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探析

2022-02-28 17:20余啟泉
鄂州大學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小學化辦園現象

余啟泉

(鄂州職業大學 藝術學院,湖北 鄂州 436099)

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對學前教育的重視,我國的學前教育事業得到了迅速發展。但幼兒教育中“小學化”現象十分嚴重,為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教育部于2018 年、2020 年先后出臺了《關于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中華人民共和國學前教育法草案(征求意見稿)》等重要通知和法規草案,反復強調“幼兒園不得教授小學階段的教育內容,不得開展違背學前兒童身心發展規律的活動”[1]??梢?,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已發展到相當程度,研究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表現與成因、探討防止和糾正這種現象的應對策略已成為擺在社會各界面前的重要課題。

一、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概念的界定

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概念,學術界沒有統一、明確的界定。學者們多從教學內容、教育方式、教育評價等外在表現形式對其進行界定。如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是一種幼兒園提前開設小學課程,向幼兒傳授小學知識的現象;是一種幼兒園采取課堂教學、強制灌輸等小學教育方式進行教學的現象。[2]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是一種在幼兒教育中傳授小學階段的知識技能、采用小學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重視“灌輸”方式輕視游戲手段、注重知識學習輕能力與品質培養、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評價,違背幼兒心理年齡特征的、扭曲的“超前教育”現象。

二、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表現

(一)教育內容“小學化”

幼兒教育是學校教育的起點、人生學習的開端,是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因此,幼兒教育的內容是全面的、啟蒙性的。學前心理學知識告訴我們:3-6 歲的幼兒的思維以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具體性形象性是其思維的特點,幼兒對相對抽象的數學符號、拼音漢字和相對復雜的概念難以理解與掌握。所以,幼兒教育的內容既要注重全面性、啟蒙性,又要注重直觀性、形象性。但一些農村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將小學的課程搬進幼兒課堂,讓幼兒學習小學生應掌握的漢語拼音、漢字書寫、古詩背誦、100 以內的加減運算等內容,讓幼兒完成數學計算、字詞抄寫、拼音讀寫等家庭作業。這些行為違背了幼兒年齡特征和思維特點,增加了幼兒的學習負擔,降低了幼兒的學習興趣,使幼兒產生厭學情緒。

(二)教育方式“小學化”

愛玩是幼兒的天性,幼兒是在“玩”中學習、在“玩”中成長的?!?-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幼兒園應當將游戲作為對幼兒進行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形式”[3]。但是,較多農村幼兒園、私立幼兒園在教育過程中常常套用小學教育的方式方法,如幼兒活動在“教室”內進行,課堂教學取代戶外活動和區角游戲;教師采用講述講解、分析推理、填鴨灌輸的教學方式傳授知識,幼兒通過反復誦讀、重復抄寫、課后練習鞏固等方式習得知識。教學過程沒有令幼兒開心愉快的游戲、豐富有趣的活動,這種小學化的教育方式扼殺了幼兒活潑好動的天性、剝奪幼兒游戲的機會與快樂。

(三)環境設置、行為管理“小學化”

一些農村幼兒園、私立幼兒園辦園資金不足、教學設施較差。幼兒園園區面積小,沒有足夠的教學設施和活動場所,幼兒園只能像小學一樣安排孩子在教室上課;幼兒的座位像小學生一樣:桌椅擺放成一排排秧田的形狀非符合幼兒教育特點的圓圈型或游戲式;活動室墻壁上掛滿了拼音圖表、常用漢字表、乘法口訣表、詩詞名句等小學的知識內容;在行為管理上,有些教師用小學生的行為規范要求幼兒,課堂上幼兒兩只手須交叉放在背后、端正坐直,不允許交頭接耳、不允許在教師講課時插嘴。對于不守“規矩”的幼兒,教師甚至會采用體罰或變相體罰的方式嚴格管理。上述種種行為,加重了幼兒的心理壓力,損害了幼兒的身心健康,給幼兒教育打上了“小學化”的深刻烙印。

(四)教育評價“小學化”

現實生活中,部分幼兒家長、社會大眾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完全套用小學教育的評價辦法來評價幼兒和幼兒園,認為衡量幼兒成長的唯一標準就是應試成績、考試分數,就是孩子在幼兒園學到多少知識、掌握了多少技能。把幼兒會背多少個拼音字母、會算多少道算術題、會讀寫幾個漢字、會背誦幾首古詩,作為評價幼兒學習成績優劣、教師教育水平、幼兒園辦園質量的最重要指標甚至唯一標準,對于幼兒在學習中是否積極主動、是否快樂,是否在探索未知中興趣濃郁,則較少或不予考慮。這種只注重學習結果輕學習過程、重智育而忽視體德美勞全面發展、重知識的掌握忽視能力、性格、品行培養的教育評價,導致幼兒教育偏離正確的航向,滑向錯誤的“小學化”的軌道。

三、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成因分析

(一)家長幼兒教育觀念的偏差

首先,部分幼兒家長受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認為衡量幼兒成長的唯一標準就是應試成績、考試分數,完全不考慮幼兒的興趣與意愿,這種錯誤的教育評價觀念引導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發生;其次,部分家長忽視幼兒的認知規律和心理年齡特征,片面地認為幼兒學習越早越好。希望自己的孩子不僅要學會幼兒園應掌握的知識,還要掌握部分小學的知識技能。家長的“早學”觀念是“小學化”現象發生的重要原因。再次,部分家長的焦慮心態和攀比心理作祟。一些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情迫切,為使幼兒進入小學后能走在班級前列,希望幼兒園提前學習小學知識。家長的焦慮心態和攀比心理使得“搶跑學習”“超前教育”現象應運而生。

(二)幼教師資力量的薄弱

目前,我國的民辦園和農村幼兒園,普遍存在師資力量薄弱的問題。表現在:一是受過專業訓練、持證上崗的幼兒教師數量不足,師資隊伍的專業素養整體偏低。幼兒園存在一定數量的未經學前專業訓練的、從小學或中學轉崗而來的教師和無教師資格證的代課老師。這些教師習慣于沿用中小學課堂集體教學模式,強制灌輸的手段進行教學,對個別教學模式、游戲手段的運用力不從心。二是教師的崗前培訓、全員定期培訓制度不健全。通過崗前培訓,新教師能逐步樹立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和職業操守;通過全員定期培訓,全體教師會進一步堅定幼兒教育的信念、提高幼兒教育的政策法規水平。如果崗前培訓不及時或在崗培訓不深入,面對家長“超前教育”的要求以及社會對幼兒教育的錯誤評價,部分教師會逐漸放棄對科學幼教理念的堅守,盲從于家長的錯誤需求,把幼兒教育帶入“小學化”的誤區。

(三)幼兒園功利思想的驅使

目前,我國有相當數量的民辦和農村幼兒園辦園資金短缺、經費緊張。幼兒園需要在穩定已有生源的基礎上通過增加招生人數去籌措辦園經費。為了生存和發展、追逐經濟利益,為了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擴大招生規模以及穩定生源,部分幼兒園放棄正確的幼兒教育理念,迎合家長“超前教育”的需求,迎合社會對幼兒園辦園質量的扭曲評價。幼兒園讓家長感受到幼兒通過強化學習而達到的知識迅速累積的外顯效果,以此提高幼兒園的“知名度”、吸引不明事理的家長的眼球,進而穩定生源、擴大招生規模,增加辦園經費。凡此種種做法對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發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四)教育部門監管不力

教育部門對幼兒、小學教育監管不力是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屢禁不止的重要因素。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在審核幼兒園辦園資質、審批幼兒園辦園許可證上把關不嚴,讓那些教學設施簡陋、活動空間狹小以及師資力量薄弱的幼兒園蒙混過關。缺乏玩具和活動場所,幼兒園只能像小學一樣安排孩子在教室上課;那些轉崗教師和代課老師常常違背幼兒心理年齡特征,沿襲小學的教育方式給幼兒傳授小學的知識內容;其次,教育部門對幼兒園日常教育過程的監控不到位,沒有深入幼兒園教學管理一線,對幼兒園是否開設小學課程、教師是否采用小學的教育方式進行教學等問題缺乏全面深入的監控;最后,教育部門對幼小銜接工作監管執行不徹底。沒有在重要時間節點如“幼升小”前后對幼兒園、小學、校外培訓機構進行經常性的監督巡查,致使部分幼兒園開設小學課程、幼兒校外培訓班興盛、部分小學搞入學考試等亂象叢生。

四、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應對策略

(一)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念

思想是行為的先導,家長錯誤的幼兒教育觀念在很大程度上導致了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發生。要防止和糾正這一現象,必須引導家長樹立科學的幼兒教育觀念。首先,教育部門、大專院校要充分利用新聞媒體、網絡平臺舉辦幼教專題講座、開設幼教網絡課程、播放優秀幼兒教育文藝作品,面向家長廣泛宣傳幼兒心理學知識、教育的理論與方法,幫助家長樹立科學的兒童觀、人才評價觀以及教育觀:掌握知識、發展智育不是人才的全部,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才是人才的標準。教育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在幼兒階段凌節而施“小學化”的教育行為;其次,幼兒園要加強家園合作。通過設立幼兒家長學校、設置家長開放日、開辦專題講座、開展親子活動等方式,給家長傳遞科學的幼兒教育的知識和理念,讓家長認識到幼兒教育“小學化”的危害,引導家長配合幼兒園、自覺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

(二)積極構建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

高素質的幼兒教師隊伍是幼兒教育質量的保障,是防止和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重要舉措。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幼兒園要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嚴禁師資條件不達標的申辦單位開辦幼兒園。幼兒園選拔、任用幼兒教師要嚴格執行幼兒教師資格準入與持證上崗制度。其次,要建立幼兒教師分層培訓制度。一是轉崗教師的補償培訓。幼兒園要對轉崗教師進行學前教育專業理論以及美術、音樂、舞蹈、游戲等專業技能的補償培訓;二是全員定期培訓。幼兒園可聘請幼教專家利用寒暑假對全體教師進行幼教理念和政策法規培訓;三是骨干教師培訓。發揮骨干教師在幼兒園教育教學中示范引領作用。

(三)建立幼兒、小學教育監管工作的常態化機制

首先,教育主管部門對幼兒園的辦學資質、幼兒教師的準入機制要嚴格把關。那些硬件設施不齊全、師資力量無法滿足辦學要求,辦園條件不達標的幼兒園,教育主管部門要嚴格審核與把關,令其限期整改或及時取締;其次,教育主管部門要加強對幼兒園、小學的日常監管工作。要經常深入幼兒園、小學,對幼兒園的課程內容、教學形式、日常教育管理與評價進行檢查,一旦發現不規范的教育行為,教育主管部門要堅決制止,責令幼兒園、小學限期整改,及時糾正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再次,教育主管部門要開展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的專項督查整治工作。教育主管部門要成立專項治理督導組,通過建立督查網站、設立舉報電話以及設置舉報信箱的方式,自覺接受社會各界的監督。對“小學化”現象嚴重、社會反映強烈的幼兒園,要嚴肅追究相關責任人的責任。

(四)家庭、幼兒園、小學要協同配合,共同搞好“幼小銜接”工作

幼兒教育“小學化”現象是幼兒園與小學銜接中的脫節現象。因此,要防止和糾正這一現象,家庭、幼兒園、小學要協同配合,共同搞好“幼小銜接”工作。首先,幼兒園三年,家長要培養幼兒的時間觀念、生活習慣、自理能力,入學前,要幫助兒童做好上小學所需的書本、文具、書包等物質準備;其次,幼兒園大班在教學要求、內容、方法以及作息時間方面逐漸向小學靠攏,幫助幼兒做好適應小學學習的準備。同時,幼兒園要與小學緊密配合,通過參觀小學、體驗小學生活、“大手拉小手”等活動,激發孩子對小學生活的向往與渴望。為幼兒從思想上、感情上做好入學準備;再次,小學要主動與幼兒園銜接,應把一年級上學期作為幼小銜接的適應期,開展入學適應教育;一年級上學期,教師要適當降低課程內容的坡度,減緩教學進度,盡量采取游戲化、生活化、直觀化的方式實施課程教學,從學習內容、學習方式上為幼兒搭建從幼兒園到小學過渡的橋梁與階梯,幫助兒童實現從游戲活動為主向課堂教學為主的過渡與銜接。

猜你喜歡
小學化辦園現象
規范農村教學點辦園行為的實踐與探索
共享推動學前教育均衡發展——以隴西縣鞏昌幼兒園實施集團化辦園探索為例
它們離“現象級”有多遠
你能解釋下面的現象嗎
猜謎語
奇異現象傳真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