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時代高等地質教育弘揚地質精神的價值邏輯與實踐路徑

2022-03-18 05:25查方勇鞏昌盛朱修萍戰雨仟
中國地質教育 2022年2期
關鍵詞:精神文化教育

查方勇,鞏昌盛,朱修萍,戰雨仟

長安大學 地球科學與資源學院,陜西 西安 710064

自1909年京師大學堂設立地質學門至今,中國地質教育事業走過了110余年風雨歷程[1]。中國地質教育事業從“興學辦礦、實業救國”的憂患意識中拉開序幕,到“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的地質工作定位,從新中國成立初期“李四光精神”的磅礴動力,到改革開放以來“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的“三光榮”精神鼓舞,反映了一代代地質人艱苦奮斗、愛國奉獻,始終不忘報效國家、服務社會的初心和使命。地質工作是經濟社會發展重要的先行性、基礎性工作。近年來,習近平總書記親自指示學習著名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同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教書育人、敢為人先,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先進事跡[2];親自回信肯定國測一大隊“用汗水和生命丈量祖國大地”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3]。而在國外,康涅狄格大學、佛蒙特大學等著名高校卻因生源不足等原因不得不接連停辦了地質系,引發深思。步入新時代,“雙一流”建設、生態文明思想、文化自信、教育強國等國家重大戰略為我國高等地質教育工作轉型提出了新要求,為中國地質精神傳承提出了新任務。

一、中國地質精神的歷史傳承

中國地質精神是中國地質行業歷經百余年形成的價值觀念、思想意識和文化內核,是激發我國地質工作者胸懷地質夢想、建功地質事業的力量源泉,既是我國地質行業追求的核心價值,也是我國地質科學發展的精神動力,既蘊含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體現了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地質文化的精髓部分,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體現。自20世紀初,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李四光等老一輩地質學家用他們崇高的理想、憂患的意識、艱苦的奮斗,開創了我國地質偉業;地質大師張伯聲、黃汲清、劉東生、張宗祜等一大批信念堅定、甘于奉獻、功勛卓越的地質大師,推動了我國成為世界地質大國;黃大年、歐陽自遠、趙鵬大、翟裕生、李廷棟等新時期奮進者,開啟了我國步入世界地質強國的夢想。他們精學立世、艱苦奮斗、獻身事業的光輝形象,凝聚起偉大的地質精神,激勵起一批批、一代代“地質夢”后繼者建功立業。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十分重視地質事業,毛澤東在1950年2月便發出了“開發礦業”的號召,警示“地質工作搞不好,一馬擋路,萬馬不能前行”[4];劉少奇指出,“地質工作者是建設時期的游擊隊、偵察兵、先鋒隊,是社會主義建設的開路先鋒”[5];周恩來強調“要把地質工作趕上去,成為先行部門”[6];江澤民強調,“地質工作是經濟建設最前端的一項基礎工作”,并題詞“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5];李鵬強調,“地質學關系到全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并題詞“地質尖兵功勛卓著,任重道遠”[5];溫家寶為貫徹《國務院關于加強地質工作的決定》作出重要批示[5];李克強指示“要弘揚地質工作者牢記使命、獻身事業的優良傳統[7];習近平充分肯定國測一大隊“登峰測極”、黃大年同志“至誠報國”的感人事跡[2-3]。這些重要論述和批示指示為中國地質精神歷史傳承注入了強大思想和行動動力。

中國地質精神從20世紀初地質工作肇始就凝聚著老一輩地質學家“礦業興國”“興學圖強”的愛國精神與“科學救國”“敢于挑戰”的奮斗精神;到20世紀60年代地質工作艱苦創業階段廣泛形成了“以地質為業、以深山為家、以苦為樂、以苦為榮”的獻身精神;到20世紀80年代地質工作進入快速發展時期,“以獻身地質事業為榮、以找礦立功為榮、以艱苦奮斗為榮”唱響祖國大地,提振人心、鼓舞奮斗。

“三光榮”精神自1983年全國地質系統模范政治工作者表彰大會上正式提出,蘊含了地質行業長期艱苦奮斗的實踐結晶和光輝品質,體現了廣大地質工作者的精神風貌和優良傳統,成為一代代地質人的文化基因,是指導新時代建設地質強國的精神支柱?!耙垣I身地質事業為榮”體現了奉獻精神,是地質人的理想信念,“三光榮”精神核心就是“光榮在于奉獻”“獻身地質事業無尚光榮”[8];“以找礦立功為榮”體現了事業觀,飽含科學精神,是地質人的奮斗目標,指引著新時代地質工作不斷“上天、入地、下海、探極”;“以艱苦奮斗為榮”體現了創業精神,是地質人的光榮本色,是我國地質工作從“無”到“大”再走向“地質強國”夢想的精神之源。

二、新時代弘揚地質精神的時代價值

1.大力弘揚中國地質精神是建設地質強國的客觀要求

首先,這是中國地質精神所蘊含的教育功能決定的。一方面,地質精神具有導向功能。以“三光榮”為核心的地質精神既富含愛國愛黨愛社會精神,又明確利益目標導向;既強調奉獻、擔當,又強調求實、創新。另一方面,地質精神具有育人功能?!叭鈽s”地質精神優良傳統體現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高度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李四光、黃大年等無數杰出地質人既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強烈的時代擔當,還有鞠躬盡瘁、奮斗不止的求索精神,更有立志報國、艱苦奮斗的奉獻精神。此外,地質精神具有激勵功能。傳承弘揚地質精神,激發地質師生情感共鳴,增強地質行業認同,堅定地質行業自信,從而切實提高教育實效性。

其次,這是“雙一流”建設驅動高等地質教育內涵發展決定的。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9],建設地質教育強國應為題中之義。目前,全國已有30所高校地球科學相關學科進入國家“雙一流”建設行列。由于高等地質教育市場靈敏性不強,教育質量又短期難以衡量,以及還明顯存在被“邊緣化”的趨勢[10]。高校地質教育名師名家出現斷代、學科專業與市場需求脫節、地質人才培養模式陳舊等問題突出[4]。普通高校地球科學相關專業還存在“兩低兩不足”現象,即高考第一志愿填報率低和畢業生行業內就業率低,在校生專業學習動力不足和行業信心不足。而在國外,2021年初因課程設置落后和生源不足等原因,美國兩百年老牌高校佛蒙特大學不得不停辦地質系[11]。同樣早在2004年年初,因經費預算不足、學生興趣下降和就業不景氣等,世界頂尖的美國“公立常春藤”高??的腋翊髮W關閉了地質與地球物理系[12]。我國高等地質教育急需弘揚地質精神,按照《關于高等學校加快“雙一流”建設的指導意見》《第五輪學科評估工作方案》等要求,瞄準國際地球科學前沿和國家戰略需求,樹立“大地質”學科理念,圍繞“三深一系統”(深地、深空、深海、地球系統科學)總體框架,與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科技交叉融合[13],培養一流地球科學人才、打造一流地球科學科研團隊、產出一流地球科學創新成果。

最后,這是經濟社會發展指引人才培養轉向決定的。一方面,“一帶一路”“國土空間治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海洋強國戰略”“鄉村振興戰略”等國家重大戰略需求進一步推動了地質工作與資源利用、區域發展、環境保護、海洋開發、民生建設、國際合作等深度融合。這就要求高等地質教育既要瞄準國際前沿深化基礎理論研究,使我國地質理論研究水平全面達到甚至引領世界的水平,還要服務國家戰略要求,精準對接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充實教育教學資源,加強實踐教學環節,強化新理念、新知識、新技術、新方法融入人才培養體系,從單一知識型人才培養轉向基礎牢固且實踐能力強的復合型人才培養。另一方面,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等新理念下,經濟社會發展內生動力發生轉換,高等地質教育人才培養急需根據“需求側”進行“供給側”改革。這就特別要求高等地質教育根據《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按照“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培養過程質量”“在校生質量”“畢業生質量”四個維度強化地質人才培養質量,全面保障經濟社會重大戰略中地質人才質量,全面服務國家生態文明建設和自然資源管理中對地質人才的需求[14]。

2.大力弘揚中國地質精神是傳承地質文化的時代要求

一方面,精神潤物無聲,引領自立自強;文化沁人心靈,支撐永續發展。地質精神是地質文化的靈魂[15],涵養了地質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事業觀。研究闡釋地質精神,挖掘傳播地質故事,宣傳普及地質文化,強化吸引力、感染力,提升職業使命感和文化認同感,增強社會認知度和美譽度。以“三光榮”為核心的地質精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16]。從歷史底蘊來看,中國地質精神是“道法自然”“自強不息”“經世致用”等中華民族五千多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優秀傳統文化在地質工作領域的轉化實踐。中國地質精神熔鑄于黨領導人民在進行革命、建設、改革中制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不忘“為國家找礦”初心,永葆“艱苦奮斗”本色。中國地質精神還根植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實踐,不斷豐富、發展,從找礦走向“上天、入地、下海、探極”,全面服務經濟社會發展。

另一方面,作為行業特色高校,傳播行業文化、培育行業價值觀、凝聚行業精神是高等地質教育的重要職責與使命。深入挖掘地質行業文化所蘊含的思想觀念、價值追求、人文精神、道德規范,形成文化共識與文化認同,增強地質行業文化自信,是高等地質教育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地質事業的核心精神指引。當前,“95后”“00 后”大學生大多是家中獨生子女,從小享受著優越的生活環境,吃苦耐勞歷練較少,在就業選擇上往往偏向較為舒適的城市白領工作。這就導致地質院系招生志愿填報不理想、在校學生轉專業意愿強烈、地質單位招收高校畢業生越來越困難、地質行業內部跳槽和改行比較普遍等現象發生。如何更好地傳承地質精神,引領地質文化自信,形成在地質行業建功立業的磅礴動力,是建設地質強國的時代課題和地質教育的責任擔當。這就要求普通高等地質院校要創造性地用地質精神來做足“正心、傳術、立德”功夫?!罢摹本褪亲尅矮I身地質事業”成為學生們的職業追求和價值認同,被譽為“用雙腳走出來的”《溫家寶地質筆記》字里行間都體現著溫家寶對地質事業的無限熱愛和選擇地質工作的無怨無悔?!皞餍g”是引領學生們“地質行業建功立業”偉大抱負的關鍵,特別是要用地質大師、大項目、大成果等激發學生們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而“立德”就是要引導學生們敬業有為、 精益求精、吃苦耐勞,做到知行合一。

3.大力弘揚中國地質精神是高等地質教育使命擔當的現實需要

課程思政是深刻回答“培養什么人、如何培養人和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性問題的戰略舉措,是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任務。這就要求高等教育專業課程要從傳統單向以知識傳授、技能培養為主的“育才”型教育轉向涵括基礎理論、專業技能、科學素養、人格修養、政治思想等多維內容的全面“育人”教育。

以地質學、地理學、海洋學、氣象學等為主體內容的地球科學各門課程都具有豐富的思政元素和重要的育人價值。一方面,從學科發端來看,中國地質教育從一開始就滲透著民族覺醒、追求獨立的強烈愛國意識,以及堅持真理、追求卓越的科學圖強精神,高度契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1911—1912年,章鴻釗、丁文江、翁文灝等一批抱有“礦業興國”“興學圖強”憂患意識的國人警醒,從日本、英國、比利時等國學成歸國,呼吁“中國的土地應由中國人自己來勘探”[17],開啟中國地質研究,開創中國地質教育。以李四光、黃汲清等為代表的老一輩地質學家先進事跡形成“李四光精神”,為地質事業發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和力量源泉。進入新時期,被授予“時代楷?!薄叭珖鴥炐憬處煛薄案袆又袊?017年度人物”的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突破國外技術封鎖,帶領團隊“巡天探地潛?!?,生命不止,奮斗不息。2017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對學習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跡作出重要指示[2]。還有被授予“全國最美奮斗者集體”“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譽稱號的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第一大地測量隊克服環境、氣候惡劣及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等重重困難,完成“登峰測極”。2015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回信國測一大隊老隊員、老黨員,充分肯定他們的感人事跡和崇高精神[3]。另一方面,從知識涵養來看,地球科學蘊含著唯物論、辯證法、認識論、倫理學等豐富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思維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如,地球科學具有物質空間廣闊性、演化時間漫長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超然物外的胸懷與高瞻縱覽的視野;地球圈層物質和能量的循環與轉化、生物演進的漸變與突變、“將今論古”的推演計算等,有利于培養學生全面客觀認識世界的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而經濟快速發展、全球能源危機與地質災害頻發等反映了人類-地球-環境是一個命運與共的復雜系統,有利于培養學生“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等矛盾論、認識論和倫理學思維。

三、新時代高等地質教育弘揚地質精神的實踐路徑

1.聚焦教學環節引導,深挖地球科學專業課程思政元素

課程思政已取得廣泛價值認同,并在高校進行了有益探索。中國地質行業具有凝聚家國情懷、崇尚科學精神、發揚艱苦奮斗等優良品質,地質專業各門課程蘊藏了豐富的科學思維、哲學思維、辯證思維和系統思維,以及地質行業領域“大師”“大家”們的思想政治素養和光榮事跡[18],具有開展政治思想教育、道德品格教育、價值觀念教育、職業精神教育的天然優勢。這就迫切需要突破認識局限,開展專家研討,進行集體備課,革新課堂教學方式,深挖課程思政元素,構建課程思政體系,形成一批價值引領好、教學效果優、學生評價高的專業思政課程。如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積極構建“美麗中國”課程思政建設體系,編輯“美麗中國”系列叢書[19],開發“地球系統科學概論”“國土安全”等課程,強化學生使命擔當教育。長安大學著力開發“地學人與國土文化”“地學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課程思政重點課程,激發青年學生投身地質行業、獻身地質行業的使命感和責任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在線開放“走近石油”“中外石油文化”“石油工業概論”等課程,形成課程思政教學資源庫。

2.聚焦校園文化提升,打造地球科學文化育人品牌

校園文化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大學發展定位、師生風貌和精神氣質,是現代大學最重要的核心競爭力之一。弘揚地質精神,就要將地球科學專業知識、行業特色、職業特點和科學精神等融入校園文化建設之中,打造地球科學文化育人品牌,增強文化認同,提升文化自信,形成文化自覺。以校園文化活動為例,長安大學依托地質學、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等優勢學科,通過文化、藝術、科技活動,致力營造特色地球科學文化校園氛圍,有效提升學生科學文化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大力培育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和科創精神,打造了“地球文化節”校園文化精品活動。每屆“地球文化節”舉辦地質文化普及、地質精神傳播、地質資源保護、地質技能提升等相關活動十余項,形成了地學知識普及、地學情感共鳴、地學倫理傳播、地學技能提升、地學行動實踐五個維度與遞進層次,引導學生積極投身地質事業,踐行以“三光榮”為核心的地質精神。

3.聚焦榜樣引領示范,傳遞地質工作者向上向善向學正能量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百年地質行業,一代又一代地質人“傳幫帶”,積極投身地質事業,涌現了一批感人至深的典型人物。高校要廣泛通過廣播、校報、宣傳欄、宣講會、座談會、官方網站等大力宣傳,要廣泛利用演講比賽、征文比賽、地質文藝作品等深化傳播方式,激發情感共鳴,傳承地質精神,增強行業認同。特別要創新利用“互聯網+”傳播地質文化,用好微博、微信、微視頻等新媒體微平臺,架通地質文化與地質師生間的渠道,增強他們的有效認知。通過建立地質文化主題網站,既要有知識性、思想性,還要增強趣味性、互動性,大力宣傳生動鮮活、可愛可親的典型榜樣人物,全面普及地質文化和弘揚地質精神。創新運用《深山探寶》《年輕的一代》《李四光》《生死羅布泊》《攀登者》等電影,《地質春秋》《地質之光》《溫家寶地質筆記》等優秀小說和紀實作品,以及《勘探隊員之歌》《大地之光》等行業歌曲和校園話劇,激發青年學生的行業熱情,增強青年學生的行業自豪感。還要集中力量進行新時代優秀地質文化作品創作來提振人心,系統營造崇尚以“三光榮”為核心的地質精神的良好氛圍。

猜你喜歡
精神文化教育
國外教育奇趣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題解教育『三問』
年味里的“虎文化”
虎虎生威見精神
論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精神
初心,是來時精神的凝練
教育有道——關于閩派教育的一點思考
誰遠誰近?
拿出精神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