口排起長隊。當天,同一地方,不同方向的東側朗讀亭前也排起了長長的隊伍,高峰期時,排隊超9小時。而在朗讀亭內朗讀被允許的時間僅為三分鐘,為了這短短三分鐘的朗讀排隊九小時,足以看出這一方小亭子對觀眾的吸引力。從中我們不難看出《朗讀者》所帶來的社會影響力,民眾對節目的觀看,對朗讀亭的追隨,對人們追求精神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對社會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對國家宣揚中華文化,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都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國際影響力

《朗讀者》不僅在有著不可替代的影響力,在海外也備受關注和追捧。在2017年戛納電視節期間,法國休伯特電視制作公司向節目組發郵件詢問節目組是否愿意出售節目模式,若節目組同意,便可在法語區播出,如法國、比利時、瑞士等地區。2018年4月,九大中國原創節目——《國家寶藏》《朗讀者》《經典詠流傳》《天籟之戰》《聲臨其境》《跨界歌王》《明日之子》《功夫少年》《好久不見》亮相法國戛納電視節,中國綜藝首次以原創模式走向世界舞臺。在2018年舉辦的第70屆法蘭克福國際書展上,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以《朗讀者》為基礎編纂的同名圖書面向世界傳播,人民文學出版社同俄羅斯、德國、印度等6個國家出版社簽訂了版權合作協議,其中涉及的語種有8個。書籍《朗讀者》的腳步走到了7個國家,以9種不同語言與國際讀者見面。[8]這無疑對我國講好中國故事起到巨大積極作用。

在節目組的用心制作下,《朗讀者》一二三季不斷創新節目模式,在嘉賓邀請、主題選擇、故事講述、舞臺布置等方面,從大到小都不斷突破。這其中的中國故事,中國人物,中華文化也不斷拓寬。除此之外,節目中所流露的家國情懷、人文關懷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都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習近平總書記在致中央電視臺建臺暨中國電視事業誕生60周年的賀信當中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銳意改革創新,壯大主流輿論,努力打造具有強大引領力、傳播力、影響力的國際一流新型主流媒體。

《朗讀者》已經在國內國際產生了廣泛的影響,獲得了充分的好評。從國內民眾到海外觀眾,《朗讀者》一路走來,收獲了諸多鮮花與掌聲,但節目制作的辛苦只有參與其中的人才能知道。作為一個傳媒人,我們不應該只看到節目光鮮亮麗的成績單,耀眼奪目的獎項,也應該知曉其中制作的良苦用心以及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所產生的重大影響,更應該學習節目的精心制作,革新打磨,創意不斷及高效傳播,爭取為黨和國家的傳媒事業中迸發更大的光彩,為中華文化走向全世界貢獻自己的力量。

三、結語

本文以《朗讀者》為例,將其定位為訪談類節目,究其創意元素。綜上所述,我認為《朗讀者》的創意元素主要有嘉賓、主持人、節目模式三個主體。每一季都有不同的突破和改造,節目通過對傳播模式、節目制作、嘉賓邀請、主題選擇等方面不斷打磨,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滲透其中,向世界展示著中華文化,在增強國人文化自信和向世界宣傳中國文化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展現出強大的文化價值及傳播能力。

猜你喜歡
朗讀者類節目主持人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主持人語
評小說《朗讀者》中《奧德賽》的隱喻
一封關于《朗讀者》的信
《朗讀者》:冰冷的歷史沉思與深刻的人性寓言
第二場:品鑒《朗讀者》
電視社教類節目編輯的幾點思考
淺談電視新聞類節目的編排技巧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