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與經濟發展適應性研究

2022-03-05 06:09鄭穎楊小娟
職業時空 2022年1期
關鍵詞:中等職業教育產業結構

鄭穎 楊小娟

摘要:中職教育是國家職業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環節,文章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匹配度出發,從中職教育的整體規模、分布情況、結構和教育投入產出效率等方面著手,運用SPSS、DEAP等工具模型具體分析該區域中職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嘗試從多角度提出促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發展和提升的策略。

關鍵詞: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教育;匹配度;產業結構

成都、重慶兩座特大城市所構成的經濟區,是中國西部與全國和全世界經濟聯系最密切的人口和經濟集聚區,是連接歐洲的關鍵樞紐和重要門戶。兩大核心城市,沿長江有長江經濟帶,“南向”投資向外連接東南亞、南亞市場,對接“一帶一路”則是連接中歐、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重要支撐。近年來,成都發展重心向東跨越龍泉山,淮州新城、簡州新城、空港新城等,重慶則重點向西布局科學城等重大項目。在中國經濟進入后疫情時代、內外循環雙重驅動的背景下,在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的同時,成渝兩地合作共識達成的基礎上,抓住當前數字經濟時代特征,研究經濟圈內職業教育的發展是十分必要和現實的。

一直以來有關文獻研究和社會觀點都偏重高等教育,關注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但中職教育更關系到實操人員的職業發展和制造業的進步,是整個國民經濟職業教育體系的基礎。中等職業教育為社會輸送技術型、應用型人才,影響著產業結構類型人才供給的數量。產業結構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發展的狀況,它決定了人才供給的結構和層次。某種程度上說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結構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中職教育能夠推動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而地區經濟發展又對職業教育的發展提出新的要求。為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適應地區經濟發展的情況,中職教育作為區域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更需致力于培養高技能、有創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文章嘗試在數據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內中職教育與經濟發展的匹配關系,分析二者的適應度,并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關于中職教育與經濟發展關系研究的文獻述評

(一)中等職業教育促進地區經濟增長的研究

近年來,大量的國內外優秀學者從多個角度研究了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使得這兩者之間的研究更加深入。舒爾茨在1960年美國經濟協會發表的《人力資本投資》演講,提出了人力資本理論,明確地指出人力資本是現代社會促進國民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1]。蔡增正(1999)通過建立全部作用和外溢作用的模型,194個國家和地區的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其研究反映了教育對經濟增長的貢獻巨大并具有實質性[2]。

(二)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匹配度研究

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中職與普高的錄取比例要達到5:5,也就是說要擴大中職教育的招生規模。近年來,我國對中等職業教育越來越重視,我國很多學者也開始著手研究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之間的關系。王燕(2017)運用了協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檢驗的方法對新疆的中職教育與GDP的因果關系進行了分析,得出的結論是新疆的中職教育的專業設置等與當地的產業結構不匹配[3]。李建國(2019)微觀的角度運用DEA模型分析江西省中職教育投入產出效率[4]。崔曉迪(2017)分別從從規模、結構和質量效益這三方面分析了京津翼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之間的匹配度[5]。朱新生等(2011)運用計算貢獻率的方法來研究中職教育與產業結構的關系[6]。李長惠等(2008)以重慶市為例,計算中職教育對經濟的貢獻率,認為中職教育與地區經濟是密切聯系的[7]。盧曼萍(2014)等人通過對江西中職學校在校生規模與經濟發展水平的關系分析,得出這兩者是非線性正相關的,根據這一結果他進行了顯性和內隱原因的分析,并且提出了相關建議[8]。

從已有的文獻看,學者普遍認為地區經濟與中職教育密不可分。但當前研究中職教育與成渝雙城經濟圈經濟的文獻還很少,大多集中于高等教育。本文將研究兩者在成渝雙城經濟圈內的匹配關系,考察中職教育是否順應了成渝雙城經濟圈產業結構的發展需要,以及成渝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存在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

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匹配度情況

(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教育現狀

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相互合作的關系,只有這樣兩者才能形成可持續性的發展。根據四川和重慶近五年來的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和GDP的數據為依據,來分析成都、重慶和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學校和GDP關系的現狀。

從表1可以知道四川中職學校在2015-2019年的五年間在校生人數、專職教師數、學校數都是整體上呈現下降趨勢,但是教育經費和生產總值是呈上升的;而從表1可以看到重慶的GDP在這五年間呈上升的趨勢,中職在校生人數2015到2018年是遞減的,2019年較上年增加了17114人,專任教師數、學校數2015-2018年沒有太大波動,教育經費逐年上漲的。近年來國家對教育越來越重視,教育經費投入也在不斷增加。雖然整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15年到2019年的生產總值是逐年遞增的,但是與此同時該地區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都呈下降趨勢,與四川整體上相似。

(二)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的線性關系分析

根據表1數據,以四川、重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2015-2019年GDP和中職在校生人數、專任教師數、教育經費收入以及中等職業學校數為指標,運用SPSS軟件分析之間的線性關系。(見圖1、2、3)

根據圖1、2、3散點圖可以看出四川、重慶和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近5年的生產總值和中職學校在校生人數、專任教師數、中職學校數并沒有呈現線性正相關的關系,但是GDP和教育經費收入是線性正相關的。隨著教育經費收入的增加和我國GDP的增長,我國中職教育的規模、學校數、專任教師數等應該會有所提升,但是從上述的分析來看,這些指標不升反降。中職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整體規模上并不匹配,滯后于地區經濟。

三、成渝雙城經濟圈內中職教育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學校分布不合理

成渝雙城經濟圈中各地區發展不均衡,成都發展位于榜首,重慶次之,這兩個城市發展迅速,經濟遠超周邊地區,形成了所謂的“中部塌陷”。根據2018年川渝兩地統計年鑒的相關數據可以知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成都和重慶中職學校數分別是86和132所,然而其他區縣的中職學校數很少,最少的是資陽,該地區只有7所中職學校,很明顯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并且大多數國家級、市級重點中職學校分布在成都或者重慶,其他周邊地區大部分都是一般的中職學校。其次,各種軟硬件設施、師資隊伍也分布不均。各個城市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度很低,缺乏相互協調、合作等??梢钥闯鲋新毥逃霈F了斷層式發展的現象,但是它與成渝雙城經濟圈要“以點帶面,均衡發展”相矛盾,若成渝地區各城市都不進行資源共享,單打獨斗,不合作共贏的話,是沒有辦法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與長三角城市群、粵港澳城市群和京津翼城市群并列的城市群。

(二)中職教育與產業結構不匹配

在分析中職教育與地區經濟時,不僅要從它們整體規模上進行分析,還要從這產業結構上來刨析中職教育是否符合地區產業結構的發展,兩者是否匹配。根據四川省和重慶市中職教育和地區經濟的相關資料做出了表5、表6。由數據分析結果可知,國家大力支持西部大開發的背景下成渝地區近十年來產業結構不斷升級,總體上來說就是第一、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轉移,尤其是近幾年來第三產業占比超過50%。從整體上來看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學校和產業結構在一、二、三產業上的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都是向二、三產業發展。但是這兩者之間的匹配度并不高,具體分析如下。

根據表2可以得出四川省和重慶市近十年來產業結構和中職教育匹配度較低。四川和重慶在第二產業所貢獻的GDP大概都在40%左右,接近各自總產值的一半,但是中職教育人才供給方面只有20%左右,也就是大約五分之一的人才是屬于第二產業。成渝地區中職教育和產業結構的不均衡還體現在第三產業結構上。近十年來,四川省和重慶市在第三產業上的產值都已經超過總產值的一半,但是在中職教育上第三產業的人才供給已經遠遠超過50%,達到80%左右,也就是說越來越多中等職業教育的學生從事第三產業的工作。

雖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和產業結構在一、二、三產業上發展趨勢基本上是一致的,但是由于中職教育人才供給和產業結構發展匹配度較低,成渝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與產業結構發展并不均衡。

(三)成渝地區各市中職教育投入產出效率分析

1.指標選取。不僅要從宏觀的角度去分析該課題,而且還應該從微觀的角度去探討該問題,從而更加充分、全面地分析造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不匹配的原因。通過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市中職教育投入產出的效率分析,可以直觀地了解到各市中職教育的發展水平。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16個市為研究對象,根據所收集的2010-2018年的數據,運用DEA模型充分分析該課題。根據該模型建立要求,借鑒李建國(2019)的研究指標,以固定資產投資、地方財政教育費用支出、中職學生招生數為投入指標,以人均生產總值、中職學生畢業數為教育產出指標去分析成渝地區部分市中職教育投入產出效率[4]。

2.DEA結果分析。通過收集2010-2018年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16個市的相關數據資料,再運用deap2.1軟件整理得到表3。從表3的數據來看整體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各市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產出效率存在明顯差異,說明該地區中職教育的質量和效益同樣存在差異,原因是由于成渝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資源分布不均,各市投入的教育經費與當地實際情況并不匹配,沒有充分發揮各種資源。在整個研究期間只有雅安市一直處于DEA有效狀態,說明該市的中職教育的投入產出很好,教育質量也很好,那么該市可以在此基礎上再逐漸擴大中職教育規模。南充市2010-2013年中等職業教育產出綜合效率值波動較大,原因可能是人才流失,外地就業的中職畢業生較多,但是在政府的調整及出臺相關政策后這種情況在2013年后就得到了改善,投入產出綜合數值趨于平穩。其他市的投入產出綜合數值都波動不大,但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政府可以出臺相關政策,注重中等職業教育的師資資源、專業以及教育質量來提高教育投入產出綜合效率,使中職教育能夠更好地服務于當地的產業,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四)結論

要達到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打造成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和新的動力源這一目標,離不開教育的發展,特別是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因為中職教育更關系到實操人員的職業發展和制造業的進步。根據上述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的適應性較差。

1.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學校、教學資源、設備分布不均,呈斷層式分布。重點中職學校一般分布在成都重慶兩地,周邊市區不僅學校數量少,質量也堪憂。該地區經濟發展本就不均衡,市區間橫向聯系薄弱,合作能力低,競爭激烈,教育教學資源的不均分布會阻礙成渝地區中職教育的整體發展,從而會阻礙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發展進程,加深該地經濟的不均衡發展。反過來經濟發展進度滯緩也不利于中職教育的發展。

2.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結構不合理,需要不斷優化。在2010至2019年十年間四川和重慶的產業結構都是第二產業占比逐年減少,第三產業占比逐年上升。雖然該地區中職教育的人才結構與經濟發展的趨勢是一致的,但是比例分配卻不合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第二產業人才培養不足,中職教育本就是著重培養制造業、技術型的人才,不管是四川還是重慶中職教育第二產業人才培養僅占20%左右。第三產業人才培養過剩,該地區近年來第三產業占比達到50%左右,但中職教育第三產業人才培養高達80%。中等職業教育促進地區經濟增長需要中等職業教育向社會輸送技術型人才,然而人才結構是否合理,是否能夠滿足整個社會的產業結構的需求,是否能夠引領該地區成功地進行產業結構升級、進行轉型,是衡量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是否匹配的標準。

3.根據上訴DEA分析得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各市之間的中等職業教育發展水平參差不齊,有明顯的差異性。各地區產業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技術型人才,中職教育地區發展的不平衡不僅會影響人才供給,還會阻礙產教融合與協調發展。雖然政府近年來對教育,尤其是職業教育扶持、資金投入力度愈來愈大,但是當地政府并沒有好好運用這些資源去協調好中職教育與當地經濟發展的關系,并沒有使教育投入更好地轉化為經濟力量。

四、促進中等職業教育與地區經濟相適應的對策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目前成渝經濟區中職教育明顯發展不足,與產業結構并不適應,并不能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使成渝地區成為更高質量的成渝雙城經濟圈。因此中職教育必須要主動適應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的需要,從各個角度出發,明確目標,立足實際,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明確“以點帶面,均衡發展”的要求

2020年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了對成渝地區的新要求:要把成渝地區發展成為更高質量的成渝經濟圈,來拉動西部地區和全國的發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必須要克服長期以來“中部塌陷”的問題,明確“以點帶面,均衡發展”的要求。這一要求其實就是政府要從整體上統籌兼顧,把握好經濟發展的具體規劃,以成都和重慶這兩大城市帶動周邊城市的發展,從總體角度做好分工,并且中心城市要發揮好自身的輻射作用,其他地區也要好好配合中心城市,城市之間應該資源互通互用,教育資源更應如此,各自都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出一份力。

(二)優化職教資源與布局,引進優秀人才,培養和引進“雙師型”教師,使中職教育適應經濟發展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教育學校分布十分不均衡,所以必須要加大優化中職教育資源與布局。對于某一地區來說中職學校的數量和資源并不是說越多越好,想要加快產教融合的進度我們必須要根據地區實際情況出發,對于經濟發展較好的地區來說中職教育應該培養更高技術的人才,通過提供這些優秀的人才來促進地區產業的轉型升級;對于經濟發展較為落后的地區來說培養高技術的中職人才是不可行的,首先這些地區的政府和教育部門應該要加大中職教育的支持力度,優化辦學模式和學制,其次,該地區的中等職業學校應該根據當地的人才需求類型培養符合當地特色和需要的人才。

中職教育必須要有一批優秀的中職教師,因此當地政府可以出臺一些政策來吸引優秀的、高學歷、實用型、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強調要培養“雙師型”教師,所謂“雙師型”教師就是不僅要具備專業理論知識,而且還要掌握過硬的實操技能和授課技能。對于這一類教師應該大力引進和聘用,或者學??梢园研葍炐愕慕處熯M行培訓成為“雙師型”教師。

(三)合理設置學校專業,促進中職人才培養與產業需求的對接

根據數據分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產業主要是以二、三產業為主,并且第三產業服務業近年來在迅速發展,但是中等職業教育在一、二、三產業上輸送的人才沒有很好地與產業需求相適應,想要提高中職人才供給與產業結構的匹配度就要使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和招生比例根據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主導產業結構而定,對于某些不好就業、供過于求的學科專業來說可以適當地縮減專業規模和招生人數,這樣不僅可以優化教學資源還可以節約資金。對于該地區來說可以適當增加中職教育第二產業學科的招生人數和專業,適當地減少第三產業中職教育招生人數等。

(四)加大對中職教育的經費投入,提高中職教育的經濟效益

在政府、學校大力發展中職教育的背景下,中等職業教育的教育資金投入也并沒有達到預想的目標,還不能夠支撐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必須要思考怎樣才能增加中職教育經費的投入,并且合理有效地運用資金,以此來滿足地區經濟發展的需要,讓中職教育能夠適應地區經濟的發展,不滯后于經濟。

教育經費主要是國家財政撥款為主,但是可以在國家宏觀調控的前提下調動全社會關注成渝地區的中職教育。同時由于資金分布不均的問題,政府還應該制定有效的策略讓資金公平分配。在運用這些資金的時候也需要慎重,要注重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模式、師資隊伍、教學設備、招生規模、專業設置等方面,盡最大的努力提高中職教育的經濟效益。中職教育發展較好的地區也要帶動周圍地區的發展,共享教育資源,提高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輸送優秀的技術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西奧多·舒爾茨.人力資本投資——教育和研究的作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

[2]? 蔡增正.教育對經濟增長貢獻的計量分析——科教興國戰略的實證依據[J].經濟研究,1999(02):41-50.

[3]? 王燕,李秀花,巴合提努爾,牛風君.新疆地區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J].職業技術教育,2017,38(08):16-19.

[4]? 李建國.江西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研究[D].南昌:江西科技師范大學,2019.

[5] 崔曉迪,翟希東,張曉鳳.京津冀中職教育與地區經濟發展的匹配度分析[J].教育與經濟,2017(02):27-32.

[6] 朱新生,謝忠秋.中等職業教育發展對產業結構調整貢獻的實證研究——以蘇州、無錫、常州三市為例[J].職業技術教育,2011,32(16):29-33.

[7]? 李長惠,向才毅,馬世洲,肖俊夫.中等職業教育對經濟發展貢獻的研究——以重慶市為例[J].探索,2008(01):186-191.

[8]? 盧曼萍,皮芳輝.江西省中等職業教育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4(27):8-10.

[9] 羅哲,文春帆,吳洪江.成渝經濟區產業經濟與職業教育的供需矛盾研究[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4(09):60-63.

[10] 辛夏夏,曾姍,閆志利.北京市中職學校專業設置與產業結構的適應性分析[J].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8,38(12):19-25.

[11] 李海.職業院校雙師型教師勝任力提升研究綜述[J].河北職業教育,2018,2(04):75-78.

收稿日期:2021-11-02

基金項目:西華師范大學基本科研業務費;中巴經濟走廊產業園投資安全與效益研究(18B007);西華師范大學巴基斯坦研究中心,中巴雙邊貿易不平衡問題及增長策略研究(PSC17W10)

作者簡介:鄭穎(1998- ),女,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職業技術教育(會計);

楊小娟(1982- ),女,西華師范大學商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研究方向:邊境貿易。

猜你喜歡
中等職業教育產業結構
私募股權投資對產業結構升級的影響
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在西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中的作用
城鎮化對產業結構高級化的影響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我國產業結構合理化程度的差異研究
山東省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山東省產業結構變動對經濟增長影響的實證分析
淺析中職《汽車機械基礎》課程的教學方法
淺析中職數學課與專業課的銜接
“新常態”下區域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三大轉變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