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試論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

2022-03-19 22:44宣禮根杜琴玉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5期
關鍵詞:美育語文教學小學

宣禮根 杜琴玉

摘要: 小學語文教學中要滲透美育,通過文化的熏陶,使學生具備發現美、欣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師要不斷探索研究如何將美育融入課堂教學的方法。

關鍵詞: 小學? 語文教學? 美育

新課程標準指出:小學語文教學的目的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文字組織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還要通過熏陶感染促進學生的和諧發展,提高思想道德修養和審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融入美育,對小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一、目前小學語文教學中美育存在的問題

(一)課堂教學形式過于單一

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存在錯誤認知,認為語文教學主要是文化知識的講解,美育對語文教學可有可無。在教學過程中,與學生缺少溝通和互動,沒有根據學生性格特征和年齡特點來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設計,導致課堂教學模式過于單一,無法從根本上提升學生的知識水平和文化素養,滲透美育的目標也無法達成。

(二)教學設計普遍缺乏創新

大多數語文教師不重視小學生對于美的認知和感受,存在重智育輕美育的傾向。許多小學語文教師在教學設計上沒有創新,將更多教學精力放在對課本知識的教學上。這種單調的傳統教學設計會抑制學生的表現能力,使學生無法發揮出自己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三)教學內容應試痕跡明顯

現行的高考制度讓高考成為各學段學生學習的指揮棒,初中跟著高中走,小學對標初中,語文高考被下放到了小學語文課堂。對于教學內容的選擇,則是考什么教什么,不考的一筆帶過或輕描淡寫略過, 語文課也淪落為應付考試的訓練課程。這樣的做法不僅背離了語文教學的本真和初衷,更是讓小學生失去了接受美育的良機,致使他們沒有內容可學,沒有生活實踐,更沒有機會進行美好情感的體悟。

二、小學語文教學中滲透美育的途徑

(一)豐富課堂教學多樣性

一堂成功、出色的語文課在于教師對教學的精心設計,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引導,增強學生參與意識,從而帶動課堂氣氛。教師在教學時,要將學生帶入到文章的情境中,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通過這種情感體驗,使學生產生對事物的審美態度和審美評價。如部編版語文四年級上冊《觀潮》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利用視頻課件向學生展示八月十五錢塘大潮的宏偉景觀,讓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漲潮時的畫面,然后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在作者的語言文字中體會到漲潮時的具體特征,深刻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也可以讓學生觀看錢塘大潮的視頻,引導學生從聲音、顏色、形態等說出大潮的氣勢磅礴和攝人心魄的美,完成口語交際和習作教學。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結合具體實際,向學生展示水資源遭到污染、生態環境遭到破壞的觸目驚心畫面,讓學生明白自然環境與人類是息息相關的,美好的環境必須從增強環境保護意識開始。

(二)增添課堂教學趣味性

教師在追求教學思想和教學方法創新的同時,也要關注學生興趣愛好,要從學生感興趣的方面入手,設計充滿趣味性和生動性的課堂教學模式,來吸引學生們的注意力,激發學生對文章的學習興趣。以小學四年級語文課文《爬山虎的腳》為例,在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向學生發問:“爬山虎都生活在哪里?”“爬山虎有什么特征呢?”“爬山虎是植物為什么會有腳?”通過這樣一些問題導入所學知識,讓學生帶著問題走進課文,尋找答案,以此加深學生對課文的認知和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找一些關于爬山虎的圖片和視頻,向學生展示,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想象美的能力。

(三)提升學生閱讀有效性

閱讀是提升小學生語文核心素養最有效的途徑之一,學生通過閱讀,能夠積累自己的知識量,提高審美鑒賞能力。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通過主動積極的思維及情感活動,加深理解體驗,積極感悟思考,在情感熏陶中享受到審美情趣。例如部編版小學語文二年級《找春天》一課結構嚴謹,詞句優美,教師可以在完成課文梳理后,引導學生從文中找出自己覺得美好的事物,如田野、花草、樹木、小溪、風箏等,讓學生反復朗讀,入情入境,在腦海中形成畫面,放飛想象的翅膀,從而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四)增強語文教學實踐性

現代語文教學觀念重視課堂教學和實踐相結合,強調理論聯系實際的重要性,這是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人生態度的重要手段,也是提高小學生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的重要方式。加強語文實踐教學,有利于提高學生創造美的能力。例如在學習小學四年級語文《牛和鵝》時,有條件的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開闊的田野或戶外,去觀察牛和鵝的生活習性和具體特征。學生在藍天白云下的綠色田野里觀察,教師在旁邊為學生講解,單就這一實踐活動本身就極富美感。要啟發學生,使其明白生活中處處存在著美的事物,要善于去發現美的事物,捕捉美的瞬間。通過這種與實際結合的教學形式,能夠增強學生發現美、欣賞美、感悟美的情感體驗。

(五)提高語言表達準確性

要真正提高小學生的語文素養,就必須要加強語言表達能力訓練。小學階段的學生,注意力往往不能長時間集中,教師可以在上課前播放一些兒歌來活躍課堂氣氛。學生審美能力的形成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要訓練學生多讀多說多看,提高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如在學習四年級語文《蝴蝶的家》一文時,教師可以選擇讓學生先對課文進行自主閱讀,然后找出文中的過渡句,并讓學生根據過渡句來談一下文章的整體結構。在講解完課文后,鼓勵學生到講臺前與大家分享自己受到的啟發和感悟,讓學生逐步豐富詞匯積累,流暢地表達自己的心得感悟。通過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去了解學生內心的想法,理解學生的感受,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訓練,在小學語文課程中還有專門的訓練內容,就是口語交際。課程標準對不同學段的口語交際目標和內容進行了明確的規定,教師在教學中應當把口語交際課當成與講讀課文一樣重要的內容,通過專業化的訓練,讓學生能認真地聽人說話,有條理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用語文明禮貌,講求語言美。

三、結論

由此可見,開展小學語文美育教學工作,不僅能夠陶冶小學生的情操,還能培養他們的人文素養,對塑造學生美好心靈,促進他們全面發展,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都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小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和提升,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培養的方式應該是多樣的,一定不能把審美教育簡單地理解為欣賞課。教師要積極改革創新語文課程的教育教學方式,不斷總結經驗,豐富和積累教育教學成果,提高自身素質,提升專業化水平。通過言傳身教,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課堂教學情境,發揮語文美育教學優勢,讓學生善于去發掘生活中的美,從而實現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美育滲透。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陳亞君.小學語文教學美育初探[J].才智,2019(36).

[3]宋宵華.論小學語文教育教學中審美心理的培育[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17.

[4]王蘊杰.基于語文核心素養的小古文教學研究[D].濟南:山東師范大學,2019.

責任編輯:黃大燦

3884500589225

猜你喜歡
美育語文教學小學
“新美育”的內涵與實踐路徑探索
廣西高專學前教育專業美育課程教學改革探索
美育教師
體育教學中準備活動的作用與類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術教學研究
注重簡約化給數學課堂減負的探討
基于新課標的語文閱讀教學策略研究
低年級學生課前預習能力的培養
主問題設計需“對癥下藥”
讓語文教學更接地氣
91香蕉高清国产线观看免费-97夜夜澡人人爽人人喊a-99久久久无码国产精品9-国产亚洲日韩欧美综合