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蘇州高新區文化特色與傳承發展

2022-02-28 17:20徐虹霞
鄂州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蘇州高新區太湖運河

徐虹霞

(無錫旅游商貿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無錫 214000)

一、蘇州高新區文化特色

蘇州高新區地處蘇州西部,東倚運河,西抵太湖,處于吳文化的腹地,蘊藏著極其豐厚文化。高低起伏的山地,秀美迷人的運河、石湖、太湖,造就了真山真水的千姿百態,“真山真水園中城”成為描述高新區的經典話語。運河文化歷史悠久,兼具時代特色;陽山、大石山等山地自然景觀優美、歷史底蘊深厚;太湖保持原生態面貌,生態環境良好;以滸墅關草席、東渚緙絲、玉石雕、鎮湖刺繡等為代表的工藝文化,是高新區代表性文化符號。通過對蘇州高新區文化的梳理與分類,結合蘇州高新區文化的空間分布特征和發展需求,筆者認為:高新區文化特色主要體現在東部運河文化、中部山水文化和西部太湖文化。

(一)東部運河文化

京杭大運河是唐宋以來中國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的大動脈,蘇州位居江南運河的樞紐地帶。高新區運河段位于蘇州運河的西北頂端,是江南財富轉輸中原王朝、江南士人求學求仕的咽喉要道,對于中華文明的南北交融、蘇州文化的枝繁葉茂,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由此沉淀了眾多的文化遺存,成為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精華地段。

京杭運河蘇州段,北起相城區望亭鎮五七橋,南至江浙交界的油車墩,全長81.5 公里。其中,京杭運河高新區段總長度20.5 公里,兩側岸線總長27.9 公里。以京杭大運河為主軸,由北向南串聯起滸墅關、楓橋、橫塘等運河沿線資源[1],歷史人文與運河景觀融于一身,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相得益彰。

1.三大節點

高新區運河段,依據其資源分布與文化特色,可分為三大節點。

滸墅關段:滸墅關境內有鈔關關署、龍華寺、文昌閣、滸關蠶種廠、蠶桑??茖W校、三里亭、十里亭、董公堤、滸關浮橋、關帝廟等文化遺存,還有興賢橋、南津橋等古橋以及滸墅關運河碼頭、滸關基督教堂等歷史建筑,夫差、康熙、馮夢龍、鄭辟疆、費達生等歷史名人都曾在這里留下足記。明清時期,滸墅關草席編織工藝享譽全國。

楓橋段:楓橋除了鐵鈴關、寒山寺、楓橋古鎮等遺址外,還有楓橋、十里亭、鷺江渡等歷史建筑,唐詩《楓橋夜泊》傳誦至今。楓橋橫跨楓江,緊依上塘河,是古驛道必經之路,地理位置得天獨厚,因此成為船只南來北往的要沖所在。楓橋在明清時期成為全國最大的米豆市場,形成了米市文化,朝廷還在這里設了“楓斛”,作為官方統一的度量衡。楓橋既是商業重鎮,還是“評彈之鄉,麗調發源地”。

橫塘段(含獅山街道):橫塘為水路要沖,境內以上方山為骨,以石湖為目,遍布名勝古跡,歷來是蘇州著名的風景游覽區。境內的越城遺址是研究蘇州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和吳越文化的重要遺跡,1956 年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隋開皇十一年(591),蘇州郡邑遷移建至橫山東(橫塘鎮東南),新立城郭,橫塘鎮成為蘇州城外的文化商業重鎮[2]。古代很早就在此設置了驛站,稱橫塘驛,與浙江嘉興的西水驛是目前全國僅有的兩座保留下來的千年古驛站。此外還保留了亭子橋、彩云橋等古橋。

2.文化名片:鈔關文化獨樹一幟

滸墅關歷史悠久、交通發達,秦代設鄉,元代設稅關,明代設鈔關,成為全國僅有的七大鈔關之一。至今,滸墅關仍是大運河畔重要的交通重鎮和經濟重鎮。在眾多的文化遺存中,鈔關文化獨樹一幟,滸墅關鈔關文化的獨特性,與滸墅關獨特的港口地位密切相關。

中央行政直屬機構。凌壽祺纂道光《滸墅關志》卷六《榷使》“明景泰元年,戶部尚書金濂奏設鈔關,監收船料鈔。十一月,始立戶部分司于蘇州府長洲縣滸墅鎮,差主事一員(正六品以上)監事,一年更代?!盵3]作為中央政府的財稅來源,滸墅關由中央政府派大員直管,地位遠高于江南地區其他鄉鎮。由于滸墅鈔關“油水大,河水肥”,為防止官員貪腐,關官的任期一般都很短暫,主事每年更代,非常罕見。

明清滸墅鈔關地盤多,權力大,在江南港口體系中獨占鰲頭。其轄區可概括為:三司:望亭巡檢司、吳塔巡檢司、木瀆巡檢司。內河八港:蘇州:放生池港、蠡口港、木瀆港;無錫:柏瀆港、轉水河港、大渲港;武進:下埠港;宜興:烏溪港,這一范圍覆蓋了蘇南重要的經濟財稅來源之地。沿海四港:嘉定縣吳淞港,太倉州瀏河港,常熟縣白茆港,常熟縣福山港。[4]四港分別為長江下游最重要的港口和江南地區通江入海最重要的港口,可以說整個江南港區為滸墅鈔關統一管理,造就了滸墅關鈔關文化在全國的稀缺性與江南地區的唯一性。

(二)中部山水文化

蘇州高新區山清水秀、自然風光旖旎。高新區的山水文化資源與歷史人文相互交融,極具文化底蘊,特別是與區內宗教、名人、民間信仰、傳說、傳統藝術等聯系緊密。山水文化的主要特點表現在:歷史悠久,人文薈萃,集聚度高,特色鮮明。

1.四大區塊

(1)大陽山、大石山、樹山

大陽山高338 米,是高新區最高峰,綿延20 余里,貫穿滸墅關、通安和東渚三鎮境域,被譽為“吳之鎮”、“吳地主山”。南部群山林立,北部地勢相對平坦,區內水系豐富,形成“東河西湖、陽山鎮中;群山南立、諸水相繞”的空間格局。陽山文化悠久,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最后被越兵追圍而自刎在陽山,陽山周邊的春秋古墓群達四處之多。佛教昌明,被譽為吳中普陀,文殊寺由東晉高僧支遁開創,有“懸空寺”之譽。其他還有摩崖石刻、名人遺蹤等。

大石山為陽山北麓余脈,舊有觀音閣、云泉庵等18 景,云泉庵由當地百姓自發重修并改名為云泉寺。大石山現存眾多石刻,如明代吏部尚書王鐸的“仙砰”、滸墅關關官錢天錫的“夕照巖”等。

樹山生態村位于大陽山北麓,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其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大方面:一、溫泉資源。二、梨花資源。每年3 月都舉辦樹山梨花文化旅游節,以樹山、梨花、溫泉、美食、樹山茶為主題,融合生態、休閑、健康、文化等元素。

(2)支硎山、寒山等

支硎山得名于東晉高僧支遁。支遁,字道林,世稱林公、支公,別稱支硎。東晉成帝咸和九年(334),支遁來此建立了支山寺(又稱支硎庵),整日靜坐,潛心禪學,提出“頓悟”主張,發揚“性空”思想,成為般若學的六大家之一。相傳支遁喜放鶴養馬,山中放鶴亭、白馬澗等皆因支遁得名。支硎山上現有中峰寺、觀音寺。

寒山嶺界于支硎、天平兩山之間。明萬歷二十八年(1594),高士趙宧光買山葬父于此,利用自然景觀,疊石造園,鑿山疏泉,筑室起屋,名“寒山別業”,攜妻守孝,直到去世,葬在寒山嶺旁。保存至今的寒山摩崖石刻主要有三類:一是趙宧光的題名刻石;二是乾隆帝的游覽詩;三是文人墨客的墨跡。這些摩崖石刻是“寒山別業”的有機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是蘇州市級文保單位。

(3)上方山、石湖

上方山在石湖西、吳山東北,上方山人文景觀眾多,吳越春秋遺跡,北宋楞伽寺、寶積寺、治平寺三座寺院,明代“吏部尚書”申時行墓,清代乾隆御道等。于1992 年被批準為國家級森林公園。

石湖位于上方山東側,由行春橋與越城橋相連。自古以來,石湖就有“吳中勝境”、“吳中奇觀”之稱。春秋時為吳國貴族游獵祀祝之地,相傳范蠡從這里帶西施泛舟入太湖;南北朝時期,文學家顧野王歸葬石湖邊;南宋范成大退隱石湖,營造石湖別墅,作《四時田園雜興》,石湖大名于天下。

(4)何山和獅山

何山原名鶴阜山,因仙鶴棲息而得名。南朝時,何求棄官隱居于山頂,其弟何點也追隨至此,兩兄弟死后葬于此,山亦改名何山,這里有何山道院。

獅子山,因形似臥獅得名,有“獅山十八景”之說。獅子山東南側有索山,南側有鈴山,相傳為獅子所玩的兩個繡球。獅子山東麓發現西晉墓群、清賜懷遠將軍祝大椿墓。

2.文化名片:歷史深厚“帝王苑囿”

蘇州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西部共有大小山體100 余座。其中,蘇州高新區山體有49 座。這些山體不僅自然風光秀麗,還都蘊涵著深厚的人文底蘊,在蘇州山水文化格局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如吳越春秋遺跡,東晉高僧支遁開創有“懸空寺”之譽的文殊寺,宋代范成大營造石湖別墅,明代高士趙宧光造以“千尺雪”出名的寒山別墅,明清摩崖石刻、清代乾隆御道等。

蘇州高新區山水也是帝王巡游時的重要休閑游樂之地。清代康熙、乾隆兩位皇帝在約一百年之內分別六次南巡。蘇州山河景色秀美、名勝古跡眾多,是康乾南巡的重要目的地。根據康、乾二帝所賦南巡詩、所題匾聯數量來看,二帝感興趣的景觀主要集中在高新區。尤其是乾隆帝,每次南巡都要到西部諸山游覽,并賦詩、題額、賜聯,支硎山、華山、千尺雪還設有行宮,留下了深刻的帝王印記。其中寒山在蘇州眾多景觀之中最受乾隆帝喜愛,乾隆帝六下江南,六住寒山皇宮嶺,六臨法螺寺祈福。乾隆帝還曾在北京西苑等皇家園林內多次仿建寒山“千尺雪”景觀。

(三)西部太湖文化

高新區擁有25 公里的太湖水岸線,保持著良好的生態環境,符合當代生態文明理念,后發優勢明顯。鎮湖、東渚等地傳統技藝和工藝美術積淀深厚,主要包括刺繡、緙絲、玉雕、紅木家具、服飾等。

1.太湖生態

高新區太湖區域自然風光秀麗,水域蘆葦蕩漾,白鷺成群,野趣盎然,與突兀湖中的大小貢山島構成了一幅和諧雅致的山水畫卷。由于尚未完全開發,加之保護得力,保留有大片岸灘、濕地等類型多樣的原生態自然景觀,人工痕跡較少。太湖大堤內側大量原生態河道和農田、散布于太湖沿岸的眾多村落及長期沿襲的湖濱濕地生產生活方式,體現江南水鄉獨有的田園風情,其文化淵源可追溯至良渚文化。

鎮湖地處高新區最西部,是伸入太湖中的一個半島,南、北、西三面環太湖,環太湖沿線周長20.86 公里。鎮湖水網密布、物產富饒,早在唐代就是蘇州水稻高產地區之一。2014 年,鎮湖被評為國家生態旅游示范區。鎮湖的太湖生態資源有國家級濕地公園——蘇州太湖國家濕地公園,蘇州最大的生態農場——西京灣生態農場等。

2.文化名片:傳統工藝巧奪天工

蘇州高新區是典型的傳統手工藝之鄉,歷史久遠、種類眾多。刺繡是鎮湖的優勢產業。鎮湖刺繡以吳文化為底蘊,以染色純桑蠶絲為繡線,呈現江南水鄉細膩綿長的人文內涵。鎮湖高級工藝美術大師人才濟濟,年輕刺繡工匠人才輩出。其中,姚建萍、姚惠芬等當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蘇繡)代表性傳承人。

緙絲是東渚的文化品牌。高級工藝美術師吳文康一直致力于緙絲的研究,在保持傳統特色基礎上,推陳出新,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中國民間工藝美術家”稱號。

高新區玉雕業繁盛。歷史上明代極負盛名的治玉高手陸子岡自幼在橫塘玉器作坊學藝,他的玉雕作品被稱為曠世珍品。當代東渚玉雕大師俞挺玉雕工藝技法爐火純青,曾獲得“天工獎”金獎。

此外,仿明清家具及雕件、仿古青銅器、香山古建、檀香宮扇和織繡類服飾等傳統工藝也蜚聲海內外。

二、蘇州高新區文化特色傳承發展

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在某種意義上反映了這座城市的文化水準,來自人們不斷進化的文化意識。城市不僅有體有形還有神有韻,具有無形的一面。文化特色擁有超越具像之外的意境之美。[5]蘇州高新區的文化資源匯集為東、中、西三大文化資源密集帶,形成運河、山水和太湖三大特色文化。如何傳承發展蘇州高新區文化特色,推動地區文化建設?

(一)運用現代技術,打造運河名片

豐富運河旅游宣傳方式。有效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鈔關文化、關席文化、蠶桑文化等,提高大眾對于高新區運河文化的認知度,擴大運河文化的吸引力和影響力。

開發運河文化旅游專線。保護并修復運河沿岸重要歷史遺跡,如滸墅關城墻、明清關署、蠶桑遺址、文昌閣等歷史景點,將運河滸墅關段、楓橋段、橫塘段眾多文化遺產、名勝古跡有機串聯起來,打造運河文化風光帶,開發旅游專線,為市民親近運河、了解運河文化提供途徑。

打造運河文化沉浸體驗。高新區運河蘊藏豐富的文化內涵,運用數字技術手段建設智慧景區,重現滸墅關運河畔經典場景,激活獨具特色的活碼頭文化、鈔關文化、市肆文化、古驛道文化,讓游客沉浸式體驗運河古今,傳承獨特的江南運河文化。

(二)統籌整合發展,彰顯歷史底蘊

挖掘內涵,提升歷史底蘊。陽山被譽為“吳之鎮”,既要加強陽山的生態建設,打造“城市型森林公園”,滿足市民親近自然的需求,又要挖掘鳳凰寺、蘭風寺、文殊寺、白龍廟遺址、陽山摩崖石刻、名人遺蹤等遺跡的文化底蘊,將大陽山打造成囊括自然山水、宗教文化、隱逸文化、名人文化于一身的歷史文化勝地。

聯合發展,開展主題旅游。支硎山、寒山是蘇州西部眾多名山的樞紐點,與天平山前后相連,與白馬澗、龍池左右相鄰,與獅子山、虎丘山遙呼相望。將支硎山、寒山作為謀求西部山區發展的關鍵點,可通過御道將高新區西部諸多名山連接成為一個完整的景區,開展主題文化旅游,如石縫里的文化瑰寶——摩崖石刻之旅;探尋世外桃源——文人墨客堂墅之旅;虔誠信仰——寺廟庵堂之旅,振興西部名山旅游。

塑造品牌,打造文化符號。蘇州高新區西部諸座名山是康乾南巡的主要目的地,尤其是乾隆帝,每次南巡都來此游覽,并賦詩、題額、賜聯,留下深刻的帝王印記。高新區可以聯絡各方力量,以“帝王苑囿”為主要特色,共同打造西部山區旅游品牌。

(三)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工匠精神

保護生態環境,傳承太湖文化。保護自然生態環境,提升太湖水質,提高人民生態環境的幸福指數。并以太湖濕地公園等太湖沿岸景區為載體,設立農耕文化、漁獵文化的展示與體驗區,讓游客了解農耕文化、漁獵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感受勞動樂趣。

聚焦科技創新,賦能傳統工藝。技術創新,利用網絡平臺,組建“非遺工藝直播間”,讓傳統手藝“看得見”,工藝大師現場教學,邀請游客、網民參與制作簡單的工藝產品,增加與游客、網民的互動,既宣傳傳統工藝,也提高經濟效益。產業升級,深度開發文化產品,讓傳統工藝回歸生活,打造優質文創產品。除了藝術品創作之外,加強與現代服裝、家居用品、日常生活用品的生產方式融合,推動非遺蘇繡、緙絲更好地融入現代生活。

培養非遺人才,弘揚工匠精神。非遺工藝長盛不衰,人才培養是關鍵。組織非遺作品展覽、刺繡、緙絲等學術研討會,傳播蘇繡等非遺技藝和文化,激發年輕人的興趣。探索與高校合作,共同培養專業人才,通過開展選修課、非遺文化進校園等活動,以及聯合培養等方式,為能工巧匠傳承技能搭平臺,培育更多非遺人才,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

猜你喜歡
蘇州高新區太湖運河
統編語文教材九(上)第三單元拓展閱讀
《太湖冬景》
太湖茭白
獨占鰲頭的運河傳奇
文化,讓運河“活”起來
《中國運河志》簡介
蘇州高新區:加速駛向醫療器械和生物醫藥產業“兩千億級”新藍海
如泰運河謠
蘇州高新區人民醫院新建主樓幕墻工程講解
太湖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