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探析國學經典對培育大學生健全人格的意義

2022-03-16 15:55劉昱含
科教導刊·電子版 2022年22期
關鍵詞:健全人格道家國學

劉昱含,楊 東

(1.山東大學齊魯交通學院,山東 濟南 250002;2.西南大學心理學部,重慶 400700)

1 大學生健全人格及其核心要義

大學時期是個體人格發展與成熟及心理素質提升的關鍵期,個體的身心健康、認知發展、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都以健全的人格為基礎。作為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大學生理應具有良好的人格品質才能承擔民族復興大任。但由于剛脫離原生家庭的約束,且大學生在進入高校后會更多接觸到來自不同背景的同齡人,對生活和思想都有較大沖擊,因此,初入大學的大學生在高校學習期間容易出現無聊懶散、退縮偏狹、自我中心、自卑自傲、自私虛榮等心理缺陷。由此看來,塑造健全人格對當代大學生成長成才和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都具有重大意義,為大學生塑造健全人格方面的教育工作,也成為家庭、高校,乃至國家和全社會教育工作的重點。

健全人格是反映個體心理人格健康成熟的綜合統一美學特征,是個體達到身心和諧的標準。健全人格體現在積極拼搏、情緒穩定的優良人格特質,通常也不會沉迷于往事,而是立足現在并主動關注未來,在日常的工作、學習和生活中“表現出人格的完整性、統一性、穩定性等特點”[2]。大學生通過自立、自信、自尊、自強四大特質表現自身完整、健康的人格,擁有包含這些特質的健全人格也是發展自身價值、個人順利成長的基石,未來能在社會上發揮重要的創造性[3]。正如個體不能脫離社會環境獨立存在,塑造和體現健全人格也不能脫離中國社會和文化的背景根源。中華民族擁有時間最長的文明和歷史,應當從源遠流長的文化中發掘傳統國學精華,通過萃取其中優秀文化基因,鍛造當代大學生各方面的人格和特質,塑造積極向上、健康陽光的人格特征,促進他們健康人格的培養[5],促使他們獨立自信、內心和諧、表里如一,保持內心世界與外部行為的一致性[6-7]。因此,筆者認為傳統國學經典不僅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瑰寶之光,也對培養大學生健全人格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

2 國學經典對大學生人格的浸潤與培育

2.1 從傳統國學經典的家國情懷中尋求堅定“四個自信”的思想源泉

關于健全人格的文獻表述,我國最早可以追溯到戰國時期的《周易》。在我國傳統國學經典中,凝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強大思想哲學基礎有:“格物致知”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政治家的家國情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治國者的理想抱負,“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卓越的為人處事思想哲學,“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知識分子的浩然正氣、“國而忘家,公而忘私”軍事家的無私奉獻,“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整個民族的憂患意識、“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平凡者的使命擔當、“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保家衛國者的斗爭精神、“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理想者的寬廣胸襟(林則徐的自勉聯)等等,正是歷代古圣先賢、仁人志士這種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意志品質和為民舍命、擔當作為的拼搏奮斗精神,才使得中華民族面對外敵侵略、動亂暴亂、自然災害、疫情瘟疫打壓時從容自如巋然不動,始終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作為推動國家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宏偉戰略和實現民族復興偉大進程上的一支社會中堅力量,國家走向繁榮富強和每一個當代大學生前途發展都息息相關,必須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和正面引導,更加堅定“四個自信”,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責任心,堅守做中國人的志氣、骨氣和底氣,弘揚賡續民族的基因、血脈和根魂,擔起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播到五湖四海的時代重任[7],以舍我其誰的銳氣、勇氣和志氣為民族實現復興大業添磚加瓦,以功成不必在我但功成必定有我的擔當同心共筑中國復興夢。

2.2 從傳統國學經典的辯證思維中尋求解決現實問題的路徑方法

儒家和道家文化在傳統國學的地位舉足輕重,影響深遠。在中庸的儒家文化、辯證的道家文化綜合的影響熏陶下,在面對現實的生活和學習困難時,大學生能更容易堅守正確價值取向和為人處事的哲理,不會產生非此即彼的極端思維、自私狹隘的利己主義、躺平啃老的慵懶無為等心態。一是在處理人際關系方面,堅持“以和為貴”,“言宜慢心宜善”,和諧共處,平等相待,團結友愛,凝聚向上向善的共識,既相互關心幫助,又要相互謙讓克制,這是改變當代大學生離家孤獨無助、孤傲自閉情緒、主動適應高校新環境融入集體新生活的重要認知;二是在情緒情感表達方面,堅持“中庸”思想,引導當代大學生在表達喜、怒、哀、懼情緒時反對“過”與“不及”,在面對現實的挑戰和變化時學會理解、接納最后控制自己強烈的情緒反應,保持情緒的平衡、穩定與適度,以更平靜輕松的心態應對,理性適度表達觀點,尊崇內心,維護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到“樂天知命,故不憂”,不怨天尤人,不針鋒相對,不糾結郁悶,坦然樂觀面對現實生活;三是在學習行為研究方面,“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告誡大學生不能好高騖遠只停留于口頭、不能指手畫腳袖手旁觀、不能眼高手低浮躁局促,應腳踏實地從一屋掃起、從小事做起,持之以恒積尺寸之功,最終實現人生理想心愿;四是在遇到困難或危險之時,堅持不怕困難勇于斗爭的頑強意志,但要善于把握時機,三思而后行,循序漸進,不可輕率冒進,“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危難之后必有曙光,需要堅定必勝信念;五是在處于低谷或者劣勢之時,不要自憐自艾、自暴自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應當堅信強弱隨周圍環境因素時刻會改變,優勢劣勢隨時都在轉圜,“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天下莫柔弱如水,而攻堅者莫之能勝”,當代大學生學會像水一樣以柔克剛,因勢利導、順勢而為、借勢而上,調整思路、迂回前進也能獲得成功;六是在培養特立獨行的完善人格和改革創新方面,“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要求當代大學生不斷追求真理、勇于實踐探索,堅持守正創新、忠誠擔當、為所當為,絕不能同流合污和盲從附和,以獨特的創新精神書寫青春的輝煌。這些經典的儒家思想內核反映中國傳統重禮、和諧、溫和的精神文化內核,為初入大學校園的青年提供了為人處世的方法指南,能在儒家對世間探索的經驗結果中逐漸找到屬于自己的方向。

2.3 從傳統國學經典天人合一思想中尋求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

道家重視個體獨特的特質和品性,并不崇尚等級制度和權威。道家這種超然的思想與儒家這種著意現實的內核有機結合,他們始終主張天人合一的自然主義,“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唯一”。他們尊重生命,將人的生命也與自然融為一體?!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循序漸進,不能急于求成,否則只能適得其反。這些思想能夠讓當代大學生擺脫思維定式,從既定的看問題模式中跳出,自覺地調整個體行為,即遵循客觀規律和自然法則。比如,老子提出“吾之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如果脫離外在現實環境,或是過于理想化,則容易苛求自己,甚至對現實社會和親人朋友求全責備。因此,如果吸收道家清心寡欲、不為物累、不為情傷、不為權媚的主張,降低外界刺激,釋緩心理壓力,做到“靜”“順”“柔”,有助于當代大學生擺脫物質金錢、感官享樂等欲望,能幫助他們追求自身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自洽,在自然和諧總體價值的引導下逐漸發現自我的真正價值和深層次的追求,逐漸在真正屬于自己的道路上不斷完善自我、充實自我,實現人生的大道?!爸苏咧?,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用“自知”“自勝”這種思想引導和自我覺察的方式,不斷反思和自省,避免夜郎自大、恃才傲物、目空一切,也不貶低自己、自卑絕望,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堅守信心定力,達到內心樂觀平和,實現人的全面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對道家思想的深刻理解,能為個人的為人處世、人生觀提供堅定的錨點,有利于大學生在面對與過去生活、思想迥然不同的巨大沖擊時維持穩定的精神世界與世界觀。

2.4 從傳統國學經典自我靜修中尋求內心精神層面上的健康愉悅

“心中無物為虛,念頭不起為靜”,“無視無聽,抱神以靜,形將自正,必靜必清,無勞汝形,無搖汝精,乃可以長生”,道家鼓勵個體跳脫原本固有的思維方式和人生桎梏,探尋人生的真正意義,把握生命的根本,不斷增強領悟力和創造力,促進身心的和諧統一?!帮埵枋?,飲水,曲肱而枕之”“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等,文人先賢追求順應自然和回歸本真,安貧樂道、怡然自得、知足常樂的人生態度,告誡當代大學生可以通過強調節制物欲,知足知止,否則身心疲憊、得不償失。儒家崇尚的理想人格是仁義禮智的統一,順應世俗的價值卻又不流于庸俗,為個人追求自我實現、實現自我價值提供動力和意義,這種思想可以幫助當代大學生破除眼前得失的局限,將因一時的小利而形成的煩惱升華成對更高精神境界的追求。同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體現共情能力的醒世名句,也能幫助大學生更多地從不同角度思考,超出自身的局限,考慮到他人的感受。這可以防止當代大學生出現“自我中心”“盲目自大”“孤芳自賞”等不良傾向,幫助他們摒棄精致利己主義思想,提倡創建善行大德、反躬自省、榮辱與共、博愛和美的大同世界,通過設身處地換位思考,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勵,養成公道正派、積極向上、互幫互濟、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坦然面對和主動作為,用人性的美善待周圍的人和事,這是健康人格特征的重要表現,努力成為可堪民族復興大任的棟梁之才[8]。

猜你喜歡
健全人格道家國學
“垂”改成“掉”,好不好?
勞動教育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發展之探微
牢記道家養生“十不過”
教給孩子尊重 培養健全人格
奮斗雞—我的國學日常
道家思想に學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