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具趣味導向下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審思

2022-03-13 14:02張振東
文山學院學報 2022年6期
關鍵詞:工具生態藝術

張振東

(河南師范大學 美術學院,河南 新鄉 453007)

隨著世界范圍內知識經濟和信息技術的發展,現代科技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其以前所未有的廣度和深度對整個人類社會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人類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能力得到了進一步飛躍。個人計算機、手機、平板電腦等各種智能設備成為當下社會人最為常用的工具,特別是集拍照、通訊、閱讀、導航、娛樂等各種功能于一體的手機,已經成為當下社會人交往、溝通、出行、消費、體驗的重要依賴物之一。手機在凸顯其價值的同時儼然綁架了社會人的生活,“手機依賴癥”已經成為當下社會群體的集體性頑疾。事實上,“手機依賴癥”僅僅是科技社會各種“工具依賴癥”的縮影而已,工具在大大便捷人類生活的同時,其負面效應正逐漸凸顯,各種網癮少年、游戲癮者、各種聊天工具依賴者、汽車依賴者在浪費大把時間的同時,導致自身某項能力和樂趣的喪失或缺失。正如海德格爾所言“技術的本質乃是一種座架(Enframing),人在其中變成為一個持存物,因而人不再與自身(即人的本質)照面,這就導致了現代社會千人一面的‘常人’出現?!盵1]這也就是說技術對人構成控制的同時造成了個人某項能力的缺失,全面的、多樣化的技術控制實則造成了人的自然生命的消解,恰如馬克思所說的“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盵2]

事實上,單一工具趣味代表著當下社會人對某項工具的過度依賴,工具是人解放自身、掌握世界的實踐方式,是人類自我本質力量的延伸。然而,承載科學技術的工具并非是人的全部本質,只有將工具視為人的內在精神和技能的提升以及人生存和發展的超越方式,工具才能真正發揮自身價值,才能助益于人的目標價值的實現。

一、高等藝術教育凸顯技術異化危機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和廣泛應用,高等藝術教育手段也不斷得以更新,催生了電子教材、電子書包、MOOCs在線課程、3D視頻教學、VR虛擬現實等各種新形態的教育手段。傳統“黑板+粉筆”的教育手段被冷落,以多媒體技術為代表的現代化教育手段逐漸被應用。相較于傳統藝術教育手段的抽象和枯燥,多媒體技術為藝術受教育者帶來了較為生動、直觀、情境化的學習體驗。同時,優質化、高效化再現教學素材便利了教育教學的有效開展,提升了教學效果。如:多媒體技術創設了聲音、文字、圖像于一體的教學情境,實現了教學內容較為真實、生動的再現,加大了教學的信息容量,極大地提升了高等藝術教育的承載力和成效性。然而,當下中國高等藝術教育過度依賴現代科技為主要教學手段,也產生了一系列技術異化危機和問題。

就高等藝術教育而言,工具的使用必不可少,其優勢性不言而喻。然而,也存在著過度依賴工具的現象,這種工具依賴癥直接形成了教育手段單一化的境況,進而導致教育思想匱乏、教育模式機械化、人才培養同質化、教育評價單一化等一系列問題,具體體現在高等藝術教育的各個環節中。例如,與傳統藝術教育相比,過度依賴多媒體藝術教育手段往往忽視了“教育對話”的重要性,戴維·伯姆指出:“對話仿佛是一種流淌于人們之間的意義溪流,它使所有對話者都能夠參與和分享這一意義之溪,并因此能夠在群體中萌生新的理解和共識?!盵3]如上反映的“傳統教育規律被忽視和摒棄”的事實出現在諸多惟工具導向的高等藝術教育行為中。

二、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失范

高等藝術教育的課堂教學是在一種“交互關系”中進行的,如師生之間的“交互”,教師和技術工具的“交互”,學生和技術工具的“交互”以及其他課堂生態中其他生態因子間的“交互”?!敖换ァ标P系的協調化有助于互動對話的頻繁化和有效性。目前,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失范主要體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一)惟工具機械式的教學無法替代師生互動的情感式教學

就高等藝術教育來說,惟工具機械式教學使得教師和學生疏離,無法建立起有效的對話,教育實效性不足。因此,惟工具的教育手段,必須得到校正性地解決。衡量一種教育手段是否科學的標準之一便是“能否在教育實踐中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4],對于高等藝術教育來說,此指標尤為關鍵。在當下的教育環境中,有些教師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通過一張接一張的多媒體課件來推進教學過程,在這種“人機互動”的教學系統下,教學過程極具預設性,教學方式程式化、僵態化,缺乏師生間的互動交流,這是應著力避免的,應當吸取和結合傳統教學中的有益方式實現卓越育人。例如,教師創設具有情趣性、人文性的互動交流環境和氛圍,形成靈感迸發的“孕育場”,進而基于“藝術意象”展開恣意想象、審美體驗和創造實踐??傊?,教師應基于學生身心和接受情況及時進行課堂互動教學的動態化調整,優化教育教學策略,靈活運用相關教育教學工具,多方位提升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外,教師還應當針對不同的教育內容實行不同的教育教學方案,最大程度激發學生的藝術創造力和批判性思維。

(二)教師生態位的消解和隱性課程系統的生態錯位

教師、學生以及相應的課堂環境是高等藝術教育的課堂生態的關鍵生態因子,各自占有相應的生態位,發揮自身的功能作用。生態位反映了各生態因子在生態系統中的獨特位置。就當下的高等藝術教育而言,教師生態位出現了越來越窄化的現象。隨著技術工具的過度使用,教師逐漸失去對技術工具的控制權,課堂教學被技術所主導,較為隱形的“人格教育”出現缺位和異化,技術工具在一定程度上擠占了教師生態位?!敖處熑烁瘛笔墙處熒鷳B位功能的重要反映,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手段。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師人格”是教育的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形成和發展。也恰如教育家雅斯貝爾斯所言:“教育意味著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推動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蓖瑫r“教師人格”也是一種潛在的、有力的隱形課程。人格代表一個人的信念、道德、智慧、情緒、意志和創造力等多個方面構成的整體精神風貌,同時“大學藝術教育需要揭示和體現專業和所傳播內容的:正統、規格、經典、傳統、權威、信賴、學術、更新、尊重、欣賞、信仰?!盵5]這些內容的傳授除了有賴于教育者自身的學術能力,更多有賴于教育者的“人格”魅力。對于高等藝術教育來說,人文教育是其實施的關鍵維度,是走向高級思維、走向卓越的重要根基。滕守堯在其“生態式藝術教育課程設置”中提出“重視學生藝術能力和人文素養的整合發展,并把它作為總體追求目標?!绷硗?,其在提到藝術的本質時,進一步強調人文素養的重要性,強調藝術家人格的魅力:“藝術是技術與人文素質的有機結合。當藝術的知識技能與人文精神融為一體,化為個人的一種特殊表達時,即使技術上不怎么精到,也是藝術。反過來,如果是單純的藝術技能展示,即使技術上熟之又熟,精之又精,也不是藝術?!盵6]由此,教師“人格”的示范引領是高等藝術教育重要的方式之一。事實上,教師的“人格”魅力通過“言傳身教”的教學情態、肢體語言傳達給學生,通過“有聲渲染、無聲引領”的方式潛移默化地塑造思維與精神、氣質與能力,實現受教育者健全人格和卓越學術的多維度塑造。

(三)惟工具便利鈍化和制約課堂生態活力

在一定程度上,工具便捷性造成受教育者思維的惰性和創造力的不足。隨著計算機技術、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的集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動畫等于一體的影音文件,代替單一的文字或二維圖片成為高等藝術教育中學生們的常規性學習內容,這種數字化技術極大地提升了高等藝術教育資源的呈現效果。的確,相較于常規的文字閱讀方式,當下的受教育者更偏向于一種形象化閱讀認知方式。大量感性的圖片、視頻在極短的時間內刺激學習者的大腦皮層,使得學生的認知方式趨向于一種“超級注意力”模式,也就是讓藝術受教育者習慣了接受多樣化、感官化、焦點變化的信息,而忽略了傳統以文字閱讀、靜態圖像賞析為主的“深度注意力”學習模式。相較于前者動態和淺層化思維模式,后者反映的是一種追溯本質、深度聚焦的抽象邏輯思維模式。不難發現,信息技術工具提供便利的形象思維的認知模式消解了主體對客體的深度認知和具身體驗。進一步講,這導致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下降,以及主體性的缺失,高等藝術教育的成效性和活態性被大大削弱??梢?,過度的數字化工具在一定程度上鈍化了藝術受教育者的獨立思考能力和創造能力,造成藝術學生自身主體性的嚴重缺失,過度的工具導向和技術化視覺呈現鈍化和制約課堂生態活力,有悖于卓越育人的目標實現。

三、構建自適性高等藝術教育的課堂生態系統

課堂生態是教育生態的微觀部分,課堂生態的結構和功能關系著教育實踐的成效性?!吧鷳B學本質上就是一門關系學”[7],以生態學的理論視角和思維方式來觀照“課堂”具體狀態,實質上是將一種“關系性”思維引入課程研究中,試圖全相思考課堂的復雜性、有機性、整體性和動態性,深度理解課堂生態系統。隨著生態學研究從生物生態向人的生態的過渡,以“生態”思維來思考人類社會的各種活動已然成為一種普遍性的認識論和方法論。作為一種實踐育人活動,高等藝術教育在教學、評價等方面都面臨著具體實施的復雜性和困難性,構建自適性高等藝術教育的課堂生態系統尤為關鍵。

(一)深度認知高等藝術教育的完整性和復雜性內涵

高等藝術教育不同于單純的知識授予,它強調和側重師生靈魂之間的對話。高等藝術教育不能僅僅通過工具灌輸式的教育方式而是需要潤澤式的方式來實現?!八囆g是感知、理知、情知的統一體”[8]。高等藝術教育是基于“想象”行為展開具體的感性為主導的活動?!跋胂蟆毙袨榈拇俪尚枰唧w的教育介質。高等藝術教育所借助的媒介是藝術品,這和其他教育活動的媒介是不同的。高等藝術教育媒介之藝術品的本質屬性是以感性為主的,其內在意蘊依賴于人的感官系統。高等藝術教育的實施不能以抽象概念來闡釋,也不能依賴邏輯推理,而是以藝術表現的方式來傳遞。一句話,高等藝術教育是教育信息在藝術教育者和教育對象之間的自主性感知和內化性升華的復雜性育人活動。在這一過程中體現出的對于藝術表現和作品內在規定性的理解和認知就是高等藝術教育的最本質規定,將它概括為“藝象”?!八囅蟆笔菍λ囆g表現和作品內在規定性的本質思考,是一種情感驅動下平衡感性和理性認知的圓融取向的精神活動?!八囅蟆钡纳墒窃谇榫郴h境中,主體具身參與的過程。高等藝術教育涉及到三個領域的專項教育“公民教育+人文教育+專業教育”[9],除了技能型知識的授予外,高等藝術教育的教學內容還涉及到藝術欣賞力、藝術想象力、藝術創造力、人生觀念、人生境界、價值觀、個人素養等非成文性內容,這些內容的習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教師自我的教育觀念和具體細微的“言傳身教”,更是切實需要教師有主體獨立的施教主張,既需要通過教師具體而微的身體語言,也需要受教育者置身其中全身心的體悟和踐行。

總之,高等藝術教育的系統較為復雜、抽象,高等藝術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復雜動態的過程,深度認知高等藝術教育的完整性和復雜性內涵,才能針對不同的個體差異和教學內容優化配置各項“資源”,既要重視工具和技術手段的多元化運用,更要關注主體的情境化嵌入和身體的具身參與,而注重情境化環境的營設、關注“藝象”的生成、規范非成文性內容是高等藝術教育的課堂生態系統至關重要的維度。

(二)塑造“互動對話”式課堂生態模式

人是在關系中存在的。馬克思曾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10]。人的意義和價值也是在不斷地與自我、與社會、與自然、與他人的溝通交流中實現的。人不是孤立的存在體,人的自我提升正是基于不斷進行的“互動對話”而實現的。

提升高等藝術教育主體的“對話”意識尤為關鍵。高等藝術教育的主體是指施教者和受教育者,無論是藝術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需要具有互動對話意識。所謂“互動對話”是基于人存在的現實關系性而提出的,高等藝術教育主體的 “互動對話”意識,并不僅僅停留在人與人之間的話語層面,更多的是體現了一種與“他者”主動交流共享、深度認知的內在渴求,是一種積極主動地獲取知識、豐富自我、建構立體化生存模式的行為趨向。從對話的對象“他者”來看,亦是極為寬廣和豐厚的。對話思想在中國古代具有極為豐富的內涵:老子的“道法自然”倡導了一種人與自然的混沌一體的對話意識;“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彰顯了孔子的與他人對話的思想;王陽明的“心即理,心外無物”,則提出了與自我內心對話的思想。由此,對話的范圍是極為寬廣的,可以是對社會、自然、自我的深度認知,也可以是對社會變遷下新興事物的運行原理、內在構造等的及時知曉、明晰。對話的方式也不局限簡單的話語置換,可觀之、可感之、可悟之、可踐行、可生發。

就高等藝術教育而言,“互動對話”式課堂生態模式正是基于人的不斷對話的存在狀態而提出的?!盎訉υ挕笔秸n堂生態模式是指在高等藝術教育過程中應開展多維的對話,通過藝術這個載體引發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環境間多維的思考,并尋求多種途徑實現對人、事、物的深度認知模式。所謂“對話”不局限于語言的相互置換,即是一種認知、了解、學習、認可、交流、溝通、體驗,是一種深度的共鳴和默契。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學生應具有交往和互動的意識。這種意識是建立在課堂教學的復雜性和有機整體性之上的。

在復雜的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系統中,單從教育主體的角度來看,存在著教師與個體學生、教師與群體學生、教師與教學媒介、學生與教學媒介、教師與課堂物理環境、教師與課堂心理環境、學生與課堂物理環境、學生與課堂心理環境等相互間的對話。事實上,“對話”是平等思想的互動生發,是雙向理解基礎上的意義共享,是完滿精神世界建構的有力途徑。因此,“對話意識”的樹立是極為有意義的,它代表了個體對外在事物的關注和社會大環境下自我角色的清醒認知,助益于自我客觀的、完整的、意義化的精神世界建構。實踐證明,“對話”意識的建立,有助于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行為主體開闊思維、擺脫思想、意識的束縛和負面社會因素的影響,在批判性對話中建構完整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同時也助益于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自身功能和價值的校準??傊?,“互動對話”式課堂生態模式重在增強課堂互動交往的活力,通過“大氣象”的藝術教師主體可以有效促進課堂生態系統內部文化資本的創造性、活態化轉化和“互動對話”式課堂生態模式的實驗性探索和有效建構。

(三)“新興技術”和“角色引領”助推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重構

就當下的高等藝術教育發展而言,技術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傳統課堂生態,但未能從實質上助推高等藝術教育形成耗散結構,系統生產力未能得到顯著提升。事實上,高等藝術教育長期以來存在著個性化創新人才培養不力的現狀。根據數據顯示,藝術設計類相關專業,開辦學校多達一千多所,在校學生人數多達一百三十多萬。然而,如此龐大的數字帶來的不是中國設計影響力的提升,而是大量低端設計藝術類人才充盈市場,結果依然是無法滿足社會對高品質藝術設計人才的需求。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這樣評價中國的藝術教育“我們國家現在不但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普通高等教育,也辦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藝術教育嗎?我看不是,這組數據背后是藝術院校危險的規?;l展和批量生產,是無視藝術人才培養規律的藝術教育‘大躍進’?!盵11]新興技術在增效藝術教育課堂空間直感,提供情境化體驗,實現具身化認知方面存在著巨大優勢。當下的虛擬現實技術超越時空和地域的限制,經由三維虛擬環境再現真實場景,使受教育者置身于沉浸式學習狀態中,從而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藝術教育空間直感的最大化,極大地提高了認知的深刻性與豐富性,同時還可激勵和啟發參與者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誠然,新興技術存在著“雙刃劍”的特性,然而,借助“新興技術”優勢,“揚長避短”“吐故納新”依然是高等藝術教育深化發展和文化強國的重要路徑。

另外,中國高等藝術教育應樹立“多元化教育手段構建課堂生態”的實驗行動計劃。所謂教育手段多樣化是指運用盡可能豐富的教育手段來增效教育教學實踐,避免單一工具趣味導向,通過多樣化混合式教育模式更好地推進中國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的重構和深化。教師作為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社會秩序的重要維護者,不應成為面向全體的傳統單一化的“傳聲筒”和“規訓者”,應成為關注個體差異的集“引領者”“喚醒者”“研究者”“建構者”“參與者”“踐行者”等多重角色于一體的情感細膩、智慧滿溢、人格豐滿的鮮活“社會人”。正如著名蘇聯教育家烏申斯基談及 “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人格為基礎,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12]。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也指出 “教師的職業是以自己的榜樣教育學生”。事實上,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單一性傳授知識,藝術教師更應當成為富有生活情趣的人,一個極具人格魅力的人,“無言”人格感化勝過任何刻意的藝術教育行為,作為“潤澤”學生心靈成長的重要影響手段,藝術教師人格的養成極具教育深意,這就要求教師在溫暖學生的同時,點燃學生的生命,既要擁有藝術文化底蘊、藝術教育理想,也要有藝術教育的智慧,以利于人類文明薪火相傳。無論是以教師為主導的常規教育手段,還是依賴于科技的現代教育手段,其最終目的都是為了將自然人培養成合格的社會人,從這意義上來講,“工具導向”的局限性正是在于無法全面實現“以人為本”和“卓越育人”的教育使命。

總之,深度認知高等藝術教育的完整性和復雜性內涵、塑造“互動對話”式課堂生態模式、“新興技術”和“角色引領”助推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重構,有助于中國高等藝術教育的“人文性”“交互性”“引領性”的目標訴求和卓越人才的培養,這之于構建自適性高等藝術教育課堂生態系統和優良社會秩序意義深遠。

猜你喜歡
工具生態藝術
“生態養生”娛晚年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住進呆萌生態房
生態之旅
準備工具:步驟:
紙的藝術
“巧用”工具
因藝術而生
藝術之手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